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起来了以后怎么办

2016-03-16王中翼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2期

王中翼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原文

训俭示康①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②同年日:“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千名,③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④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⑤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⑥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⑦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⑧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⑨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⑩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馆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奠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释

①训俭示康:把节俭的道理告诫给康儿。训,解释。示,给人看,告诉。康,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

②忝科名:名列进士的科名。忝(tian),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词。闻喜宴:新进士及第,皇帝赐宴,称为“闻喜宴”或“琼林宴”,赴宴的进士都要戴花。

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故意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取名声。服,穿。垢弊,均用作名词,肮脏破烂的衣服。矫俗,故意违背世俗,显得与众不同。干,求,谋求。

④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宁可固陋。《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孙,通“逊”。

⑤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

⑥耻恶衣恶食: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

⑦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年)。先公:司马光故去的父亲司马池,曾任群牧司判官。

⑧脯(fu):干肉。醢(hai):肉酱。菜羹:带浓汁的菜。

⑨不随俗靡者:不追随世俗顺风倒的人。靡,倾、倒下。

⑩治居第:营造住宅。厅事:厅堂。仅容旋马:仅能够让马转身。形容狭小。

?公孙布被:公孙弘是汉武帝时的丞相,常说人臣的不足在于不节俭。《史记》载“弘为布被,食不重肉”。但汲黯说他“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说他矫情做作,沽名钓誉。

?罪丰家:远离罪祸,丰裕家庭。丰,使……丰裕、富裕。

?正考父:宋国上卿,孔子祖先。《左传》记载正考父铭云:“(饣亶)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饣亶)(zhan):稠粥。孟僖子:春秋时鲁国大夫。

?管仲:齐桓公的国相,他生活侈靡,孔子认为他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镂簋朱纮、山节藻棁:代指吃穿住奢侈讲究。镂簋(gui),雕花的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朱纮(hong),红色的帽带。山节藻棁,借指华丽的房屋。山节,刻成山岳形状的斗拱。藻棁(zhuo),绘有水藻图案的梁上短柱。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叔发,富于家财。《左传》记载,公叔文子要宴请卫灵公,大夫史?(qiu)对他说:“子以及祸矣。子富而君贪,罪及其子乎!”后来他儿子公叔戌果然被卫灵公驱逐出境。

?何曾:晋武帝时官至太尉,他“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他的子孙因为奢侈骄纵,到永嘉末年就全族被灭。

?石崇:西晋大富豪,富可敌国,极度奢靡,常与贵戚王恺等攀比斗富,后被杀。东市:代指刑场。endprint

?寇莱公:指宋真宗初年官至宰相的寇准,封莱国公。宋史说他“少年富贵,性豪奢”,生活豪华奢侈。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然而因为功劳大,人们没有认为他不对。这是客气的批评,并不是认为寇准可以如此奢侈。

参考译文

我本来出身于贫寒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传。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美的衣服穿戴在我身上,我总是感到羞愧而推辞不要。二十岁考中进士,在皇帝赏赐的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考中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戴上一朵花。我平素对于衣服只求可以抵御寒冷,对于食物只求可以吃饱肚子,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博取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罢了。

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内心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闭塞浅陋,我不认为这是什么缺点。回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浅陋寒碜,孔子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还说‘有志于探求大道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唉,真是怪事啊!”

