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

2016-03-18张志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陈鑫讲义陈氏

张志勇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

张志勇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陈鑫生前完成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在其逝世六年后被收录在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一书中,并于1935年出版问世。关于该书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至今学界少有研究和评价。但是,经陈椿元等参与整理、修订和补写的,却以陈鑫名义在1933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则长期被学界奉为太极拳史上的经典。研究发现,《太极拳图画讲义》较客观地表述了陈家沟拳家对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陈派(氏)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和技术特点,代表和反映了陈鑫基本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由于《陈氏太极拳图说》存在较多的附会和编造材料,因而与《太极拳图画讲义》存在明显的文献价值和理论水平上的差距。

武术;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

1 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背景

1.1 陈鑫《讲义》的由来

陈鑫,字品三(1849-1929年),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幼时习武,晚年曾致力于家传拳法的继承与研究,著有《太极拳图画讲义》(简称《讲义》)一部。而据传除《讲义》外,陈鑫还撰写过《陈氏家乘》五卷、《太极拳引蒙入路》和《三三六拳谱》等多部拳术著作。[1]但据今调查发现,仅有《太极拳图画讲义》和陈鑫晚年抄得《拳经四套五套棍枪、小使手、大使手》拳谱一卷留世。其它文献至今尚未可见。网间流传有“陈伯先忆述《三三六拳谱轮廓》”一文,谈及“有侄雪元、椿元编辑”意指为后人整理,可惜至今也未有新的结果。在1933年出版的陈鑫(品三)著四册线状《陈氏太极拳图说》(简称《图说》)的附录中出现《陈氏家乘》一则,从其内容和格式上看,基本可推定是1932年出版的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中的《陈式太极拳家列传》[2]的翻版。而这又与唐豪曾在陈家沟调查太极拳源流时看到的所谓《陈氏家谱》相似,并极有关联。对于陈鑫《讲义》的由来,杜严在1929年为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序》中谈的就很清楚:“品三陈先生,英义先生之哲嗣。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著太极拳真诠一书。己巳初夏策杖过余须鬓飘然,年已八十有一矣。”[3]证明陈鑫一生重要的贡献就是这部“太极拳真诠”即《讲义》遗稿,这在当地的太极拳理论与实践整理研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陈鑫生活在旧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变革的时代,国弱民穷、内外交困。1911年清王朝走向崩溃,中华民国建立。这一时间,受西方体育的影响,许多民间武术拳家开始走向社会、走进学校,并以新的体育工作者身份参加到大众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活动中。由此也开始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大规模的技术“转型”。受晚清和民国初期太极拳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受清末迅速发展的杨派(氏)太极拳发展和永年拳家“李亦畲于1881年手抄武禹襄及王宗岳等《太极拳谱》”[4]等理论方面的影响,不少民间拳家开始进行与太极拳有关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20世纪20年代,陈鑫作为陈家沟拳家的代表人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整理完成了《讲义》这部在太极拳史上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文献。从陈鑫《讲义》的创作思想和动机分析,既有基于当地太极拳普及的需要,也有从确立和宣传陈家沟陈氏拳家在国内太极拳发展中的突出历史地位去考虑。

