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演讲类节目的多元素表达

2016-03-22滕慧群

视听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演说家演讲者类节目

滕慧群

我国演讲类节目的多元素表达

滕慧群

演讲类节目是电视荧屏上受到观众青睐的节目类型之一。从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三个方面,分析演讲类节目的多元素表达,可以发现其拥有的对话、参与、分享的功能,使知识、观点、情感得以平等分享。

演讲类节目;分享;《我是演说家》;表达

在近几年的电视荧屏和网络视频上,演讲类节目成为比较受观众喜爱的一种节目类型。在《开讲啦》《超级演说家》《青年中国说》《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一席》等演讲类节目中,演讲者讲述故事、体验、思考或知识,与观众交流对话,分享人生经历、情怀和观点。这类节目逃脱了以往民生故事类节目“眼泪加工厂”的同质化怪圈,也不同于讲坛类节目的布道宣讲,而是聚焦真实的个体故事或新知识,关注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注重运用认同的力量对青少年观众的吸引和潜移默化。从以言语交流为主的节目形态的发展历史立场看,演讲类节目从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三个方面,表现出与谈话、访谈、讲坛类这些以言语交流为主的节目所不同的特点,它融合了演讲的表达方式、谈话类节目的精神内核、讲坛和公开课的媒介规则,构建了一个新的多种元素并存的媒介对话交流方式。

一、谁在说:从精英分子宣讲到普罗大众话语

演讲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天生就怀抱着说服别人的企图,在古希腊和雅典城邦时代,就有公民在广场市集上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务讨论。中世纪,演讲作为官方布道的主要手段,宣传教皇的权威和教义。到了近现代,演讲多用于宣传演讲者的公共意见和政治主张,比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演讲似乎与生俱来具有布道、灌输和分享的特性,演讲活动就是演讲者利用语言、动作等手段进行规劝,不断把自己的思想注输给听众的过程。在传统修辞学研究中,通常将演讲看作“信息性和劝说性的话语”,演讲者往往都是具有话语优势的精英分子。

在电子媒体时代,媒介演讲成为西方国家政客、舆论领袖等常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有所训练的话语方式,在知识领域也得到推广应用,比如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以及著名的TED,总体看都是演讲形式,演讲者都可以说是精英分子。虽然我国很少有政治类演讲节目,但类似TED之类的专业知识演讲却并非一直没有,这类节目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期,代表性的有陕西电视台的《开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开坛》是以主持人提问和文艺文化界嘉宾叙说为主的文化访谈节目。《百家讲坛》的典型特征是文史专家进行宣讲,包含了演讲和公开课这两个元素,虽然是“讲古”,与传统意义上宣讲意见的演讲在内涵上并不完全相同,也不同于美国的TED,但其表达形式接近于演讲。这两个节目的话语实施者,应该算得上是精英知识分子。

我国的电视演讲类节目集中出现在近五年里。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李连杰、陈坤、韩美林等知名人物先后都走进了演播室,与观众分享他们生活、工作的经历和生命的感悟。这个演讲节目虽然安排了节目主持人“串场”,设置了现场观众与嘉宾对话,但依然还是以“精英宣讲”为主。2013 年,安徽卫视播出《超级演说家》,以“人人都是演说家”为口号,将演讲的主角定位为每个普通大众,充分给予参赛选手自我言说的舞台,试图建构一个“草根”的言说平台,让普通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体验和收获。随后不久,相继出现了青年人唱主角的《青年中国说》、普通人为主体的《我是演说家》、成功名人独白式的《说出我世界》,以及类似于TED 的专家分享知识的网络视频《一席》。这些节目都是以演讲为主要形式,但逐渐从“规劝”走向“认同”,“谁在说”成为每一档节目定位的重要依据。

《开讲啦》节目现场由一名主持人、一位演讲嘉宾、十名青年学生、二三百位现场观众组成,嘉宾演讲后,由主持人引领十位来自全国高校的青年代表向嘉宾进行互动提问。相比于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提问打断,演讲者不受干扰的完整表达,扩大了其传达意义、分享知识的功能。演讲者现场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提问式对话和质询,规避了讲坛、公开课的单向传输,大大减少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便于意义的输出,提高了节目的思辨色彩和民主色彩,也体现了代言观众诉求和建构青年形象的功能。这个节目的演说者其实不只是一个分享自己故事的嘉宾,而是围绕着演讲嘉宾的演说展开的“讨论者”。这种互动的“言说”群体,比较符合当前青年对平等交流的期待。

▲电视演讲类节目

《我是演说家》则构建了导师群和演讲者之间的“多边谈话”场景,演讲者与导师群就演讲者的主题或个人经历进行现场交互式问答、点评,更类似于脱口秀。这样既去除了讲坛高高在上的精英形象,又避免了访谈节目的单一性,虽然缺乏普通观众与演讲选手之间的交流,但“多边谈话”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其所表现出的大众化、人情味、多元化以及立体交流的特征愈加鲜明。

