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早期的心理创伤对成年后心理的影响

2016-03-19左彩云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锁门心理家长

左彩云

(鞍山师范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儿童早期的心理创伤对成年后心理的影响

左彩云

(鞍山师范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以案例呈现方式列举了儿童早期受惊吓、被忽视的6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当事人症状剖析了童年时的经历,分析了成年行为与童年经历之间的关系.指出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给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以使其成年后有幸福的人生.

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影响

家庭对儿童成长发育、知识获得及行为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个体受教育最早的一个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育者,儿童成长中的点滴变化都和他(她)所在的家庭、父母有重要关系.本文主要以案例的方式来呈现个体心理创伤与成年后心理问题的关系.

1 童年受惊吓,成年后缺乏安全感

1.1 常做恶梦的女教师

一名高校女教师,30多岁,已婚.她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同事讲自己做的噩梦:梦到被狗追、被蛇撵或者和小偷面对面,喊不出、跑不了等,要么被吓醒,要么是跑了一宿特别累.催眠回溯中,让她找寻这种不安、恐惧情绪伴随的事件,她看到了一闪而过一幕幕不愉快的经历,有小学老师向她扔黑板擦、有训斥她的家长,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场景:一是4岁时,和奶奶回家,看到家中被盗奶奶惊慌失措去报案,留下恐惧年幼的自己;二是5、6岁时,在一个地下室里,仍是被盗的场景,但更令人害怕是那种没有窗户、漆黑的感觉.

怕黑、怕猛兽等可怕的事物是人类祖先、整个民族都恐惧的,通过人类潜意识遗传下来,这是心理学提到的集体潜意识.但有些令人恐惧的事物是伴随着个人经历的,就如同事例中4岁女孩怕的是那种凌乱不堪的场面和独自被抛下的感觉.催眠中,让她安抚那个4岁女孩,处理小时候的恐惧情绪.催眠结束后,当事女教师提到:现实中除了做噩梦外,每天下班回家还会大敞房门,然后挨个房间掀窗帘、打开柜门翻看检查.敞开房门、掀窗帘、翻柜子,就是因为幼年时被家中失窃惊吓过.作为成年人,判断家中是否进贼很容易,只需要确认:锁好的门是不是四敞大开、有没有陌生的鞋、地板上有没有杂乱的鞋印、家中是不是一片狼藉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掀窗帘、翻柜子.可见,大敞房门、掀窗帘、打开柜门这种行为模式并不是成人成熟的行为,而是那个受惊吓而导致心理在这个事件上没有成长起来的那个4岁女孩的行为.处理后第二天回访时,她说家里来客人,晚睡了一个小时,没有做梦.一个月再问及情况时,回答有梦但记不住梦的内容了,而且回家也不再大敞房门、翻窗帘、开柜门了.噩梦和睡得早晚没有关系,而且如果是噩梦的话,醒时内容会被记住.从这个案例来看,经过处理,被惊吓的女孩安全感增强、心理上成长了.

1.2 喜欢站墙角的小男孩

男孩,5岁,父母均为教师,他一进入有房顶、封闭的建筑物里,就会先巡视四周,转一转、看一看,然后找一处墙角处站着.试想站在一个房间的墙角处,是一种什么体验?坚硬的墙壁在身后或旁边,只有前面是没有墙壁的,也就是说未知的、不可控的、危险的东西在面前,站在墙角处的人可以感觉到身后的、旁边的都是安全的,不安全的因素已经被自己降到最低了,这明显是一种不安全感.

男孩父母都是体育教师,但父母所学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觉得孩子听不懂什么道理,先打一顿再说.而这种“打”的教育,越打孩子越胆小、越没有安全感,与人相处中不信任他人.因此,男孩的父母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学着和男孩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支持,才能慢慢弥补孩子匮乏的安全感.

