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蔬菜产业适度规模研究

2016-03-22张瑞涛周明明王俊芹

新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河北省

张瑞涛 周明明 王俊芹

摘 要:本文以规模报酬和总收益理论为基础,利用2014年《河北经济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河北省露地大白菜、马铃薯、黄瓜和西红柿以及设施黄瓜和西红柿的有关数据,从静态角度研究河北省蔬菜产业适度种植规模,并运用DEA—BCC方法分析河北省现有蔬菜种植规模的合理性。研究表明:河北省露地大白菜、马铃薯、黄瓜和西红柿适度种植规模分别为14.87亩、34.42亩、10.87亩和2.26亩,设施黄瓜和西红柿的适度种植规模分别为1.81亩和2.82亩;目前,河北省露地西红柿的现有种植规模有效,其他(大白菜、马铃薯和黄瓜)蔬菜的种植规模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河北省;蔬菜产业;适度规模;规模报酬;DEA—BCC

1 引言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前列,已经成为京津两市的“菜篮子”供应地。许多学者着力于研究蔬菜产业的发展。依据环境资源的自然优势河北省蔬菜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产量持续增加,但与蔬菜强省(市)山东、北京相比,蔬菜加工能力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依然突出。河北省蔬菜品牌影响力不高,名优品牌数量少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品牌意识有所提高,蔬菜品牌的知名度不断上升。韩红雷、聂承华分别从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蔬菜品牌建设方面提出发展河北省蔬菜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农民意识的提高和农民固有的“恋地”情结,使农民意识到外出务工和单纯的种植粮食不再是最佳选择。考虑到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更多的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食用菌等,2014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为1237.5公顷。现有的种植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菜农获得的总收益是否出现在边际收益不变时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现阶段大部分学者研究粮食的种植适度规模。钱贵霞从理论层面运用贝克尔生产函数推导出农户粮食种植的最优土地规模计算公式,并根据此公式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不合理。杨慧莲、钱克明、纪志耿等人提出从静态角度研究了家庭农场(粮食)适度规模测算方法。本文借鉴学者研究家庭农场(粮食)的适度规模测算方法,探索性研究河北省主要蔬菜品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适度种植规模,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2.1 理论基础

“适度规模”是农业现代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而这一词语用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可以很好地解释。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等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规模报酬存在3种形式:一 是规模报酬递增;二是规模报酬不变;三是规模报酬递减(图1)。

在生产规模较小时菜农扩大规模,蔬菜产量增加的比例高于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继续扩大规模,会出现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若继续扩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

从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看,当菜农的种植规模在Q1和Q2之间时,产生的规模报酬是不变的;超过Q2以后,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这是由于蔬菜产出量增加的幅度小于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幅度,平均成本上升。菜农选择种植蔬菜这一经济作物,追求的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小康生活水平或者富裕生活。一般会出现“盲目”的扩大种植规模,收入虽一直增加,但忽略了收入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理性的菜农会选择蔬菜种植规模在Q1和Q2之间。

从总收益方面看,不论蔬菜的种植规模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还是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菜农的总收益总是增加的。菜农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只要总收益增加就会扩大种植规模,不会或不知道规模已经处于不合理阶段。从图2中可知,菜农的合理种植规模在0到Q0之间。但蔬菜种植面积也不能太小(Q1),造成劳动力、土地的闲置;也不能为了“面子”工程,盲目扩大规模(Q2),造成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投入比例高于产量增加的比例(边际收益递减)形成浪费。

2.2 研究假说

根据对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的了解情况,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第一,农民勤劳和质朴的本性使他们在工作时更多地是尽全力。规模报酬递增是蔬菜种植规模在某一范围之内时存在的一种现象,边际收益递减时总收益也在增加。所以,在现有的蔬菜种植技术水平下,家庭劳动力用最大的精力去经营更大的蔬菜规模来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状况。

第二,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设施蔬菜的种植更为集中,易形成规模种植和机械化操作,所以设施蔬菜的人均种植面积要高于露地蔬菜的人均种植面积。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4年《河北经济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选取河北省主要种植蔬菜品种。运用S=IC/I,其中

S表示蔬菜的人均适度种植规模;

IC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不包括农业收入);

I表示某种蔬菜的每亩净利润。

计算出河北省主要蔬菜品种的人均适度种植规模。

本文在计算河北省主要蔬菜品种适度种植面积有三个前提条件,但不适合用DEA对现有蔬菜种植效率分析。第一,现有的蔬菜种植技术不变,菜农已经熟练掌握本区域主要蔬菜品种的种植技术。第二,不存在土地流转的限制,菜农能够流转到可以照顾的全部土地,但存在地租。第三,在计算蔬菜种植适度规模时,以菜农的收入不低于当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不包括农业收入)为标准。只有菜农的收入不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他们才会愿意留在家里务农。

4 测算适度规模

2013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农业收入)(IC)为22003.62元,露地大白菜、马铃薯、黄瓜和西红柿的每亩净利润分别是1480.08元/亩、639.30元/亩、2045.16元/亩和9753.06元/亩,设施黄瓜和西红柿的每亩净利润分别是12165.76元/亩和7797.70元/亩。根据S=IC/I分别计算出不同蔬菜的人均适度种植面积。如表1所示。

