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眼珠玉不足珍,甘雨一洒万家春

2016-03-22渠红岩

江汉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春雨

渠红岩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尤其在农耕社会,春雨决定了全年农作物的丰歉,攸关民生和社会安定问题。春雨的重要不仅体现在气候和农业方面,在其它领域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年复一年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使我们的民族对春雨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人们不仅普遍喜爱、赞美春雨,而且把它与皇恩、父母之爱、师恩等最伟大无私的情感类比,充分体现了春雨在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上的重要性.反映了春雨对我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春雨;农耕社会;民族心理;天地君亲师

春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或气候现象,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古代农耕社会条件下,春雨与人们的关系极为密切,“春雨贵如油”、“春雨如膏”、“润物细无声”、“如沐春雨”等熟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春雨对于我国社会的重要意义。在长期的日常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春雨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用春雨形容人世间最伟大、最令人尊敬的形象与情感,体现出在文化心理上对春雨的深刻认识,是别有意味的民族文化,极具研究价值。但综观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尚未见对春雨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因此,笔者拟从气候意义、农业意义、文学描写与表现、文化心理等方面着手,力求较为全面、深刻地展示春雨在我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期得到学界方家的指教!

一、春雨的气候意义

春雨是指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自然降水,或称春天的雨水。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对我国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绝大部分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季指农历的1、2、3月份,从气候要素如气温、阳光、水等方面而言,春季对于我国在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春季是我国一年四季的开始,是百草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开始,太阳照射北半球的时间越来越长,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开始进入沿海地区,这就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随着暖湿气流不断加强,气温也逐渐升高,冰雪融化,土壤解冻并变得疏松,百草萌芽生根,万物开始复苏,候鸟开始从南方飞向北方……自然界生机勃勃,天地焕然一新,阳气生发,人们自古对此就有深入的认识,如《子夏易传》说:“春,四时之首也。雷雨动而满盈,造物之始也。”《后汉书·明帝纪》也说:“春者,岁之始也。始得其正,则三时有成。”

对于我国这样的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来说,春风有着重要的意义,春风送暖所包含的就是这一认识,古代气象文献对此就有记述,如《管仲·四时》就说:“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日星,其时日春,其气日风。……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淮南子》也说:“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还有“不得春风花不开”的禅语。古代文学作品也早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如《诗经·小雅·出车》有“春日迟迟”的描述,是说春天开始,白天时间变长;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刘方平《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诗句所描写的也正是春风送暖、万象更新的气候特征。

春季对我国气候的意义更主要地体现在降水方面。春季开始,来自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不断加强,暖湿气流在北上推进的过程中与大陆的冷气流相遇产生降水,这就是春雨。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节气如雨水、清明、谷雨都与雨水有密切的关系。自雨水节气开始,我国各地的降雨量普遍增多,“惊蛰”(阳历3月6日左右)前后,雨量逐渐增加,“清明”(阳历4月5日左右)时节,雨量更大,到了“谷雨”(阳历4月20日左右),降雨量便开始迅速增加,汉代郑康成《易纬·通卦验》卷下:“立春雨水降,条风至。雉雊鸡乳,冰解,杨柳棉”,所描述的就是立春节气雨水开始增多,杨柳发芽、冰雪融化的气候现象。春雨常与春风相随相伴,初唐著名诗人张说《春雨早雷》“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李咸用《春雨》“大帝闲吹破冻风,青云融液流长空”等诗句形象地描写出人们对春雨、春风的朴素认识。

春雨复苏万物,开启大自然新一轮的生命循环,对我国这样的北半球季风气候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心理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春雨滋养的土壤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来源,绿意盎然、春暖花开的蓬勃生机让人们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希望。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经典的描写表现了这一点,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韦应物《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宋代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释普济《五灯会元》:“上堂春景温和,春雨普润,万物生芽,甚么处不沾恩”;明郭勋《四季》:“春雨如膏,南枝花发,北岸冰消”;清梁逸《醉吟》:“时至春雨润,百谷俱萌芽”,康熙《春雨赋》:“神钥絪组,化机和煦。元气上融,酞膏下聚。首五行者曰木,润万物者日雨”等,“苏”“催”“润”“生”“发”等动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年复一年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春雨的气候意义的深刻认识与记忆。

二、春雨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在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阳光温暖、雨水滋润,与大自然的万物一样,农作物也开始了新的生长期。在我国,尤其是古代农耕社会,无论春播秋收还是春播夏收,春雨都在农业耕作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土壤的耕犁、疏松,种子的播撒、发芽等,无不需要春雨的滋润。