1.3 爱锁门的小女孩

每逢期末,常有些女教师把孩子带到单位.一次,两个女同事把孩子带到单位,一个是3岁女孩,一个是6岁女孩,两个妈妈都出去办事去了,把孩子留在了办公室.3岁女孩进屋后就在一个办公桌上安静地写写画画.6岁女孩进办公室后,第一件事是把书包放下,第二件事转身关门锁门.当问她“为什么锁门呐?”她回答:“有坏人”,再问她:“坏人,长什么样啊?坏人是谁呀”就不回答了.6岁女孩妈妈工作辛苦,当认为孩子不听话或不守规矩时就打.在和妈妈沟通孩子有爱锁门的行为时,妈妈反思到:孩子上别人家确实也是先拉着小朋友进到一个屋里,然后锁门.有可能是孩子在玩什么的时候,家长觉得不该玩、训斥了孩子,甚至可能打了孩子,让孩子开始防备家长.锁门,是一种保护自己、屏蔽危险的行为体现,如果真的是在防备家长,一旦女孩以后遇到坏人、被坏人欺负或她觉得不好的事,说了可能会招致父母的二次伤害,她还会找家长么?因此,要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有些事能做或不能做的理由,而不只是让孩子因害怕犯错误被惩罚而逃避家长.

1.4 怕小动物

现实中有人怕狗、怕猫、怕蛇,还有的人怕带毛、喘气、活的动物.令人奇怪的是,有些五大三粗的男人竟然怕一些小型狗,甚至连出生不久没长牙的奶狗都怕,他们到底在怕什么呢?

通常怕动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曾被伤过,因为被伤,身体感到疼痛,记忆深刻;二是被成人惊吓过,不是被动物吓,是被人吓而怕动物.心理学中有个经典实验,彼得和小兔子玩的正高兴时,耳边响起巨大的锣声被吓哭,反复多次,彼得远远看见小兔子就哭,泛化到看见带毛的东西就哭,甚至是长胡子的人.而现实中的怕狗、怕虫子等,不一定是有人在幼儿摸狗、虫子时敲锣,但有可能会大惊小怪地“哎呀”“小心呐”发出恐怖的尖叫声音,并配上满脸惊恐的表情冲到幼儿身边来保护,或者是想吓走小动物,这同样会给幼儿留下惊恐的情绪回忆.有个女生什么虫子都敢抓,这是因为她的妈妈是医生,在看到女儿玩虫子时并不觉得大惊小怪.所以孩子不勇敢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因为抚养者不勇敢.想让孩子勇敢,首先家长要让自己冷静、勇敢.

2 童年被忽视,成年后会有情绪或人际关系问题

2.1 “不孝”的女儿

40多岁女性,已婚,与分母分别住在两个省份的城市.平时,也总给父母邮寄东西,节日生日邮钱,探望时为父母买衣服、食品等.和父母刚见面关系还好,但时间一长,就开始和母亲争吵,原因都是小事,如觉得母亲总是看不上别人、挑唆自己和丈夫关系、爱传播容易让人误会的闲话等,也会因为做饭、拖地或做事的观点不一致而争吵,导致母亲特别生气地说“以后别来看我了,净惹我生气”.而该女性一方面觉得很委屈,另一方面也想控制生气的情绪但控制不住.

追究原因,该女性有姐妹4个,她排行第二,父亲重男轻女.因为晚育,第一个女孩生下来,父母很高兴,也很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第二个女孩生下来时,父亲就说了一句“又是个丫头”,虽然后面两个还是女孩,但因为妹妹们性情柔顺、学习成绩好,也得到了父母的关心.唯有这个女性,排行第二、性格倔强、学习成绩又稍逊一些,常常会因成绩、不听话挨父母骂或打.加上父母都做体力工作,每天忙于工作养家,甚至很多时候会安排放学的孩子挑水、捡媒、剁菜喂鸡等,学习成绩不好不会说软话的自然承担的也多些.经济拮据的时候,父母也会争吵,甚至动手打架.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中留存的是被父母忽视、受到的不公平对待、缺乏关爱,尽管意识中觉得要孝顺父母、要对他们好,但行动中却常常流露出愤怒、委屈.

