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6-03-16谭伟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

谭伟平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谭伟平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网络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带有这个时代的特质,它打破了一些传统的文学写作特征,提高了文学的关注度,并日益深刻地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探视中国未来文学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网络文学将会成为今后十数年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热点,也可能带来中国文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的真正分野。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将会呈现由平原到高原、由服务到引导、由创新到创造的一个发展过程。

网络文学; 现状; 发展趋势

伴随着新媒介出现的网络文学在中国发展迅猛,从诞生到现在还不到二十年,其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争论也一直相伴而来,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学的“量”与“质”、“强势”与“弱处”、“传统元素”与“现代基因”、“技术含量”与“美学含量”等问题上,智仁互见。但不管人们如何评论,网络文学的存在和迅猛发展都是客观事实,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客观对待的。

仅从网络文学生产的过程来看,就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诞生于上世纪末的中国网络文学,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并不是出现在中国文学的繁荣年代,相反倒是出现在传统文学创作萎缩、阅读退化的年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学弱时代”时期。但是,网络文学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就发展庞大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1]。虽然网络文学产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许多人诟病,主要集中在议论网络文学的整体艺术质量不高。也有许多人认为网络文学写手“玩技术”胜过“玩文学”;有的网络文学的技术成分高于文学成分,让人只见“网络”不见“文学”;很多作品的社会担当精神不够,自由度过大,或者沉湎于个人恩怨情仇不能自拔,或者表现自我非理性的感受而忽视了社会影响等等。不管网络文学有多少可以让人指责非议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透过网络文学创作的乱象,确实能看到其文学革新的本质。而且,新兴的网络文学不会像有些文学思潮那样昙花一现,不仅因为它正年轻,更因为它拥有顽强和持久的强大生命力。其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是来源于多媒体技术和已经来临的信息时代的科技支持。事实证明,媒介本身所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其传输的内容。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网络文学无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它身上体现出的某些特征和新质,以及与社会的同步共振,预示了文学的一种发展可能。这些现象都是值得人们研究的问题。

那么,网络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呢?

一、网络信息技术带给文学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自从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交通、信息和通信技术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变小,以致被许多人称为“地球村”;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因特网上世纪后叶在美国创建之初,仅仅是一批学术团体和机构的数据联通工具,以方便人们获得网上信息。而现在却已发展成为连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方便了超越国境的数据和信息传递,上世纪末在中国流行后,引起了我们生活方式的革命[2]。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21亿,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这相当于每位网民每天花费约3.8个小时上网。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78.7%、67.4%[3]。

据以上历史资料统计:1998年6月30日,中国有117.5万网民,其中手机网民29.9万,到2016年8月3日,中国有7.10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6.56亿。18年中,网民增加了600倍,手机网民人数增加了2 194倍。截至2016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08亿,占网民总体的43.3%,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81亿,占手机网民的42.8%。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网络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社会交流功能,蕴藏着巨大的文学商业价值,这是任何其它媒介难以望其项背的。

二、网络文学正以新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文体形式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出现,呈现了文学的新质,文学的创作方式、内涵和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网络文学的风行,是继口头文学、纸质文学之后,诞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三种文学:多媒体文学。

网络、电视、手机等逐渐模糊了文体的界限,以至出现了跨文体、超文体写作,不断改变着传统文学的版图,开创着文学新的可能性和生长点,转换着新世纪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等等。尽管目前网络文学弊病不少,但它在读者中造成的广泛影响不可低估。网络文学正在成为新世纪文学一道异彩,并预示了新世纪文学发展的立体交叉路径[4]。

自从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交通、信息和通信技术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变小,以致被许多人称为“地球村”;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冷战时代以后的全球化预示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发展趋势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学[4]。

近些年来由网络文学原创改编成影视并获得市场青睐的作品有一长串,如《致青春》、《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鬼吹灯》、《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盗墓笔记》、《琅琊榜》等。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络文学改编的成功,并拥有了巨大的市场。近年来,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获得了很大成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探讨和深思。