4.1 露地大白菜和露地马铃薯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露地马铃薯的人均种植面积最多34.42亩/人,其次是露地大白菜14.87亩/人。露地大白菜的每亩净利润高于马铃薯的每亩净利润。大白菜的单产高于马铃薯,2013年河北省大白菜的单产是4979.97公斤/亩,单价为0.7292元/公斤;马铃薯的单产是1603.4公斤/亩,单价为1.327元/公斤,单产是大白菜的32%;单价是大白菜的182%。产量和价格的综合作用使马铃薯的净利润低于大白菜的净利润,最终导致露地马铃薯的人均种植面积高于大白菜的人均种植面积。

4.2 露地和设施黄瓜

从表1可知,露地黄瓜的人均种植面积(10.87亩/人)远远高于设施黄瓜的人均种植面积(1.81亩/人)。这与假说二相矛盾,在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是一定的,前提条件已经说明土地流转不受限制,但存在地租。农村人有“恋地”情结,就算意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但租金相对较高,考虑到蔬菜易受到气候影响,扩大种植规模后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我省农业(蔬菜)保险制度不完善。综上所述,菜农通过流转土地来扩大种植规模的愿望不强烈。

4.3 露地和设施西红柿

露地西红柿和设施西红柿的人均种植面积分别是2.26亩/人和2.82亩/人,其中设施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露地西红柿种植面积的1.25倍。与假设二相一致。同时这与河北省自然气候条件有关。除利用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的天然高海拔冷凉气候资源优势进行越夏设施西红柿种植外,在其他平原地区利用两网一膜(遮阳网、防虫网和塑料薄膜)技术进行设施种植。河北省西红柿的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即使露地西红柿可以利用自然优势进行生产。设施西红柿具有集中管理的优势,所以适度规模要高于露地西红柿。

由黄瓜和西红柿的种植规模可知,假说二不是适合所有的蔬菜种植。由于种植技术、管理方式、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设施种植适度规模不一定高于露地种植的适度规模。所以,计算出的结果只是在河北省适合,其他省份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技术条件和气候等进行计算。

根据S=IC/I计算出静态下河北省蔬菜适度种植面积。每亩净利润是导致人均适度蔬菜种植面积不同的原因之一。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农民质朴勤劳的本性促使他们尽其所能进行蔬菜生产。以上的适度规模是以理论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下面运用DEA检验河北省现有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是否符合规模经济。

DEA—BCC中CRSTE表示在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即综合效率。VRSTE表示在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即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指的是最优利用所具备资源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投入水平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或者在固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投入的最小化。

由表2可知,蔬菜的种植规模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均存在差异。河北省西红柿的种植综合效率(crste)最有效,这说明西红柿种植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使固定投入实现最大化产出。从纯技术效率(vrste)看,西红柿的技术效率最高,大白菜、马铃薯和黄瓜种植技术效率无效,其中黄瓜种植的技术效率损失最大,是西红柿种植的36.4%,而大白菜和马铃薯分别存在52.3%和1.6%的损失。说明河北省黄瓜、大白菜和马铃薯种植技术更新的速度慢,菜农对新种植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从规模效率(scale)来看西红柿种植规模是最高,依次是马铃薯、黄瓜和大白菜。这与河北省西红柿成熟的种植技术和天然的气候优势密不可分。这说明河北省蔬菜种植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静态下计算的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河北省蔬菜种植规模小,蔬菜品种多而杂。露地西红柿的种植规模较合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引进新品种、提高质量,创建河北省的品牌。大白菜和马铃薯可以在研发新技术水平下适度扩大种植规模。河北省黄瓜种植的问题较为突出,应加强引进或研发黄瓜种植技术,同时加大对黄瓜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力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农民勤劳和质朴的本性使他们在工作时更多地是尽全力。规模报酬递增是蔬菜种植规模在某一范围之内时存在的一种现象,规模报酬递减时总收益也在增加。所以,在现有的蔬菜种植技术水平下,家庭劳动力用最大的精力去经营更大的蔬菜规模来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状况。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设施蔬菜的种植更为集中,易形成规模种植和机械化操作,相比较露地种植,设施种植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不低于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农业收入)是农民进行蔬菜种植的动力。从规模报酬变动规律角度和静态角度分析,河北省露地大白菜、马铃薯、黄瓜和西红柿适度种植规模分别为14.87亩、34.42亩、10.87亩和2.26亩,设施黄瓜和西红柿的适度种植规模分别为1.81亩和2.82亩;本文只是根据2013年河北省的相关数据,结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考虑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的难易程度和相关农业政策,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2 建议

从农民的利益角度看,蔬菜属于经济作物,收益相对比粮食作物的高,适度的蔬菜种植规模可以让农民免受背井离乡的痛苦,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从土地未来发展方向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人更愿意进城打工,年老一代由于身体原因不再大规模种植粮食。这一现象降低了土地流转的难度,为部分愿意为农业做贡献的农民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我省未来如何利用土地指明了方向。

从政策角度看,首先政府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一系列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品种列表和补贴政策,鼓励菜农因地制宜的种植蔬菜,避免出现某种蔬菜全省集中上市或者断缺的现象,损害菜农的利益。其次政府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研发的新品种进行推广,丰富蔬菜市场品种,增加蔬菜产量,提高蔬菜质量。最后进行职业农民的培训或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自身的技能和扩大新技术的应用。总之要尽可能的鼓励农民进行蔬菜种植,最大限度的保障菜农的利益。只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农民才愿意“留下来”生产蔬菜。

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河北省的主导产业,大力鼓励各地的农民进行当地特色蔬菜种植,已成为河北省各地的重点发展方向。河北省实现由蔬菜大省转变成蔬菜强省的愿望,不仅要克服现存的问题,更要找到蔬菜产业未来的出路。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寻找“走出去”的新路径,为未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 李 薇)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