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2016-03-16徐步杨帆

国际问题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共同体

徐步 杨帆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徐步 杨帆

〔提 要〕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扩大的人文交往为双方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整合、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双速推进、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干扰,使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复杂挑战。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产能合作、助推次区域发展、丰富人文内涵,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关 键 词〕中国—东盟关系、东盟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015年12月31日,东盟正式建成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共同体。这是东盟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也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掀开新篇章。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中国和东盟应顺应时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面深入推进互利务实合作,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东盟合作成果丰硕

自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携手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睦邻友好、互信互利的合作共赢之路。双方关系定位实现从对话伙伴到战略伙伴的跃升,双向贸易投资额快速增长,各领域务实合作硕果累累。

(一)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

完善对话机制,做好战略筹划。中国同东盟在谋求各自发展中有共同追求,在实现地区和平稳定上有共同利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共同语言。自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深化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东盟的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双方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对话合作体系,包括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个层次。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历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并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多边场合定期会晤。双方建立了外交、经济、交通、海关署长、总检察长、青年事务、卫生、电信、新闻、质检、打击跨国犯罪和执法安全合作等部长级会议机制。在高官及工作层面,双方在20多个领域建立了合作对话机制。2015年11月,双方达成《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6-2020)》,为中国—东盟关系未来5年发展规划了蓝图。多层级交往及务实合作为双方增进互信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双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

借力安全合作,提升互信水平。近年来,安全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应对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内容,双方军事防务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在中国和东盟(10+1)、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东盟和中日韩(10+3)等框架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2011年,中国同东盟举行了首次防长交流。2015年,双方首次在华举行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和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自1997年起,中国同东盟每两年举行一次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双方还签署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机制下,双方在打击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以及国际经济、网络犯罪等跨国犯罪方面密切合作。中国公安部通过举办近百场禁毒执法、刑事技术、海上执法、案例研讨、出入境管理、网络犯罪侦查等培训或研修项目,培训了大批东盟成员国执法官员。2015年11月,在出席第18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建议共同提升安全合作水平,争取早日实现防长非正式会晤机制化和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化,建立中国—东盟防务直通电话,设立中国—东盟执法学院,并建议在未来5年为东盟国家执法部门提供2000人次培训,同时加强双方在打击跨国犯罪、反恐、灾害管理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1]“李克强在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1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1/22/c_1117218197.htm。(上网时间:2015 年12月20日)

管控南海问题,努力妥处分歧。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称《宣言》),显示了双方共同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决心。2011年7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201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两次就“南海行为准则”(下称“准则”)问题举行非正式磋商。201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式启动“准则”磋商。201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举行了多轮落实《宣言》高官会和联合工作组会议,正式通过“准则”磋商第一份共识文件,同意建立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热线平台和外交部应对海上紧急事态高官热线平台,作为“准则”磋商的“早期收获”。2015年11月,在第十届东亚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解决南海问题五点倡议。[2]这五点倡议是:第一,各国承诺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捍卫二战成果和战后秩序,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包括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第二,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承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第三,中国和东盟国家承诺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宣言》,加快“准则”磋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尽早达成“准则”,并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地区互信合作机制建设。第四,域外国家承诺尊重和支持地区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不采取导致地区局势紧张的行动。第五,各国承诺依据国际法行使和维护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参见“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1月22日,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11/23/content_2971143.htm。(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已与东盟国家举行了10次落实《宣言》高官会和15次联合工作组会,达成了“准则”磋商第二份共识文件和名人专家小组《职责范围》。目前,双方正根据落实《宣言》第十次高官会达成的“重要和复杂问题清单”和“‘准则’框架草案要素清单”两份开放性文件继续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泰国举办东盟文化节迎东盟共同体成立

