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学分析

2016-03-19马慧敏

关键词:子系统要素区域

马慧敏,丁 阳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引言

区域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在特定时空范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一般被归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1]一个区域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这3个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取决于3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状况,即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协调。

中国一直十分重视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但是由于发展阶段所限,中国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区域间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问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发展协调性的测度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为此,经合组织(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资源的再生、可持续性、同化吸收及损害的可逆性等方面给出了环境可持续性4个具体标准。[3]经合组织的标准极具代表性,但只是对区域发展“合意”状态的“质性”描述,而且是以环境为中心,无法处理现实中经济与环境相互“纠缠”的复杂状态。鉴于此,学者们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测”指标,借以构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实用测度方法。例如,联合国、[4]世界银行、[5~7]经合组织[8~9]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中国也有学者及研究团队构建了针对中国国情的测度体系,如简新华等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二维度指标体系,[10]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的经济、社会和制度三维度指标体系。[11]构建指标体系是测度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基础工作,虽然上述各国际机构及有关学者构建的测度指标体系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但是他们的方法总体上是静态的,没能很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互动效应。由于区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子系统既独自演化也相互作用,所以传统的基于分层指标的测度方法在这里就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处理各指标层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

由于系统学方法在分析和预测区域可持续性内部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独具优势,而且该方法同时也可以用来有效地分析不同政策对复杂系统的干预效应,从而进行政策研究,[12~13]于是系统学方法近年来就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领域的主流方法。有关学者基于系统学领域的不同理论方法如协同学、电容耦合原理等,构建了多种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14~16]虽然这些基于系统学方法的研究极具启发性,但是仍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研究仅针对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研究,如人口—资源—生态,或城市化—城市资源等,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研究比较少见,具有完整学科特色的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研究更是薄弱。

基于此,本文以系统学方法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进行分解,给出各子系统的要素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类型和协调机制,并提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研究理论框架。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建立具体的分析模型,而是专注于对区域各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并厘清其相互关系类型,为建立完善的、动态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二、基于系统理论的“协调”及其构成要素

协调,即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系统内各要素的活动或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协调是对这些相关性的管理,正确处理不同要素活动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系统有效运行,实现整体目标。根据系统协同论,孟庆松、吴跃明等认为协调是指复杂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彼此和谐一致,从而实现系统的整体效应,因此,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性复杂系统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17~18]从协调的角度,系统内部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了实现系统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如直接与产出相关的生产活动;二是管理和控制这些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的活动。

协调的一般研究主题是:组织系统的整体目标通过哪些活动实现?每一个活动分别由谁来进行?资源应该如何分配给这些活动者?活动主体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信息如何共享?因此,分析一个系统组织结构中的协调活动,要从目标、活动、活动主体和依赖关系四个组成要素展开分析(表1)。

表1 马隆(Malone)和库奥斯顿(Crowston)总结的协调四大要素[19]

首先,确认系统整体目标是协调的首要条件,也是协调的最终目的。无论组织系统内各活动的目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和冲突,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这是评价一个系统的协调是否成功的核心要素。其次,对系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系统内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接为了实现系统整体目标而进行的专项活动,如经济子系统内为了创造经济增长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第二种是为了正确处理各项活动之间的协作关系而进行的活动,即协调。在协调活动中,协调的具体措施与协调的活动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类型有关,因此,在确定协调措施之前,要首先分析需要协调的活动之间具体关系是什么。表2列出了目前各领域普遍存在的几种依赖关系及其对应的协调措施。

表2 系统要素活动之间的主要依赖关系类型及对应协调措施

依赖关系的管理是协调最核心的内容,组织系统的结构和流程设计会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优化组织系统的行为,库奥斯顿提出了运用协调理论进行组织流程分析与再设计的方法。[20]

在协调理论中存在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系统内部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应的协调机制具有一般性,即不同的系统内部,同样的依赖关系对应的是类似的协调机制;二是,同一种依赖关系可以对应多种协调措施进行管理。因此,不同的系统在处理同一种依赖关系引起的协调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是不同的协调措施。

基于协调管理的这两个基本观点,库奥斯顿总结了运用协调理论对组织结构和流程再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先是识别组织系统内部活动之间的关键依赖关系,以及其引起的协调问题;在此基础上,继而可以考虑哪些协调措施能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使系统内各活动能够互相协调地进行;最终通过构建新的协调机制,形成新的组织系统结构和流程。[19~20]

