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段青春传奇(连载)

2016-03-22李玉勤

文史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战士敌人

李玉勤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初上战场就歼敌数百,屡次打垮敌人的精锐之师,以弱小之躯战胜身经百战的敌人,而他们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长20多岁,师政委肖华只有17岁。他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屡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因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少共国际师”虽仅存在532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骨干,其中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

瑞金组建

“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联合组织,于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国际领导。起初有14个国家参加,后来在56个国家建立了支部。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团组织成立后,也组成了“少共国际师”。但其他国家的“少共国际师”只是参加后勤、游击等活动,而中国的“少共国际师”则是成建制地加入红军的作战序列。

1933年春天,蒋介石调兵遣将,亲自部署,纠集100万大军,调集几十架飞机,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就达50万人。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充分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队作用,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在江西宜黄县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青年会议的这个建议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在瑞金专门召开会议,对这一建议进行讨论,并在5月23日做出了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决定。6月下旬,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部在瑞金召开了江西、福建、湘赣、粤赣等省和边区的少先队队长联席会议。朱德总司令亲临大会讲话,他向到会的同志分析了根据地面临第五次“围剿”的严重情况,阐述了动员青少年积极参加“少共国际师”的迫切意义,号召团和少先队的干部、团员和少先队员踊跃参军,用武装上前线的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

1933年8月1日,在三个少年先锋团的基础上组成了“少年共产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5日,在博生县跑马场举行阅兵授旗仪式,正式宣布红一方面军“少共国际师”成立。中革军委、少共省委和江西省军区的代表出席了大会。阅兵总指挥陈奇涵宣布阅兵开始,军委会的代表王盛荣致词,江西省军区政委李富春宣读了朱德、周恩来的贺电,接着又宣读誓词,然后在庄严的乐曲声中向“少共国际师”授旗。

“少共国际师”着手组建时,青年部长肖华正在前线。有一天,周恩来命他迅速赶回总部。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后,周恩来告诉他:“你们青年部关于建立‘少共国际师’的提议,经中央批准后,进展很顺利,经军委研究,决定派你去‘少共国际师’担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任政治部主任。”这年,肖华17岁,成了红军中最年轻的师职干部。

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跑马场举行誓师大会。选在这个日子誓师,是因为当时这一天被定为国际青年节,更具有纪念意义。

广昌集训

“少共国际师”在红军中是一支最年轻的部队,下辖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团,共6700余人,其中团员占70%以上,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许多战士人还没有枪高。他们在地方上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军事训练,有一定的军事基础,但是远不能适应实际战争的需要。要把这样一些初离家门的“娃娃兵”培养成一支能打善战的部队,还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的军政训练。

1933年9月5日,在嘹亮的《少共国际师歌》的歌声中,“少共国际师”浩浩荡荡地开出了宁都。8日,到达广昌,驻在长胜、黄坊一带,进行军事政治训练。

广昌集训时,敌人的大规模进攻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所以在集训时把军事训练放在了特别突出的位置上。开始训练没有武器,就组织战士用自己家里随身带来的梭镖、长矛、大刀,着重操练军事基本动作,上军事常识课,学习利用地形、地物以及挖战壕等土工作业。

后来,红三军团打下了长汀,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少共国际师”奉军委命令派一个团去前线搬运回武器,才武装了自己。战士们看到缴获的步枪、轻机枪、子弹、手榴弹,训练热情高涨。从清晨到傍晚,从操场到野外,军号声、喊杀声和武器的撞击声不绝于耳,到处可以看到战士们龙腾虎跃的身影。

肖华亲自拟定了一个政治训练计划,确定政训着重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教育。首先使每一个战士真正懂得人民军队的宗旨、性质,明确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使这支年轻部队能够保持和发扬工农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血肉联系。

红三军团洋口一战,缴获了敌人大量辎重给养,“少共国际师”又奉命搬运战利品。战士们除了携带自己的武器、背包,每人还肩挑几十斤油、盐、粮食和布匹。陈光挑着盐担子,肖华挑着煤油桶,跟大家一起行军,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铁拳初试