古代在春耕时,人们通过占卜春雨的早晚和多少来决定耕作的时间。有研究者认为,早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卜问春雨的记载,在春天的耕田占卜仪式上,巫师祈求神从天而降,降下甘露滋润农田,以保丰年。

春雨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耕耘、播种的各个环节,这一点可以从古代农书的有关记载中得到清晰的认知。

汉代著名农书《汜胜之书》说:“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耕稼……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春雨对于耕犁田地的重要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是说春雨及时,便于耕田。及时的春雨不仅是耕田的好条件,也是播种的好时机。汉崔寔《四民月令》这样记述:“(正月)雨水中,地气上腾……可种春麦……可种瓜、芋”,(三月)“时雨降,可种杭稻,及植禾、苴麻、胡豆、胡麻,别小葱”,这是说春雨对各类农作物种植的意义。此后的农书如《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所记也大致相同。可见,春雨到来的早晚和降雨量的多少决定着人们耕种的时间和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春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变化大,很容易发生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其危害性就更大。所以,逢春旱之年,人们就举行隆重的求雨仪式,早在《诗经》中就有对祈雨情景的描述,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小雅·甫田》),“有濞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小雅·大田》)等。

在古代,人们甚至把春雨奉为神灵,虔诚膜拜,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不乏记载和描述。宋代陈淳《祷雨良岗山》写道:“今春气已暮,雨意尚悭,种不及施,民甚告病。恐蹈旧岁,与死为邻……惟尔神灵昭鉴,亟垂闵救,蒸气兴云,沛为三日之霖,优渥四境之内,俾我合邑土田,春膏溶溶,播种毕兴,无失一岁之望,以活我万户生灵”,因无春雨而很可能产生百姓“与死为邻”等语有些夸张,但确实是那时的现实写照。

春旱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有时候还会危及社会安定。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中就有反映,如《捐巨资纨绔得高官吝小费貂珰发妙谑》这样写道:“何师爷道:‘现在太原府的百姓都完了。到了春天,雨水调匀,所有的田地自然有人回来耕种。目下逃的逃,死的死,往往走出十八里,一点人烟都没有,那里还要这许多银子去赈济。”可见,春雨寄托着饥荒之年苍生百姓的果腹之愿。

春雨及时之年,人们歌舞欢庆,预祝全年丰收。据文献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因为南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雨水,可以使民生富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述也有很多,如清代高一麟《春雨喜赋》:“灵雨方春足,千村小有秋”;弘昼《春雨如膏赋》:“繄春雨之蒙蒙兮,望禾麦之可登”等。

久旱得雨之年,人们奔走欢呼,有时候还用“喜雨”“春雨”等为建筑物取名,以示纪念,如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

耕田又称为“犁”,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一犁春雨”的表达方式,如宋释宝昙《题李盘庵西潜图》“一犁春雨饱膏沐”,元胡天游《题张以瞻云耕》“一犁春雨土如酥”,清全祖望《偶兴》“一犂春雨已深耕”等。另外,古代有很多画幅即题为《一犁春雨图》。

在我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春雨丰沛就有丰收的希望,至今仍然盛传的“春雨贵如油”、“春雨如钱”、“春雨如膏”等俗语,是我们农耕民族对春雨与农业关系的深刻认识与经典概括。康熙《题耕织图》:“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就深刻总结出春雨对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

三、春雨对文学的影响

对我国这样面积辽阔的东亚农耕社会来说,春雨的意义不仅是农业或经济方面的,也是心理或情感方面的;不仅反映在生活方面,也反映在文化方面。正是人们数千年的悠久经历和切身体验,使我们的民族建立起了对春雨的特殊情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耕区,人们对春雨普遍怀有喜爱、期待、感激、崇敬之情。在一年四季的降雨中,只有春雨才能引发人们如此普遍、一致的情感共鸣。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我国的文明、文化与同纬度国家或其他农业文明古国的区别之一。对春雨的这种深厚情愫在文化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反映,尤以文学领域表现最为突出。春雨成了人们最乐于歌咏、热情描写的题材,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充分表达了人们丰富的体验和深厚的情感。

