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两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思维创新

2016-03-20戴宵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材料

戴宵

近两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思维创新

戴宵

纵观近两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从去年的写一封信到今年的看图材料分析,在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它有别于以往的仅以材料引话题的文字表述,而从材料的客观角度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仅仅认识到全国卷这一特点,那就有失偏颇了。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全国卷更多地寓含着时代的特色,借助热点问题、时事新闻来发挥高考作文的价值引导作用。而材料作文则是这种命题趋势的载体所在。那么,全国卷除了在创新形式方面有极大的进步外,还有哪些隐含的深层次的特点呢?

一、思维境地的开阔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在对考生的引导上,全国卷没有将思维的境地限于局部,而是在正确价值观的约束下最大可能地放开考生的视野,还给考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以2015年全国卷卷一为例。命题者给定的材料如下: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从材料来看,我们的立意点可以是给违章当事人、女儿或者警察写信。你可以选择做“大义灭亲”的规章捍卫者,也可以选择做一个以孝为先纵容父错的乖乖女,还能做一个敢做敢为现身说法维持规章制度的好父亲。

就此来看,文章旨意的指向不是唯一的,它呈现出发散式的放射状模型。相对于那些立意明确、主题单一的材料,这种材料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角度和思维空间。考生可以以材料为基础,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对待和分析材料,使自己的阐释体现出独到的见解。所以在追求广阔性思维的同时,考生更大意义上展现的是思维的个性化。如2016年全国卷二中作文题材料为“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材料的明确指向就是要求考生以个人视角为基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个人的观点来说明提升语文素养之道。在材料指定的范围内,考生求全而不必求统一,可以以小见大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路径;也可以广泛意义上的遵循材料的大主旨来辩证思考。不论你从哪一个方面分析,只要挖得足够深并且有自己的思考,都能以理论事,以理服人。这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个人思维深入的情况下甚至产生思维的创新。

在2016年的全国卷中,立意多元与个性化观点也有体现。命题者以两幅漫画作为材料,前后对比而体现思维的多元性进而考验考生的思维特性。从材料来看,考生可以左右对比,分析一个人成绩变化后带来奖惩的变化,从而思考当今的教育方式。也可以上下对比,分析不同的人成绩变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而引发对教育功利性的思考。也存在一些其他角度的思考,比如进步与退步,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区别对待等等。它的思维角度是多样的,图画仅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基点。在对漫画的认识的基础上,考生以自己的认识来选定一个分析的点,就可以以自己的思考而进行文字表述,这样就达到了个性化思考的效果。因为不论考生如何选择立意点,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或者说对进步与退步的看法等等,最终表达的内容都是在本身思考的范围之内,体现出有自己的特性观点的作文才能出彩出新。所谓“我以我手写我心”,立意一定的情况下考生的个性也就能在立意之中有所体现了。高考作文讲究的是思考,需有一定的见解性,这种见解性实际上就是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如果立意没有广泛展开而限于死角,则容易导致模式化、空虚化写作,只会使文章千篇一律絮絮叨叨,失去思维的生动性。比如在新中国初期的作文命题,大多都指向政治问题。如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1953年“我所认识的一位革命干部”等等。命题者的立意点已经十分明确,考生所能展开的思维路径也就变得十分狭小,这样不仅限制了考生的思维空间使文章千篇一律,更会给考生带来思考的压力,造成思维负担。强说“新思”,强抒己见,使文章变得“为表述而思考”,而不是正常的“因思考而表述”。当然,这其中存在历史的原因及其考量。而对于近年的高考作文来说,思维的见解性则可以通过立意多元而得以实现。拿2015年全国卷写一封信的材料来说,不论考生以何人为立足点都是有理可讲有话可说的,但这种话语的表达能否挖深则取决于考生能否有自己的思考深度,有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所感所想。只有在选取自己感触较深的立意点时才可以达到表达的个性化和深度。