1.2 《图说》的出版及其影响

1929年陈鑫去世四年后,因陈雪元和陈椿元等无法获得《讲义》遗稿,所以重新整理材料编辑成《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本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两年后陈鑫原著《讲义》才由陈绩甫编入其《陈氏太极拳汇宗》(简称《汇宗》)一书在南京出版。因此,围绕陈鑫的遗著仿佛就出现了两种不同书名、不同内容和不同观点的版本,即《图说》版和《汇宗·讲义》版。陈鑫遗著起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可完稿后的正式书名却是出现在多年以后。陈鑫在《原序》中还只提“初创太极拳草稿于书于孟邑养蒙书馆。”[3]而到民国元年二月(1912年),岳运昌在为陈鑫著作出版以《陈英义先生传》代《序》中首次提到《太极拳图画讲义》,“哲嗣品三亦精拳法,著太极拳图画讲义详明,不惟有益身心且大有裨益国家。”[3]可证实《太极拳图画讲义》成名已早。任廷瑚、任佩珊在民国十年正月(1921年)为陈鑫书写《太极拳·序》,再次提到“其哲嗣品三著有太极拳图画讲义,理精法密细腻明透,极深研究。”[3]据此陈鑫著作文稿连同书名已基本成熟。而1933年出版的《图说》虽使用了陈鑫著(陈品三)的名义,但内容和主要观点,连同书名等都明显做了改动,与原著《讲义》区别甚为明显。由于《图说》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受到陈子明和唐豪1932年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的影响,所以重要观点也存在附会和删改。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间,《图说》能一直取代陈鑫原著《讲义》而广受推崇,其重要的原因正是依赖这一学说在国内的“权威性”。但是研究发现,“遗稿之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原因,包括学术观点及著作版权的利益之争。首先,《图说》的编辑和整理者陈雪元和陈椿元是陈鑫的胞侄,而据传陈椿元还是陈鑫过继来的养子;《汇宗·讲义》的编著者陈绩甫与陈鑫有师生之义和辈分之别。但在陈鑫遗著的出版问题上似乎存在很严重的分歧,焦点是遗稿归属于谁,应该由谁负责出版。结果是《图说》的出版在先,内容却不是陈鑫的原稿;《汇宗·讲义》出版在后,内容反倒是陈鑫《讲义》的原稿;《图说》使用的是陈鑫的真名,而遗稿《讲义》却是被收录于《汇宗》编著者是陈绩甫。表面上看,这样两部与“陈鑫”有关的著作,在八十多年时间里社会对此存在一些误解想必也是很正常了。但是,如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主要学术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就会发现《图说》歪曲和篡改陈鑫原著的一些事实和证据。因此,对于所谓的因陈鑫《讲义》手稿“遗失”而重新整理出版《图说》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1.3 《讲义》与《图说》存在的分歧

关于《图说》由来,2003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图说》时才在陈东山的《序》中第一次做了解释,《图说》是在其“曾祖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5]而言称从1921年开始就得“延熙公、品三公及福生季叔指示”习拳的陈绩甫,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就已经“将长兴公品三公遗著,揣之来京,刊印供世,俾陈氏数百年拳学,免致淹没失传耳。”[3]以此看来,《图说》与《讲义》之间的地位和身份应该是比较明确了,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内容和观点存在明显的矛盾,即“陈王廷”是否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问题却一直未有结论。很明显陈鑫《讲义》的观点明显不同于《图说》,根据是陈鑫遗著《讲义》中从未提到过“陈王廷”,也更谈不上所谓“陈王廷创拳”。反而陈鑫在《太极拳论》一文中却明确指出“我陈氏始祖讳卜在元时即为名手。及明初洪武鼎定自山西平阳洪洞迁河南怀庆温邑即以拳艺传之子孙。”[3]的观点,独见陈鑫强调“元时陈卜”曾传拳于子孙,而并未提到“陈卜”或者“陈王廷”创太极拳的问题。《图说》显然背离了陈鑫的观点,在资料和文献上做了手脚。目的是附和唐豪和陈子明“陈王廷创太极拳说”,并借助陈鑫继续制造虚假证据。实际上,在涉及陈家沟内部的传承关系上,陈家沟拳家之间历来就存在分歧,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家族利益上的纠纷和矛盾。稍加注意会发现,陈东山在点校出版的《太极拳图画讲义》中就指责《汇宗》编著者陈绩甫,理由是将本该属于“陈王廷”的《太极拳歌诀》和《太极拳总歌》、《太极拳十大要论》、《用武要言》等被冠名成“陈长兴”著。可见这些家族内部的复杂问题有时是很难通过文献研究进行确认的。所以,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陈鑫遗稿之争实际牵连着许多陈氏拳家内部一些事关不同利益的复杂问题,首要的当然还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源流问题。2003年陈东山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再版《序》里谈起当年陈鑫去世后,有人声称愿助其出版,遂将《太极拳图画讲义》书稿携至南京,然数年未果,后又称书稿遗失。[5]所指就是陈绩甫无疑。