在古代文学描写雨的作品中,有关春雨的作品数量是较多的。据《全唐诗库》检索系统,题目为“春雨”或包含“春雨”二字组合的作品一共29首,“秋雨”为19首,“夏雨”为6首。在大型诗歌总集如《瀛奎律髓》中,题目为“春雨”或包含“春雨”二字组合的作品一共13首,“秋雨”为18首,“夏雨”为4首。同样的检索方式,在《文苑英华》中,“春雨”42首,“秋雨”41首,“夏雨”6首;在大型类书如《艺文类聚》中,“春雨”4首,“夏雨”3首,“秋雨”5首。在著名作家如杜甫、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苏轼等人的诗集中,也都有多首描写春雨的作品。在体裁方面,诗词文赋都有。不仅有丰富的意象描写,还有数量多、艺术成就高的专题描写。这些作品或赞美润泽万物的美好,或抒写温润如酥、风和雨细的感觉,或借以抒发惜春情怀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方式多样,艺术影响深远,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广为传颂。

第一,赞美春雨惠泽万物。赞美春雨的文学作品出现很早,魏晋时期就有描写,如曹植《喜雨诗》。杜甫《春夜喜雨》继承了曹植诗歌的写法,但在艺术上远远超越了曹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很知时节,适值植物萌芽、万物生长、渴盼雨水滋养润泽的时候,一场丰沛及时的春雨悄然而至,而且是在静谧的夜晚下的。听到这些,人们便憧憬着秋天的丰收了,这样的雨不就是“喜雨”吗?全诗并未出现“喜”字,而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杨万里《立春日舟前细雨》与杜甫诗歌遥相呼应:“今朝春日得春雨,润物无声非浪语。”一场及时的春雨过后,经过雨水滋润的大自然似乎迅速恢复了生机活力,逼人的生命律动让人们浮想联翩。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元耶律楚材《活分》:“昨夜蒙蒙春雨足,松筠花草一时荣”:明王世贞《春雨畦》:“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清全祖望《新笋歌》:“黄鹂叫断春雨滋,墙东新笋齐人眉”,陈瑚《书镢隐庵竹示学者》:“春雨滋新篁,一夜长一尺”,弘昼《春蚕食叶声》:“春风春雨滋萌养,女桑遍野柔条长”: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春》也说:“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些精美绝伦的诗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春雨之后万物竞相萌发,仿佛能在一夜之间或很短的时间内群生律动起来,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新鲜明丽的景象。诗人对新生命的惊喜实际上是赞扬春雨惠泽万物。

第二,抒发对春雨的美好感觉。就身心感受而言,人们对不同季节的雨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梅雨让人感觉烦闷,夏雨让人感觉凉爽,秋雨让人感觉凄凉,冬雨让人感觉寒冷,而唯独春雨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润、身心愉快。对于刚刚走出漫长肃杀冬日的人们来说,这种感觉是非常清新鲜明的。文学作品常常用比喻或通感的手法,巧妙地传达出这种美妙感觉。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样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透过濛濛细雨遥望,隐约可见青青之色,那便是早春的小草,令人不禁心生欣喜之情,但当走近时,先前看到的青色却又不见了。诗人好像一位出色的水墨画家,善于通过设计背景来传神,而这“背景”便是那如酥的小雨,它温润如脂似乳,正是有了它的一番滋养,小草才清新得似有若无。“润如酥”三个字细腻、微妙、贴切地传达出春雨给人的温暖柔润之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形容春雨的经典词语而被频频使用,尤其在词作中更为多见,著名词人如苏轼、张炎、周密、王观、史达祖、高观国、高士奇、陈维崧、刘大绅等人的词作中均用“酥”来描述春雨,而且苏轼、史达祖等还不仅一次使用,如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其《南乡子·千骑试春游》也说:“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反映出文人对“酥”的高度一致的认同和对春雨的共同的美好感觉。

古代文人还用专题赋来写春雨,不仅描写了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而且表现了春雨的美感,充分抒发了对春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之情。代表作如明代贝琼、清代乾隆、纪昀等《春雨赋》,清代黄达、徐宝善、王引之等《春雨如膏赋》,乾隆《赋得春雨如膏》等。纪昀《上林春雨赋以题为韵》写道:“流光乍湿,遥看新绿芊绵;生意初酣,恰趁嫣红开放。波添太液,渐沾溉于人间:云近蓬莱,先飘扬于天上……月榭风台,时寄豫游之意:珍禽文木,皆关长育之心。转骀荡之春光,既宜远眺;对空蒙之雨景,尤豁烦襟……尔乃柔丝摇漾,细点轻匀;蒙蒙似谷,漠漠如尘。……翠羽初齐,池草潜滋。其碧液,胭脂尽湿,林花微滴:其红津,御柳犹眠,和晓烟以踠地。宫莺乍寂,选密叶以藏身。试启云轩,山色尽围螺黛,如凭水槛;沤纹多作鱼鳞,睿赏淹留,亦可亭名喜雨。天颜怡悦,便应苑号宜春。……此日一犁春雨,红飘远陌,望杏催耕,绿涨新塍,插秧击鼓,芳辰可乐……”作品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春雨的细柔迷蒙的美感,赞美春雨滋润田畴、养育万物的高尚品质,而人们用春雨来为亭堂取名,则更反映了对春雨的偏爱。