(二)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处于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深化双方合作来促进各自发展,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中国正着手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行动。东盟已发布《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共同体发展蓝图,面临着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改善民生等紧迫任务。未来5年,是中国与东盟及东盟10国进一步对接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实现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目标的难得历史机遇。[1]“李克强在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据统计,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4804亿美元,同比增长8.3%。[1]“中国—东盟关系(10+1)”,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 wjb/zzjg/yzs/dqzz/dmldrhy/t575554.htm。(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2015年1—9月,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3423.7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总额2035.11亿美元,进口总额1388.67亿美元。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东盟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而东盟目前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截至2015年8月,中国与东盟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2]“李克强在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东盟国家还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合作市场。截至2015年9月底,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工程合同总金额222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71.8亿美元。2015年9月末,在东盟国家工作的中国各类技术劳务人员共有约16.8万人。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尼、越南是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承包合作的主要国家。[3]“中国—东盟关系(10+1)”。中国支持本国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投资合作,继续推动在东盟国家设立产业、经贸合作区,同时也欢迎东盟国家在中国设立产业园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项目,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典范。[4]“张高丽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致辞”,新华网,2014年9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16/c_1112506094.htm。(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

升级自贸区建设。东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自贸区惠及19亿人口,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5]“东博会点燃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最亮点’”,中国东盟博览会网站,2015 年11月30日,http://www.caexpo.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9& id=211543。(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2014年9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启动。2015年1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签署。通过对原有协定的完善和提升,为双方经贸关系注入新动力,这将有力推动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1万亿美元的目标。中国和东盟的GDP总量近13万亿美元,占亚洲GDP总量的近60%。双方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日益密切,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展现了发展中国家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模式。

全面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倡议得到了有关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内容涵盖商品、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截至目前,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2届,并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系列论坛活动,成为中国—东盟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201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创海洋合作美好蓝图”为主题,首次举办国际产能合作系列活动,以带动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技术转移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

随着经济融合不断加深,中国与东盟在农业、信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境等11个重点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中国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实施,探讨设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中小项目库,使用好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100亿美元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中国政府已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以鼓励与扶持重点合作项目的启动和建设。

(三)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

文化交流活动大幅增多。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就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具体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200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确立了双方文化合作框架。2012年,首届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规划了双方文化合作方向。2014年,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活动,以“同享文化、共创未来”为主题,开展了20项优先活动,涵盖文体、影视、旅游、青年等各领域,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全方位人文交流的特点。同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签署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8)》,为未来5年的双方文化合作规划了方向,标志着双方文化合作交流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研讨会、人员交流、展演展览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双向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国和东盟独特和多元的文化,打造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许多辐射面广、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教育合作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现有互派留学生18万人。[1]“李克强在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双方正在积极落实“双十万学生留学计划”,即到2020年,双方将实现在对方国家各有10万名左右留学生的目标。中国政府决定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方已经举办8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建立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平台。中国开设了所有东盟成员国的语言专业,在天津国际汉语学院建立了中国—东盟汉语和文化教育基地。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29所孔子学院、15座孔子课堂和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政府已建立10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术院校间交往不断扩展,在天津大学设立了中国—东盟工程技术大学合作与交流网络秘书处,为双方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多平台。在出席第18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宣布中国与东盟商定将2016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倡议在此框架下举办第二届教育部长圆桌会。李总理还宣布,将在现有向东盟10国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基础上,在未来3年新增1000个新生名额。[2]同上。

人文领域交流内容更丰富。中国与东盟国家将促进青年、妇女、学者、外交官、智库和媒体间交流作为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重要支撑。东盟在华留学生活动、中国—东盟残疾人论坛、双方媒体互访、东盟驻华大使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收效明显。旅游也是中国与东盟密切交往的重要领域。2015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双向旅游有望突破2000万人次。[3]同上。中国和东盟国家创新交流途径,提高对方对自身旅游市场的了解,与主要旅游媒体和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并为旅游从业者举办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出席第18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倡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旅游部门间交流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和东盟在水资源治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技术等方面合作进展良好。2009年,中国与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环保合作战略(2009—2015)》,确定了合作重点领域。2010年,中国政府批准组建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中心于2011年在北京正式启动,并通过《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根据该计划,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迄今已举行5届,就开展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讨论。为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方面的挑战,中国和东盟国家建立了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在跨境传染病监测、禽流感等问题上加强沟通、对话与交流。在出席第18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倡议于2016年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

