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样冬夜,两种散文追求*
——西湖冬夜与辋川冬夜

2016-03-17易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朱自清王维友情

易波

(长沙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一样冬夜,两种散文追求*
——西湖冬夜与辋川冬夜

易波**

(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湖南长沙410100)

王维与朱自清两位写景抒情的高手,身处不同的时代却在文中写出相似的意境。两文不仅视角一致,布局接近,意境类似,甚至细微的意象、物象选择都极为接近。是心灵的感应,或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吗?王维、朱自清都选择山水作为表达友情的切入点,同样虚静、朦胧、温暖的感觉,却是在不同时空因不同思潮影响所致。

冬夜;友情;意境相似;诗情画意

1 一样的冬夜

朱自清的《冬天》西湖泛舟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象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1]。

整段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水墨画般的诗意氛围,遥望人间气息、超然物外。既写声光色影(湖光水色)、视觉、触觉(软软的水波)、听觉(不大说话、桨声)唤起人的所有感官,又近景(划子、水波、反光)、远景(朦胧月下湖上远山、远处灯火)有层次地展开,浑然一体,将人带入隔世的另一天地;更有趣的是,景物展现的过程也与人的心情一致,画面呈现的节奏由快而缓,景物排布由密而疏,颜色由浓而淡,一切似乎与人的心情一样,逐渐由外至内而安静下来,以致进入无声而梦一般的世界。

有人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是优美,便实地欣赏,得到的感觉相去甚远,殊不知,荷塘一旦进入作家的笔下,便着上他的思想色彩。此处的意境是朱自清的真切感受,还是源于自古及今的文人的梦呢?我们来读一段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片段,不禁会对两段文字的类似感到惊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所作,对辋川的冬夜是这样描写的,其原文如下: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2]。

这一段中,王维写的同样是冬天月夜。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把辋川的总体布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北涉玄灞,清月映郭”,此时清朗的月亮映照城郭,作者站到一个山岗上,看到的夜景是“辋水沦涟,与月上下”,辋川水在微风吹拂下,起了细微的波纹,水波或上或下,水中月影也随之上下;与朱自清的“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何其神似。同《冬天》一样,接下来,《山》文写的是远山,“寒山远火,明灭林外”,远山外,树林边,火光忽明忽暗,此处将夜写得那样寂静、山写得那样深远,让人感到身已远离人间,只有远处灯火还显示了人间的存在。这几句造出沉寂清远的超凡境界,完全没有一点世俗尘埃;朱自清用的是白话“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写出了朦胧月下水外远景,营造了一种水墨画的氛围,一两星灯火更衬出夜色深沉,山影的黯、黑,也显示出观者已远离人间。接下来,《山》文写寂静寒夜的犬吠、夜舂、疏钟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寒犬的吠声,笼罩着幽深的古巷,使深巷显得如此拙朴寂然;舂米的声音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让村庄这般寂静沉稳;钟声在寺庙回响,使得寺庙如此空旷幽远!犬吠声,舂米声,古钟声,隐隐约约,时断时续,飘洒在整个辋川地区,如同轻梦一般,这真是一个极其幽静的世界;朱文用的则是“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写出西湖冬夜静谧、幽雅、缥缈的氛围。身处此种情境,《山》文道“僮仆静默”,僮仆们都睡着了,处此之中,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而朱文写:“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显示出人的心情的平和、空寂清闲。

两段文字,都很传神,寥寥几笔,将人带入一片诗意的天地。两文都是先交代总的背景,然后视角都是由清晰的月光水色的近景写到朦胧隐约的远山、零星灯火的远景;由光影的变幻而写到细微清晰的声音,反衬出环境的静谧;由浓墨重彩而写到清淡缥缈;由心态客观冷静到沉入其中;由眼前实景写到联想的远处虚景;因此写出由置身人间而到超然世外的恍惚之感。两文不仅视角一致,布局接近,意境类似,甚至细微的意象、物象选择都极为接近。

2 一样情怀,两种慨叹

不仅两文都是冬夜意境,借此抒发的也都是友情。只是《山》文在“僮仆静默”的时候,王维却“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一段所写是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但从“猥不敢相烦”到“多思曩昔”却是写对裴迪的思念,这是信的本旨。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写这封信时,裴迪已回家去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所以此时当僮仆无忧无虑地进入梦乡时,王维却思绪不宁,感到十分孤独了!他不禁想到往日和裴迪一起走过小径去寻幽访胜,对着清流赋诗论文的和乐。他将辋川的冬夜写得这样萧疏清静、涤荡人心,目的是引起对方来同游此山的兴趣;也暗含着希望对方放弃应试,一同归来、隐居山林、共赏美景的意味。