2 《讲义》的主要内容及核心价值评价

2.1 《讲义·序》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在陈鑫遗稿的《讲义》中,不仅包括了原书稿的正文,而且还包括陈鑫生前多位支持《讲义》出版的好友所做的《序》。整理和收录在《汇宗》本中的9篇《序》、1篇《跋》以及陈绩甫本人的1篇《原序》和1篇载自《中州文献辑志·义行传》中的《陈仲甡传》,共计12篇有价值的资料,真实地记录了陈鑫及其著作的相关故事和编著过程,对研究晚清和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陈鑫在《讲义·原序》中提到“前清光绪三十四年初创太极拳草稿书于孟邑养蒙书馆”,[3]又如:岳运昌于1911年即以“陈英义先生传”为《序》,首次提到“品三亦精拳法,著太极拳图画讲义,极详明不惟有益身心且大有裨益国家。”[3]明确了陈鑫原著的《太极拳图画讲义》书名。再如:杜严在其“序”中则明确提到陈鑫“集数十年之心得著太极拳真诠一书,己巳初夏策杖须鬓飘然,年已八十有一矣,以弁言。”[3]证明了《讲义》最终完稿的时间实际是1928年的初夏,即陈鑫逝世前的一年,而不应是有人提到的“1919年”。重要的还有如:李时灿依据《中州文献辑·义行传》中收录《陈仲甡传》为《序》强调陈家沟传统拳法是与“明初陈卜精拳道”,[3]有关。遗憾的是这一观点随着1932年陈子明和唐豪在研究中提到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就开始被颠倒了。1933年出版的《图说》的主要错误就在于为了附和唐豪的观点,将涉及陈家沟始祖“陈卜”改成创造太极拳的“陈王廷”,依据就是载自《中州文献辑·义行传》中的《陈仲甡传》直接篡改成“清初有陈王廷者精拳法善,登封李际遇举兵王廷往止之,失如雨下不能伤。以故陈氏世其学习之者众。”[6]暴露出《图说》编辑者有意篡改陈鑫原著观点的真实意图。显然与陈鑫在《讲义·太极拳论》中提到的“不知仿自何时?仿自何人?”[3]的观点背道而驰。

2.2 陈鑫拳学思想的经典——“缠丝法”

陈鑫拳学思想的主要精髓还主要反映在他的《太极拳初级目录·下卷》中,即以探究拳术由来、拳术理论与技术方法等内容,通过21篇拳论进行的相关论述,如:太极拳分段解、拳经谱、太极拳发蒙、太极拳大用、太极拳规矩、太极拳体、太极拳用、学拳要诀、太极拳五言俚语、太极拳缠丝太极拳精圆图、太极拳缠丝精方图、太极图、太极拳论、拳经总论、拳经、太极图歌、困节歌、打死回生歌和拳打千遍不打自转其歌等卷目。从理论上看,陈鑫在“缠丝劲”外延的意义上更重视和强调“缠丝劲”的技术特征和运动方法和规律,这应视为陈鑫遗著中最经典的理论和贡献。在《太极拳图画讲义目录·下卷》中,以《太极拳发蒙》、《太极拳五言俚语》两篇文献阐释太极拳缠丝劲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拳术的关系。他以《太极拳规矩》中的“身”、“心”、“理”、“气”、“意”、“志”、“情”、“景”、“神”等阐释了拳术练习中的整体观,即“拳之一艺虽云小道然未始不可即小以见大盖以理之无二故也”的拳术思想;而《太极拳分段解》一文则突出强调太极拳与太极文化的理论关系与渊源,“太极拳者实本太极之理,自然而然者。借官骸以呈其象,有非人力所能为者。圣贤以此理实行与人伦日用之间,拳家以此理实运于耳目手足之际。”[3]说明太极拳只是借助于太极文化存在的一种拳术运动实践活动,而“太极”则是影响“天地间的人伦之道和拳学之道”的重要原理。陈鑫通过《讲义》论述太极哲理与拳术方法,试图建立了一种文化与太极拳术结合的具体表现方式就定名为了“缠丝劲”,在他看来,就是拳法中的“螺旋”式运动法则。陈鑫《讲义》是迄今发现在拳术著作中最早提出陈氏拳法“缠丝劲”概念的文献。他不仅提出“太极拳仿河图作缠丝精圆图,河图为缠丝精之祖”的理论,同时用《太极拳缠丝精圆图》和《太极拳缠丝精方图》来诠释和比喻太极拳螺旋劲的方式和特征,显示出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方面的独特造诣。他深刻的解释“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精,故与人交手自然此精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今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3]以此明确陈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和精髓。

