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恩师张咸恭先生

2016-03-17王兰生

工程地质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助教工程地质实例

王兰生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成都 610059)



怀念恩师张咸恭先生

王兰生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2009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工程地质年会期间,正逢张咸恭先生90大寿。工程地质专委会为先生组织了祝寿庆贺会,会议安排我们原北京地质学院首届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到会的学生致祝贺词。讲话后,肖树芳,杨华琨,周柔嘉和我起立,向张先生和师母深深行了三鞠躬!表示要在先生一百岁大寿之日,去北京为他祝寿。不曾想到先生竟然提前离我们而去!我想通过祝贺会上我们的一些讲话来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怀念!

我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先后担任工程地质实验室和土力学课的助教,后来安排我担任张先生“工程地质学”课的助教。当年使用的是前苏联波波夫的《工程地质学》教材,张先生收集了大量实际资料,编写了“工程地质学讲义”作为补充教材。记得有一次在讲泥石流课前,他要我去收集典型实例资料。我去当年的铁道部设计院,在郑象铣工程师的支持与帮助下,终于在为数不多的资料中,找到了几个实例。先生让我将实例绘成挂图,他用这些实例讲解了泥石流与滑坡的区别,泥石流的形成、特点和治理要点。我从中领悟到,解决工程地质实际问题,要从对地质现象的深入分析入手,从地质现象中去发现地质过程的演化规律,这成了我的主导研究思路。1959年9月,学校决定分配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去成都地质学院,在教研室为我举行的欢送会上,张先生动情地说:“兰生给我当助教,我们配合得很默契,现在要把他调走,我高兴不起来,舍不得他走呀!”。我为情所动,当即表态“我无论到哪里,永远是您的助教!”。此后,张先生曾经被分配到甘肃,兰州和武汉,后来回到了北京,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前往去看望他!

1979年4月,张先生不远千里从兰州大学来到成都,参加张倬元老师等编著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教材的评审。张先生作为主审人之一,与全体评审委员充分肯定了这本以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为中心的新教材。评审会是在成都地质学院附近的龙潭寺宾馆里举行的,当年正逢张先生60寿辰,大家为他举行了生日庆会。在那次教材研讨会上,张先生提出“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是基础; 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是核心; 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是手段; 以工程地质评价为目标,服务与结合重大工程。”以后他在多次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厘清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分工与相互关系,推进了工程地质学的学说思想和方法论。2000年,在他与王思敬先生等主编的《中国工程地质学》中,具体体现了这一学说思想的新进展与成果。

1989年4月,张先生70大寿之际,当时我正在三峡链子崖进行现场调查。接到通知赶到武汉,参加了武汉地大为他举行的祝贺大会。会上我向张先生和老师同学们汇报了我的研究成果。在张先生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和我的同事们编著了《浅生时效构造与人类工程》一书。张先生认真阅读了主要章节,欣然为此书的出版撰写了一千多字的“序”。肯定了这一重要地质现象发现的意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使之受到检验,得到提高,不断补充完善”。以后在他和中国科学院王思敬,黄鼎成两位先生的鼓励与帮助下,将这一研究成果纳入《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一书中。

2008年一月,我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已是89岁高龄的张先生,以“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为议题,发表了讲话。他语重心长地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科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交流与沟通,鼓励年轻学者努力去发现地质现象中的奥秘,探索和发展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他的讲话使与会者深受感动与激励。

我国工程地质学科能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与我国基本建设大发展的推进有关; 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有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思路和学说体系。工程地质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结合渗透的学科,工程地质实践是多兵种联合协战的过程。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深深影响了我们工程地质学界; 更为重要的是张先生的为人,他那宽厚待人,包容玉宇,礼贤后生的高尚品德深深教育和感染了我们。2009年的成都会议上,已经90高龄的张先生带来了他主编的《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英汉—汉英词典》赠送给与会代表。今天回想起这件事,饱含了先生对我们工程地质工作者的激励与期望!

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他厚德载物的精神,将永远鼓励我们传承下去!

王兰生(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岩体稳定及浅表生地质灾害的研究. Email: wls@cdut.edu.cn

猜你喜欢

助教工程地质实例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