APP下载

铜陵市居民分项收入结构优化研究

2016-03-23李增来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枞阳县铜陵市财产性

李增来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市居民分项收入结构优化研究

李增来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从分项收入角度考察铜陵市居民收入水平,不仅能够发现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还能够找到优化收入结构的依据。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度很低;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略次之。因此,在平衡铜陵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前提下,应该小幅增加工资性收入、适度调整转移性收入、努力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及稳步增加经营性收入来提高铜陵市居民收入水平。

铜陵市;分项收入;结构优化

提高我市居民收入水平一直是铜陵市委、市政府着力实现的目标和方向。2016的《铜陵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到2017年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十三五”时期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凸显了政府提高居民收入的迫切之情。本文在借鉴、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找寻影响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并探索性地提出提高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铜陵市居民收入总体情况

(一)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总体情况

从1999年以来,铜陵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跳跃式提升。2014年,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29234元,是1999年的5.30倍,年均增长11%。

从收入变化情况看,铜陵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9-2003年,年可支配收入从5511.28元增长到7108.90元,5年间增长了1.29倍,平均每年增长5.22%。

第二阶段,即2004-2008年,年可支配收入从7947.93增长到15172.54元,5年间增长了1.91倍,平均每年增长13.8%。

第三阶段,2009-2014年,年可支配收入从16769.34增长到29234元,5年间增长了1.74倍,平均每年增长11.7%。

(二)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情况

随着枞阳划归铜陵之后,本文认为必须将原铜陵市农村居民与枞阳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措施。

自1999年以来,铜陵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了突破性飞跃。2014年,原铜陵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6405元,是1999年的6.56倍,年均增长13.4%。2014年,枞阳县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8456元,是1999年的6.33倍,年均增长13.1%。1999年,原铜陵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2501.36元,枞阳县农村居民为1336.48元,前者是后者的1.87倍。2014年原铜陵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6405元,枞阳县农村居民为8456元,前者是后者的1.94倍。

从收入变化情况看,铜陵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9-2003年,铜陵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从2501.36元增长到2834.7元,5年间增长了13.3%,平均每年增长2.5%。枞阳县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336.48元增长到1957.18元,5年间增长了46.4%,平均每年增长7.9%。

第二阶段,即2004-2008年,铜陵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从3116.68元增长到5762.75元,5年间增长了84.9%,平均每年增长3.45%。枞阳县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957.18元增长到3098.29元,5年内增长了58.3%,平均每年增长2.98%。

第三阶段,即2009-2014年,铜陵市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从6540.23元增长到16405元,5年间增长了1.51倍,平均每年增长20.1%。枞阳县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2532.92元增长到8456元,5年间增长了2.33倍,平均每年增长27.2%。

从总体上看,从1999年到2014年,不论是铜陵市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以及枞阳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突破性提升。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异明显,显著低于城镇居民,2014年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78倍,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3.46倍。即使在农村,不同区域间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分层现象,这15年间,枞阳县农村居民与铜陵市农村居民相比,年可支配收入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根据收入增长倍数和年均增长率看,原铜陵市农村居民总体情况均优于枞阳县农村居民。

二、铜陵市居民分项收入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一)铜陵市城镇居民分项收入情况

根据收入构成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四个分项收入构成。2014年铜陵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923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20886元,占71.44%;经营性收入为1865元,占6.34%;财产性收入为1972元,占6.67%;转移性收入为4511元,占15.55%。从2014年看,工资性收入占比很高,转移性收入占比略高,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很低,这种现象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必须加以验证。

从分项收入占总收入比率看,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从2002年以后一直维持在70%的高位,最高比达到78.6%;转移性收入占比第二,基本维持在24%的比率,最高比达到30.7%;经营性占比第三,具有微弱的逐年增加态势,在2011年达到10.1%;财产性收入占比最低且增长极不明显,基本维持在2%的水平(见图1)。根据分项收入占比,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比例为70%左右,转移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很低,这种现象确实具有普遍性。表明工资性收入对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效应影响最大,转移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效应影响次之,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很低,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效应影响较小。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源泉。

图1 1999-2014年铜陵市城镇居民分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结构比例

(二)铜陵市农村居民分项收入情况

从分项收入占总收入比率看,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比例约为56.2%左右,2013年高达60.1%;经营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比例约为35.1%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比例为2.2%左右;转移性收入比例约为6.5%,比财产性收入比例稍高。

再看枞阳县的分项收入构成变化,经营性收入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比例在43.4%左右;工资性收入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比例约为42.8%;财产性收入的比例极低,约为1.2%左右;转移性收入比例约为12.5%,比财产性收入比例高出11.3%。

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度较低。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会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性收入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与枞阳是个农业大县有关。铜陵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决定了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比较两地分项收入比例变化,铜陵市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比枞阳县农村居民平均约高13.4%;枞阳县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比铜陵市农村居民平均约高7.7%;铜陵市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例比枞阳县农村居民约高1%;枞阳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比例比铜陵市农村居民约高4.8%。

