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用等值视角下的《论语》英译

2016-03-19邢颖慧

关键词:等值英译论语

邢颖慧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论语用等值视角下的《论语》英译

邢颖慧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语用等值翻译是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运用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能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利于译者对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儒学经典,《论语》的英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从语用等值视角下研究《论语》英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语用等值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可以为《论语》英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语用等值;语用语言等值;社交语用等值;论语

一、引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语录体和对话式的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见解、社会理想、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之一。

《论语》是海外翻译最多的中国典籍之一,共有20多个英译本。《论语》英译始于16世纪末期。1861年,英国传教士Legge翻译的The Chinese Analects是《论语》的第一部全译本。Legge主张忠实于原著本身,所以主要采取直译的翻译方式,力图使原文的思维形式与句法结构在译文中体现出来。1898年,晚清学者辜鸿铭在上海出版 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这是在华人文化背景下翻译的首部完整的《论语》,旨在让西方国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中华文明。辜鸿铭主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采取意译方式,翻译流畅自然,旁征博引,对重点词句字斟句酌,在西方颇受好评。进入20世纪后,著名汉学家Waley发表了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Waley的翻译观不承认西方霸权思维,以东方文化作为理论视角,力求使西方社会全面正确的理解中华文化。他的翻译采用归化方式,句式简练,可读性极强。近些年来,国内学者王福林出版《论语详注及英译》,在《论语》的英译研究中很有价值。王福林译本翻译手法丰富多样,译文抛弃归化异化的偏颇,平和中庸,在语言和文化的冲突中把握平衡点,在保留原著文化价值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文化传递。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它的翻译研究有着深远意义。它是中西文明交流的桥梁,它的英译对中国文化传承和文艺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可以为今后的典籍翻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语用翻译中的语用等值理论为背景来探讨《论语》的英译,分析最为有效且等值的翻译效果,并探讨其翻译成因。

二、语用等值理论

语用等值理论是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理论融合体,对翻译研究有很强的解释力。本节将从等值理论和语用等值理论两个视角加以分析描述。

(一)等值理论

等值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布拉格学派创始人之一俄国语言学家Jac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等值理论”的概念:“含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语言学关心的基本问题。”(王妍,2010:122)接着,苏联语言学家费道罗夫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等值论”。所谓的“等值论”强调的是翻译的完全的对等关系,即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或者是修辞手法、表达顺序,都要与原文保持完全的一致。六十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将“等值理论”修改为“动态对等”翻译理念,即“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他指出“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付红桥,2004:88)。在Nida看来,翻译是语义层面和文体层面的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再现,译者的任务是找到其中最为贴切和自然的对等方式,进行对等转换。英国语用学家Cafford也坚持等值观点,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替换”概念。他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与“等值”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翻译既然可以等值,当然可以是一种替换行为。

(二)语用等值理论

语用翻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语用学和翻译的相结合,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解和重构、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方面的问题”(莫爱屏,2011:88)。语用翻译涉及的不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种交际主体之间的进行动态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层面不再是句子层面,而是在话语层面的理解,是对语言意义的思考和转换。在语用翻译中,语用等值是近些年来影响翻译理论界的重要理论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和重视。

1964年 Nida发表了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正式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Nida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就是指“译文的接受者和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Nida,1964:129)。“动态对等”巧妙的调和了直译和意译之间的矛盾。千百年来,直译因为保留了原文的忠实而被青睐,但与此同时,因为结构的僵化而失去了原文的效果。而意译恰恰将落脚点放在了译文的效果上,但却忽视了原文与译文的形式上的对等,忠实性稍显不足。“动态对等”立足于二者之间,在二者的翻译效果中间寻求平衡点,强调翻译效果的对等。这样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之后,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Nida“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基础上,又把语用等值具体分为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他认为“语用语言等值指跨越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差异的等值,后者指跨越文化和环境差异的等值,两者的核心概念都是语用意义的对等。因此,所谓的语用等值讲求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力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语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该内达出来,以求等值”。(蒋磊,2009:5)

