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探讨的力作
——《翻译中的风格——基于语料库的视角》述评

2016-03-19张继光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料库译者小说

张继光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221116)



一部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探讨的力作
——《翻译中的风格——基于语料库的视角》述评

张继光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221116)

Libo Huang 2015.StyleinTyanslation:ACorpus-BasedPerspective.Shanghai: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Berlin:Springer.ISBN:978-3-662-45565-4.pp.XV+161.

1. 引言

Style(风格,文体)一直是中外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风格的看法不同,研究重点也各有不同。西塞罗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介绍了自己的翻译方法:“我所保留的是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保留了原文的整体风格和语言气势”。(李德凤等 2014:24) 以西塞罗为代表的前语言学时期的翻译家和学者,对翻译中风格的探讨主要是源语导向的;“忠实”于原著的风格是对译者的要求,也是评估翻译质量的标准,译者不允许有自己的风格。20世纪50年代,现代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风格对等是评估翻译质量的重要参数。奈达提出翻译中的风格就是要“复制”原作风格。随着20世纪中后期叙事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人们对翻译中风格的看法逐渐发生了改变。Hermans(1996)提出,翻译叙事话语在文本中表现出的声音不止一种,其话语呈现(discursive presence)方式也不止一种,他将叙事话语中包含的“第二位”声音称为译者的声音,以此作为译者话语呈现的表征。后来,在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下,Baker(2000)提出了“译者风格”这个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风格研究的禁忌:译者翻译时不应有自己的风格。Baker的译者风格这个概念为风格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也使得风格研究更科学、更客观。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德国Springer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翻译中的风格——基于语料库的视角》代表了语料库翻译学范式下译者风格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作者黄立波教授从事语料库翻译研究多年,作为其长期实践经验及理论思考的总结,本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翻译风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观点。

2.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了语料库翻译学(CTS) 20年的发展过程,阐明它与语料库语言学和描述翻译学的关系,接着归纳了CTS取得的两大成就:CTS加深了人们对一些旧课题的认识,推动了新课题的产生。本章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英语、汉语中“风格”的内涵、类别及Baker(2000)提出的“译者风格”。第三部分介绍了现当代汉语小说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译入、译出有区别吗?”译入是正向翻译,从外语译入母语,译者更熟悉目标语语言使用规范及文本表达规范,译作更易被读者所接受;译出是逆向翻译,从母语译出,译者对原文理解更准确,更忠实于原文本。作者最后指出借助语料库可以发现这两类翻译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翻译风格”,回顾了Leech和Short(1981)、Crystal(1999)、程雨民(1989)等学者对于文体的各种看法,介绍了三种文体学研究视角:修辞学视角、语言学视角与叙事学视角。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将风格定义为语言的规律性、典型的选择,选择的结果使得文本与相应的常规表达方法不同。就翻译而言,讨论风格时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一、特定语言模式的规律性;二、具体语言成分的频次;三、作为规范的参照对象。另外,本章还介绍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下的翻译共性研究及译者风格研究;作者认为,就研究模式和研究参数而言,翻译共性与译者风格研究可以结合起来,借助可比、平行语料库来研究译者风格。

第三章“自建汉英现当代小说平行语料库”,介绍了用于本研究的语料库——“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语料采集与加工。本章还总结了基于语料库的四类翻译风格研究:第一,以源文本为规范,判断目标文本对源文本在各个层面上的遵循或偏离程度;第二,以目标语语言中具有类比关系的非翻译文本为规范,判断翻译文本相对于非翻译文本表现出的异同;第三,同样为翻译文本,以译入母语的翻译文本为规范,判断译出文本相对于译入文本表现出的特征;第四,译者风格考察,关注某一译者相对其他译者表现出的翻译风格。语料库翻译研究中对文体或风格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作者风格或原作风格在目标文本中的传达,开始关注翻译语言整体的文体特征,特定译者的翻译风格,以及译者群体的翻译风格。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关注特定类型翻译文本整体上表现出的规律性语言使用模式,语料库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