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命题立意的多元也就意味着文章思维的丰富,它具有展开来的盛放姿态。考生可以以自己的的知识和学养为基础写出代表内心的文字。因为每个人对材料的认知在本质上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即便在整体把握上趋于一面在个性化的见解上也会有差异性。反之,则有可能囿于当代八股的危险,造成思维的钝化。这种多元立意的命题方式,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实际上是对当今语文教育的一种突破创新。如今高中生,三年的写作经验基本上是在议论文的范畴内打转转,一切试题都能用立论、论证、结论来说话,甚至连内容都循环利用,比如常见的苏轼、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几乎年年用烂,这样下来文章也就失去了需要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学生也因此疲于思考懒于思考。

当高考命题趋势指向更为广阔的思想维度时,它最终所考察的目的才可以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这种多元的命题形式对考生的思维灵活性具有极高的要求,考生在对材料的分析时不可少的是要抓住重点但更要权衡全面。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分析材料的细节和特殊之处,并在自身的认知水平上抒发己见、传达感情和阐述事理。这就意味着考生本身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对于目前高中生活的乏味,它从隐性层面上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仅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上文提到的几个材料,写一封信的指向正是人情与法治的关系,是遵从袒护父亲的人情思维还是考虑法律的规范,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把握的;2016年的漫画材料则体现着学生对学习与自身的关系的思考。这些命题的指向除了要求考生具备作文的基本能力之外,更加对考生对生活的关注做出了要求。考生不仅仅是个学生,更要重视和践行社会人的身份,要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全国卷的思维开阔性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它不仅仅为考生的思维展现提供了可能更为其个性表达创造了条件,更是对畸形的应试写作的一种突破性的尝试。

当然,比起思维的空间的广度,话题作文似乎更加具有发言权。一直以来,话题作文都遵循着三自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和自拟题目——使文章写作有十分阔大的空间。因为只要对话题有所涉及考生便可自由发挥了,这是话题作文的优势所在,可以最大程度地打开考生的思维空间,但在另一方面它使得文章失去了限定性,造成套作的泛滥,文体的紊乱。如2001年“诚信”的话题,考生可以讨论诚信的光辉,也可以大谈诚信的软弱;可以表明立场坚守诚信,也可以保持怀疑拷问诚信……只要与诚信有关,基本就可以保证立意不偏离轨道。至于文体,常常因失去规范而变成“四不像”,议论文没有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又缺失散文的情感和构思,记叙文则大多没有叙述事件的主体。因而,总体而言,新材料作文正好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点又带有思维的限定性,从而实现了思维的广度及其个性的有效结合。

二、思维的辩证性和深刻性的结合

仔细分析近两年的作文命题就能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并不是让考生产生一路走到头的死角思维,而是通过材料引导考生在坚持己见的前提下学会变通转化,看到自己思维的不足和局限,发现思维的矛盾所在,而达到全面把握、有所侧重的状态。这样的安排,考察的正是考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就以2015年写一封信这个作文题为例。考生不论站在谁的立场来说理写信,都要求全面具体。给警察或女儿写信,都要求辩证地分析情况,而不仅仅是就事说事,陷入某一预定思维的死角。作为女儿,她要担当维护规章制度的角色,同样也要看到她作为儿女的顾虑。作为警察,他要求严格执法但也不代表着他只是执法的机器。作为父亲,他也应该对自身的行为以及儿女的考虑有所思考。各个角色在指定的身份外,还有更大的延展性,这就要看考生思维触角所能达到的地步了。当然,我们在分析时也应该对重轻缓急有所把握。某种角色代表的应该是考生以此为角色所应当具有的思考角度,或者说在其身份限定内最初始时富有的内在思想,角色本身有其作为角色侧重的关注点。给警察写信当然要突出警察守法执法的这一角色特性,这也就是考生应该侧重把握的点;给女儿写信时除了对她的行为表示赞赏外,我们必然也不能缺少对她作为儿女这一角色定位的分析。全面而又有侧重点,整体把握而又能抓住主次矛盾。这其实才是全国卷作文正确的打开方式。而看2016年图画命题或者小羽的创业故事等题目,我们也可以看到思维的辩证性要求。以小羽的创业故事为例,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既要分析小羽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也要把握市场标准化发挥的作用。其辩证性就在于,分析见解不能耽于一面,要从各方面入手抓住重点权衡掌握;考生也要把握好小羽创业成败的这一过程,抓住矛盾的冲突点才能抵达立意的深处。在选定一个立意点之后,要专注于重点分析,而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只会失去文章的主体性使文章看起来平淡而没有深入的思维。当考生立意的重点在创新时,重要的论证方向应为创新;当考生立意的重心在市场标准化的作用时,其主要的分析方向也应该紧盯市场标准化的目标。在对整体有所把握并有主次详略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文章才能出深度、有特色。