《说出我世界》聚焦新闻热点或头条背后的内容,邀请相关名人作为演讲嘉宾,以独白演说为主要表达形式,讲自己亲身经历,演播室现场的名人好友和普通观众还可与其进行简短对话。张亮、胡彦斌等明星,纷纷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人生故事、分享真情实感。

整体看,我国演讲类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改善、推陈出新,从名人演讲、青年人提问到让青年人、普通人成为演讲舞台的主角,越来越接地气。演讲这一形式,使演讲者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故事和观点,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布道与分享的合体作用,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追捧。演讲类节目具备的知识分享和意见传播的特性,打通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原有的界限,成为当前“电视文化热”中的一个有效佐证,具有相当程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说什么:人生体验和思想价值的分享

演讲类节目的兴起,与前些年电视民生故事的流行和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系。民生故事的电视表达让普通人成为镜头瞄准的主角,网络平台促进人们发布、传播和分享自身知识经验成为常态。2010年前后,《TED》《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等一批只在网络上分享的“公开课”视频开始风靡全球。这种“公开课”,类似于《百家讲坛》,一批文人学者在“讲坛”上讲自己专业研究的历史故事。公开课虽然模式简单,但毕竟是普及知识、传扬科学,具有鲜明的布道、授业的教育目的和授课的课堂形式。

《开讲啦》《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则确实把演讲者下放或还原为社会实践中的普通一员,一改精英演讲的启蒙教化的“化大众”的立场,变为“大众化”的形象,既具有网络的草根气质,又承续了教学课堂的权威性。但节目最为吸引人的,还是每一位演讲嘉宾所经历的独特的故事以及自我世界的呈现与剖析。

北京卫视播出的第三季《我是演说家》,是素人讲自己的故事;江苏卫视播出的《说出我世界》,则是名人明星讲自己的故事。《我是演说家》的嘉宾虽然都是普通人,没有名人的光环,但在各行各业都小有成就,如农民作家、哈佛才女、最美村医等等,都有自己特别的故事。哈佛才女的《国强则少年强》10分钟演讲,结合当时正热的“南海仲裁”,迅速在微博朋友圈等热传。《说出我世界》节目组采访和选择60位各界精英、意见领袖和名人大腕,力图还原他们作为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的人生故事。比如张亮讲述自己成名之前做厨师的经历,就非常受现场观众的喜欢。

其实,说故事是电视吸引普通观众的优长。除了依然活跃在各级电视台的民生故事类栏目,原来以高端访谈为主的《鲁豫有约》,也于2005年做出策略调整,添加副标题“说出你的故事”。节目放低姿态,邀请了更为广泛的人群参与到访谈节目中,“只要有故事,有传奇经历,都可以参与进来”,播出了《兄弟姐妹》《网络红人》《替身演员的故事》等故事,打开了演播室的平民之门。到2010年,《鲁豫有约》更名为《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节目内容更加平民化,节目对白也更亲切通俗。

从《开讲啦》到《说出我世界》,“说”的核心没变,但是内容和话题却并不一样。《开讲啦》更注重名人明星的成长与启发,《说出我世界》很多都是回应明星的娱乐八卦,明星上《说出我世界》主要动机是为了诠释更完美的自己。在内容上,《超级演说家》《我是演说家》充分给予参赛选手自我言说的舞台,试图建构一个草根的言说平台,让普通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体验和收获,用真情实感去感染评审和现场观众。

表面看,从《开讲啦》到《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由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成功过程中的故事以及所想所感所悟,但聚集起来节目向观众传达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人生观。尽管个人的经历、面对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演讲类节目以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行人生观中不同方面的解读,集中在“价值”“责任”“意义”等方面,体现出积极向上的、进取向善的人生取向,产生追求积极正确人生的相同情怀与心态,便于从情感上引导青年群体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人生观。

作为电视节目,由具体每一档节目每一个嘉宾的感性故事开始,悄悄地把节目组的意图渗透进去、表露出来,其实就是整档节目的“意识形态建构”,是节目想说的话。这些节目,基本上是先把嘉宾的人生经历加生活阅历用语言组织起来,然后再通过节目传递出来,不断放大,最后形成节目的价值观。正如《开讲啦》的宣传语是让“青年榜样”分享人生经验,对于“青年榜样”的选择可谓是匠心独运。主创人员、唯众传媒总裁杨晖介绍,“在选取主讲时,导演团队经过了反复讨论,认为必须有以下标准:必须是受众关心的青年榜样,必须能够为受众带来真正价值和正能量,同时还要擅长说人话,不端着的演讲。”这就是节目的核心,《开讲啦》通过大众话语与官方话语的巧妙置换,将主流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本的叙事层,隐蔽而巧妙地实现了对受众话语,乃至价值观的建构与整合。《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在“说”的内核上,都体现出这种正面的价值建构和引导。