第四章“再论译者风格:葛浩文翻译汉语小说风格个案研究”,以Baker(2000)考察“译者风格”的方法论为依据,考察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的译者风格,以戴乃迭的译作为参照,探究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结果表明:利用STTR(标准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等语料库统计数据并不能够有效区分译者风格。作者接着参照刘泽权等(2011)和Olohan(2004)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研究中大多数译者的译作在STTR等语料库统计数据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这些统计结果所显示的规律更像是翻译语言的共性特征,属于翻译共性,而不是个性化的译者风格。作者进而提出,译者风格可以分为S-型和T-型两类,前者是译者针对源语的特定语言现象采取的统一对策,后者则是译者下意识语言选择的结果,二者均表现为某个译者全部翻译文本中的规律性语言模式。最后,作者提议译者风格研究采用多元复合对比模式。

第五章“话语表达的翻译作为译者风格的一个标记——老舍《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的个案研究”。本章提出,除了研究不考虑原文、由译者无意识使用目标语所产生的译者风格(T-型风格)之外,对译者风格的研究还应考虑译者在应对源语文本特定语言模式时有意识采用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在该译者所有的译作中均呈现一致性特征(S-型风格)。本章选取话语表达的翻译作为研究译者风格的切入点,调查了《骆驼祥子》的Jean James、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施晓菁三个英译本对于汉语小说中“两可型”的言语表达,不同译者在人称和动词时态的选择方面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人称代词主语常常会省略,汉语动词缺少时态标记,这就容易导致出现申丹所说的“在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西方语言中不可能出现的直接式与间接式的‘两可型’”(申丹 1991)。汉语的这种“两可式”话语表达在译成英文时就会出现人称、时态的选择问题。译者处理“两可式”话语表达时所做的决定有可能对目标语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

第六章“贾平凹小说的译入与译出:基于语料库的风格对比”利用个案研究探讨译入、译出这两个译者群体风格的异同。基于由贾平凹的15部小说原文和译文组成的平行语料库以及由四部英语原创小说所组成的参照语料库,本章从形式统计、文本呈现模式、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开展贾平凹小说的正向翻译与逆向翻译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发现:一、与英语原创小说相比,英语翻译小说的词汇量更大,正向翻译比逆向翻译的词汇多样性更丰富;翻译小说信息量比原创小说信息量更大;二、就文本呈现模式而言,贾平凹小说原文开篇是自然环境描写;英语原创小说的开篇是人物描写;三、就翻译策略而言,针对中英文小说文本呈现模式的不同,正向翻译倾向于采用调整语序、增删信息的方式使译文结构明晰化,使之接近英文小说的呈现方式;逆向翻译一般忠实传达原文形式、内容,不对原文结构进行调整。

第七章“以可读性作为自译作品译者风格的指标——以张爱玲为个案”,本章的研究对象是张爱玲英文自译、英语创作、金凯筠译文和其他译者英译张爱玲小说文本共四类文本组成的可比语料库。首先分别利用“Lix,WordSmith,Readability Analyzer,Readability Studio”等四种用于考察可读性的工具分析了上述四类文本在可读性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四种可读性测量方法得出的四类文本的可读性值均比较接近。这说明电脑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无法区分译者风格。接着,作者又从重复短语和陈词滥调的使用情况比较这四类文本。研究发现:自译与原创在可读性方面风格类似。金凯筠的翻译风格与张爱玲自译风格比较像,其他译者的风格与张的自译风格差别较大。金凯筠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张爱玲,所以熟悉其风格,译文较好的再现了她的风格。作者最后指出,电脑软件提供的有关风格或可读性的统计数据并非总是可靠的,它只能作为参考。

第八章“结论”,首先指出个案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还有待在更多文本中进行验证。本章第二部分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下的风格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一、理清风格概念;二、定位风格特征的形式表现;三、风格信息标注;四、阐释数据;五、解释结果。接着作者给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一方面,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本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预测翻译风格研究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将文学文体学、叙事学文体学、计算文体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风格研究;二是建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风格研究框架。

3. 简评

全书以“翻译风格”为主题,探讨了语料库在翻译风格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此书可帮助读者清楚地了解语料库翻译学范式下译者风格的研究领域和可行方法。

