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力的挑战与中国奇幻类电影的探索

2016-03-16陈旭光陆川张颐武尹鸿等

创作与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陆川世界观奇幻

陈旭光 陆川 张颐武 尹鸿等

截止目前,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已超过360亿元,其中大体量、大制作、创造大票房的是奇幻、科幻类电影,电影《九层妖塔》融合了西方科幻与中国奇幻,在技术上和在网络文学改编的IP生产上都是目前主流大片的主要类型。因此,针对该影片,一次关于探索中国奇幻类电影的前景与发展的话题成为这次会议的聚焦点。

一、奇幻大片:创造虚拟世界观的规则

本次会议第一位发言者是《九层妖塔》的导演陆川,他简要概述了拍片的原委与甘苦,并且坦陈了影片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披露了自己的创作“野心”和追求;他表示《九层妖塔》目前来说还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因为它还有第二部,甚至还有第三部,可能该片中所建构的庞大的世界观要在第三部完成的时候才能完全展现;最后,他对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能举办此次研讨会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其后发言的是参与过电影前期创作的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电影策划人、编剧、影评人王旭东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迅。其中王旭东讲述了该片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他坦言《九层妖塔》的电影剧本是对当代畅销网络小说《鬼吹灯》前八部的改编,并且在剧本前期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如何将一部大体量的畅销小说转换成具有电影美学特性的叙事文本。王旭东认为,第一、在风格上不能完全跟随原著小说的风格形式,应该在基于原著小说风格的基础上更多地改编成符合电影美学规律的风格样式;第二、在内容上不能完全照搬原著中的内容。他提出《鬼吹灯》原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颇有些“少儿读物”的意思,更多呈现出的是“打怪”与“闯关”的故事套路,情节比较单一,如果要改编成电影,则需要“另起炉灶”,建构一个新的叙事体系。同时,他还提到在影片前期筹备的过程中,剧组曾专门邀请北京大学考古系老师进行交流,想要对故事中的有关考古的情节进行科学性的建构。最后,王旭东用“《九层妖塔》之于华语片就如《汉江怪物》之于韩语片”一语来形容该影片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与意义,并表示非常赞同今日研讨会的主题“奇幻类电影的探索和前景”。

李迅首先从类型电影研究的角度评说了《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陆川导演过的一些经典影片,指出陆川是一位非常具有勇气与觉悟的电影导演,而这种勇气与觉悟在电影《九层妖塔》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他表示自己曾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提出过许多建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影片中所建构的世界观的问题,他认为《鬼吹灯》原著中所建构的地下与地上的两个世界分化对立的模式不足以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他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科幻故事、玄幻故事还是奇幻故事,它们的世界观的构成需要的是一个民族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支撑,而电影《九层妖塔》就是力图以这种方式来建构起一个真正的奇幻世界观。其后,李迅表示他对该影片的特效制作非常满意,认为这是目前中国电影在特效上做的最好的一部,并提出中国要成为世界级的电影生产国,没有特效大片是肯定不行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首先从文学研究的专业角度向在场的嘉宾们介绍了《鬼吹灯》原著小说与作者天下霸唱,分析了它们在民间的火热程度与粉丝效应。他认为《鬼吹灯》与天下霸唱共同构成了一个“超级IP”,然而陆川导演的《九层妖塔》从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著中的内容与架构,导致了原著粉丝对该片的愤怒与排斥,但是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而言,反而觉得很好。于是,张颐武教授针对于该片提出了“架空式的高概念电影”生产与“网络文学超级IP的电影转换”理念。前者是指要建立一种与现实中或现存的世界观平行的、联系不大的架空式的文本中的世界观,这套世界观自成为一种原型世界观,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与框架,这种创作模式的进行是直接创造一种新的概念,而不再是传统的从物质现实出发;后者指的是当下中国电影很多都脱胎于网络文学作品,在电影拍摄之前,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就已经非常出名,拥有大量的粉丝,带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价值,形成了一种“超级IP”,而从文学文本到电影影像,它们之间共享着同一个IP,并产生了一种不同类别文本的转换,这种转换则是我们要关注的方向。张颐武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具有“架空世界观”的能力与“IP生产”的娴熟度,并指出《九层妖塔》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能力,但是在“IP转换”方面还存在问题。其后,他针对于“奇幻类电影”提出了“幻类型电影”,认为电影往后发展可能会融合“奇幻”“魔幻”“科幻”“玄幻”多种类型,而形成一种“幻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发言的题目是《论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路径》。他的发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奇幻”“魔幻”与“科幻”三种电影类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的奇幻电影跟魔幻电影比较接近,跟科幻电影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他阐释了这三种类型所具有共同点: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自在,多用特技、变形、虚幻镜头;然后,他主要论述了奇幻电影跟科幻电影所具有不同点,科幻电影是科技的高度发展与电影相结合的产物,科幻电影要求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奇幻电影不要求这一方面相比较而言自由一些,奇幻电影一般由一系列的片段、结构主题组建而成。二、中国奇幻电影的得与失。他认为中国的奇幻电影创造出了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奇幻世界,使观众神思飞跃、异想天开:比如人与鬼怪交流相互帮助,人在鬼怪世界中的交流表现了现实世界里面所无法表现的内容,在想象当中,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而这正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表现。正因为这样,所以部分奇幻电影艺术结构是蹊跷而独特,风格新颖而浪漫的,具有深刻的意义,令人感到章法有序、奇而不怪,人类与神怪两界的沟通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他也提到了其中的薄弱环节,认为《九层妖塔》中有许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比如杨教授的意图是什么就没有交代。三、中国奇幻电影发展应具有相应的文化基础。张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的国家,而在其中“精怪文化”是比较成熟的,比如神话传说、道家思想,巫术文化等等,这样就给奇幻电影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同时他提到这种“精怪文化”在《九层妖塔》中得到了很深的契合。最后张教授提出了他认为中国奇幻类电影的前景非常好,可能会出现一个高潮。