2.3 陈鑫的“拳易观”一种带有明显缺憾的学说

在《讲义》的《上卷》中陈鑫借以明代理学家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塘)《周易集注》中的易学知识来说明“拳易”之间的文化关系,并将“辅十二地支人神逐日所在歌”13篇和“莱瞿唐先生圆图”等7幅图作为主要材料和内容编入其著作中,以对太极拳与周易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概述。促进“太极”和“气”、“动静”和“阴阳”等理论与拳法之间的融合。不足的是由于缺乏从拳法的技术动作原理上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因而使该理论只是停留于纯理论性的说教上,而忽视与拳法技术实践方面的结合。回顾清朝末年我国开始建立新的国家教育体制的历史可以发现,1911年留法归来的许禹生在北平成立“北平体育社”,努力推动西方体育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试将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学中,在国内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期间也曾聘请当时北平拳家杨澄甫、孙禄堂和吴鉴泉等为教授,对指导太极拳走进学校教学有实践意义。而作为乡村拳家的陈鑫也基于对传统文化与拳术关系上的理解,在拳法教学实践中通过编著的《讲义》《初集上卷》中直接引述古代易学大家来知德的思想来阐释太极拳与“易”的关系,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周易文化思想的强烈认同感。他在《古太极图说》一节中以“易”的阴阳理论解释“拳”的运动,即“所谓一阴一阳之道生生之易。阴阳不测之神焉,惟于此图反求之身(运动亦宜反求)而洞彻无疑焉,则知吾身即天地而上下同流万物一体(拳岂外此)”[3]说明“阴阳”变化与人体运动之间存在规律性的法则,并试图从根源上推解其中的道理,但或许还不够深入。以拳法与“古太极图”的关系为例,陈鑫强调“道必至善,而完善皆从此出,……,是故天地之造化其消息盈虚本无方体,无穷尽,不可得而图也。(理本无二,故拳莫能外之)”却没有借此将太极拳的运动做更深刻的分析,而只是停留于“故拳莫能外之”的表面。由于在“拳易”和“拳图”关系上缺少新的突破,也使得整个陈鑫遗著在文化与拳法这些重点章节内容上显得十分薄弱,甚至有些牵强。又如:陈鑫在《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解》中就“一动一静一顺一逆(运动之道纯是如此),昭阴阳之象是可得而图者也。”[3]说明人体运动与“六十四卦”存在表象和文化意义,但又缺乏足够对太极拳术的动、静、顺、逆等具体动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使人难解其意。再如,陈鑫“拳易”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对“气”的解释。他在《三才图说》一节中反复强调“气”在拳术练习中的作用,以“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人以体为宅,以气为质,以神为神,而以理宰乎气体而神乎。其神本至灵也,人能灵(顺其自然)乎其灵,则周身运动自无不灵矣”[3]明确“气、神、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重在强调“气”的基础作用,但也只是停留于理论而缺乏练气的方法和实践。纵观陈鑫《讲义》对“拳易”关系的总结,它的核心明显在强调“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概念,即拳势与周易图示的形象比较,以借助“莱瞿唐先生圆图”、“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等图象达到彰显“拳与易”之“和”的目的。把握的角度十分精彩,可惜解释和说明还似乎不够深入。这也是这一章节不能够被读者和拳家广泛认可和接纳的一个原因。但也必须承认,陈鑫在易经与太极拳关系问题有如此的结合,已经突破之前太极拳有术少理的尴尬,以自身体育之术向更深刻的技术原理和思想内涵等研究迈进了一大步。事实上关于拳与易的资料整理和思想研究在他区区六七万字的《讲义》中占去了不小的篇幅,足显他对拳术文化知识的重视。

