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言中的无条件连词“在”及其来源

2016-03-19

语言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连词方言汉语

韩 启 振

(许昌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汉语表空间存在的“在”衍生出了多种语法功能:(1)副词;(2)介词;(3)助词(李崇兴1996、黄晓雪2007)。除上述功能外,“在”还能作无条件连词。这种“在”目前学界似关注不多。

一 方言中的无条件连词“在”

无条件连词“在”的词汇形式有两种:一是单用式,即“在”单用或后跟词缀;二是复合式,即“在”和近义语素复合,形成“X在”。

(一)“在”的单用式。单用式“在/在乎”主要见于闽语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江西个别地区。例如:

福州方言(闽语)(李如龙、梁玉璋2001:231):

1) 在伊有来无来,我明旦都着行。不管他来不来,我明天都得走。

江西铅山方言(赣语)(胡松柏、林芝雅2008:253):

2) 在尔有几困难,都要送细人去读书。

浙江苍南金乡方言的“在乎”(吴语)(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1776):

3) 在乎[dzE212-21vu22-11]你什么戏我统要看。

(二)“在”的复合式。复合式“X在”有“出在”、“由在”、“随在”、“介在”、“据在”等,主要见于闽南语,西南官话、赣语零星可见。例如:

福建漳州方言(闽南语)(黄淑芬2008):

4) 出在[ts‘u32-53tsai22]汝要文要武我拢伓惊。任凭你要文要武,我都不怕。

福建永春方言(闽南语)(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390):

5) 据在[kµ21-54tsai21]伊怎仔说,我夭是伓相信。任他怎么样说,我还是不相信。

成都方言(西南官话)(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846):

6) 随在[suei21tsai213]啥子困难,我们都不怕。

岳阳方言(赣语)(方平权2011):

7) 我一点都不饿,随在么哩东西都不想吃。

“在”引导的无条件句往往主观性比较强:偏句所述的是想象、虚拟的条件,主语多为第二三人称;主句常现情态动词“要”“着”“会”和主观否定词“不”,表达将来、假设、意愿等非现实事件,整个句子让步意味比较重。普通话无条件句有两类:一是并列式,典型形式是“不管V不V……,都……”;二是疑问式,偏句含有疑问代词,典型形式是“不管(wh)V……,都……”。这两类句子在“在”引导的无条件句中都存在,但疑问式居多。疑问代词有指人、物的“什乇、什么、啥子、么哩”,指方式、原因的“蒋样、怎仔、怎样”,指程度的“几、偌”等。

二 无条件连词“在”的来源

“在”、“X在”的无条件连词用法来源于其“任凭”义,而“任凭”义又源于其“取决于”义。其演变过程大致是:取决于义“在1”→任凭义“在2”→无条件连词“在3”。下面论述其发展过程。

(一)取决于义“在1”的产生与发展。“在”的取决于义由其存在义、居于义发展而来。“在”本为动词,最初表示某物(X)存在于某处所(Y),可看作是一种意象图式——“X在Y”。这个图式如果进一步被映射到社会空间或其他抽象空间,“在”就获得了抽象的“居于、处于”义,语义模式为“X居于Y”。Y首先抽象化,或表社会空间位置,如例8)中的“位”;或表抽象方位,如例9)、10)中的“(朝廷)外”“中”。与此同时,X也开始出现抽象事物,如例10)的“仁”。

8)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周易·乾第一》)

9) 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尚书·周书·康王之浩》)

10)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有些居于义“X在Y”结构,如果从逻辑角度看还暗含因果关系,“Y”是因,“X”是果。此时“在”也可理解为“由于,取决于”。例如:

11)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尚书·泰誓》)

例11)表达百姓的抱怨在我一人身上,也暗含百姓的抱怨因我而起,因而“在”也可理解为“由于”。这种隐含的因果关系逐渐明晰化、固定化后,“在”的“由于,取决于”义就产生了,这就是“在1”,认知图式为“X(结果)取决于Y(原因)”。例如:

12) 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尚书·皋陶谟》)

13)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14) 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国语·楚语上》)

尽管人们常说“前因后果”,但结果往往建立在原因的基础之上,因此也可说“下因上果”。这与“X在Y”和“X居于Y”在X处于Y之上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可见由居于义到取决于义也是隐喻过程。类似的隐喻也见于英语的on,如“be based on……”:

15) Scores are based on several factors, from your credit history to the amount of money of you owe.