第三,抒发伤春之情。古代文学作品对春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赞美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的美好;感伤风雨送春、韶光易逝。刘勰《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做了深入的论析,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悲秋和咏春、惜春、春恨等。中国古代文学的春恨、惜春意识早在屈原作品中就有表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后,曹植、陆机、江淹、庾信、何逊等诗人的作品中皆有体现。至唐宋,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潮,形成了春恨主题文学。春雨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然而,春雨又扮演着另一种角色——摧花者,若遇风吹雨打,尤其是在暮春时节,便会使花辞故枝,落红狼藉,敏感的文人瞻物而思纷,产生悲悯之情。唐代李山甫《落花》写道:“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春雨也是如此让人欢喜让人忧。由飘雪坠红引发的风雨春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内容,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描写,如白居易《惜落花》:“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一寸深”,“惜”字即点明了题旨,李中《落花》:“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片随流水远,色逐断霞空。怅望丛林下,悠悠饮兴穷。”“酷恨”、“生憎”、“怅望”等词表明了对春雨既恨又无奈之情。温庭筠《春愁曲》:“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春雨无情,落花深重,诗人的“愁”情溢于字里行间。宋代开始,有关作品数量急剧增加,艺术手法也更加多样,代表作家有秦观、张耒等。张耒《春雨中偶成四首》,三首诗都充满着淡淡的清愁,如第三首这样写道:“天低芳草接浮云,万柳含烟翠不分。燕子归时花遍落,暮云和雨人黄昏。”该组诗的第一首诗开篇就言“小雨作春愁”,此处的“燕子归时花遍落,暮云和雨入黄昏”便是诗人的忧愁之处了,落花、暮雨、黄昏,这些具有伤感意味的意象让我们不难理解此情此意。其他如宋赵善括《好事近-风雨做春愁》:“风雨做春愁,桃杏一时零落”,元薛昂夫《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明谢勉仲《春雨》:“愁边雨细,漠漠天如醉,摇扬游丝晚风外。酿轻寒”,清吴绮《用前韵赠澹心》:“春风春雨乱愁生,纵有高轩不肯迎”等等都是经典的描写,春来又春去,似乎弹指间,未及欣赏桃杏飘香的三春美景,便见落花纷纷,让人无限怅惘。

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将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与人生联系起来,春天用于象征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怜花惜春就是对青春年华的流连,这一主题发端于楚辞。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悲哉行》、何逊《增新曲相对联句》等作品中也有体现,但在唐代之前,有关的作品数量还不多。唐宋时期,不仅作品数量骤然增加,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惜花主题,将花与女性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联系起来,用春雨象征岁月,风雨送春归象征青春的消逝和容颜的衰老,从而形成了伤春或相思主题,代表作如李商隐《春雨》、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朱淑真《春日感怀》、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陆游《春日杂赋》、元好问《南乡子·风雨送春忙》、沈周《赋得落花诗三十首》等。在这些作品中,红杏、翠柳、落花、余香……春色宛然如画,然而,转眼之间,风雨落花,春归无迹,容颜已老,就像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词所写“人去似春休”,作品中的每一场春雨都隐然诉说着青春易逝的“愁”情。

四、春雨的文化意义

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与珍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文化方面,如绘画、园林、建筑等领域,也都有丰富生动的体现,而且出现了很多名家大作。在日常语言表达、建筑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流行的经典表述方式,包含着人们在长久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春雨的深厚情感和意味。在中华文明绵长悠远的发展过程中,春雨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而且成了一个能够引起全民族共同喜爱、重视、赞美的符号,人们不仅把春雨比喻为最喜爱或珍贵的事物,还把具有普惠、温暖之意的情感或精神比喻为春雨,寄寓了对春雨的深厚的情感,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玩味与讨论。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靠“天”生活,雨润土膏才能五谷茂盛、春生秋成,因此,一年四季的雨,人们对春雨的感情较为深厚。在语言表述上,在描写或形容春雨时,人们多用表达喜爱、美好或赞美之意的词语,如《尔雅·四时疏》《淮南子·原道训》《左传》等文献,就把春雨描述为“甘雨”“膏雨”等。《左传·襄公十九年》云:“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苗。季武子兴,再拜稽首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汉代班固《嘉禾歌》也说:“冬同云兮春霡霂,膏泽洽兮殖嘉谷”,“膏雨”即言春天的小雨如膏泽一样肥美,滋养着五谷。