2.4 《讲义》的核心内容——“十三势”教学法

陈鑫《讲义》最重要的理论是确立并提出了比较独特的“十三势”(实际十二势)教学法,即运用分动讲解来对十二势典型动作进行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说明。陈鑫在《太极拳图画讲义·初集·下卷》卷二、卷三和卷四将拳术套路中的63个动作分为三大部分和十三个小节。其《卷二》包括:第一节“首势”金刚捣锥称为;第二节懒扎衣、单鞭、金刚捣锥等三势;第三节白鹅亮翅、搂膝拗步;第四节初收、斜行拗步为;第五节再收、前趟坳步;《卷三》包括:第六节庇身锤、演手锤肘底看拳、倒卷红、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为;第七节闪通背演手锤懒擦衣单鞭等为;第八节云手、高探马、右插脚、左插脚、中单鞭蹬跟下演手捶;第九节被列于《卷四》中的前招后招野马分鬃等七势为;第十节中云手、摆脚等;第十一节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青龙出水、单鞭;第十二节铺地鸡等三势;第十三节摆脚、当头炮等,合计63势,名曰“十三节”。但是实际情况却只是以《卷二》的“十二势”动作,即十三节的前“五节”动作的分别概述和说明,凸显陈鑫对拳法“十三势”分类的原则和思路。很明显,陈鑫在《太极拳图画讲义·初集·卷二》中所指的“十三势”,实际只有“十二势”。陈鑫解释第十三势是参考农历“闰月”的说法,即以“12+1”来界定“十三势”,其理论不免略显主观和粗糙。陈鑫笔下的“十三势”其实只是金刚捣锥、懒扎衣、单鞭、金刚捣锥、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初收、斜行拗步、再收、前趟坳步、演手锤和金刚捣锥等12个具体动作意义上的“十三势”。太极拳理论家徐震就此曾在《太极拳考信录》评价,陈氏旧抄本中“故以十三折代替十三势,实为‘臆度之解’”[8]从时间上分析,陈鑫的“十三势”的认识与说明明显晚于杨、武两派拳家提出的“十三势”。不否认陈鑫《讲义》中提到的“十三势”有受到杨武两家“十三势”说的影响。陈鑫对“十三势”的每势动作进行的具体名、势界定是其他拳家没有的,如“金刚倒锥始以文象起端,当头炮终以武象殿后。此文武起结为照应。”又如“何为懒擦衣,左肱屈住,手叉住腰,摩擦其衣故名象形也”[3]陈鑫的这种依拳势动作形态进行界定的方法与杨、武两派拳家提出的“八卦五行”和“十三”的太极拳概念明显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陈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拳法实践与杨武拳家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别。在《讲义·初集·卷二》每一势教学都配有图示说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不仅丰富了动作的教学方法,也大大提升了拳法技术教学的直观效果。同时又以动作定义、节解、图示、引蒙、'精、手身运行图、取象和七言俚语等方式对教学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和要求,使之拳术教学的特点更加突出,方法更有创意。陈鑫作为一个清末和民国初期的民间拳家在太极拳教学中制订、安排如此详尽的教学方案和实施步骤,体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也是难能可贵的。具体包括,一是利用“节解”法对动作技术的细节进行有层次的分析和说明;二是使用“引蒙”法,对拳法的招式变化和技击特点来讲解拳术变化的规律;三是以“'精”法,对动作技法进行结构和内外关系上的分析;四是利用“取象”法,结合动作姿态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和概述;五是以“总论发明”在拳法技术的文化内涵和动作要点上进行诠释;六是通过“七言俚语”的形式用通俗语言文字进行形象地描述等等,都体现出了极具经典意义的教学范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陈鑫的确还是一位极其卓越的太极拳教育家,其对后来的太极拳教学实践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尤其是对陈氏太极拳教学和理论研究有着直接的影响。

3 《图说》出版对陈鑫及其学术思想的“伤害”