二、深化中国—东盟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25年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中国与东盟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中国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尊重东盟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支持东盟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纷争,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东盟内部事务。东盟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在涉及中国主权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照顾中方关切。[1]“温家宝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1年11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6307513. htm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在恪守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上,双方的政治和战略互信不断提升。中国与东盟业已建立的多层面、全领域、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大大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整体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在南海等敏感问题上,中国倡导与当事各方通过直接协商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并倡导在争议解决前由相关方共同开发。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正致力于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及稳步推进“准则”磋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准则”磋商已取得积极进展,各方同意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并就“早期收获”达成重要共识。这些努力和成果显示了双方以友好谈判协商方式解决敏感争议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产能合作为双方经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近,经贸往来密切,制造工业领域互补性强,具备产能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是工业大国,220多项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在产能领域有装备、技术、施工、资金、管理经验等优势。东盟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引进设备、技术、资金有迫切需求。中方可与东盟在电力、工程机械、建材、通信等更多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1]“张高丽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致辞”,财新网,2015年9月18日,http://www.caixin.com/2015-09-18/100852179.htm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东盟是中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和优先方向。在互联互通方面,东盟国家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水平。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机制将为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融资服务。这将充分发挥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的关键支持作用。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促进双方产能合作,有利于中国优势产能转移,也有利于东盟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东盟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东盟共同体建成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为实现双方经贸融通增添助力。东盟共同体将助推东盟国家政治、经济、人文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形成一个人口总量达6亿、经济总量达2万亿美元的具有竞争力、区域经济高度融合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促进域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东盟经济增长有望换挡提速。根据2015年11月东盟发布的投资报告,东盟吸引外资总额连续3年实现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外资投资目的地,[2]“Joint Media Statement of the 47th ASEAN Economic Ministers’ Meeting,” http://www. asean.org/images/2015/August/47th-aem/JMS%20AEM-47%20Final%2022%2008%202015_3.pdf.(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也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成有利于提升东盟内部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过程。2015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体现了双方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需求,[1]“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签署”,新浪财经,2015年11月23日,http://finance. sina.com.cn/china/20151123/005923819665.shtm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投资及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不断扩大的民间交往构筑起双方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深化民间交往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意愿,双方对开展社会文化领域合作态度积极。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民间交往议程与普通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培育中国与东盟世代友好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福祉共享、包容和谐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根据《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社会文化共同体将是东盟未来十年的建设重点,这将为中国—东盟进一步深化社会文化合作营造新契机。

多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就社会及文化领域的合作签订备忘录,制定行动战略和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并打造出不少有分量的机制化合作平台,取得积极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仍面临着一些复杂因素,需予以妥善应对。

一是东盟一体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东盟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共同体的建设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宣布建成共同体后,东盟仍有很多工作待完成。东盟各国政治社会体制、发展阶段等不尽相同。如何缩小成员国间最大相差逾50倍的经济和收入差距,[2]“东盟将成立6亿人口共同体 欲提高在国际社会发言权”,共同网,2015年11月22日,https://china.kyodonews.jp/news/2015/11/109679.html?phrase=%E4%B8%9C%E7%9B%9F。(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是东盟一体化进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东盟奉行不干涉内政、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原则,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存在执行力和有效监管不足等问题。一些东盟国家正在经历经济社会转型,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动荡,政治人物不得不更多关注国内问题,难以集中精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印尼科学院一项民调显示,印尼约80%的民众不了解东盟经济共同体将对本国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1]“印尼民众对东盟共同体的了解程度还很低”,印尼《罗盘报》2015年12月3日。很显然,东盟共同体的利好消息远未真正释放,这将制约中国与东盟的务实合作。

二是区域贸易自由化不同速推进带来复杂影响。2015年10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结束实质性谈判,协定内容涉及成员间投资、服务、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领域更高水平的相互开放。TPP协定成员国GDP总计占全球经济约40%,协定实施将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RCEP谈判也取得积极进展,有望于2016年达成一致。谈成后的RCEP将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最大、发展最具活力的自贸区。东盟10国均为RCEP的谈判方,其中又有4国同时是TPP谈判成员国,印尼、泰国等近期也表达了加入TPP的意愿。本地区不同自由贸易安排双速推进,在给本区域带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同时,也给区域原有的经贸安排包括中国—东盟自贸区及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带来复杂影响。东盟各国不得不平衡TPP和RCEP间的关系,这分散各国建设经济共同体的注意力,对中国和东盟着力推进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及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也带来不确定影响。

