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直罗组地层层间氧化带与铀矿化的关系

2016-03-21金文庆

地球 2016年6期
关键词:过渡带亚段铀矿

■金文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宁夏银川75002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直罗组地层层间氧化带与铀矿化的关系

■金文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宁夏银川750021)

层间氧化带中的氧化-还原过渡带与铀矿化存在密切关系,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侏罗系直罗组地层层间氧化带发育,为铀矿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直罗组层间氧化带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界为一大型向斜构造,轴部位于天池~环县一带,轴线走向为南北向,西翼地层较陡,东翼平缓,为一西翼窄陡东翼宽缓的不对称向斜。天环向斜控制了侏罗系的沉积,同时充当了盆地西部后期地下水的排泄区,对铀成矿作用有直接影响,是控制盆地及西缘带铀成矿主要构造单元。西缘褶皱冲断带位于向斜的西翼,原为一由西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燕山运动使西缘带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褶皱与隆升,喜山运动使银川古隆起区发生地堑形成盆地,褶皱带被南北向的冲断作用切割成多个褶皱段,多呈向东倾斜的状态。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直罗组地层特征

直罗组地层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广泛分布,直罗组(J2z)最小厚度336m,最大厚度495m,平均厚度约431.1m。与下伏延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沉积环境为温湿向干旱演化的过程,早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晚期为湖泊相沉积,岩相变化稳定。直罗组已发现多层铀矿化,其下段下部砂岩铀矿化最为发育。

直罗组上段(J2z2)岩性为土黄、绿色、绿带紫斑、紫红色带绿斑及紫红色、砖红色的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长石石英中粒砂岩及泥岩,是在干旱、半干旱古气候环境下沉积而成,属高弯度曲流沉积体系,洪泛平原沉积发育,岩性组合为沙泥互层结构,曲流河沉积“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砂体以厚度10m左右的细砂岩为主。

直罗组下段(J2z1)是在潮湿、半潮湿的古气候环境下沉积形成,砂体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沉积了以砂岩为主的粗碎屑岩建造。岩石颜色以灰白、灰色、浅黄

色中粗粒砂岩为主,细砂岩、粉砂岩次之;含有黄铁矿、植物碎屑等还原介质;根据直罗组下段沉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特点及其岩性结构,可分为上亚段(J2z1-2)和下亚段(J2z1-1)。

上亚段(J2z1-2)为低弯度曲流河沉积体系,相变大,分布较局限,具有洪泛平原沉积发育,“二元结构”明显,砂泥互层频繁出现等特点,局部有铀矿化显示,以灰绿色及灰绿带紫斑的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中粒砂岩。

下亚段(J2z1-1)为潮湿环境下的砂质辫状河沉积体系,表现为砂体多出现在深切谷的位置,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在垂向上由多个从粗砂到细砂(或粉砂岩泥岩)的正韵律层叠置而成,呈泛连通的网络状,是区内主要的铀矿化层。为浅灰、灰白、灰绿色粉砂岩与石英长石粗、中、细粒砂岩互层,夹薄层黑色泥岩,其底部有厚度30m~160m的粗粒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岩石由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孔隙式胶结,胶结程度较差,松散~较松散,中粗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3 层间氧化带特征

3.1 层间氧化带空间展布特征

层间氧化带发育在两个不透水岩层之间的透水岩石中,具有切穿层理和相带的特点及水平分带的特征。

目前发现的与铀矿化有关的层间氧化带有3层,即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底部层间氧化带、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下部层间氧化带和延安组顶部层间氧化带。

3.2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层间氧化带

主要发育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底部粗砂岩中,其形成与直罗组沉积之后的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古近纪长时期沉积间断有关;层间氧化带岩石颜色在水平方向主要表现为由砖红色、黄褐色→黄绿色、灰绿色、灰白色→灰色过渡,砂体在全区比较稳定,总体上表现为西厚东薄,北薄南厚,厚度在74m~150m之间变化,是本区最主要的目的层和赋矿层位,铀矿化主要分布于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灰白色、灰绿色砂岩中。

3.3 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层间氧化带

主要发育在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下部中粗、中细砂岩中,其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较为稳定,但砂体厚度较薄,一般在5m~24m之间,多呈透镜状发育,总体产状与下亚段基本一致。根据岩性对比,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旋回比较多,岩性变化大,可能会导致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规模和形态的差别也较大,较复杂。

3.4 层间氧化带的分带特征

根据层间氧化带中后生蚀变、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对比,层间氧化带可划分为完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原生带。

3.5 颜色分带特征

完全氧化带内可见斑点状褐铁矿化,这种褐黄色斑点渲染岩石中的碎屑物、胶结物,沿孔隙、裂隙、层理面发育。岩石中黄铁矿几乎全部氧化,炭屑几乎全部消失,岩石颜色表现为紫红色、砖红色、褐黄色。

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于氧化带前锋线附近。岩石颜色呈黄绿色、灰白、灰绿色。目前所发现的工业铀矿孔及铀矿化孔处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

原生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具有垂向上“上白下灰”、或白与灰互层的特点,铀矿化受灰白色、灰色界面控制,并主要产于灰白色砂体一侧。

原生带分布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外侧,砂体呈灰色、深灰色,富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介质。

3.6 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特征

层间氧化带赋存层位有3层,最主要的是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下部砂体,其次为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底部砂体和侏罗系延安组1-2煤之间砂体。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于褶曲构造两翼及转折端,展布方向与褶皱轴一致。北部氧化—还原过渡带呈NE向展布,中部及南部呈NW—SE向展布;氧化—还原过渡带宽300—500m,最宽700m,带长一般为600—4500m,最长17.8km。埋深一般在320—640m。垂向上3层砂体基本平行。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下部粗砂岩中,褶皱两翼及断层两侧,氧化-还原过渡带宽一般为280-700m,长度一般9-17.8km,局部被断裂构造错断,层间氧化带连续性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好,且北部好于南部,埋深一般在340—580m。直罗组下段上亚段(J2z1-2)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底部中-粗砂岩中,分布在褶皱两翼及断层两侧,氧化-还原过渡带宽一般为300-550m,长度一般9-10km,局部被断裂构造错断,氧化—还原过渡带连续性、稳定性较好。

4 结论

(1)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程度、层间氧化带发育在背斜轴部

两翼,铀矿化赋存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

(2)直罗组中氧化-还原过渡带发育,规模较大,连续性好。

(3)直罗组下段具有泥-砂-泥沉积结构,底部粗砂岩为辫状河沉积,砂体规模大,具有“泛连通”的特点,是含矿流体运移和矿体储存的有利空间,层间氧化带发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成矿系统。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6-112-2

猜你喜欢

过渡带亚段铀矿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核磁共振方法研究油水过渡带驱替特征
KL油田沙三下亚段混合沉积特征及演化
钻杆过渡带检测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板桥- 北大港地区沙一下亚段高频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
过渡带加密调整方法研究
歧口凹陷西南缘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裂缝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以渤南洼陷沙三段下亚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