1933年9月25日,国民党北路军第三路军第八纵队周浑元部第五、第六、第九十六师由南城出发,经硝石进攻黎川,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中革军委电令陈(光)、肖(华),立即率部配合红三、红五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此时,“少共国际师”在广昌集训还不到一个月。来不及做集训总结,“少共国际师”即于9月底由广昌出发,开赴黎川前线。进至闽北的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建师以来的第一仗。敌军是新编第十一师师长周志群部。战斗规模不大,却是一场遭遇战,打得很激烈。发现敌情后,陈光、肖华立即指挥部队分兵迂回,将敌人团团围住。枪声一响,战士们一个个像下山的猛虎,冲入敌阵,与敌人刺刀见红,展开肉搏战。残敌纷纷逃窜,逃不了的赶紧跪地求饶。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不到两个钟头,干净利索地全歼敌人一个连,扫清了增援东方前线的邵武要道。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白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哨排。这一仗前后共消灭300多个敌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初次遇敌,就打了这么一个漂亮仗,士气更加高昂。红一方面军总指挥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特地拍来电报,称誉“少共国际师”的这次战斗为“铁拳初试”,勉励全师官兵在初战告捷后,更要百倍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

团村战斗

1933年11月,“少共国际师”移驻到黎川东南的团村进行休整,补充人员、枪支弹药和给养。此时,师长陈光调任红二师师长,原红二师师长吴高群接任“少共国际师”师长。

11月30日,国民党第三路军主力开始向指定地区集结。至12月10日,其第八纵队周浑元部第九十六、第六、第五师集中黎川地区,翌日向团村、东山、德胜关推进,第五纵队罗卓英部第九十四、第六十七、第十四、第十一师集中在三都、横店和黎川地区,策应第八纵队的行动。

红一方面军总部为截击国民党军第八纵队,阻止其向南推进,命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在德胜关抗击从北面进犯之敌;命红三军团“以突击周纵队为当前最急任务”;并命在黎川战斗中初试锋芒的“少共国际师”和红九军团第三师一个团,“以最高度积极行动,钳制和消灭黎川以南钟贤之国民党军,并诱其向龙安镇方向前进,以使我三军团转移侧击”。

12月12日,周浑元第八纵队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开始向红军团村阵地攻击前进。战斗从早晨七八点钟打响,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在“少共国际师”正面,敌人借助优势炮火,轮番组织集团冲锋。战场上烟尘滚滚,土崩石飞。年轻的战士们此时已是经过沙场考验的“老兵”了,他们同仇敌忾,沉着应战。敌人向团村东北方向“少共国际师”阵地进攻时,一个还不到20岁的连长在敌人眼看要接近的时候,突然站起来,高喊着鼓励大家:“人在阵地在,决不让白匪军前进一步!”说罢,端起冲锋枪,向敌群中猛烈扫射,在他的带领下,一天打退了敌人13次冲锋,阵地前摆满了敌人的尸体。

团村战斗,“少共国际师”打得慷慨悲壮。一个汀州籍战士,腹部受伤,血流如注,肠子都流了出来,他忍住疼痛,用手把肠子塞了进去,一手捂住伤口,一手持枪,继续反击敌人;一个战士头部负伤后昏迷了过去,被炮火震醒后,立即拿起武器,跳起来向敌人射击,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他的胸膛;一个排长腿部受了重伤,鲜血如注,战友要背他下去包扎,被他大声喝住了,“现在不是时候!”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直到鲜血流尽……

这一天,经过反复冲杀,红军阻挡住了敌人三个师的进攻,将周浑元部第九十六师击溃。毙伤敌1000多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遏制了敌人的凶焰。

本来,团村战斗有可能打成一个歼灭战。但由于各军团部队协同不够,且突击过早,结果打成了击溃战。红军在此役中亦伤亡1000多人。

傍晚,几架敌机出现在“少共国际师”阵地的上空,围绕着师指挥所的山头,反复俯冲轰炸。

当时,吴高群和肖华正在一棵大树下观察敌人的动静,一颗重型炸弹忽然扔到了他们身边。“轰”地一声巨响,掀起一阵烟雾。烟雾散去,肖华看到吴高群倒在地上,连忙跑了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只见吴高群的头部和腰部有七八处受了重伤,鲜血像泉水一般涌了出来。肖华立即命令警卫员叫来担架,但吴高群坚持不下火线。当肖华和战士们把他抬到卫生所时,由于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脸色苍白如纸。12月24 日,这位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青年指挥员壮烈牺牲。

(上)

猜你喜欢

战士敌人
做一个战士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敌人派(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螳螂战士(六)
国际主义战士
骑着激光炸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