二、视效大片与类型探索:从中国电影到世界电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作为电影学术界的代表第一位发言。他首先提出电影《九层妖塔》为中国奇幻类影片打开了一条崭新的路,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因国家政策上要求妖魔鬼怪类型元素只能出现在建国以前,而该片中妖魔形象出现在建国以后,所以在题材与内容上该片开了中国奇幻类电影的一次先河。二、与《画皮》与《捉妖记》等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学《聊斋志异》的魔幻、奇幻类电影不同,《九层妖塔》的故事类型脱胎于青年网络文学《鬼吹灯》,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批新的观众和一种新的需求。其后,尹鸿教授提出该片在制作水平上体现了中国电影已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他用“工业级影片”来定位《九层妖塔》,认为近些年来,中国高票房的电影很多,但是大部分的影片都是非工业级的,基本上得胜于好题材、接地气、有点互联网要素的影片,他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受众群体大量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同时指出在未来五年当中,这些受众的审美会趋向成熟,会对电影的制作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工业级”制作必将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最后他也指出该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影片中所建构的世界观的太大,包含的东西太多,导致看的时候精彩,看完却记不住。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他首先从类型的角度评述了奇幻类型在中国电影中属于一个短板,认为《九层妖塔》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专业的努力。他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第一,他将《指环王》《哈利波特》《霍比特人》等好莱坞顶尖级奇幻类电影与该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好莱坞主流奇幻类影片都是在致力于营造一个独立的、庞大的世界观,《九层妖塔》虽然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是已经是在力图营造了。第二,他将《捉妖记》《大圣归来》《画皮2》等中国玄幻、魔幻类电影与《九层妖塔》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前三部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在于它们在一种“幻”的外壳之下,回归到了最基本、最质朴的人性问题上;同时他认为该片在类型上突破了中国现有的电影类型,但也指出该片中对于人性的关怀不足,并认为人性关怀应该是奇幻类电影的落脚点;第三,他提出“神秘感”的营造对于奇幻类电影的叙事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鬼吹灯》原著小说的成功之道就是在于营造了“盗墓”与“地下世界”这种颇具神秘色彩的叙事空间,并进一步指出《九层妖塔》虽然介于审查删除了“盗墓”情节,但是从整体上(从开头的洞穴探险到最后的打怪)还是很好地做到了对“神秘感”的营造。最后,他对尹鸿教授关于该片建构的世界观过大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但他认为该片如果做出第二部或第三部可能会弥补这个问题。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从陆川导演的创作历程与《九层妖塔》的奇幻类型性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第一个方面,他认为《九层妖塔》界定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一种融合了科幻与玄幻的电影类型,并提出从这部电影开始,中国电影开始更多地依托于一部网络小说,而“玄”就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的思维,它从最原初的创作方法上就与传统的、经典的文本创作完全不一样了。第二个方面,他以一位主编的身份分析了陆川导演的作者历程,认为陆导演拍出《九层妖塔》这部作品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第一部《寻枪》开始,陆川一直在探索类型电影,到了《王的盛宴》,陆川实现了从体制中的作者向体制中的导演的身份转换。同时皇甫宜川强调陆川是一位集编剧与导演与一身的电影导演,最后通过分析他发现陆川导演是一位极力想在体制内寻求一种个人表达的导演,而这种倾向则在《九层妖塔》中被表露的很强烈。其次,皇甫宜川主编也谈到了《九层妖塔》的特效制作,认为与其影片不论风格也好、类型也好都是完全契合的,而这种高特效可能会使得中国电影中引发一些超越国际的元素。这造成了当今我们业内人士坐在一起讨论的不再是导演的风格、不再是剧作方法或是其它的什么,而是世界观的问题,这代表着一种未来可能性,包括里面的生物、人,里面的一些体系、法律、战争等等一系列的东西。他同时提到这些东西可能在《九层妖塔》里被展现得并不完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使得我们具有往前发展的可能性,而这才是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价值。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宇副教授对陆川导演寄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该片完成了陆川导演从一位艺术片导演向职业电影导演的转向,并认为该片有两个最大的成功:一是该片通过工业化、体系化的制作与生产完成了非常优秀的技术上的突破,视觉特技已经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二是该片在试图开创本土化幻类型电影,而在这之前还没有人建立起来过。另外,陈宇副教授也队该片提出了四点缺憾:第一是文化符号过多、不统一,认为在该片中所建构的诸如妖、鬼、怪兽、外星人、魔等多种符号,这些不同种类的文化符号被搁到了一起,不统一,而一部完美的作品必然有一个最标致性的文化符号,如果文化符号太杂乱、不统一就会造成叙事不断地跳跃、观众也不知道看如何观看了。第二是假定性不稳定,观众每看一部片子,实际上心理上已经跟我们签了合同,假定承认你的世界观,就如“我承认了这个事儿,之后看你怎么办”。而该片的世界观假定性非常不稳定,前十分钟塑造的假定性是很恰当的,而后面从火蝠自燃开始,一下子提高到了特别大的跨越,包括后面的回到北京图书馆这样一个生活氛围,一下子又到了馆长拿着鸡毛杆子,假定性不停来回跳跃,造成了观众审美心理的缺憾。第三是原著粉丝对改变不满意的问题,认为不必太过于纠结是不是要与他们达成和解,而是要面与心不合,面上不招惹他们就行了,因为电影与文学毕竟是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第四是陆川从电影作者向工业体系中的商业导演转变的程度还不够,还应该再继续往前走。