“在1”主语大多已变为谓词,根据其宾语可分为甲式和乙式。甲式中宾语为名词,形成“在+N”结构,如上面的例12)-14)。又如:

16) 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管子·七臣七主》)

17)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

乙式中宾语为谓词,形成“在+V”结构,可细分为两类。A类“在”后无名词,即“在+V(+N)”,如:

18) 政之所与,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19) 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左传·闵公二年》)

20)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礼记·大学》) 21)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B类“在”后有名词,即“在+N+V(+N)”,如:

22) 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商君书·君臣》)

23) 安危治乱,在上之发政也,则岂可谓有命哉?(《墨子·非命中》)

“在1”还有否定式“不在”,如例24)、25);后来也作“在于”和“在乎”,如例26)、27):

24) 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5) 是故事君者,君为我心,制不在我。(《国语·晋语二》)

26) 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战国策·赵策二》)

27) 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管子·重令》)这个意义在后世一直是常用义,且B类逐渐增多。例如:

28) 夫国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乱,在君行赏罚。(《淮南子·道应》)

29) 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论衡·逢遇》)

30)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都有“在1”。《现代汉语词典》“在:⑤在于,决定于”,举例为“事在人为”和“学习好主要在自己的努力。”方言中的如:

31) 这事全在你自己。(济南方言。钱曾怡1997:140)

32) 干这行儿也在人,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哈尔滨方言。尹世超1997:171)

33) 干得好赖,还是在自己。(太原方言。沈明1994:102)

34) 考得好不好,关键在自己。(西安方言。王军虎1996:88)

35) 去不去在你自己。(萍乡方言。魏刚强1998:188)

“在1”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结构上主要为“在+V(+N)”和“在+N”,少量为“在+N+V”。“在”后的N或者不出现或者为生命度低的事物,如“礼”“天”。N即使表人,也是生命度相对较低的专有名词“太子”等。(2)主语必须出现。(3)“在”前有副词修饰,如“全”“皆”“主要”“还是”“也”等。(4)“在”所在小句主要陈述强调X与Y之间的因果关系。(5)“在”所在小句主要表达惯常事件或完成事件,不跟特定的时间、空间相关联;“在”后的N多为光杆名词,表通指,如例22)中的“上”;或者为零形式,这是因为句子强调的是某类行为,而不是突出具体的行为发出者。(6)常出现在议论文中,所在小句常常是陈述或总结观点的主题句,处在一个小篇章的开头或末尾。

由上可见,“在”最初表示空间存在,这种存在关系被映射到社会空间等抽象空间后,引申出“居于、处于”义。而“居于”义的认知框架“X处于Y之上”与原因居于结果之上的因果认知框架又相似,由此引申出“在于、取决于”义。

(二)任凭义“在2”的产生

1 汉语史上的“在2”。“在2”的“任凭、听任”义,约产生于战国末期至两汉。但汉语史上“在2”的用例很少,所考察的先秦至南北朝文献①这些文献是《国语》、《左传》、《论语》、《荀子》、《礼记》、《史记》、《汉书》、《淮南子》、《论衡》、《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中只有《战国策》《史记》《抱朴子》中出现几例。此后唐诗宋词中发现若干例,元曲中出现略多。任凭义“在”所在结构根据其宾语性质,也可分为甲式和乙式。

甲式为“在+N”结构,例如:

36) 未若修松乔之道,在我而已,不由于人焉。(《抱朴子•外篇•自叙卷》)

37)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8) 听不厌隐士歌,梦不喜高轩过,聘不起东山卧,疏庸在我,奔竟从他。(乔吉《殿前欢·里西瑛号懒云窝自叙有作奉和》)

39) 休呵在的你,不休不在你。(正末云)师父说休呵便在我,不休呵不在我。(马致远《马丹阳》第三折)

乙式为“在+(N)+V”结构,例如:

40) 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战国策·楚策一》)

41)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42) 提携唯子弟,萧散在琴言。(韦应物《林园晚霁》)

43) 二百口家属笑语喧,如此般深宅院,休信我一时间在口言,便那里有冤魂现。(关汉卿《拜月亭》)

44) 贫和富是我命福,好共歹在你斟量。(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

乙式提供了“在3”出现的句法基础。近代汉语还有“任凭义”的“随在”“凭在”。例如:

45) 领不领随在你们,我也不好做主意。(李渔《无声戏》第九回)(引自方平权2011)

46) 于搭棚摆设、棚布、柱脚、撑竿、围屏,得几百件,凭在贤弟吩咐。(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二回)(引自方平权2011)

2 汉语方言中的“在2”。相比汉语史,听凭义动词“在”在方言中较多见,主要是闽、浙、粤一带。

47) 平平一项物件,好否在人讲。同样一件东西,好坏听凭各人说。(厦门话。周长楫1998:144)

48) 我反正共汝讲了,去伓去在汝。|我管教伊也听,在伊,做贼做流氓,我无管了。|在伊嘛,莫去撩伊嘛。(福州方言。冯爱珍1998:154)

49) 来唔来在汝,说唔说在我。(闽南方言。李如龙2007:107)

50) 去阿唔去在你胶几。去不去,任由你自己。(广东揭阳方言。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1775)

51) 在你随你便|在你拣随你挑(广东潮阳方言。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1777、1778)

52) 吃个东西在渠哩拣。(铅山方言。胡松柏、林芝雅2008:253)

3 方言中的任凭义“X在”。方言中也表听凭义的还有“出在”、“由在”、“随在”、“介在”、“据在”、“凭在”等,如下:

53) 你来呸来,据在你。随你的便。|随在人。|随在你。(厦门方言。周长楫1998:21;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847)

54) 我若犯法要刣要刈,随在你。(一村《放炮》。台湾闽语。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847)

55) 据在汝,出在汝。(晋江方言。李如龙2001:126)

56) 凭在佢随他去。(庆元方言。吴式求2010:369)

57) 佢伓信话,凭(在)佢了。他不听教育,由他去算了。(建瓯方言。李如龙、潘渭水1998:229)

58) 我说的话,在随[tsai213suei21]你听不听,在随你信不信。|咋个办,随在你了。在随=随在、在便。(成都方言。梁德曼、黄尚军1998:169)

“随”、“由”、“据”等在汉语史、方言中也有“任凭”义用法。“介”“出”则有凭借义、处于义。“X在”是它们与“在”一起近义复合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随”,《说文·辵部》:“随,从也”,表示一人跟从另一个人,如例59),后引申为听任、任凭,如例60),元明时,“随”发展为无条件标记,如例61)。厦门话中“在人”又叫“随人”。

59)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60) 宛转任风吹,高低随浪簸。(唐寒山《诗》之二三二)

61) 佥事道:“随你甚么事,也须让过年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据”本指依仗,依从,《说文·手部》:“据,杖持也。”段玉裁注:“谓倚杖而持之也。”如:

62)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庄子·盗跖》)

63)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战国策·燕策一》)

64) 文伯之丧,敬姜据其床而不哭。(《礼记·檀弓》)

后引申为“依靠”义:

65) 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国语·周语下》)

闽南方言中“据”有“任凭”义,如例66)、例67)。泉州方言中“据”还表纵予关系(林连通1993:242)。

66) 据伊去,免插伊。由他去,别理他。(李如龙2007:107)

67) 据你讲。随你说去。(周长楫1998:21)。

“由”很早就表“听任、任凭”,并且一直是常用义。诗文中,“由”还经常与“在”对举使用。例如:

68)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69)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孟郊《南浦篇》)

70) 行藏全在我,得失总由天。(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

“凭”本指“靠着,依赖、依仗”,后引申为“任凭”义。如:

71) 古碣凭人拓,闲诗任客吟。(王建《原上新居》诗之十一)“介”有“凭借,依靠”义,如下两例。但汉语史和方言中暂未发现有“听任”义用法。

72) 介人之宠,非勇也。(《左传·文公六年》)

73) 欲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五年》)

“出”也曾有“居于,处在”义,如:

74)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75)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分析可看出,“由在”、“随在”、“据在”都是两个“任凭”义语素的复合①方平权(2011)认为“随在”是“在处”之“在”由表示人或物所存在的某一处所,到表示任一处所并发展到与“随”同义以后而形成的并列结构。这种看法值得商榷。② 感谢审稿人指出这一点。,“介”、“出”则是在“凭借”义、“居于”义上与“在”同义。