因此,从更广义的层面说,协调理论还提供了一种设计新的系统组织结构的方法。通过逐一地分析和调整系统内部依赖关系的协调机制,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系统结构,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从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的角度研究系统结构,运用协调理论分析并优化系统内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互相协作、协调发展,有助于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按照协调要素分析、依赖关系识别、协调措施分析的思路,分析宏观层面上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的协调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构成要素

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分为多个层次,依照自上向下的方法,从子系统层到子系统要素层逐级划分协调的各个要素。层级越低,系统分解越细致,包含的协调要素越多,协调的依赖关系越复杂。

协调由四大要素构成:目标、活动者、活动、依赖关系。虽然各活动者有不同的活动目标,甚至可能互相冲突,但一个系统内的所有活动者同时为共同的整体目标服务。本文中,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1.子系统层

子系统层包含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子系统中,包含人从出生、发展到消亡的各项活动。同时,组织是社会的重要构成之一,例如政府。因此,政府的决策活动和管理活动也是社会子系统内部活动的一部分。

经济子系统追求的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经济子系统的基本活动是生产和分配。生产的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扩大生产的资产。分配的内容一方面是消费品和资产的比例,另一方面是资产投资中各产业资产投资的比例。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在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中,生态子系统涉及的主要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生态活动,而不完全是生态环境科学中的自然界的活动。生态与人类活动的交互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采集和消耗自然资源;另一类是生态吸收处理人类制造的污染和废弃物。因此,生态子系统的活动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被消耗的活动和污染垃圾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活动。[21]

在子系统层,子系统各自的活动以及活动的目标如表3所示。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如表4所示。

表3 子系统层的协调要素分析

表4 子系统层的依赖关系分析

2.子系统要素层

在子系统要素层,进一步细化生态—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各项活动,如表5所示;并分别对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通过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可以基本分为4类:生产/消费型依赖、替代型依赖、协调型依赖和共享型依赖。通过对这些依赖关系的分类,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些依赖关系的共性和相应的协调措施。

表5 子系统要素层的协调要素分析

表6 子系统要素层的依赖关系分析

(续表)

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依赖关系及协调机制

在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中,政府是对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活动进行协调干预的一方。根据马隆和库奥斯顿的观点,相似的不同依赖关系可以对应一类协调措施;同时,一种依赖关系引起的协调问题可以对应多种协调措施;[10~11]下面对社会—经济—生态复杂系统中的依赖关系进行分类,并讨论可能的协调措施(表7)。

表7 依赖关系与对应的协调机制剖析

(续表)

目前,中国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协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待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问题,缺乏合理的规划;开采关键性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过快,缺乏合理的可持续性规划,资源即将面临枯竭。这属于生产/消费型依赖关系涉及的协调问题,需要合理控制市场需求,规划使用方式。同时,由于不可再生资源主要用于生产能源,因此,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与不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之间存在“替代型”依赖关系,从而为解决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第二,对待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问题,缺乏时间管理或速率控制。这属于协调型依赖关系。因此控制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速度不超过再生速度,控制污染排放速度不超过生态吸收速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思路。

第三,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面临人口基数过大的问题。这属于共享型依赖关系。因此,有效控制人口基数,加强社会分配体制的公平合理性,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

五、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框架模型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22~23]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经过30来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后发优势已基本消失殆尽,可以向国外学习借鉴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少。这就表明无论在发展战略还是在发展的思想、理念和模式上,中国都面临着结合本土特点进行创新的压力。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如何解决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不仅仅关乎中国的发展前景,对整个世界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针对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中外学者们在不同国家做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原有的单一形态的曲线模型对于分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演变关系是否足够,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构建更为复杂的相关性分析模型。[24~25]本文尝试提出一个新的、综合性的、动态的理论框架模型。和已有研究模型相比,该模型具备以下关键特征:

第一,重视系统整体协调性。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协调指的是复合系统内部的协调,可称为“系统协调”。复合系统的特征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制约的相关性,当系统包含多个有不同目标和不同评价标准的参与者时,系统协调就是减少系统要素之间的负效应,提高系统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的必要措施。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中,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并且各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互相矛盾和互相制约的负效应。例如,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生态的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费,经济快速发展但缺乏公平的分配制度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矛盾突出,等等。从传统发展方式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系统学角度讲就是通过某些措施和方法来组织和调控各子系统,寻求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使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角度,区域协调发展指的是在复合系统内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和来自外界的调节管理活动,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保持和谐一致、相互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具体来讲,区域协调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适度控制人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和污染排放,并在发展经济子系统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的发展措施。整体上,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使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之间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为了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一切偏离目标的行为通过协调手段进行调节和控制,构建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一致、互相协作、永续发展的系统结构,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该模型中协调既是工具也是目的。协调除了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或一种管理和控制职能之外,还意味着一种合意的状态,即系统内各子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描述子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描述系统的整体效应。复杂系统内的多个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在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效应可能是相互制约、相互阻碍,也可能是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学者们将这种关系定义为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并用协调度来表示。[26]因此,通过衡量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可以更加深入地判断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客观评价该系统从传统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演化的程度。

第三,该模型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动态演化的分析框架。该模型构建的核心理念是: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演化过程分析,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系统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从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各自的发展,到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和谐一致、互相协作的共同发展,最后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状态的永续发展。

该模型构建的核心逻辑是:全面发展评价、协调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模拟、协调政策改进、系统行为优化。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模型中,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通过各类状态变量值得以释放并被收集。该模型包含了3个宏观评估机制: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各类状态变量值集合为基础,通过3个宏观评估机制对系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输入优化系统,优化系统又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政策、策略等工具,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优化调整,以得到合意的协调发展状态。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子系统的要素以及内部主要作用机制做了深入了解。

协调是对整个系统内部活动的协作关系的管理,通过分析系统各项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找出合适的协调措施,解决不协调问题。经过分析,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中主要包括四种依赖关系:生产/消费型依赖、替代型依赖、协调型依赖和共享型依赖。通过对这些依赖关系的分类,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依赖关系的共性和相应的协调措施。总的来说,针对系统的几个主要的导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不协调关系,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涉及的系统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能够有效地找出解决对策。

图1 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型框架

[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Paris: France, 2005.

[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R]. 2005-10.

[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OECD Environmental Strategy for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Century[R]. Paris: France, 2001.

[4]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1.

[5] 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 1997:48-98.

[6] World Bank.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 A Report on Work in Progress[R].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1995.

[7] World Bank.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 Second Edrtor’s Note[R].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1999.

[8] OECD. 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Use[R]. Paris: OECD, 2003: 1- 37.

[9] 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 Paris: OECD, 2002:16-18.

[10] 简新华,叶林. 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 学术月刊,2009,(3):65-71.

[11]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114-117.

[12] Bald J, Borja A, Muxika I.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gooseneck barnacle (Pollicipes) in the marine reserve of Gaztelugatxe (Northern Spain)[J]. Ecol Model, 2006, 194(1-3): 306-315.

[13] Arquitt S, Johnstone R. Use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in design of a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banking institution[J]. Ecol Econ, 2008,(65): 63-75.

[14] Nemetz P. SMART Transportation Ranking Report[R]. Vancouver, 2007.

[15] Winston N, Eastaway MP. Sustainable housing in the urban context: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sets and housing[J]. Soc Indic Res,2008,(87): 211-221.

[16] Kajikawa Y, Inoue T, Goh TN. Analysi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ssessment framework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J]. Sustain Sci 2011,(6): 233-246.

[17] 孟庆松, 韩文秀.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 2000, 33(4): 444-446.

[18] 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张翼. 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 6(2):17-50.

[19] Malone TW, Crowston K.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coordination[J]. ACM Computing Surveys,1994,26(1): 87-118.

[20] Crowston K. A coord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sig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7,8(2): 157-175.

[21] Daly H. 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0,(2): 1-6.

[22] 曾培炎.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 求是, 2004,(18): 11-16.

[23] 张晓颖.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与人: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包容性绿色增长[J].江淮论坛,2014,(6).

[24] Xue B, Zhang ZL, Guo XJ. A study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Case of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19(5): 1125-1131.

[25] 汤铃,李建平,余乐安,覃东海. 基于距离协调度的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594-602.

[26] 曾珍香,顾培亮.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子系统要素区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分区域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