3.1 《图说》的创作背景与思想根源

大量的资料证明1933年出版的《图说》,实际只是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之外,由他人重新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多人参与增补、修订的一本替代本。关于当年《图说》编辑、出版的背景,陈东山重点谈到一个事实,即“经陈氏太极拳名家陈子明推荐时任中央国术馆总编的拳界名宿、被誉为武林史拓荒者的唐豪(范生)对此极为关切曾三下陈家沟收集史料,考证源流,并邀有关方面两次开会协商尽力帮助出版。”[7]以此看来,陈子明和唐豪与《图说》创作和出版就存在某种直接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与唐、陈两位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有关。这也正是当年《图说》为何要脱离陈鑫原著,而另起“炉灶”的一个疑点。唐豪在1957年发表的《提出证据来谈谈太极拳源流》一文中暗中提到《图说》与陈鑫原著的区别。他以“我认为三十八年前陈鑫附会的陈卜和陈家沟太极拳外传以后附会的张三丰,同样是不足凭信的。”[9]申明“陈卜创拳论”才是陈鑫原著的观点,并且与杨家提倡的“道士张三丰创拳说”连同一起进行了批判。回顾之前唐豪在1932年的《太极拳源流考》一文中虽然一字不提陈鑫的遗著《讲义》,但也映射“言陈之发明太极拳者始于道光以后人陈品三(陈鑫)”的观点,表明对陈鑫观点所持的态度。照此说来,当年唐豪在陈子明协助下支持存在背离陈鑫原著的《图说》出版,很难摆脱有纵容和默认《图说》“造假”的嫌疑。不仅如此,《图说》故意删除本属于陈鑫遗著中最为经典的一篇《太极拳论》,有意回避陈鑫对“太极拳源流”问题的评价就更暴露出了《图说》有意要歪曲和篡改陈鑫著作观点的一个真实意图。凡此种种在《图说》中出现的类似“移花接木”式做法极为普遍,如将李时灿当年为陈鑫遗著出版做的《序》中以“中州文献辑采《温邑陈氏家乘》中的《陈仲甡传》”中“陈王廷”直接替换成“陈卜”就是明显一例。