三、票房大片:超级IP的利用与呈现

《电影艺术》杂志王纯编审针对《九层妖塔》的影片创作发言,肯定了影片的创新性意义也指出该片在叙事上存在断裂,在美学风格上不够统一,在类型融合上太过混杂,没有明确的定位等问题。第一,她认为陆川导演从《寻枪》一直到《九层妖塔》,整个创作历程吻合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路径和青年导演发展的路径。她提出电影具有三种特性:艺术性、商业性、技术性,而这三种特性在陆川导演的作品中有着很强的体现,《寻枪》《可可西里》等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电影作品,到《王的盛宴》是一个商业性的探索,再到现在的《九层妖塔》则是一个技术全面爆发的作品,而这也代表了技术性在当下作为主流的态势。她又针对奇幻类型电影的前景问题表示当技术性成为主流时,最匹配的一定是科幻、玄幻类的电影。第二,该片在影片风格上存在断裂感,比如被加入进去的喜剧元素,有严重的断裂感,她表示虽然喜剧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中排名第一的电影类型,但是某些电影,尤其是《九层妖塔》中,喜剧元素对电影的整体风格有很大的损伤。第三,是IP转换的问题,她认为目前国内的IP改编都存在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公司买了一个IP,请了一个导演去做,但是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把故事架构完全架空原来的IP,形成新的异于原IP的电影,基本上只保留了IP的标题,而这种做法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肯定会丢失很多原著的粉丝,而且会引起观众很强的逆反心理。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戏剧学院索亚斌副教授对张颐武老师的发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示感受颇多。首先他认为当下中国电影业非常缺乏商业美学的视野,很多在商业美学之上成功的作品,我们探讨它的时候,要不然按照传统美学评价,要不然从外部营销宣传角度评价,对新人类之间的关系考察往往非常匮乏。其二,他认为《九层妖塔》这样一部作品的出现,是两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类型片的合体的发力,一是高成本古装动作大片,把武侠历史化,同时从历史到魔幻、玄幻;二是低成本惊悚片的大片化,认为虽然惊悚片不太入人的法眼,但是它的生存能力很强,不论是在当下的大片市场,还是在世纪之初、或是在中国最市场最困难的时候,惊悚片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当下很多恐怖片不允许出现超自然力量都是打着惊悚片旗号出现的,这是惊悚片大片化。索亚斌副教授认为从本世纪以来,绝大多数的超现实题材的电影都是出现在古装片里,大多数当代题材都没有涉及,而这些影片从很大程度上呈现出“装神弄鬼,疑神疑鬼”的双重特性。其中装神弄鬼类似于邪教分子搞破坏,疑神疑鬼则是个人主观想象,把很多幻想超现实的东西归于人的精神上的病态的疾患。最后,他又针对于改变的问题所在提出了三方面的看法,第一是“原著党”的问题,他认为该片超越了玄幻、盗墓、惊悚等之类所有的东西,几乎是网络里面最大的IP,但是这样一个东西,如果改编特别大,一定会引起原著党的反击;二是该片建构的独特的世界观太过于简单、粗暴,以至于对于电影本身细节和情节都有点草草搭建,匆匆往前赶的感觉;三是该片的特效非常精致,核心影迷都觉得很好,恰恰因为特效层面上影响了更广泛的观众,如果说迎合三四线小青年的话,钱不应该花在这些精致的地方,应该做得持续长度更长,场面更宏大一些。