三、怎么说:多种表达元素和形态的融合

任何一种节目形态,都不是突然“火爆登场”的,而是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和创新性,[1]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综合。就演讲类节目这种形态而言,它至少包含以下三种元素。一是演讲作为节目构成的形式元素,不同于歌舞才艺等文艺形式,主要以演讲作为节目主体信息交流的方式。二是当代电子媒介中的演讲类节目,在继承了演讲形式之外,发扬了谈话节目的平民化、大众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特质,排除了宣讲意味,增加了平等交流的对话元素,传播主题也多由高大上的历史政治指针向大众关切的话题转变。三是公开性作为节目构成的传播规则,把节目推向电视媒介空间之外的、由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构成的更广阔的收看和分享场所。这三者构建了难以进行非此即彼分类的“演讲”节目形态。

《开讲啦》《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等演讲类节目,保留了《百家讲坛》和《TED》中嘉宾演讲的形式,但与这两者的专业性内容不同的是,新的演讲节目把内容锁定在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叙述上,目的也不是简单直接的宣讲和告知,而是通过嘉宾的自我表达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分享。此外,演讲类节目还吸收了《实话实说》《鲁豫有约》的访谈形式和精神内核,在嘉宾演讲为主要信息表达方式之外,增加了主持人访谈、现场观众提问对话、导师群对话等话语交流机制,构建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话语表达空间。

在《开讲啦》中,演说并不仅仅局限于演讲嘉宾的个人讲述,在演讲者之外,还辅以观众提问等互动形式。在具体制作上,演讲者们根据青年需要,讲述的一段段有关成长经历、成功经验和个人感受的故事,体现了节目的人文关怀,凸显了人文价值,传播了正能量。另一方面,《开讲啦》建立起与受众的亲密关系,通过现场对话,发出青年群体的声音,营造了一个较理想的公众对话空间。《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总体如此。

除了节目嘉宾说话演讲方式,作为电视节目的呈现模式,其实也属于“怎么说”的范畴。《我是演说家》到2016年已经播出了三季,以往是采取导师“3+X”形式,用比赛组队等方式PK,最后争夺冠军。第三季节目模式改了,在第一期就把队组好,然后领队鲁豫、乐嘉带领各自战队的18名选手进行对抗。王刚带领由往期节目的优秀辩手组成谏言团现场谏言,并掌握至关重要的复活权。历经四个淘汰晋级阶段后,演讲者争夺唯一的冠军名额。节目的核心虽然还是拼演讲,但不同的赛制显示出节目组的态度不同,由导师带队的对战,变为多个主体的掌控,更加显示了节目的民主和对观众的尊重。

《说出我世界》采取的竞赛制,孙楠、胡彦斌、张亮、陈晓东、瞿颖等60位明星,每期上6个,共进行10期平行赛,每期有1人胜出,参加最后决赛。第11期是总决赛,由夺得平行赛冠军的10位明星进行PK,决出冠军。明星们在舞台上演讲,台下的媒体代表进行打分。嘉宾结束演讲后,媒体代表用亮灯的方式进行投票,哪位明星的灯亮得多,哪位就可以晋级,晋级的明星可以获得众多媒体的头条位置推广——顺便说一句,这个PK太吸引明星了。所以,明星们就不只是“说”这么简单,还需要认真考虑演讲的技巧,由演讲导师负责指导,评判权交给现场观众。这种模式显示了节目对草根力量的认同。

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电视舞台或录音棚节目,演播环境也会“说话”。《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展示了从单人演讲到多方辩论再到演技技巧训练等情节内容,在许多演讲者的演讲中,使用了电视语言配合演技技巧,把整个气氛烘托出来。比如哈佛才女、汶川地震幸存者演讲时,现场声光画等元素的运用,让整个环节的气氛爆棚,现场掌声雷动。《说出我世界》的演讲台所进行的类似T台的设计,也便于演讲名人走到现场观众身边,让现场观众近距离观察明星,光圈打光聚拢明星更容易突出演讲者形象,媒体评审坐在观众席的沙发上更加放松。这些设计都传达出节目的轻松性和平等性。

总体看,当前我国以《开讲啦》《我是演说家》《说出我世界》为代表的演讲类节目,吸取了网络公开课和谈话类节目的传播因素,糅合到演讲这一核心表达方式上,创新了节目形态。它们围绕一个确定主题,不但采取了演讲和访谈的形式,拥有了表达观点、讲述故事的传播内容,而且具备了对话、参与、分享的功能,更加确保了知识、观点、经验和感悟的平等分享和柔性布道的完整性。

注释:

[1]熊忠辉,主编.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滕慧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猜你喜欢

演说家演讲者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我的“演说家”教练
小小演说家
不会贬值
会计时的话筒
《超级演说家》第三季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阅读自然的艺术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