而朱自清有S君P君相伴,“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游湖时的朱自清内心悠闲,竟至心满意足地“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我)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一个微笑的表情,所流露出来的温暖的友情。巧的是朱自清在前段没有写寺庙的钟声与犬吠,在后文却也提到“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 可见已彻底陷入此时美景温情的品味和深切享受状态中。

作者曾在给好友俞平伯的信中说:“在狭的笼里的唯一的慰藉,自然只有伴侣了。故我们不能没有家人,不能没有朋友,否则何可复堪呢。以心情狭小的我,人类决不能做我的同类。所谓我的同类,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我如失了他们,便如失了全世界。”[1]朱自清的《冬天》三个相对独立的场景都统摄于《冬天》这一标题,通过寒冷空旷冬天的场景及其中人的状态的描写,写出了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温馨。前两者交代场景的同时更多地写人事,写得较为质朴、明白;而对友情的赞颂,则通过冬夜泛舟的感受来表达,写得稍显含蓄、委婉。然而,仔细品味,不难读出其中的情韵。

结合朱自清的自叙的人生,从一个存在于人世的个体的角度来看,朱自清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也非常悲观的。而冬夜与友人泛舟所隐约表露的心灵状态,却让我们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友情等给他带来的巨大抚慰与人生快意。

3 一样的意境,不同时空的投影

《山》文与《冬天》都是邀友一同享受宁静,景中人面对宁静,都能保持静默,共同欣赏:人不仅被景所涤荡,景中之人与人也心有灵犀,志趣相投。其心态都由混杂到宁静,可见其共同的爱好追求:末尾都看透尘世的纷纷扰扰,产生浮生如梦之感。

3.1空寂的意境与至纯的友情

王维与朱自清两位写景抒情的高手,身处不同的时代却在文中写出相似的意境,仅仅是心灵的感应,或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吗?迷蒙的山水与至纯的友情怎会联系到一起的呢?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答谢中书书》一文,开端即发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末篇也点到“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朱元思书》也是吴均因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触发其兴,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这封书信以便分享其间的山水之美。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基于山水的而产生的一些看法:“有高雅情怀的人、天资聪颖的人才可能欣赏自然、品味山川之美”;由此而推之,能一起游山玩水,共同鉴赏、识别出某处风景之美,就可视对方为知己了;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那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王维与裴迪的友情正展现了这些。王维原本信奉佛教,加之对当时的官场的厌倦和担心与日俱增,于是随俗浮沉,中年以后,越发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山林的平淡生活,自然会让他寻找同道之人。而诸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朋友。早在移居辋川之前, 他们就一起在终南山隐居过;获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常常泛舟往来,弹琴吟诗,终日啸咏。可见,能同游山林,在某种程度上共同脱离官场世俗,这就是古代士人眼中知己的交往了。此刻,在王维游山赏景时,裴迪已回家去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王维寂寞的同时,深感裴迪为功名而错过这样的美景,殊为可惜,因此用这封信记录下此刻情境。深湛的艺术修养,使他对山水田园具有独特细微的感受,能发现其间动人的风景自然美。寻常人眼中萧条、寒冷、寂寞的冬天,在他眼中却具有异样的美,他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友人,并邀友人暇时同赏此处的另一种可能的景像。可见志趣相投的友人就敢于为了悠游山水,共赏美景,而邀请对方放弃功名,一同归隐;敢于展示常人不能觉察认同的奇妙风景在友人眼前,希图共同品味。

《山》文中的王维裴迪如是,《冬天》中的朱自清也如是。能够不顾是在“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且同意“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的提议,那应该需要同样探幽揽胜的心境,同样不顾世俗现实的眼光,这种的别样风光也只有兴趣相投、眼光接近的知己才能共同欣赏了。所以朱自清在段末也怀恋:“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文末进而感叹:“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1]从以上情境看来,王维、朱自清都选择山水作为表达友情的切入点,传达出相同的心态和情调,使得文章呈现为题材内容方面的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只是因为他们都是受到传统文化熏染的士人(王维)、读书人(朱自清),古代文人的情思意态也在他们的血液中或隐或显地流淌。

3.2王与朱文相似的冬夜意境,都表现了虚静、朦胧的感觉

关于两文此段在视角、布局、意境上类似,细微的意象、物象选择方面的接近,且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的问题。

首先,两人的散文都追求一种画面感。这一点从前人对两者诗文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对王维,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朱自清,众多学者也论述过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