3.2 《图说》——一部被夸大的伪经典

客观地讲,《图说》能够作为“陈鑫”著作堂而皇之出版,并在社会上产生如此重要的“学术”影响,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陈鑫的名誉及地位,另一方面与唐豪当时进行的太极拳源流研究有直接关系。就《图说》的文献价值看,它是决不能作为陈鑫遗著出现的。理由之一是“书名造假”。陈鑫逝世4年之后,编辑、策划者的陈雪元和陈椿元等擅自以陈鑫的名义出版了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二十多万字的四册线状版图书。其中也使用了早前杜严曾为陈鑫遗著出版所作的一篇《太极拳图画讲义·序》,只是首先将原序名改成《陈氏太极拳图说·序》,其次是将序中的“太极拳真诠”改成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即以“品三陈先生英义哲嗣,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著太极拳图说。”[6]为证。理由之二是《图说》虽然也是四卷本,包括卷首和卷一、卷二和卷三,但实际文字内容大大超过原著《讲义》,仅字数就多出原著五、六倍;内容繁杂,结构也较之零乱许多。除此之外还又增加了附录,整体上与原著极不吻合。书写水平明显不如原著精炼和精彩;附会内容很多,明显与原著思想不符,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相互矛盾的情况。尤其是《首卷》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且都未加注明。除《卷首》中的《太极拳内精圆图》、《太极拳外形方图》、《太极拳缠丝图》、《人身缠丝正面图》和《人身缠丝背面图》之外,另有37个原图和注释照搬了明代理学家来知德(1526~1604)撰写的《周易集注》。[10]可以清楚说明的有多处属于《图说》擅自的“增补”和“删减”。一是在《图说·卷首》中仅收录了李时灿、杜严和陈鑫原序等三篇《序》,而且对其中的有些文字还进行了改动。二是在《卷首》部分实际刊出“拳论”17篇,易理知识53篇,共70篇。而与原著《讲义》的“拳论”21篇,拳易知识15篇,总共36篇差别很大,内容也多有不同。三是在《图说·卷一》、《图说·卷二》和《图说·卷三》中的64拳势动作教学实践部分,打乱了陈鑫原著“十三势”教学法的惯例,变成单个动作说明。而与原著《讲义》的“三节”66动作(实际是64势动作)具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和具体的12个拳势教学差别明显。也未对陈鑫典型的“12+1(闰月)”的太极拳“十三势”概念进行说明。四是缺乏严格按照原著《讲义》十二势教学法中的“节解”、“引蒙”、“'精”、“总论发明”、“取象”和“七言俚语”的顺序进行注释和说明,而是在全套64个拳势讲解中任意选择使用,如,第一势“金刚倒锥”,只选择了“总论”和“取象”,第二“势懒扎衣”,仅选择了“取象”、“四言俚语”和“七言俚语”,第三势“单鞭”,则更例外选取了“单鞭七言俚语”、“长短句俚语”和“单鞭取象”,凡此种种不仅使用条目不清晰,内容不规范,顺序也极其混乱。五是对陈鑫有关拳术源流的论述采取篡改甚至直接删除的办法,如被认为应该是陈鑫原著最为重要的《太极拳论》就始终被删除,并且从不做任何评价。以上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和差距都注定《图说》在文献价值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无法与陈鑫原著《讲义》相提并论。相反,在卷首部分的“周易”知识文章却增加到66篇文章,如: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说、八卦相合数图说、先天八卦动静图说、先天八卦圆图说、八卦生六十四卦阳仪横图、八卦生六十四卦阴仪横图、八卦变六十四卦图说、六十四卦相错图、八宫尾卦正错互综图、序卦正综图等等毫不相干的内容大大超过原著《讲义》,故弄虚玄,无形中为认识和研究陈鑫的拳学思想设置了障碍。最为明显的是《图说》内容和质量更难与原著相比。以“十二个典型拳势”个别定义的表述为例,陈鑫原著《讲义》以“何谓金刚倒锥,金刚神明修炼之精如金如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人右手捋拳如杵之形,左手屈如臼之形。右手落左腕中如杵捣锥,象形也。”[3]用62个汉字就对“金刚倒锥”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言简意赅,极易理解。而比较《图说》的定义“何谓金刚倒锥,金刚神明刚如精金,百炼坚而又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倒臼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捣之,右手将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臼,即取其坚刚沉重,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修炼之精如金如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人右手捋拳如杵之形,左手屈如臼之形。右手落左腕中如杵捣锥,象形也。”[6]超过原著140多个文字,而且表达不清,令人费解。而问题最为严重则出在了《卷四·附录》中,以另外增补《陈氏家乘》、《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陈品三墓志》、《跋》、《后叙》及《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等七篇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编辑和整理者在此花费了大量心思。首先通过《图说》在太极拳历史观问题上背离原著,将本不属于陈鑫原著的《陈氏家乘》等文章强加在陈鑫名下实属不妥。其次是通过增补“陈王廷”及其遗诗《长短句》为“陈王廷创太极拳说”提供新的证据。近年来随着对陆续出版的《图说》的研究发现,除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影印版《图说》基本保持了1933年《图说》[11]原版格式和内容以外,之后出版的包括2003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2012年第三版及其珍藏版在内的各个版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意增补和删改的问题,不仅破坏了文献,损害了陈鑫及其著作的声誉,也增加了陈鑫拳学思想研究的困难,并且严重地误导和干扰读者的学习和思考。当代的《图说》编辑者和出版者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这些才真正是《图说》存在的“硬伤”,也是学界必须加以揭露和抵制的理由。

3.3 一部“改头换面”的伪《讲义》再添“新乱”