近年来,风气尤为奢侈浪费,当差跑腿的穿的像读书人的衣服,农民穿丝质的鞋子。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时,也未尝不备酒相待,斟酒三次或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汤菜,所用的器具是普通的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意殷勤,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厚。近来士大夫之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奇珍异品,食物假如不是多种多样,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朋友,常常要先用几个月的时间采办准备,然后才敢发请帖。如果不是这样做,人们就会争相指责他,认为他小气吝啬。所以不跟风随俗的人,大概就很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宅,厅堂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小了些,但作为太祝和奉礼郎的厅堂已经够宽了。”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有一次真宗派人紧急召他进宫,来人在酒店里找到了他。进宫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望官(显贵而有名望的官职),为什么跑到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我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到酒馆招待客人。”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实情,更加器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后,生活还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也不少了,可是自己的生活享用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可外人对您颇有些像公孙弘盖布被是虚伪做作那样的讥讽。您应该稍微附和一下多数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锦衣玉食,又何愁做不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到节俭就困难了。我现在这样的俸禄难道能够长久拥有?我自己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了,家里的人却习惯过奢侈的生活很久了,不能马上适应俭朴的生活,一定会导致饥寒无依。哪里比得上无论我在位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人都常年如一日地过着节俭的生活呢?”啊!大贤士的深谋远虑,哪是常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美德中共有的特性;奢侈,是邪恶中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的意思,说的是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能够做到节俭就会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贪欲少就能不被外物役使,走正直之路;普通百姓如果贪欲少就能约束自己,节省开支,远离犯罪,使家境富裕。所以说:“节俭,是美德共有的特性。”而如果奢侈就会贪欲多,有地位的人如果贪欲多就会贪慕富贵,走歪门邪路,招致祸患;普通百姓贪欲多就会多方搜求,任意挥霍,从而使家庭败落,自身丧命。因此,做官的人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必然偷盗钱财。所以说:“奢侈,是邪恶中最大的恶行。”

从前正考父用稀饭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有显达之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位君王时,他的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他的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国家。管仲使用的器具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帽子上缀着朱红的帽带,他的住宅连斗拱上都刻绘成山岳的形状,连梁上短柱都装饰着水藻的图案。孔子鄙视他,认为他器量狭小。公叔文子宴请卫灵公,史?预感他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富有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孙辈就因为奢侈骄横而倾家荡产。石崇以奢侈豪华向世人炫耀,最终因此而死于东市。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在当时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功劳大,人们没有批评他,然而子孙沾染他的奢侈作风,现在大多贫穷困苦了。

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毁其家的人还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这里随便举几个人的例子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己要遵照实行,还应当用它来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知道先辈的俭朴作风。

新读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繁荣富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是普天之下人们的共同追求和愿望。可是当一个社会相对繁荣富庶、一个家庭相对兴旺富裕起来以后,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对待物质财富?这恐怕又成了考验古往今来人们的一个共同难题。

中国古语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历览古今中外大量家族的兴衰史,我们会很无奈地发现,这句话真像一个魔咒,能够摆脱这种宿命,子孙有所出息、家族保持富裕状态三代以上的少之又少,相反,大量富裕家族到二代、三代就已经衰退败落了。这种现象令人感叹,更引入深思。个中原因,当然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说,但说千道万,其中一条恐怕无法避开,那就是:子孙后代只继承了先辈的财富而没有继承先辈创造财富的精神,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大肆挥霍,以致坐吃山空,甚至不但败尽家业,还招来祸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早就对这个道理作了精炼的总结。endprint

中华民族历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传统。奢侈、浪费、挥霍之类从来都只是贬义词,历史上那些酒池肉林、穷奢极欲的“名人故事”也从来都只是反面教材。历代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倡导节俭,反对奢靡之风,而众多的智者先贤,不但自身谱写了清廉俭朴的佳话,还留下许多关于节俭的精辟论述、至理名言。其中,作为杰出的历史学家,看尽兴亡的司马光对此的论述尤为集中透彻,就是这篇《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篇家训。从体裁上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顾名思义,文章的主旨就是阐释以俭成事立名的道理,训导儿子要生活俭朴,继承清白传世的家风。但文章不是简单生硬的训示,而是重在以理服人,同时饱含殷切的期望,因而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因为是写给儿子看的,所以文章先从家世说起。在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之后,紧接着叙说了自己和自己父亲的事迹,这样娓娓道来,平易亲切,也为结尾写继承良好家风做好了铺垫。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作者先现身说法,说自己生性不喜奢华,从小就不喜欢光鲜华美的穿戴,连参加琼林宴都不愿带花。平时生活朴素,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遇到别人讥笑,不以为然,还称引孔子的话加以反驳,坚持以俭素为美的信条。然后追忆自己父亲简朴而热情的待客情景,指出这是当年普遍的世风人情。“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多么温馨和谐的场景,多么朴素淳厚的风气!