三 “在1”发展为“在2”的演变机制

“在1”为“在2”的产生提供了结构和语义条件,特别是甲式和乙式B类。相比“在1”,“在2”的变化有以下几方面:(1)结构上,以“在+N+V”和“在+N”居多,即V前一定要出现高生命度的表人名词,多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2)主语可以零形式出现。(3)“在”前极少有副词修饰,也极少出现否定式。(4)“在2”所在句子主要表达非现实将来事件,且是具体事件,表达主观祈愿,有一种弱祈使语气。(5)因果关系减弱乃至消失,句子主要强调N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影响力。(6)“在2”主要出现在口语化的叙事体中,其后不会有后续小句。

从这些变化可看出,“在1”变为“在2”主要条件有二:一是高生命度表人名词N的强制出现;二是处于将来时弱祈使句中。表人名词N的强制出现直接带来语义的变化。“在1”中,作为原因的Y,其影响力本来就大于结果X。但“在1”主要强调因果关系,不强调原因Y的影响力,所以Y中的N经常为零形式。当Y中的N出现,且为生命度高的人时,其影响力、控制力就更强,相应地,X的影响力就弱。此时很容易诱发这样的推理:如果X取决于Y,那么X常常听任Y。“X在于Y”与“X听任Y”的概念基础相同,只是凸显面不同。在高频使用条件下这种隐含义逐渐固化,“在”的任凭义由此出现。可见,这个演变是一个由语用推理促动的转喻过程。将来时的语境更有助于任凭义的出现。“在1”所在句子如果表达的是完成事件,“在”等于“由于”,如例 30);如果是惯常事件,“在”等于“取决于”,如例 28)。同样的结构,即甲式“在+N”和乙式 B类“在+N+V”,表达将来、假设等非现实事件时更易凸显 N的主观能动性,“在”不但能理解为“取决于”,也可理解为“任凭、随”,汉语史和方言都有这样的过渡用例。例如:

76)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77) 未若修松乔之道,在我而已,不由于人焉。(《抱朴子•外篇•自叙卷》)

78) 则要你那万法皆明,出脱的众人无事,全在你寸心不昧。(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

79) 我反正共汝讲了,不伓去在汝。(福州方言)

例 76)中,“行藏在我”既可理解为“行藏取决于我”,也可理解为“行藏任我决定”。其他三例也是如此。“在”作“任凭、随”理解时,突出了 N的主观能动作用,加大了其影响力,句中的因果关系随之渐渐减弱,乃至于无,“任凭”义由此确立。

当然,“任凭”义的确立也与“在”的具体使用环境有关。前文例子显示,“在”常与“由”“从”对举使用。另一方面,在复合式“随在、凭在、由在、据在”中,“在”都位居后部,处于从属地位。而“随、凭、由、据、从”的任凭义比“在”使用得广。在这两种语境中,“在”新生的任凭义也有可能同时受到“随、凭、由、据”的感染而逐渐固化,而后再发生简化而独立②。

由上可见,当“在1”不再出现在议论文中表达惯常事件,而是出现在非现实语境中表达具体事件时,面对同样是“X取决于Y(Y=N+V)”这样的因果关系,由于高生命度N的强影响力,人们的注意力慢慢转向N,句子被重新理解为听任于N做V这个动作,加上“随、凭、由、据”的感染,“在”的听任义由此产生。

四 无条件连词“在3”的产生

无条件连词“在3”只见于方言中,但汉语史上“任凭义动词→纵予连词→无条件连词”是一条反复出现的演变路径,如“任”“凭”“随”“任凭”“听”等(席嘉2009、张丽丽2006、韩启振2012、高再兰2012)①席嘉(2009)称纵予连词为纵予让步连词,张丽丽(2006)称为让步条件连词,韩启振(2012)称为单项让步条件连词。。已有语料显示,“在”的形成也是这样。

任凭义“在”发展为纵予连词“在”与纵予连词“任”的产生过程相似(见张丽丽 2006),在此不赘述。方言中可以见到一些演变中的过渡用例。例如:

80) 在伊罔啼,我无察。由她哭去,我不管。(福州方言。陈泽平1998:156)

81) 我无要插你不理你,据在你讲。(厦门方言。周长楫1998:21)

成熟的纵予连词“在”见以下三例:

82) 据在伊说,我就是呣去。(泉州方言。马重奇2002:250)

83) 者侬皮厚,在侬讲都是总款。这个人脸皮厚,任别人怎么说他还是那样。(福州方言。陈泽平1998:156)