综上所述,根据分项收入占比,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度很低;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略次之;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度较低。

从收入总量看,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总量遥遥领先于农村居民,且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意味着工资性收入是加剧铜陵市城乡收入差别的重要原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构成,二者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越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对城乡全体居民来说,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都很低,因此财产性收入增加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差距。由于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总量远高于农村居民,其财产性收入数量远大于农村居民。随着财产性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所以财产性收入有潜在的收入不平等效应。因此,在平衡铜陵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前提下,应该小幅增加工资性收入、适度调整转移性收入、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并努力增加经营性收入来提高我市居民收入水平。

三、铜陵市三次产业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潜在影响

我们不仅要从分项收入结构角度考察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更要研究经济总量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铜陵市经济总量显著高于枞阳县,从1999年的2.96倍扩大到2014年的3.76倍。铜陵市和枞阳县的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有很大差异(见图2、图3和图4)。根据图2、3、4可知,枞阳县第一产业明显比铜陵市高并呈显著的逐年递增趋势,由1999年的1.96倍增大到2014年的2.67倍;铜陵市第二产业高于枞阳县,从2004年以后更是呈现严格上升趋势;铜陵市第三产业也显著高于枞阳县,由1999年的3.50倍增加到2014年的1.45倍。

经济总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经济总量越大,可分配的社会财富越多,反之,则相反。经济总量的大小直接受产业结构的制约。从量上看,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铜陵市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铜陵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是1999年以来铜陵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然而,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即铜陵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特别明显。因此,要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对枞阳县来说,枞阳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产业特别明显,这与枞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高度相关的;第三产业对枞阳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弱于第一、二产业。因此,在平衡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缩小与铜陵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图2 1999-2014年铜陵市第一产业与枞阳县第一产业的比较

图3 1999-2014年铜陵市第二产业与枞阳县第二产业的比较

图4 1999-2014年铜陵市第三产业与枞阳县第三产业的比较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意味着居民可获得感的提升。从全局看,从1999年到2014年,铜陵市和枞阳县的居民收入水平都有了突破性提升。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异明显,显著低于城镇居民,2014年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78倍,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3.46倍。即使在农村,不同区域间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分层现象,这15年间,枞阳县农村居民与铜陵市农村居民相比,年可支配收入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根据收入增长倍数和年均增长率看,原铜陵市农村居民总体情况均优于枞阳县农村居民。

根据分项收入占比,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度很低;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略次之;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度较低。

从收入总量看,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总量遥遥领先于农村居民,且工资性收入是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意味着工资性收入是加剧铜陵市城乡收入差别的重要原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铜陵市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构成,二者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越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对城乡全体居民来说,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都很低,因此财产性收入增加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差距。由于铜陵市城镇居民收入总量远高于农村居民,其财产性收入数量远大于农村居民。随着财产性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所以财产性收入有潜在的收入不平等效应。因此,在平衡铜陵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前提下,应该小幅增加工资性收入、适度调整转移性收入、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并努力增加经营性收入来提高我市居民收入水平。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变迁对铜陵市和枞阳县的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铜陵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是1999年以来铜陵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然而,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铜陵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特别明显。因此,要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对枞阳县来说,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枞阳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产业特别明显,这与枞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高度相关的;第三产业对枞阳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弱于第一、二产业。因此,在平衡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缩小与铜陵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格局,适度增加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度调整转移性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三是要完善“双创”政策,努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四是要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切实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五是要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提升铜陵市尤其是枞阳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六是要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对铜陵市而言,要优化第二产业,加强第一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枞阳县来说,要平衡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1]范从来,张中锦.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与收入结构优化[J].金融研究,2011(1):40-51.

[2]梁东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论考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Tongling Residents' Multiple Income

Li Zeng-lai
(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Anhui 2440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come structure, it can not only find the cause of the income gap, but also find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income structure. Wage income is the main source of urban residents' income in Tongling, the next is transfer income, the contribution of operating income and property income is small. Wage income is also the main source of rural residents' income, the next is transfer income,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fer income and property income is small. The operating income is the main source of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n Zongyang County, the next is wage in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premise of balancing the income gap, it should be a small increase in wage income, appropriate adjustment of the transfer income, improve the rural residents' property income, and strive to increase operating income to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in Tongling.

Tongling city; multiple incom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127

A

1672-0547(2016)06-0047-04

2016-07-21

李增来(1970-),男,安徽池州人,铜陵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

猜你喜欢

枞阳县铜陵市财产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高铁对铜陵市经济发展影响与对策分析
铜陵市商业地产市场研究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枞阳县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基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幸福指数倍增的中国化政策方案
枞阳县粮食规模经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