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

2016-03-16

环球市场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常态劳动力常态

王 斌

身份证号码:370825197311093715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

王 斌

身份证号码:370825197311093715

中国经济发展进人的新常态,既不是一种中短周期波动表现,也不是任何已知的经济长周期现象,而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途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这个长期的、历史的大视角认识新常态,以其作为经济发展跨阶段的大逻辑引领新常态,需要从供给侧寻找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找准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对改革推进的方式做出恰当选择,进而贏取改革红利。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前景

1 、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将“新常态”定位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显示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新常态的高度重视和非同一般的强调。经济日报评论员在为此所发的评论中指出:“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是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

陈昌胜直接指明了新常态的意义所在:“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统一全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认识,指导各项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认识的创新与飞跃”,并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论断展开分析:“新常态的提出是符合经济规律、尊重经济规律的直接体现”;“新常态的提出是深入调查分析和系统归纳总结的结果”;“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飞跃”。

顾海良认为:“‘新常态’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方式和方法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光明日报评论员指出:“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2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逻辑

2.1 放开基础产业准入限制

在铁路、电信等方面,政府性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很多企业难以进入该领域发展。而观察以往这些领域的企业发展,大多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放宽这些领域的限制,使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将快速激发这些领域的市场活力,有效提升行业水平。以铁路建设为例,铁路建设一般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如果能让外部投资者参与进来,将有效地提升资本投资效率。

2.2 转型升级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状况及时作出战略调整,积极转型升级,在激烈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应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潜力空间是巨大的,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情况较明朗,需要积极向行业标杆靠拢。

2.3 消除劳动力供给和配置的体制性障碍,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

以西方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其核心假设是劳动力供给是有限的,因此会遭遇资本报酬递减现象。而中国二元经济发展阶段的经验表明,如果劳动力供给充足,则可以打破这个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由于中国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11年以来处于负增长,同年龄段的经济活动人口也将于2018年开始负增长,增加劳动力供给不再能够依靠总量,而应该着眼于有效配置和提高劳动参与率。因此,按照资源配置效率原则,无论是促进劳动力继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还是推动劳动力在行业间和企业间流动,都可以达到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效果,进而增加劳动力供给和改善配置效率,从而缓解资本报酬递减现象。

2.4 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与投资回报率互为因果

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长期存在的痼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就是高杠杆率、过量房地产库存、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积累,以及存在明显短板。而这些现象意味着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要素的扭曲性配置,最突出的弊端就是降低了配置效率从而减慢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因此,从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入手,而不是单纯着眼于满足数量指标进行“三去一降一补”和处置“僵尸”企业,可以在消化以往刺激性政策不良后果的同时,形成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本回报率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最后,上述结构性改革旨在矫正资源配置中的扭曲,形成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将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髙上,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增长源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来源,即资源重新配置和技术进步。在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潜力式微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将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效率源泉。

2.5 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化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建国初期比较明显,但是随着资源不断被消耗,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总有一天丰富的自然资源将被消耗殆尽,而环境污染也将加剧。在经济的发展问题上,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4-19.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陈昌盛.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N].光明日报,2015-01-27001.

猜你喜欢

新常态劳动力常态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