第一,系统梳理“翻译风格”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批判性分析各种研究路径,有力推动了译者风格的研究。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向读者展现了翻译风格研究由原文作者风格为中心逐渐向译者风格为中心的转变过程,详尽地解释了中外学者对于风格的不同看法、风格的分类、风格研究的不同视角、翻译文体与译者风格的异同、S-型与T-型译者风格的不同内涵及应用价值、翻译风格研究的要素、风格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译者风格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等,有助于读者轻松地掌握相关概念、清楚地了解相关研究的重难点及研究方向。

第二,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讨,力求创新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本书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采用多重复合对比模式去研究译者风格,多元互证、多项对比。这种研究方法符合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第七章研究译作的可读性所体现出的译者风格,作者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可读性测量方法并结合具体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来揭示译者风格。通过多重对比模式所揭示的译者风格,更有说服力。另外,本书个案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还体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融合,例如第六章作者先通过电脑软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考察了正向翻译与逆向翻译的宏观语言特征;接着又通过比较两类文本的词表,开展定性分析,揭示了正向翻译与逆向翻译在文本呈现模式和呈现策略方面的差异。

第三,注重描写基础上的解释。Holmes(1975/1988)指出,翻译研究应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这就要求翻译研究不仅要描写现象,更重要的是阐释现象。本书所开展的译者风格研究属于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下的研究,作者非常注重对语料库统计数据的解释。Baker(2000)借助STTR等语料库统计数据区分了两名译者的翻译风格。本书作者采用相同方法考察了葛浩文与戴乃迭译作体现的译者风格,结果发现平均句长等统计数据无法将两者的风格区分开。作者又参考了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果,发现几乎所有译者的译作这几项数值差别都不大。作者最后对此现象做了详细解释:电脑软件提供的这几项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译者风格。而Baker(2000)研究所揭示的译者风格差异很可能是受到具体源语的影响。

第四,本书所开展的研究,可推广性及应用价值很高。本书通过个案研究详细介绍了译者风格研究所采用的多角度、多重对比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借助语料库来研究译者风格的成果相对来说较少,而且主要局限于统计数据的分析,本书所采用的一些个性化研究视角也可以在更多研究中进行推广。本书通过比较不同译者风格差异、正向翻译与逆向翻译的不同之处,提醒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语言规范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努力提高译作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这对于从事“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者及相关研究者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数据分析方法尚有改进空间,如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进行比较的统计数据开展显著性检验,所得结果也许更有说服力。在现象解释方面,本书个案研究尚未充分利用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成果进行分析解释,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提高解释的科学性是未来相关研究的努力方向。“基于某一语料库研究发现的结果不仅需要其他语料库的数据进行多元互证(triangulation),同时需要利用语料库以外的知识进行评估……语料库工具呈现的数据最终还是得由人去分析、解释。”(张继光、王少爽 2014:95)

4. 结语

《翻译中的风格——基于语料库的视角》一书展示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下译者风格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体现了语料库翻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堪称风格研究前沿的佳作。目前,我国风格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学角度展开的定性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还比较少,而且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因此,本书可资借鉴,以拓展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的视野,更新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J]Target(2): 241-66.

Crystal, D. 1999.ThePenguinDictionaryofLanguage[Z]. London: Penguin Books.

Hermans, T. 1996. The Translator’s voice in translated narrative [J].Target(1): 23-48.

Holmes, J. S. 1975/1988.Translated!PapersonLiterary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Studies[M]. Amsterdam: Rodopi.

Leech, G. & M. Short. 1981.StyleinFiction:ALinguisticIntroductiontoEnglishFictionalProse[M]. London: Longman.

Olohan, M. 2004.IntroducingCorporainTranslationStudies[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程雨民. 1989. 英语语体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德凤等译. 2014.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杰里米·芒迪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泽权、刘超明、朱虹. 2011.《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翻译(1):60-64.

申丹. 1991. 也谈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兼与赵毅衡先生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4):76-79,82.

张继光、王少爽. 2014.《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述评[J].语料库语言学(2):91-96.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张继光,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电子信箱:jsnuzjg@126.com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文本研究”(编号12YJC74013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葛浩文译作特征描述性研究”(编号 13WWC011)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编号14WYB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译者小说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