84) 据在侬去说,我都唔惊。(闽南方言。李如龙2007:107)

尽管学界早已关注到“纵予连词→无条件连词”这条演变途径,但是具体过程却语焉不详。前文已述,“在”引导的无条件句有并列式和疑问式之分。根据现有材料判断,疑问式应来源于“在”字纵予句。

纵予句和无条件句其实相通的,都表示多个条件下具有同一结果,都含有条件的有无对结果没有影响的意思。不同在于,纵予句是举出一个条件,而无条件句是举出周遍条件。Langacker(2008:55)指出,识解的四个维度之一是具体性。同样一个情景,如果识解时具体性程度不同就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单称的事物细化后可变为同类的全称事物,单称的动作细化后可变为同类的所有动作。例如:

85) 猫爱吃鱼。——所有的猫都爱吃鱼。

86) 他讲话我不爱听。——他讲什么话我都不爱听/他怎么讲话我都不爱听。

同理,“在”字纵予句举出的单个条件,如果以更为具体化、精细化的方式来识解,则可被识解为同类的所有条件。如例82)中的“据在伊说”具体化后可以识解为“任凭他怎么说,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例 82)-84)这些纵予句中“在”引导的分句大多包含周遍、全量意义,与疑问式“在”字无条件句在周遍条件上恰恰是相通的。任凭义本身就含有多种选择,如例83)及其注释显示:“在侬讲”等于说“任别人怎么说”。又如,普通话“随便你”等于“随便你怎么样”,“随他说”意思就是“随他怎么说”。因此,这些纵予句都可换作相应的疑问式无条件句,方言中有这样的实例,如:

87) 据在伊怎仔说,我夭是伓相信。任他怎么样说,我还是不相信。(福建永春方言(闽南语)。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390)

88) 在汝蒋样讲都会使。任凭你怎么说都行。(福州方言。李如龙等1994:312)

89) 在汝怎样讲,横直我相信。任你怎么说,反正我不信。(福州方言。陈泽平1998:165)

事实上,各种方言著作举出的“在”字无条件句也大多是疑问式。鉴于以上两点,显然“在”字纵予句与疑问式“在”字无条件句应是演变的起点和终点。二者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前者蕴涵后者,只是形式上不同,因而前者演变为后者顺理成章。福州方言中还能见到语法化程度更高的用例,如下例中“在”和“伊”已经融合成词。

90) 在伊雨逿偌大,我都着行。不论雨下得多大我都得走。(李如龙等1994:310)

至于并列式,数量比疑问式少得多,应是疑问式形成后逐步扩展出来的。综上所述,无条件连词“在”的整个形成路径为:存在、处于义→取决于义→任凭义→纵予连词→无条件连词。

无条件连词“在”的发展过程再次验证了“任凭”义动词是汉语无条件连词的一个主要来源,也展现出汉语任凭义词语来源的丰富性。

陈泽平 1998 《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冯爱珍 1998 《福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方平权 2011 释“随在”,《古汉语研究》第1期。

高再兰 2012 “看/听”从感官动词到小句标记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语言科学》第5期。

何耿镛 1993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胡松柏、林芝雅 2008 《铅山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韩启振 2012 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认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黄伯荣 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

黄淑芬 2008 漳州方言连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晓雪 2007 说句末助词“在”,《方言》第3期。

李崇兴 1996 湖北宜都方言助词“在”的用法和来源,《方言》第1期。

李如龙、梁玉璋 2001 《福州方言志》,海风出版社。

李如龙 2001 《福建县市方言志12种》,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如龙 2007 《闽南方言语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龙等 1994 《福州方言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龙、潘渭水 1998 《建瓯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梁德曼、黄尚军 1998 《成都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林连通 1993 《泉州市方言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重奇 2002 《闽台方言的源流与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

钱奠香 2002 《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钱曾怡 1997 《济南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沈明 1994 《太原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王军虎 1996 《西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魏刚强 1998 《萍乡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吴式求 2010 《庆元方言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席嘉 2009 汉语无条件构式的历时演化考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许宝华、宫田一郎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尹世超 1997 《哈尔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张丽丽 2006 从使役到条件,《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5期。

周长楫 1998 《厦门方言词典》(第2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Langacker, Ronald 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连词方言汉语
方严的方言
学汉语
方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