三、网络文学正在打破一些传统的文学写作特征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网络文学井喷般泉涌,文学的创作主体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呈现出平民化、草根化、个性化、匿名化、非职业化等特征。

新媒介带来的不只是技术的变化,与此相关的是写作方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写作,因其跨越时空和全球共享的特点,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空间,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学形态。

人类文化发展史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传媒发展史,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传媒的发展结伴而行的。科技发明创造、文化教育发展、精神文明传播等等,都是通过媒介的作用实现的。计算机的出现,现代新媒体的介入,使作家的创作行为和创作过程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文学传媒是纸、笔、书,而现代的文学传媒特征是人机合作。广播、影视、网络等作为现代文化的技术逻辑支撑力量,不仅直接嵌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在无情地改变和塑造着作者的文学习性,使未来文学创作越来越体现出媒介化特质,从而使新世纪文学创作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创作的新形态。

毫无疑义,这种变化是网络技术带来的,无论是进行传统文学创作还是现代网络创作,只要在创作中运用了计算机作为工具,就会逐渐出现由量变(写作方式)到质变(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换笔的意义并不只是书写方式的改变,还标志着创作主体能力的新飞跃[5]。文学创作本来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过程,网络文学创作由于缺失了审查的门禁,有时更能体现人的本真状态。由于电脑的变化无穷和科技性,使得写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表达方式。比如写诗,传统的诗人要讲究押韵及文字排列,要顾及情感的语境要素,但在网上,作者可以天马行空,内容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配上视觉冲击力很强的优美图片诗文,辅之于或温柔或刚劲或柔美或抒情的MIDI作为背景音乐,使诗、画、音有机合一。多媒体的艺术展示已成为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而赢得受众的广泛欢迎。而且可以在屏幕前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自由地发表,不必接受他人的审查、把关,这种无障碍的创作空间,使主体的创作心态显得更为自由、开放,思维更加活跃、灵巧[6]。在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如痞子蔡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时,纯粹是为了自娱,并没有想在杂志刊物上发表,所以当时的写作状态非常的放松,可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地表述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立体感受,语言挥洒自如,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事例又一次说明了主体心态的放开对创作成功的重要意义。另外,人机合作有时还会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跳跃性,在电脑的帮助和提示下,有时能经常捕捉到瞬间闪现的创作灵感,写作状态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从而更自然真实。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时间虽然不太长,但网络文学却能以几何般的增长速度和探索形式,创造了过去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没有过的作品数量和创新式样。近几年在影视市场上热播的作品,如《杜拉拉升职记》、《裸婚时代》、《失恋33天》、《后宫甄嬛转》、《步步惊心》,以及《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武动乾坤》、《繁花》等热门网络小说的产业链的成功经营,可以说都是网络作品版权转让的成功案例。金宇澄的《繁花》,2011年5月起,在“弄堂网”上开始的连载,至今,网上还挂着这部小说2万多字的网络初版,只要搜“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就能看到《繁花》网络版的缘起,这也是《繁花》的第一句话。作者金宇澄说,“我可能更适合这种写作方式,当天写,当天挂到网上就有反馈。第一次尝试用沪语——我的母语思维进行写作,非常新鲜,也非常流畅,大量对话不用动脑子,就这样流出来了,因此,写作过程非常愉快。”[7]《繁花》几乎把国内文学界所有重要奖项拿遍了,它的成功,可以说是网络创作与传统创作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网络文学的互动性提高了文学的关注度

随着网络文学的诞生,文学作者的传统身份和地位也受到挑战和质疑。过去作家的身份是经多年努力和奋斗,在一定领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大话语权的权威象征,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垄断性,具有一定的特权、地位和荣耀,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专业作家体制,作家们更是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作家自感和他感都十分好。

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从本质上看,类似一种原始的民间写作,“网络文学非常像小说起源时候的说书……或者是一种准说书的方式,可能就是文学或者小说再次赢回读者的一条至少可以期许或观望的道路”[8]。显而易见,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无论生产机制和审美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传统文学强调美学品质,网络文学强调用户体验。