2.2 脾气差的妻子和抑郁的男医生

某女士,离婚后再婚,有2个弟弟.家里重男轻女,在第一个弟弟出生后,就把她送走由小姨一手抚养长大,8岁回到父母身边.她说:“记忆中,我妈从来没有抱过我!”一次,父亲因怜惜而抱起她时,遭到爷爷的喝斥:“放下这该死的丫头,抱我的孙子!”该女士上班后,脾气特别火爆,容易被激惹,同事起外号“小辣椒”.前夫忍受不了她的脾气而离婚,现在的婚姻也岌岌可危,短短一年多已经和现任丈夫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冲突.很明显,因为长辈对她的抛弃、对她的不重视、不公平导致她产生了愤怒情绪,而且她把这种愤怒转移到了身边的同事、老公身上.

40多岁男医生,已婚.1岁时,因为母亲要读学位,把他寄养在亲戚家.7岁回到父母身边时,家里多了弟弟、妹妹.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孩子幼小,丈夫不能体谅、帮忙,就把愤怒、焦虑、痛苦等一些消极情绪发泄在这个最大的孩子身上.他每天帮母亲做家务、照顾弟妹,但稍不留神就招致一顿毒打.整天生活在恐惧和愤怒里,常常在夜里哭着入睡,寒暑假时尽量逃离母亲回到被寄养的地方.读医学院时他常为自己抑郁性格苦恼,成为医生之后产生抑郁情绪,甚至需要服用镇定药物入睡.不仅精神上严重抑郁,身体也出现甲状腺肿大、膀胱瘤等疾病,婚姻曾一度亮起红灯.他在一个心理工作坊的活动中被别人情绪引发,压抑了四十多年的愤怒和悲伤全面爆发,一哭为快.他分享的时候说几十年来从没有这样痛快地哭过,当他不断地觉察内在,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孩童”——一个愤怒而不能表达的孩子、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一个不被重视、不觉得自己有权利获得爱和照顾的孩子[1].

上面两个案例的情绪问题都源自心理意义上的“被抛弃”,“被抛弃”包括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长托在幼儿园里或由保姆等他人抚育照顾,这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被抛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会有怨气和愤怒,如果愤怒情绪没有表现出来,就会被压抑,压抑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自我攻击,也就是抑郁[2].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早期所经历的一些创伤,成人看起来可能不觉得有多严重,但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儿童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它也可能会给成年后的当事人带来意料不到的后果.而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学前教育工作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许多异常的行为或精神上的疾病,往往只是因为对于童年时的被打击、被否认、被忽视等创伤事件,使当事人采取了压抑或遗忘的方式进行逃避,而这些心理创伤并没有因为遗忘而消失,它反而以各种变形的方式一辈子困扰着人们[3].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给幼年的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从而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1] 艾瑞.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http://blog.ci123.com/fjlld/entry/1405473,2013-01-25.

[2] 位照国,陆邵佳,吴韦玮,等.童年期创伤影响成年抑郁表达的中间机制[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3] 曹雪龙.抑郁倾向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责任编辑:陈 欣)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trauma on adult psychology

ZUO Caiyun

(SchoolofHigherVocationTechnology,AnshanNormalUniverst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Based on the case presentation,this thesis lists 6 cases about the early childhood being frightened and neglected,analyzes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of the parties in the ca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behavior and childhood experience.It points out that parents and preschool educators should work hard to create a saf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make their adult life happy.

early childhood;psychology traumatic;influence

2016-09-12

左彩云(1972-),女,山东寿光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B84

A

1008-2441(2016)06-0091-03

猜你喜欢

锁门心理家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A dog helps the little boy with autism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强迫症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头脑奥林匹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