从语法角度分析,“甘”是一个表示味觉的词,“甜”的意思,甜味是人类最基本的味觉之一,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味感,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甜味都象征着美好的感觉。“甘雨”表达了春雨的美好以及人们对春雨的喜爱。“膏”字意为肥肉或油脂,表示肥美、润泽,肥肉、脂膏代表美味佳肴,用“膏”形容春雨,一方面表明春雨的润泽,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珍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膏”“甘”等字眼儿都是描写春雨的常用词,这样的例子很多。唐李咸用《同友生春夜闻雨》“此时农叟浑无梦,为喜流膏润谷牙”,宋朱淑贞《膏雨》:“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陆游《春雨》:“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金元好问《春雨》:“田毛沾润初含穗,土脉流膏欲布秧”,元王恽《点绛唇·寿周干臣》十六:“春雨如膏,最怜适与清明遇”,明陈献章《喜雨》:“满眼珠玉不足珍,甘雨一洒万家春”,范景文《和北吴歌》:“春锄带雨润如酥,风送农歌动地呼”,清铁保《出郭》:“十分春雨如膏润,一夜新苗似浪齐”,朱孝纯《感往事再赠南屏》:“昨朝喜得甘雨沛,滟滟春畴如泼油”等。

值得注意的是,“春雨如膏”“一犁春雨”古代就是常见的固定组合和语言表述。“春雨如膏”还是常用的诗赋考题。《氏族大全》云:“向敏中,字常之,宋太平五年,试春雨如膏赋……”另据清代徐松《宋会要·举士》十三“亲试”记载:“太宗太平兴国……五年闰三月十一日(甲寅),帝御讲武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内出《春雨如膏赋》《明州进白鹦鹉诗》《文武何先论》题,得苏易简以下一百一十九人,并赐及第、出身……”“一犁春雨”多用于诗赋或绘画,如宋代陈起《饯徐衍道知县》“一犁春雨沃桑麻”,金元好问《宛丘叹》“一犁春雨麦青青”,明费元禄《田家即事十首》“一犁春雨占丰年”。古代还有许多题为“一犁春雨”的题画诗,如宋释居简《一犁春雨图》、苏洞《谢耕道一犁春雨图》、元代许有壬《一犁春雨图》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农耕民族对春雨的深厚感情。

另外,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犁春雨”等仍然常用,包含着人们对春雨的美好认识。

除了文学领域,在建筑等艺术运用方面,人们仍然喜欢用春雨为建筑物取名,以寄托美好的情感或思想,如古代文人、士大夫为了纪念父母而建造的名物多命名为“春雨堂”“春雨轩”“春雨亭”等,如杨万里《春雨亭记》曰:“宣溪王邦又既丧其父,主簿于某山作亭于前。……予命之以春雨之亭,而告之曰:‘吾闻之,春雨润木,自叶流根,物以本滋苗,亦以苗滋本……”明金幼孜《春雨堂诗序》云:“(咸宁成山侯王公彦亨)念其先公早殁,不待于养。历岁滋久,与人言,恒涕下沾襟,悲愤怆恻,汲汲焉,若有求而弗得者,因匾其堂日‘春雨,以寓罔极之思。”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君、亲、师是最令人尊敬与感戴的,《世宗宪皇帝圣训》卷32记载:“上谕曰‘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春雨的滋润如上天的恩惠,养育着中华大地上的苍生百姓。年复一年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使中华民族对春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人们不仅喜爱春雨,而且感激春雨,崇敬春雨,甚至把春雨对苍生的恩惠看作天地人世间最伟大无私的情感——天、地、君、亲、师。