2009年,由陈东山点校、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陈鑫品三著”《太极拳图画讲义》无疑又成为当今陈鑫遗著造假的又一典型,也是陈鑫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新的“搅局者”。从整体上看,这本看是原著《讲义》之名,实际内容却完全照搬《图说》。有些观点表面改动后似乎接近了陈鑫《讲义》原著,但其中主要观点还是与《图说》别无二致,其目的不言而喻,仍不愿放弃原来的太极拳源流观。曾经被《图说》篡改成“陈王廷创拳”等内容和观点都依然出现在这部伪《讲义》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讲义》还增补《附录·陈王廷拳经总歌》继续为“陈王廷创拳说”编造新的“证据”。其实就在这本《讲义》一篇《序》中,赵乾杰明确承认1935年陈绩甫收录在其编著的《汇宗》中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才是陈鑫的原著。他以“可喜的是,《图说》付梓二年后,被称“遗失”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文稿,与一九三五年重现于世。”[1]深感庆幸。可又对这部伪《讲义》做出了轻描淡写的处理,既承认与原著的观点有些不同,但又认为“这些不同之处,并无矛盾,只是论述角度、叙述详略程度、行文的语言风格不同而已。如能合而习之,只会相得益彰,对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理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1]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显然是想掩盖造假的事实继续误导读者。其次是这本新出的伪《讲义》有意回避《图说》中存在的许多明显错误和漏洞。用类似“偷梁换柱”式的做法试图使“假”变的更“真”、使伪《讲义》能取代原著,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比如在《讲义·自序》和附录《陈仲甡传》的内容中就以“陈王廷”替换原著中的“陈卜”;将杜严《序》名重新改换成了《太极拳图画讲义·序》;将原有的“太极拳图说”也重新变换成了《太极拳真诠》;把曾编入《图说》的郭玉山《序》中的“太极拳图说”改换成原著名《太极拳图画讲义》等等,但又不做解释和说明,仍坚持以“不但可遂曾祖生前未遂之志,告慰曾祖在天之灵,又为太极拳研究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料。”[1]继续误导读者。但这本伪《讲义》重蹈《图说》的覆辙,也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暴露了《图说》存在的问题,也算是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陈鑫通过《讲义》这部太极拳经典著作详细地解读了温县陈家沟及周边流传许久的传统拳法的历史由来及技术原理,为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但由于《图说》的出版而导致学界长期以来对陈鑫及其学术思想的曲解,甚至借陈鑫之名宣传和推行一些虚假的学说,明显违背了陈鑫的遗愿和本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陈鑫名誉和著作理论思想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通过对陈鑫《讲义》原著的拳学思想,以及与《图说》和伪《讲义》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全面澄清长期以来受《图说》的干扰而使陈鑫的拳学思想和观点屡屡被篡改和歪曲的事实,也有助于彻底地纠正学界在陈鑫及其拳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偏见。

[1]陈鑫品三.太极拳图画讲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7,1,4.

[2]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M].上海:中国武术学会,1932.72.

[3]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图画讲义·序[M].北京:北京中华书店(影印本),1988.1,9,8,18,53,15,9,13,53,36,33,13,16,17,60.

[4]李亦畲.廉让堂太极拳谱[M].香港:长城书社出版公司.1993,15.

[5]永年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永年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864.

[6]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珍藏原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

[7]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8]徐震.太极拳考信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8,6.

[9]唐豪.提出证据来谈谈太极拳源流[J].体育文丛,1957(4):15.

[10]来知德.来翟唐先生日录十三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三十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58.

[1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影印版)[M].上海:上海书店,1986.425.

[责任编辑:江雪]

Learning about Chen Xin Taijiquan Research

ZHANG Zhi-y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The Taijiquan Drawing Handouts, finished by chen xin before his death,was included in the book of Chen Taijiquan Tntegratio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5 when Chen Xin had been died for six years. Nowadays, there are few scholars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and academic value of the Taijiquan Drawing Handouts. But the Illustrated Treatment of The Chen Style Taijiquan , was consolidated、 revisionary、repaired by Chen Chunyuan,etc and was published with the name of Chen Xin in 1933, which was regarded as a classic book for the history of Chen Style Taijiqun all the time. Research found that,The Taijiquan Drawing Handouts is more objectively presented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chen style Taijiquan of Chenjiagou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 it truly represents the Chen Xin's basic academic ideas. On account of some farfetched analogy and fabricated materials,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illustrated treatment of Chen style Tajquan and the Tajiquan Dracving Handouts.

Wushu; Chen Xin; Tai Chi; Tai Chi Drawing Handouts

2016-06-15

张志勇(1958-),男,河南安阳人, 教授,主要从事武术理论与方法,太极拳理论研究。

G852.11

A

1671-5330(2016)05-0012-08

猜你喜欢

陈鑫讲义陈氏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BD plasma reforming hydrocarbon blends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好书推荐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