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分析与指导
——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

2016-03-16陈雅珺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601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历史系安徽大学人文学科

陈雅珺(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分析与指导
——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

陈雅珺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601)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扩招的背景下,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较为严峻,表现为就业率偏低,就业结构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存在偏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在对三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从就业观入手,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旨在加强对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的教育引导,以更好地促进其就业。

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和研究生扩招导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剧增。据统计,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从2005年的312292人,一直扩大到2014年的560000人,十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总规模增长近80%。其中2010年的招生规模增幅最大,达到13.7%。近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增幅保持在4%左右[1]。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就业问题,尤其是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其他学科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处于较弱态势,无论是总就业率、就业结构还是就业质量,都不容乐观。在当前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对于该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发展形势、政府政策调控、单位人才消费观念变化、高校教育管理等方面。本文以安徽大学历史系近三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为基础,着眼内因,从学生自身就业观入手,力图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以引导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更好地促进其就业。

一、就业观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内容阐释

就业观是指个体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就业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就业主体形成对就业目标的合理期望、定位和选择,对行为的导向和动力作用,从而支配就业主体合理的就业行为[2]。就业观在硕士研究生择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它对研究生就业实践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推动和导向作用。正确的就业观不仅能够指导研究生自我分析、合理定位、规范行为,从而适应社会并成功就业,而且能够帮助毕业生充分了解市场导向,找到最适合自身能力的位置,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反,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就业观将影响择业目标的准确定位和职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困境

人文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该群体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加大对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路径的关注。近年来,人文学科和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就业被形容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安徽大学历史系2013年—2015年三届毕业硕士研究生为例,相对于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学习能力等压力,在校研究生就业感知压力高居第一位,主要原因有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日益升温的考研热造成“学历泡沫”,以读研逃避就业压力造成“学历缩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市场的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等。在就业现状方面,近三年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就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初次就业率较低。初次就业率(截止每年6月30日)基本在40%~60%范围波动。二是就业结构单一。根据一次就业率(截止每年9月1日)统计数据分析,就业诉求集中在编制、稳定、社会地位等方面,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非常小。三是就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工作专业对口率低和高能低用两方面。

三、高校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观现状

笔者以安徽大学历史系近三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为例,在就业目的、择业标准、就业方式和就业态度四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显示,研究生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并为建立家庭奠定经济基础,在就业目的的选择上,个人价值的实现高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择业标准方面,笔者从就业地区、单位性质、月薪要求三个方面考察。调研显示,在就业地区方面,研究生对内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京津沪直辖市更加青睐,而对于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或基层地区则较为排斥。在单位的选择方面,学生多希望从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办学校、国有企业的相关职位,对民营企业、学校和个人自主创业选择较少。对单位选择的主要参考标准是收入高、稳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等,对是否与专业对口及是否有创业机会等考虑较少。月薪期望方面,主要集中在3000元至5000元和5000元以上这两个薪酬段。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就业目标设定模糊;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就业排斥;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意识,经常出现违约现象等。究其根源,除了一些外部原因外,研究生自身价值取向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安徽大学历史系近三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例,学生普遍存在价值取向重利,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经济利益因素,对职业的长远发展缺乏判断,对一些偏远基层地区不愿考虑。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多投入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他们希望得到与教育投资相对应的回报,自我评估偏高,未能及时转变观念。加之研究生学校生活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社会形势和就业状况的准确了解,读研期间只注重单纯的知识增加而忽视了实践的参与,也存在能力养成片面等现象。

“毕业生的择业观或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则会导致真正的‘就业难',因为择业观的偏离往往会导致择业行为的偏离,价值观的偏离才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伴随“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等社会形势的出现,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认清低质就业的现实因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究合理的方法路径,达到树立就业观、改善就业情况的目的。

四、高校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引导

(一)建立就业观引导体系

1.树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就业目标

马克思提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依托于社会并属于社会的,其与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研究生在选择就业目标时应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设定就业目标时可以包含自身个人价值的诉求,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建立在符合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而不能一味追求名誉、金钱、地位等表面因素,力求在就业目标的设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

2.确立理性分析与立足现实相结合的择业标准

引导研究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科学、理性地对自身的专业能力、爱好特长、家庭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帮助其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解决自我定位、目标设定和能力培养三个基本问题。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面对社会与校园的差异,明确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方向,寻求适合的工作类型。

(二)拓宽就业观引导途径

1.将就业观融入思想理论教育

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思想理论教育多集中于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严重缺乏系统化的就业观教育。实际上,就业对于学习近二十年的研究生而言,是其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和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就业问题,引导研究生树立合理、理性的就业观,对研究生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急需提上日程。针对新形势下研究生的需求和特点,开展相关理想、信念教育,消除该群体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是促进研究生成才立业的必然要求。

2.将就业观融入专业教学活动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性和科研性,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以专业为基础形成职业理想,将专业融入实践踊跃服务基层。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介绍该专业领域的工作性质、就业状况、行业发展前景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让学生了解该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达到对专业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树立专业指导科学就业观。

3.将就业观融入职业规划指导

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将就业观融入职业规划指导,特别是在研究生刚入校时期就进行动态、连续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急需引入的内容。笔者对研究生最希望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信息、应聘技巧、职业规划辅导、求职心理辅导等都是研究生最缺乏的辅导内容;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多集中于面临毕业的学生,缺乏全程化、系统性的就业指导,也不利于正确的就业观的形成。因此,应尽快将就业指导课纳入研究生教学计划,成立专门针对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对校级领导、专职教师和院系辅导员的培训,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正确的就业观树立为目的,以专业化职业辅导为辅助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面临更多挑战,在外部条件无法快速解决的形势下,毕业生合理规划生涯路径、完善各方面能力并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是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1]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第一版):133.

[2]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第一版):473.

猜你喜欢

历史系安徽大学人文学科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秦晓玥作品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蒋廷黻对清华大学历史系专业改革之贡献
时尚的轮回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第七届语体风格学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