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三个维度

2016-03-20马孟庭赵远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0046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6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马孟庭,赵远风(.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0046;.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三个维度

马孟庭1,赵远风2
(1.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2.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作为理论体系创作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我国各项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三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体现出来的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为我们深入研究理论自信提供新的视角。

一、真理性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一)与生俱来: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其诞生伊始,马克思主义经受了各种考验,同各种 “主义”进行过无数斗争,“经历了右倾和左倾,进行了反对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1]。在斗争中显示出其科学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就是 “在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的尖锐斗争中创立”[2]的。科学性使其在斗争中愈发显现生机和活力,让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与敌人争夺大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屡战屡败。这些失败证明了 “城市中心论”不符合我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经历万千曲折,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新中国于1957年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面对 “十年文革”后积贫积弱的现状,面对 “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面对民生凋敝的社会情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正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

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曾动摇。邓小平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因为 “丢了就丧失根本”[3]。历届党的领导人深刻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此后,历届党的领导人立足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4]291-292。党和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历届党的领导人在深入认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些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推动理论的发展。

(二)优秀品质:开放性

开放性即指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和丰富党的指导思想,为其注入新的内容。

目睹了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左”的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邓小平不得不思考中国走向何处的问题。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是经济建设。他牢牢把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础性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他批评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的做法,一系列言行使得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拟定了 “三步走”战略,在深入论证的前提下大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状况下,邓小平初步回答了中国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

在江泽民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时代需求而生。江泽民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面对变化了的大环境就如何适应新情况的现实要求出发,对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对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要求对于改革开放继续推进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文化的进步可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将会使得人民更加拥党爱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新的理论创造。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初步回答了在新时期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理论问题。

面对中国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正确回答了在新时代应该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论问题。面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产业结构性矛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地矛盾等,胡锦涛提出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我们既要清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不能以初级阶段为避风港,什么都往里面装。我们要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诞生于不同时代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时代提出的不同问题,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证明 “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5]。开放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保证。

(三)尊重规律:客观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哲学基础,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对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斯大林指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6]。同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如,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规律,既承认社会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又肯定实现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基于此,历届领导人均强调要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 “发展是第一要义”。对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们则一致认为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坚信: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7]。历届党中央通过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体现这一道理。马克思 “两个必然”的论断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就其现状看,资本主义何时灭亡我们尚未可知。那么,“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能否共存?邓小平给出了恰当的回答,邓小平在充分肯定 “两个必然”的基础上,承认 “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8],主张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即用资本主义的 “犁”耕种我们社会主义的 “地”,以促进我国的发展。随后出现的 “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国两制”论等正是在承认资本主义有相对优越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的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胆实践。

二、人民性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

人民性维度,简言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形态无不体现党和国家崇尚人民性以及对人民性的价值追求。

(一)基本信念:发展为了人民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的地位与作用,视群众为“力量源泉”和 “传家宝”。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不仅要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让人民满意的政策,要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且要 “给群众说清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前进方向,无论是 “共同富裕”的提出,还是 “三步走”的布局,邓小平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始终做到 “发展为了人民”。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多次讲到,“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116,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无论是最早在农村开展的包产到户的改革还是随后在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皆旨在解决人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旨就是要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 “发展为了人民”更是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毛泽东曾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获得经济上的幸福。那么,在现阶段,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了使人民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幸福。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相关政策的继续推进,我国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成就,人们的温饱问题也得到了基本解决,生活水平更上新台阶。

围绕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要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 “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一是各级干部要深入基层与群众,要主动走进群众,捕捉群众需求,了解群众意愿。只有这样干部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知道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要坚持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给予人民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让人民从社会发展中获得切实的利益。三是把发展为了人民落实和体现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人民真正关心的不是政治口号喊得多响亮、政治标语打得多漂亮,而是他能否从社会发展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实惠。要做到真正关心群众,就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同党提出的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

(二)动力源泉:发展依靠人民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实践是人民的实践。作为一支伟大的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民及其奉献。