在国内,何自然教授直接将语用翻译看作为一种等值翻译,继而将语用等值翻译划分为语用语言等值翻译和社交语用等值翻译两种类型。“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之为语用等值”(何自然,陈新仁,2004)。也就是说,语用等值翻译是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层面上进行的对比转换,分别从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两个角度来分析翻译问题。“语用语言等值翻译就是指在保存原作内容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并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而社交语用的等值翻译则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值翻译”(王妍,2010:122)。

所以,语用翻译实际上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重点在于研究如何在翻译中以最为贴切和最为自然的对等译语来还原原语信息,以达到语用等值的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中西语言和文化差异,根据语境透彻理解原语的内涵意义和暗含意义,并如实充分地再现在译文中,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取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如对《论语》的翻译,要遵循语用等值的原则,让西方人真正意义上了解儒家思想。下文将从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两方面来探讨《论语》的翻译问题。

三、语用等值视角下的《论语》英译

翻译的语用等值理论具体由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组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论语》中的具体话语翻译进行理解和分析。

(一)语用语言等值翻译

何自然关于语用语言等值翻译的论述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动态对等”翻译的精华在于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而语用语言等值翻译同样在语义和风格上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译者必须深入透彻理解原文,把握好原文的思想内容,在翻译时要让译文在语言学的词汇、语法、语义不同层次上,不固守原文的形式而保留原作的内容,在再现原语内容的过程中要选用贴切而自然的目标语对等语言,最大限度的接近语用等值的目的。例如:

例1、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1: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truly)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others.'(Legge)

译文2:Of the adage“Only a Good Man knows how to like people,knows how to dislike them.”(Waley)

这个例句中,孔子要表达的是“好恶是需要能力的,只有仁者具有客观正确地好人恶人的能力”,“能”在本文做动词,表示能力。Legge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理解孔子要表达的意义,使用“can”与原文中的“能”进行对等翻译,从而使人产生“只有仁人才可以喜欢和厌恶某人,其他人不可以”的错觉,在语义层面上并未达到对等。Waley的翻译使用了“know how to do”这样的句式取代了“can”来解释“能”所表达的“能力”意义,在语义的层面上并没有拘泥于原文形式,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内容,真正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实现了在语义层面上的语用语言等值。在语言风格上,例句中以“为”(通‘唯')开始,整句为强调句式。Legge采用“It is…who”的强调句式与原文对应,Waley采用only置于句首的倒装句进行强调。二位译者在语言风格上都实现了语用语言等值。

例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译文1:The Master said,“If the ruler himself is upright,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s.But if he himself is not upright,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they will not be obeyed.”(Waley)

译文2:Confucius said,“When the ruler himself is upright,the people will follow him without his issuing orders.When the ruler is not upright,the people will not obey his orders even he has issued them.”(王福林)

例2论述的是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教化百姓要施行仁政。在翻译这句话时要把握“其”、“身”、“正”、“令”在文中之意,二位译者不约而同,分别译为“the ruler”、“himself”“upright”“orders”,在对原文思想内容的论述中准确传达了统治者要言行正直、为人正派,才能赢得人民拥护的道理,因此译文读者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实现了语义上的语用语言等值。本句有两个分句,两个互为反义的分句之间又由四个短句15个字构成,言简意赅,简明扼要。Legge的翻译整体是由If以及If not引导的两个条件状语从句,但是在第二句主句的处理上将“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调换了顺序,虽然并没有影响原文之意,但是破坏了原文在句式结构上的一致性。相反,王福林严格遵守语言的对称美,使用两个相对一致的复杂句诠释了这15个字。因此,在对语言风格的把握上,王福林的翻译更为切近地实现了语用语言等值。