三是域外大国加大介入对本地区政治安全合作的冲击上升。东盟奉行大国平衡政策,已与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共10个国家或组织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域内外大国在给东盟带来合作机遇的同时,也对东盟维持其对东亚合作进程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自2009年高调宣称“重返亚洲”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本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投入,不断增强其对东亚合作进程的影响力。美国突出政治及安全议题,竭力操控东亚对话合作进程。由于美国大肆煽动蛊惑,少数域内国家又着眼于一己私利,东亚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合作进程已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干扰。有学者认为,数量众多的对话伙伴国正逐渐把东盟变成另一个交锋和斗争的平台,东盟主导和东盟中心在实践中正逐渐变成东盟协调和大国平衡。[1]顾静:“东盟‘中心地位’面临的变局及其重构”,《当代世界》2014年第3期,第64-66页。中国致力于同东盟聚焦经济发展与务实合作,但已明显受到域外大国及域内一些国家的干扰。可以说,东盟力求平衡与其他对话伙伴国的关系,甚至谋求以一方牵制另一方,使东亚合作的势头受到损害。

四是个别地区国家炒热南海问题,人为抬高了地区安全紧张局势。一些东南亚国家急于推动南海争议的多边化、国际化,甚至试图使之成为东盟会议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焦点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南海问题只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的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只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当中的一个局部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部。”[2]“刘振民:南海问题只是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一个局部问题”,中新网,2015年10 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0/7580031.shtm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但由于少数东盟国家在某些域外大国的支持下肆意炒作挑事,南海问题已经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不良的溢出效应。个别国家滥用东盟协商一致等原则,不时阻挠中国与东盟的具体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发展的破坏性因素。

三、对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建议

2016年既是东盟共同体建成后的第一年,又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中国和东盟应携起手来,密切合作,全力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换挡提速,使之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政治安全互信是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石。随着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日本等国对本区域介入加大,南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解,对中国—东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和东盟的区域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增强政治安全互信变得尤为重要。中国应努力增强东盟国家对中国周边睦邻友好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商签进程,为双方关系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对南海等敏感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应推进落实《宣言》和“准则”磋商,妥善管控分歧,推动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第二,切实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大共同体发展蓝图等纲领性文件全面规划了东盟的发展方向。中国应更好地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同东南亚各国及东盟整体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依托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尽快落地“早期收获”项目,对中国—东盟合作产生带动和辐射效应。2016年,东盟将修订《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而中国已在东盟合作框架下提出制定《东亚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两者完全可互为促进补充,有效形成合力,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三,深入挖掘产能合作潜力。东盟是中国优势产能“走出去”的优先承接地。中国同东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既服务于中国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也契合东盟国家发展需要,有利于把东盟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双方应继续以综合产业园区等为抓手和平台推进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找准机会集中建设一批装备制造、矿业冶金、通信科技等产业园。中国的铁路、通信、核电、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技术和装备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在东盟市场上可以大有作为。

第四,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优势。中国倡导成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是中国同东盟有关国家进行次区域合作的新机制。它有利于发挥有关国家区位及互补优势,是对中国—东盟整体合作的有益补充与拓展。有关国家将在2016年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有关方应尽快将相关合作理念落到实处,打造中国—东盟合作新亮点。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战略行动计划》,继续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框架下务实的贸易投资合作。

第五,不断丰富人文交流内涵。筹划好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各项活动,深化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双十万学生留学计划”,加强智库和学者间交流,搭建中国—东盟科研合作平台,推进成立中国—东盟海洋学院。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社会文化主管部门引领作用,推出贴近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实际情况的务实合作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青年联谊会、中国—东盟青年营、中国—东盟青年事务部长会议等机制作用,扩大面向双方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活动。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东盟政策,明确了中国—东盟关系长远发展目标,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新华网,2013 年10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xjpynghyj/index.htm。(上网时间:2015年12 月20日)同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提出包含“深化战略互信、聚焦经济发展”这两点政治共识和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人文7个重点合作领域的中国—东盟合作框架。[2]“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 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0/c_125503937.htm。(上网时间:2015 年12月20日)“海丝”倡议与“2+7”合作框架是新形势下中国—东盟关系的主轴,勾画了中国—东盟合作向前迈进的蓝图。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牢牢把握中国和东盟合作共赢的大方向,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完稿日期:2015-12-31】

【责任编辑:吴劭杰】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6)1期0035-1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822.333

〔作者简介〕徐步,中国驻东盟大使杨帆,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中国与东盟国家警务合作之考探——从合作基础、形式、挑战到完善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