正因为网络的开放、自由、平民化等特点,使网络文学成为完全个人化的文学,无须任何编审就能够自由发表[8]。作者的身份和地位由此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由职业化向非职业化转变。

这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创作主体的非职业化。作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网络时代被敲击键盘的无名者所化解。过去,“作家”一词标志着某种身份和地位,想当文学家,想当专业作家,不停地写,投出去的稿件有一、二尺厚也无法实现的理想,现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文学的职业化格局,在信息时代的新技术面前被彻底消解。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二)由社会化写作向个人化写作转变。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人生疾苦。作家自觉不自觉地要承担起社会的部分责任。作为社会和民众的代言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社会化倾向比较明显。

创作主体的非职业化必然带来创作观念的不同。在信息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文以载道”意识相对淡化了很多,文学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智慧的成分大幅度上升,社会化写作呈弱化趋势,个人化写作趋势凸现。只要对网络文学稍加浏览,便会发现一个特点:很大一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与网络虚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9]。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作者与读者大部分是处于豆蔻年华的青少年学生,许多对象在家庭和学校均属于被“管制者”,这是一批极富青春幻想的红男绿女,他(她)们不愿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约束”,于是便不约而同地从现实生活中“胜利大逃亡”到了网上的虚拟世界。社会给他(她)们提供的空间太小太少,他(她)们寻寻觅觅,网络成了他(她)们理想的空间。于是他(她)们在网海中相识、相知、相恋、相亲,在虚拟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他(她)们是阿猫还是阿狗,也不必担心衣着谈吐,从键盘中击出的一串不轻易对人倾吐的心声,抒发着不易抒发的情感,也极易碰撞出爱的火花。由爱始又由爱终的故事,就成了网络文学的第一批“产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便是这样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网络文学作品成了网络写手们的“自画像”[9]。

网络文学这种特殊的产生环境,为写手们提供了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满足,因此,在描写爱情上,更多地只注重个人感觉、情绪的刻画,与传统文学描写爱情时所渗透出来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如相互之间的山盟海誓、白头偕老、相互负责等集体文化心态的认同,在网络世界中难以呈现。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抛开一切顾虑,可以随心所欲,写我所思、所想、所愿。在网络世界中,网络写手所写的网络作品,可以暂时抛开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可以感受到这里就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在为读者展示自己对生命的诠释、对爱情的探讨、对宇宙的困惑、对未来的期盼……。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充分地显现了“本我”,表现了追求“天马行空”般的创作自由要求。

许多网络写手所写的网络文章,都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自己的个人感受,或感动,或困惑,或担忧,或期盼。与传统文学不同,这类感受和体会,更多地带有个体的痕迹烙印,在以往是难以发表的,但网络时代给了大家发表的“通行证”。

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文学个人化的发展趋势。

五、网络文学的商业特质使文学产业化成为可能

网络的诞生扩大了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学撤销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文学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空间敞开,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似乎使文学返回到了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描述种种美好的憧憬,或者发泄个人的某些愤懑,或者表现个人的愿望和奋斗理想[10]。创作者不用担心刊物的宗旨和编辑的趣味爱好,也不用考虑大众的口味和社会的需求,作者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创作发表,作品也只需要在网上轻轻一贴,就可以招来同行的叫好或批评。当然,这种“发表”,与传统意义上的发表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称其为“生产”——具有原始性、批量性、实验性等特征,其成功与否,需要经过时间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使文学产业化成为可能,如2008年7月宣布成立的盛大文学(CLOUDARY),作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型网络文学平台,是盛大集团旗下文学业务板块的运营和管理实体[11],想打造的是文学产业航空母舰。