在漫长的皇权社会中,人们最感戴的莫过于皇恩或君恩了,皇恩浩荡就像无私的春雨对人间的恩泽,如曹植《献诗》云:“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梁萧统《昭明文选》卷38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云:“当时受恩,多有过望。臣闻春雨润木,自叶流根:鸱鹗恤功,爱子及室。故天称罔及之恩,圣有绸缪之惠”,王昌龄《西江寄越弟》“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共入关”,宋方岳《石孙受命》:“圣泽如春雨露宽,弃遗犹不绝衣冠”,明程敏政《春雨应制》:“龙德普所施,预想秋大获。仰首谢玄功,对物有余乐”,清弘昼《圆明园泛舟恭记》:“吾思圣恩周海内,如日月之无不照,如雨露之元不润。天下之被泽而沾恩者,譬如草木之得春雨,无不欣欣向荣。”徐宝善《春雨如膏赋以天街小雨润如酥为韵》:“如我皇之覃布乎恩膏兮,功润下而遐宣。……泽被无涯,雨以雨而皇情畅,膏以膏而民气谐。”这些文句都把皇恩惠及苍生比作春雨滋养草木万卉,令人感戴。

苍生百姓将皇恩比作春雨,而皇帝也赞美天赐甘霖对黎民百姓的惠泽,如康熙《春雨赋》日:“夫惟天地之德,广大无私;春生夏长,云行雨施。寓栽培于无意,普美利于不知;植品物以咸若,含细大而莫遗。所以解泽旁皇,湛恩深厚:覆被民生,惠鲜陇亩。”乾隆皇帝书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楹联“先泽志钦承宵衣旰食,民依心切念春雨秋阳”,以“春雨”得时充足为意愿,体现出对春雨的重视与崇敬。

为了突出皇(君)恩的惠泽,人们还常常用春雨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或类比。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古之君子,昔者明王。……泽如春雨,威若秋霜。”苏轼《祭魏国韩六公文》:“恩威并行,春雨秋霜。民练兵安,四夷屈降”,将春雨与秋霜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凸显了春雨的高贵品质。而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则通过类比的方法体现出对春雨的尊崇。

春雨温暖滋润,万物皆需。父母生养子女就像春雨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在古代文学史上,将父母之爱比作春雨是一种传统,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就写道:“是知春雨润木,自叶流根。西伯行庆,推存及没”,是说父母之爱就像春雨润木,无处不在。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春日阳光比喻深切博大的母爱,唤起了普天之下的儿女亲切的联想,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经典名句。此外,如明沈周《对春雨》:“春雨父母情,惠物侔爱子。润被发华妍,长养助欣喜”,陆云龙《寿魏邑侯文有歌时癸酉三月》:“美哉,春之雨!物也,玄黄为大;父母,春其代大,父母以父母品汇者哉”,清汪缙《双节堂诗为萧山汪氏母作》:“津津夜露润,脉脉春雨滋”等,俱是以春雨喻父母之爱。

春雨化育生机,为万物带来蓬勃活力,这种精神与师德、教化具有相同之处,因此,人们常把政教感化或道德境界比为春雨,如汉苏顺《陈公诔》即以“化侔春风,泽配甘雨”来颂扬人格境界的高尚。其他如宋陈思《傅忠肃公集》:“沼之水兮,其流洋洋;公之化兮,春雨秋阳”,元程端礼《庆元路总管沙木思迪音公去思碑》:“由是化行民安,如春雨膏物而无其迹”,明程敏政《太守孙侯政迹录序》:“功德政化之盛,如慈母之煦子,如春雨之润物,发于至诚,泯于无迹,而受惠者莫能为之辞也”,这都是说功德如春雨润物,令人崇敬。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依然常用“德被春雨,教拂秋霜”,“杏坛化雨,程门春风”,“孔席之春风,周庠之化雨”,“坐春风,濡化雨”,“坐春风,沾化雨”等赞美师德教化和高尚境界,体现了人们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所积淀的对春雨美好的感受和记忆。

五、结论

由全文的论述可见,在我国,春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以农立国,春雨是决定一年丰歉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口众多的农耕民族对春雨普遍喜爱与重视.这种情感倾向在文学、艺术、园林等各个领域均有生动丰富的表现,尤其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及经典的表述方式。正是年复一年的悠久经历和切身体验,使我们的民族建立起对春雨的特殊而深厚的情感,人们用春雨形容天、地、君、亲、师这些在传统文化中最伟大、最令人尊崇的形象,充分显示出春雨在我国民族心理及社会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含着农耕民族对春雨的共同认识与美好记忆,春雨也成为能够唤起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猜你喜欢

春雨
春雨
春雨
春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江南春雨等
春雨
春雨
最近的路
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