而如何看到这几年全国卷作文中对深刻性思维的考量呢?我们仍然以2016年全国卷一漫画材料为解读对象。在看懂漫画的基础上,材料首先要求我们的是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对于目前生活中以分数高低来奖惩学生或者以进步退步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的教育方式我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支持还是怀疑?对此,考生在心里首先就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思考和价值选择。在这些教育方式的表层之下,我们又是否能够抓住其实质性的内涵?这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着重考虑的。在这一点上,这种材料作文就区别于以往的高扬直接的道德口号式的命题方式或者往年明白直接的材料作文。如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 “拒绝平庸”,本身题目就给定了思维的立足点,考生也根本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做出选择,只要按着既有的方向即可论证探讨。而同年全国卷二抛出的关于诚信的材料作文虽然形式上对诚信这一话题存在讨论之处,但实际上在这么直露的材料凸显下,已经暗含着对诚信的支持和赞赏,对于考生思维判断并没有什么要求。那么,在进行具体的行文安排时,这类作文大多也就会走向千篇一面的死局。

在做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立意的方向,然后才能深入本质把握内在。对于思维的引导,这些新形式的命题方式更要求考生做出关于本质关系的内在关联性理解。两幅漫画的背后其实有许多耐人思考的东西,在教育方式不同的背后有何种思维观念的差异呢?在这样的教育方式背景下社会是持何种态度呢?个体性的差异可以以一时的差异而评定优劣吗?在2016年漫画作文中体现的更多的是对于事件所反映的本质所存有的各方联系。片面的分析难以反映本质,自然也就难以出深度。在对漫画的内在联系的把握、思考和分析之后,文章会有力透纸背的说服力和辩证性。因为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材料的指向性其实是隐藏其中的,我们针对的是对当代教育方式的思考,这要求我们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来议论教育方式的合理与偏颇问题。如果对这则材料的看法仅仅停留在对奖惩方式或其他浮于表层的观点的议论上,实际上割离了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考量,很容易造成个性思维泛滥而缺乏对客观世界具备合理认识状况的出现,这也是对这则有针对性的任务型材料的误解。又如2015年的写一封信,同样要求考生对社会法治有所认识和考量。难道命题者仅是在对漫画自娱自乐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吗?难道材料只是针对现象本身就事论事吗?他们后面隐藏着的是对社会的整体看法,而这种看法同时又是与我们个体相互联系的。社会的价值主导与个体的价值倾向,世界的客观规律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材料作文的深刻性最根本地表现为要求考生对各种价值联系做出必要的把握和探讨。

思维的辩证性和深刻性,讲求的是把握事物的矛盾性和过程量与质的变化并在抓住变化的同时看到引起变化的内在联系因素。它的意图是要求考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和进行深入研究的思维,不仅仅是要会发现和判断问题,更要懂得如何分析问题的本质及其联系性。对于一则材料要如何准确把握呢?思维的深度又该怎样体现呢?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关涉到课堂学习以外的锻炼。考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也主要来源于课外的锻炼。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考生只有在课外有足够的积累、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转化的能力才可能在思维的深度上深入一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育将精力集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其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语文是博学、生活之学,它应具备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余地,而不应该只是困在考场上的局限、浅薄的应试思维。可以说,近年来这些新形式的材料作文正是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对生活进行思考,对课堂知识进行转化运用。这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等,政治、文化也反映着经济。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下,高考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的反映。其在命题方式上经过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几个阶段的更变,而在内容上则更加与社会生活接轨,特别是这两年来关注的角度更多地移向学生本身,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显现出时代特色。总而言之,全国卷的新型命题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内在思维的创新,尽管其在表现上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不能不说是对突破当下语文教育局限——更多地表现为关注应试技巧——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可以说,新材料作文在创新形式和思维切入点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置于一体,体现了发散式的思考和辩证性的思考的统一,就像山峰顶端的万条小道,壁立千仞各具风采同时又具有无限深入开拓的可能。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