作者显然对这种淳朴而富有人情味的风气称慕有加,而对当前的社会风气表达了不满和批判。就是仅仅几十年的工夫,社会风气就大不相同了。我们看到,这里有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横向的对比,“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即自己和同时代人的对比。自己崇尚简朴,生活朴素,却常常因此招来同辈人的讥笑。一个是纵向的,即自己父亲时代,风俗淳朴,不讲排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而到了自己现在这个时代,却已变得“尤为侈靡”,世风日下,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奢侈之风盛行。“风俗颓弊如是,届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作者对此痛心疾首,深有感触,也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奢靡习气对人的腐蚀作用,“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因而内心充满着忧虑和警觉。一己之力无法扭转颓弊的风俗,那就从修身、齐家做起吧。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这篇文章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之所在。

接下来,作者写了本朝初年李文靖公、参政鲁公、张文节三位大贤厉行节约、勤俭持家的故事。究其用意,还是反衬当今的奢侈铺张的风气,表达对当年美风良俗的颂扬,给儿子树立正面学习的榜样。作者叙其事、记其言,表现了他们身居高位,却严于律己,清廉崇俭的美德,写出了他们思虑深远,富于远见的思想认识,从而启发儿子见贤思齐,长远打算,以保持家庭、事业长久的兴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回过头来看,大贤对人情事理的体察、总结,确乎深刻超凡,富于警示意义。

社会风气堪忧,让儿子深明事理,从而自觉抵制奢华、奉行节俭才是根本之计。因此作者在五、六段对“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论述。第五段是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御孙“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话,稍作解说以后,即分别剖析了“俭”和“奢”两种品行习惯必然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无论什么人,只要奉行节俭,就能减少贪欲,给修身、立业、兴家带来莫大好处;而奢侈腐化,就会贪得无厌,走上歪门邪道,为非作歹,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无穷祸患。在鲜明的对比中,是俭是奢,孰利孰害,何去何从,答案不言自明。而第六段是事实论证,兼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正考父、季文子因为节俭而成就名望、泽被后世;而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菜公等人则因为奢侈享乐,轻则有辱声名,重则身败名裂,祸及子孙。作者连举两正五反共七个事例,让事实说话,进一步阐明了俭和侈的利害关系,增强了说服力。结尾则水到渠成地提出要求,教导儿子不但要身体力行,还要让美好家风代代相传。照应了标题和开头,自然收束全文。

《训俭示康》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对儿子的叮咛。今天重读此文,依然颇具启发意义。改革开放后,在全民奔小康的大路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大大小小的“富翁”纷纷涌现。财富、金钱本身不是罪恶,国家、民众逐渐富裕起来本是天大的好事,但我们的社会似乎还没来得及应对,曾几何时,“富起来以后怎么办”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一时间,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现象比比皆是,“餐桌上的浪费”数量惊人;穷奢极欲,畸形消费,暴殄天物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人竞相炫富、斗富,什么豪宅豪车、天价物品大肆攀比;有些人骄奢淫逸,花天酒地,为富不仁;一些富二代“有钱就任性”,挥金如土,骄纵妄为;一些人甘当“啃老族”,不思进取,游手好闲,坐享其成;还有一些财大气粗的同胞,成群结队漂洋过海,在那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炫富扫货,招摇过市……社会一时弥漫着奢华浮靡的风气,其程度比司马光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但造成了社会财富、自然资源等的极大浪费,还导致道德滑坡、腐败犯罪蔓延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永续发展。可见,富裕起来以后强化节约意识、珍惜资源、合理支配财富,做到物尽其用、用得其所才是长远之计。当下,在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反腐倡廉,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风气正在好转之际,我们重温前人的教诲,提升文明素养,自觉戒奢尚俭,实在是明智之举和当务之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