邓小平十分注重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深知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人民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在 “发展依靠人民”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最突出的贡献是对知识分子重新定位。按照邓小平的看法,我们改革开放前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按家庭出身确定其阶级属性,被称为 “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邓小平不仅重新确定知识分子地位,而且把昔日的 “臭老九”提到第一位。事实证明,广大知识分子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江泽民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因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10]。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我国GDP总量是1998年的2倍。这段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得以集中,上下团结,共谋发展。人民的积极性是党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民的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如,1998年抗击特大洪水是人民冲在前头,国有企业改革,人民毅然选择支持。党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人民也会将国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胡锦涛同志提出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民是发展的依靠力量。胡锦涛指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民参与与否,直接影响我们事业能否成功。在发展过程中要依靠人民,给予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的空间。现今的发展,更强调发展是人民的事业。无论是经济的大幅增长、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还是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其动力都是人民的参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奉献。

(三)最终归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 “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中体现最明显。

改革开放前,社会的贫困境况促使邓小平得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结论,基于此,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其落脚点在于 “共同富裕”是否能实现。共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能享有美好生活。1984年从邓小平开始提出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到1992年这八年时间,“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的言论中占有相当地位,最终确立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部分。

江泽民继续推进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江泽民提出,要在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的前提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作为补充”[11],面对可能出现的收入差距问题则通过再分配调节,从而保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12]。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效率优先,因为如果经济不发展,人民也就难以具有享受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江泽民在邓小平共富思想的基础上,把它解释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发展是两条腿走路,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落脚点。

胡锦涛 “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指明实现 “共同富裕”的路径。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做到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人民的发展。“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三者具有明显的递进,其中 “实现”是前提,“维护”是方式,“发展”是归宿。面对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带来的负面效应,党和国家在分配中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使发展成果能够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他们能够在发展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切身感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三、实践性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广大人民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是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

(一)从实践精神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全党所形成的一致的、共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党相关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

面对 “坚决拥护”和 “始终不渝的遵循”这样固守条条框框的思想,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于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与标准问题的讨论,最终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此,邓小平作出 “改革开放”的决策,真正打破了我国自清朝以来的闭关政策。面对国内人民的不解和国际社会的质疑,党的十二大中首次明确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197,并且强调,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出路。邓小平用真理标准大讨论对抗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全党思想高度统一,得以集中精力搞建设。进入21世纪,江泽民立足于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破除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胡锦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发展要科学可持续,破除之前存在的难题。从 “经济增长”转变为 “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 “集约型”的跨越,体现了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提升,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二)从实践主体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人民不仅是理论的创作者,而且是理论的实践者。人民不拥护的理论是不完整,没有人民支持的理论是无生命力的。作为科学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成与支持。

关于为什么我们的理论体系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这一理论来源于人民的实践,是人民自身智慧的总结,代表着人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在一项 “你的信仰是什么”的调查中,45.3%的人选择信仰经典马克思主义,15.9%的人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9%的人认为两者比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能给中国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这充分说明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较好的认识,并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理论的实际作用,这是人民拥护与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理论不能给人民带来实质性利益的话,那么它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据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普通群众认为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较好的了解。调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 ‘中国化’特征,容易掌握”,理论被群众所掌握是群众正确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前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赢得了人民广泛的拥护与支持。

(三)从实践效果看,取得了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理论有没有用,最终只能在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于改革开放等的一系列的实践,足以证明我们的理论体系有自信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较大的成就。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现了任何国家从未有过的连续30年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快速发展,创造了 “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的GDP是3650.2亿元,2013年,上升到588018.8亿元,30余年间增长了160倍。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力增长也促进我国在竞争能力的提高。2010年,我国GDP超过长期居于世界第二位的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我国粮食、肉类、棉花、煤炭、钢铁等主要农产品及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再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两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全社会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自信 “来源于真理”,“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实践”[14]。其中,真理性是前提,人民性是硬核,实践性是基础,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1]列宁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6.

[2]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6.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3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6]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9.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53.

[8]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1.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7.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1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

[1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40.

[责任编辑:姜卉]

D616

A

1671-6183(2016)08-0013-05

2016-08-01

马孟庭 (1992-),女,湖北钟祥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赵远风 (1992-),女,江西上饶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