盛大文学运营的原创文学网站包括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小说阅读网、榕树下、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六大原创文学网站及天方听书网、悦读网、晋江文学城(50%股权)。同时还拥有华文天下、中智博文和聚石文华三家图书策划出版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民营图书出版公司,签约的有韩寒、于丹、安意如、蔡康永等多位当代一线作家。2012年,盛大文学在影视等版权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计售出版权作品900余部。2011年根据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中,来自于盛大文学的原创作品最多。根据旗下版权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小儿难养》登录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收视率蝉联全国黄金档第一;《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等播出后位列同时段收视冠军;同样根据盛大文学旗下作品改编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获得了极大的反响。根据旗下版权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杨幂主演《盛夏晚晴天》、《鬼吹灯》等近百部作品筹拍并陆续播出。还有诸如《星辰变》、《盘龙》、《凡人修仙传》、《斗破苍穹》等著名网游,也都是根据盛大文学的作品而改编的[11]。

盛大文学正在构建一个恢宏的想象力世界,创新打造网络文学产业链。用企业的方式进行文学生产,这种状况,也只有在网络时代才会产生。

其实,伴随着新媒介出现的网络文学,从呱呱坠地,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产业化胎记。“新媒体及其文学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产物,这种文学所具有的精神内容与传媒经济的双重属性,让经营者培植出了这样一条文化产业链:签约写手→储存原创作品→付费阅读→二度加工转让→下载出版→影视改编→制作电子书→开发移动阅读产品→网游改编→动漫改编→转让海外版权等,通过全媒体营销建立起一个融合在线阅读、移动阅读、实体图书、动漫、影视等多形态文化产品、立体化版权输出的链条。……一部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联袂上演,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收视收看市场,产生了‘网上火’与‘影视热’的市场双赢和资源共享。”[12]许多在网络平台上产生的文学,与工厂生产流水线相比,只有类别和程度的差别。这也是传统作家既鄙视又羡慕的方面之一。

六、网络文学正在日益深刻地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地渗透进人的生存之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很多情感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而是在电影、电视或者网络中体验到的。现实与艺术、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进一步模糊起来甚至发生混淆。不仅是艺术模仿生活,而且是生活模仿艺术。虚拟的现实将不仅影响他们的人生,也将构成他们的人生。

面对信息社会的来临,随着虚拟文化的出现,我们所安身立命的社会将出现人们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将产生根本的变革。文化内容的淘汰与更新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迅猛。文化的承传与延续将遇到尖锐的挑战。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化的操纵方式将产生很大改变。以文字为主的时代正被以视屏与联网为主的时代取代,传统文学的一维性结构将遇到尖锐的挑战。我们预言:探视中国未来文学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将会成为今后十数年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热点。而信息时代的出现,也可能带来中国文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的真正分野[13]。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将会呈现由平原到高原、由服务到引导、由创新到创造的一个发展过程。

[1]贾鹏锋.论网络文学的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黄长著.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3]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年08月03日10:18来源:人民网-通信频道.http://tc.people. 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4]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

[5]吴晓明.网络文学创作述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6]高瑞民.论网络文学的自由精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7]对话《繁花》作者:高浓度写作,素材够写好几部[N].解放日报,2015-08-17.

[8]王毅霖.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地位与应对方式——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高峰论坛综述[J].学术评论,2014(6):75.

[9]王宏图,葛红兵,梁宁宁,等.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发展笔谈[J].社会科学,2001(8).

[10]南帆.网络文学:你可以随心所欲吗?[N].文明与宣传,2002-09-30.

[11]宋炜.关注盛大文学全情参与GMGDC副总裁于澍出席并做重要信息发布——传送门[EB/OL].网络(http://chuansong.me/),2015.

[12]欧阳友权.新媒体文学:现状、问题与动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94-95.

[13]韦平.湘楚文化与五溪文学及其它[J].理论与创作,2002(1).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TAN Wei-ping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A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the network litera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Breaking som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ry writing,it has improved the public attention on the literature,and also increasingly penetrated into the modern life.From the overview of living and existing environment of Chinese future literature,the network literature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next 10 years and will even bring the real distinction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 forms of Chinese literature.The future trend of network literature will present a development process,which is from the plain to the plateau,from service to guide,from innovation to creation.

network literature; present condition; development trend

I207

A

1671-9743(2016)09-0019-04

2016-09-07

谭伟平,1957年生,男,湖南溆浦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网络文学的诞生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