(二)社交语用等值翻译

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Palmer,1983:65)。社交语用等值翻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翻译,由于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社会背景、文化观念的不同以及价值标准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文化或语义负载较大的词语、成语或习惯表达。这就要求译者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习惯表达出其语用含义,避免跨文化理解障碍,达到社交语用等值的目的。例如:

例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1:The Master said,‘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Legge)

译文2:The Master said,“‘Clever talk and a pretentious manner'are seldom found in the Good.”(Waley)

例3出现了“巧言令色”、“仁”这样异域文化特征明显的词语。本例中“巧言令色”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贬义词,它更多地指“花言巧语,虚伪讨好”。Legge将 其 译 为 “Fine words and insinuating appearance”,而Waley的翻译为“clever talk and a pretentious manner”。两位译者在“令色”的翻译上分别采用了“insinuating”和“pretentious”这样的贬义词,准确传达出其文化信息,等值地表达出这一成语部分的语用功能,更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但是在“巧言”的处理上,无论是“fine”还是“clever”都没有展现出这里要表现的消极意义,曲解了孔子要表达的原义。此外,二者在“仁”的翻译上也不同。Waley将“仁”固定翻译成大写的“Good”,意在创造一个与“仁”对应的等值翻译。但是“Good”一词意思过于宽泛,容易与西方“善的理念”(the form of good)中的“good”混淆,引起跨文化理解障碍。而Legge则采用“true virtue”,这一翻译明显的超出了“仁”的意义范围。“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五常”之一,是美德的组成部分。“ture virtue”在这里的意义要高于“仁”,并没有达到等值的目的。

例4、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1:The Master said,“The truth about You is that he has got as far as the guest-hall,but has not yet entered the inner rooms.”(Waley)

译文2:The Master said,‘Yu has ascended to the hall,though he has not yet passed into the inner apartments.'(Legge)

本例中,译者需要透彻理解“升堂”、“入室”这两个语义负荷较大词语的暗含之意。古代宫室,前为厅堂,后为内室,这里表意是指由厅堂到内室的一个过程,实际暗指学问造诣高深的程度,且“入室”为最高境界,“升堂”次于“入室”。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子由的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不够精深罢了”。两位译者逐字翻译出其字面意思,只是描绘出子由升“堂”未入“室”的状态,并没有提及子由的学问由浅入深的过程,未领会话语中的隐含意义,对原语所负载的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上有所偏离。而社交语用等值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异域文化特征明显的词语的处理上,能够灵活变通地传达出原语所蕴含的文化语用含义。因此,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上,Legge和Waley都没有实现翻译的社交语用等值。

中国古汉语文学博大精深,《论语》因其对话式的表达方式极具特殊性,对话中的话语往往隐含有多重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时不能单纯地理解字面含义,要深入分析话语风格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特性,从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两个方面入手,尽力将文章中的文化信息正确地传递出去,尽量缩短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公差,使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从而达到语用等值的效果。

四、结论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替换以及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语境、思维方式、观念差异、宗教信仰以及表达方式不同都会使翻译时很难将两种语言完全等值。语用等值的提出为我们翻译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从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会语用等值两方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或者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力求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加深中西方人民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中西交流与合作。

[1]L.R.Palmer.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付红桥.翻译中的语用等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蒋磊.语用等效理论关照下的广告翻译 [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理雅各.《论语》《大学》《中庸》译释:汉英对照/(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6]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社科纵横.2011,(3).

[7]韦利英,杨伯峻,译.论语[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8]王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9]王妍.从网络流行语“犀利哥”看翻译中的语用等值[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

[10]蒋磊.语用等效理论关照下的广告翻译[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卓如)

[文章编号]1671-802X(2016)01-0081-03

H315.9

A

1671-802X(2016)01-0061-04

2015-12-31

邢颖慧(1990-),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E-mail:1051311681@qq.com.

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L15EYY005)

猜你喜欢

等值英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摘要英译
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
基于注入电流模型的等值法交直流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