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活动中“马太效应”现象的研究

2016-03-16金柔雅

文化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校学生活动

金柔雅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大学文化】

高校学生活动中“马太效应”现象的研究

金柔雅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高校学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客观存在,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利于和谐校园创建。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正视“马太效应,规避其负面影响。

高校;学生工作;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概述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个术语在1968年时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提出,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此后,这个概念广泛地被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所用,反映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马太效应”在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高校学生活动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主力,能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使青年学生创造潜力得到更大地发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然而当学生活动中产生“马太效应”,出现两极分化时,这些功能与意义只能为小部分学生所享用,效果与影响大打折扣。在学生活动参与方面,那些积极的、热情的同学更受欢迎更被重视,因为容易出现活动期望的效果,所以每当有活动时,组织活动的依然是那些人,参与活动的也仍旧是“老面孔”。他们得到更多锻炼与学习的机会,更富经验、更具能力,老师们也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与指导,于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三、“马太效应”在高校学生活动中的弊端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学生活动的主要负责部门是团委,不管是校团委还是院系分团委,负责的教师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小部分能干优秀的学生干部来贯彻落实某个活动;更多地选择发动积极的、容易被发动的学生来支持参与某个活动,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资源,使活动能够顺利圆满的举行。

(二)“差别化”对待造成学生潜在心理危害

“马太效应”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存在并造成影响,容易带来如下的后果:部分受老师关注的学生会骄傲自负,产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会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难以找到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变成“沉默的羔羊”,失去话语权。这种“差别化”对待下产生的对比落差极容易对大学生形成心理危害,它让小部分学生成为高高在上的“精神贵族”,大多数学生成为鲜有人问津的“被遗忘者”,人为的因素,刻意地将学生群体进行划分,使得他们中间形成自傲与自卑的对立,这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思政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中,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活动上,常将大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例如优秀学生、普通学生、问题学生等,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待遇。这种管理方式下的师生关系容易出现紧张局面,受老师喜爱的学生会遭到同学的排挤,被老师忽视的学生也许拥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渐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分化对立等极端情绪。这对于要求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将很难达成目标,学生站在老师的对立面,不愿与老师交流沟通,这将使思政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让思政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四、规避“马太效应”在学生活动中产生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学生活动内容是根本

高校学生活动在举办高峰期时,例如“红五月”、某文化节期间,一个月会有几十个活动叠在一起,一个星期甚至会有七天都在举行活动,而这些活动大多数为了丰富“第二课堂”生活,以娱乐性为主,以浙江省某高校为例,同样的寝室设计大赛,有院系级、有校级,不同级别的同种比赛在同一个星期举行,参赛的寝室仍旧是那几个,不感兴趣的依然视作不见,此时“马太效应”的根源在于“同质化”、创新度不高且针对性不强的活动内容,年复一年,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他们的疲软度上升,兴趣度下降,积极性恹恹。因此创新学生活动内容是根本,应该举办分层分类的学生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需求差异来分层分类策划节目,尽可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被最广大范围的学生共享。

(二)端正教育工作者态度是根本

高校负责学生活动工作的一般以校团委、院级分团委等思政线上的教育管理者为主,他们在负责学生活动等学生工作时,经常接触学生,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与学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积极踊跃,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好生”;有些沉默无闻,属于“普通学生”;有些抵制反对,属于“差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发光点,在让部分学生优先发展起来的同时,能为另一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照顾,创建更多的锻炼机会和表现平台。

(三)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是保障

学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会将许多学生的特长埋没,有碍人才的健康成长。规避“马太效应”在学生活动中产生,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是保障性的步骤。科学考评机制不能将眼光聚焦在少部分的“好生”身上,而应该是激励所有的学生,调动校园中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关注、只激励少数所谓的“优秀学生”,将资源堆积在他们身上,从而使大部分学生被潜隐化、被弱势化,这难以实现高校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人才目标。因此要设置多种评价标准,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奖励体系的行列中来,做到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责任编辑:王 崇】

G41

A

1673-7725(2016)06-0142-02

2016-04-18

金柔雅(1988-),女,浙江台州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高校学生活动
马太效应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马太效应』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马太效应下的中国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