四、中国式想象力的探索与奇幻类电影的方向

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得到了在场其他嘉宾们的积极响应,这其中也包括《九层妖塔》制片人、乐视影业总裁张昭。

张昭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次“《九层妖塔》研讨会”的感激之情,并表示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才走了一半,今天则是非常重要的中间结点,因为现在看一个电影绝对不能仅仅是去电影院去看,而是要去互联网上收看。《九层妖塔》下周就要在互联网上线了,互联网的营销与收益则是该片又走了另一半路。随后,张昭表示自己从这次研究会中领会到了诸多的新想法。比如在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国电影产业究竟是应该把控市场空间挣最多的利润还是应该鼓励创作者去做很大很有争议的作品,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做更多的尝试。他在此提出了“未来战场”的概念,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应该放眼于未来。同时,导演陆川也对在场嘉宾们的献言与褒贬进行了总结与回应,他表示他的创作追求介于魔幻类型与科幻类型之间,他透露第三部会直接进入当下时间。

陆川导演也对在座嘉宾们的发言进行了回应:第一,他认为如果说《九层妖塔》是我从艺术电影向商业大片的转型,还不如说是一次艰难地突围,因为为中国电影爬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文艺片导演他们的环境都是非常险恶的,不论是业界还是观众对他们的要求的苛刻程度都要乘以10倍,那么这批导演的生存和突围,其实是需要业界去支持的;第二,他认为“原著党”和电影观众的关系比想象中要良性的多,他表示现在大家都在做IP电影,但我们不能让中国电影被IP绑架了,被粉丝绑架了,他认为电影要有电影自己独立的品格和独立的美学的追求,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做到好,但是还有第二部、第三部的机会。

最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他首先认为以《九层妖塔》为代表的中国奇幻、玄幻类电影的出现本身是一种新的文化症候,它顺应的是互联网哺育的一代青年人的消费需求,是在玄幻类、奇幻类电影缺失,以及在儒家传统文化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制约下的背景中产生的。这有其独特而重大的意义。现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引进,并催生了一代人想象与消费,就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跟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要转很多弯的这种影像,这种想象空前强大的消费力,与以前我们说说的艺术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消费,是不一样的,完全可以说超越了。这是一种想象力的消费。二是文化意义上新的重构,一方面是中华文化的亚文化次文化的再次张扬,里面又融和了美国文化,西方文化的东西,这是一种融合。这里所创生的文化可以说是第三种文化,不中不西,我们无法苛求它是原汁原味呈现。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里面的东方神秘的气息,就已经非常好了。三是类型探索上,影片以奇幻为底子,以“盗墓小说”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立足本位,把美国好莱坞很多类型电影,魔幻、科幻、爱情、喜剧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又跟中国当下其他奇幻类电影探索系列有很大不同。四是在电影体量上,电影结构非常复杂、庞杂。影片中的价值观从后羿那个时候开始构建,跟当下世界进行直接对话这样一个观念建构,完全可以继续走下去。另外,在电影里面贯穿了多种对话,历史与现实、鬼界与人界、现实界与想象界、始建于空间的穿越等,包括对1980年代的致敬,这也符合陆川导演这一代人的特点。五是不足,比如对原著尊重问题,对原著粉丝的安抚问题,情节、线索特别是后2/3的清晰度的问题;还有类型杂糅过多,过于庞杂,他继而提出思考——要不要以一种类型为主,其他只是为辅,这种体量与类型之间的张力如何把握,很多问题可以继续思考和探索。总的来说,《九层妖塔》从网络小说到大制作、高成本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中国式想象力的一次展演和有效的探索,它代表着中国奇幻类电影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除了上述嘉宾的发言与回应,青年导演毕志飞、博士生李雨谏等其它同学们也纷纷对导演陆川发起提问,代表了年轻一代的电影新青年们对电影《九层妖塔》以及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关注。

(李黎明整理)

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陆川世界观奇幻
世界观(二)
奇幻塔罗岛之十二
奇幻塔罗岛之一
奇幻塔罗岛之一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重读《夜读偶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下一部会更好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