更让我们想要追问的是意境上的类似。王维的辋川冬夜和朱自清的西湖冬夜都表现了虚静、朦胧的感觉。

王维的辋川冬夜显然打上了他的禅、画、音乐的印记。禅宗倡导我心是佛,主张排除一切外在教条,尊重个人内心的思考,重视内心的自我解脱,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领悟。唐代山水画家受其影响,绘画的对象喜欢选择大自然中那些最能表现清静闲适的景物,如幽谷、月夜、远山、荒野等。禅宗的宗旨高远简直,禅宗的答应也是以少胜多,以不答为答。受禅宗的影响,山水画家也追求简练表达,要以最简省的笔墨获得最大艺术效果,以简单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意蕴。在构图上以不全求全,以少表现多,用有限表现无限,还运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画面中的含蓄朦胧的意味。同时,受禅宗的影响,山水画家们追求虚和平淡的境界,在技术上追求一种天性自然流露的空化入神状态。

王维本人是较早受到影响的山水画家。在山水画方面他有一些创造,在着色方面,他改变李思训的青绿着色山水为水墨山水。水墨给人朴素、冲淡的之感,墨色给人是沉寂、安定的印象,这种淡定色泽与禅宗所追求的幽远、空寂、清静的心理是相符的。同时,王维在《叙画》中提出了“山水有灵”的观点,绘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更注重意向的表达,追求含蓄、朦胧、淡泊高远的境界。他的画构图多平远,且喜画雪景,这样更容易表达平和清疏的禅宗意趣[4]。

王维的“辋川冬夜”文段映射了当时绘画的审美追求,着色都是墨色,选的是冬夜、月色、山岗、寒山、村墟,构图平远,表达简洁,画面从华子冈到村墟及其深巷,通过寒犬,舂米声,钟声,使人想到无限多,无限远的地方,以有限表现无限,同时以有声衬无声,加上光影变幻,表现了一种含蓄、朦胧、淡泊高远的境界……王维散文描绘的境界和他的画追求的境界是一脉贯通的。

而朱自清的西湖冬夜则是五四盛行的抒情小品的产物。抒情小品的盛行,与西方散文的影响不无关系。其时诸种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的影响中,不论是广度、深度,强度,还是持久性上,都首推英国随笔[5]。随笔这种提倡个人性、自由性、亲切性、闲适性等特点,在某些方面与禅宗追求的不受束缚,平淡的心态是一致的。

五四时期的抒情散文划分为抒情小品、抒情散记和抒情随笔三种类型。其中抒情小品中又包括一种速写体的抒情小品。它侧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见闻观感,带有一种写实的抒情性,作者随时随处将触发感兴的生活场景和人事片段描绘下来,犹如绘画中的速写、素描一类。与《荷塘月色》的清丽华美、工笔细描、精心勾勒不同,速写小品的画面显得简洁朴素、着色清淡,粗线条迅速勾勒轮廓和全景,重在一瞬间给人的印象,如朱自清的《背影》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普通平凡却凝聚着他对父爱的独到发现与深刻体认。就如同中国画里的“泼墨”一样,大刀阔斧,不拘琐屑,却意蕴深厚[6]。这种感觉与禅宗影响下的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平和清疏、含蓄、朦胧的意趣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就西湖冬夜来说,它通过月夜泛舟西湖游览的场景氛围,抒写了一种友情状态,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因其情真挚本色,所以画也朴实清幽。

正是基于画面简淡、悠远及情感真挚、自由、富有个性的共同点,朱文与王文此处的意境才会如此类似。当然,五四散文本身就是在传统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身就有对旧有的抒情散文的继承,也有学者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我国现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当然,在具体情感的抒发上,王文与朱文还是有所区别的。王维的风景写得更客观一些。而五四作家更追求一种人文的抒发,处处打上个体的烙印,朱自清也不例外。从西湖泛舟的描绘中,能感受到作者较为浓烈的感情。

3.3冬夜如此寂静温暖美好

为什么一般人看到的只是衰败和凋零,在王维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宁谧、幽深而静远?辋川山水有什么魅力让他徜徉在山中乐而忘返?王维营造的“寒山”境界,是一种禅意葱茏的世界,是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影响的结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体现了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幽深而高远的文化气息[7]。朱自清此篇题为《冬天》,是要写出冬天虽寒冷,但有了亲情、友情的照耀,人的心上总是暖的。

[1]朱自清,著;吴为公,李树平,编.朱自清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164-165.

[2]陈宇光选注.唐文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23.

[3]陈孝全,刘泰隆.朱自清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171.

[4]赵艳丽.唐代禅宗对水墨山水画的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08.

[5]汪文顶.英国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J].文学评论,1987(4):94-105.

[6]汪文顶.论“五四”散文抒情体式的变革与创新[J].文学评论,1994(2):34-37.

[7]黄智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画意和禅趣[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5-37.

(责任编辑叶桂郴)

长沙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旅游人才职业文学素养的培养研究》(KYZD20110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数字阅读语境下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xjk015cgd056)。

I207.6

A

2095-4859(2016)02-0305-04

**作者简介:易波,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和儿童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朱自清王维友情
清芬正气朱自清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走哪条路好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