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发展阶段性特征探析

2016-03-16陈春芬

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水县紫陶制陶

陈春芬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地域文化】

建水紫陶发展阶段性特征探析

陈春芬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梳理了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提出紫陶发展可分为兴起衰落、恢复和繁荣三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兴起时期以个体为主进行生产,产量较低,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而逐渐衰落。恢复时期的生产方式由个体行为转为集体协作,产品更加丰富。而繁荣时期的紫陶正向规模化生产转变,产品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建水紫陶;兴起和衰落;恢复;繁荣;特征

云南建水县的制陶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那么建水紫陶与建水陶是否为同一事物?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界对建水紫陶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些理解并不准确甚至存在偏差。笔者赞同吴白雨先生对建水紫陶的界定,认为建水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云南建水及周边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内所生产的任何一种陶制物品,而其狭义则是指开创于明末清初,具备“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这一工艺的陶制品。[1]本文所探讨的建水紫陶是指建水地区在明末清初以后生产的紫陶制品。

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据《建水县志》记载,光绪年间(1875-1908),建水县瓦窑村的陶工潘金怀采用新泥料和磨制技艺,烧制出红色的烟斗,提升了紫陶工艺水平;1938年,建水县第一家私营永兴瓷厂开办;1951年,建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资金枯竭的永兴瓷厂并改为地方国营;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1954年,新中国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碗窑村37户人家组成“陶瓷生产合作社”;1956年,设立单独的美术陶车间专制紫陶产品;1958年,“大跃进”中陶器生产合作性质改变,由集体所有升级为地方国营,于1962年又恢复成集体所有;1965年,因生产成本过高而停产;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和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的经费支持下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1969年9月该厂关闭;文化大革命期间,紫陶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处于停产状态;1974年,在新建的龙窑中恢复汽锅生产;1997年,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2]粗陶为主的生产态势持续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以后,逐渐转为以细陶生产为主,紫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个体增多,市场逐渐繁荣。

二、建水紫陶发展阶段

建水紫陶自兴起发展到现在,体现的是一代代制陶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对制陶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其发展的历程并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大致可以把建水紫陶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紫陶的兴起和衰落

建水紫陶萌芽于道光和光绪年间,19世纪我国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入侵,吸食鸦片的人逐渐增多,对烟斗需求量增大。一些民窑在生产日用陶制产品外,顺应市场需求开始生产烟斗,瓦窑村陶工潘金怀打破单一色土制陶的传统,将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土混合滤制成紫红色的陶泥,烧制成紫红色的烟斗,这是建水制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随后,他又用鹅卵石打磨紫陶,最终形成了无釉磨光技术,这成了紫陶产品与其他陶制品的本质区别。值得一提的是,瓦窑村窑工张好,在陶器的装饰上进行创新,引入书画名家的装饰和“残贴”的装饰技法,使紫陶产品更加古朴雅致,提升了紫陶产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内部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外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建水紫陶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少数民间制陶艺人出于对陶的热爱,仍不断坚持紫陶加工生产,有个别紫陶艺人技艺水平极高,但从总体来看,紫陶行业逐渐衰落,每况愈下。

(二)紫陶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十分重视,当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3]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制陶艺人和相关专家学者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积极培养制陶专业人才,恢复传统制陶技艺,提高我国制陶技术水平和陶瓷质量。在国家政策和建水县地方政府的扶持带动下,一些流散的老艺人重操旧业,建水紫陶生产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物质产品渐渐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日用品的质量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受紫陶生产体制限制,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再加上人才缺失等原因,紫陶一度成为低端的日用品而走向低迷。经历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变化,由早期的个体、私营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所有,规模化生产,在这些过程中,紫陶发展起起落落,但在制陶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传统的制陶技艺得到恢复传承,在传承中有了改良和创新,还产生了一批优秀制陶名家。

(三)紫陶的繁荣

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文化艺术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紫陶产品由于其独特的书画装饰艺术而受到关注,市场需求量增加。2000年以后,原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工人纷纷创办、合资开办了几十家紫陶作坊,这些个体私营陶坊正在逐步形成规模。进入21世纪,由于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水县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紫陶产业发展的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紫陶产业从业人数明显增加。2003年-2005年,政府部门通过组织参展、拨款、举办展览和进行文化研究等方式,把建水紫陶再次推向市场。2004年,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了建水紫陶研究会,制定紫陶相关生产标准,规范紫陶行业,积极促进紫陶业健康发展。2007年,紫陶茶具作为泡茶的最佳容器,随云南普洱茶的热销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2008年,建水紫陶因其独特的工艺被认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知名度大幅提升,市场对紫陶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建立,为紫陶的宣传、生产、销售搭建了一会良好的平台,紫陶产业呈现繁荣景象,日益发展壮大的紫陶市场给紫陶艺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三、建水紫陶的产品阶段性特点

建水紫陶的传统生产工艺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胚、填泥、修坯、烧制和磨光等步骤,[4]紫陶产品具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特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追溯建水陶和建水窑的发展历史发现,建水窑并非官窑,而是民间制陶窑,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碟、壶、罐、瓶、杯、缸、瓮及钵等,常以诗字和书画装饰,陶制品体现了不同时期民众的需求特点、价值取向,时代审美和风格,其器物造型和装饰也必然体现时代特点并顺应时代变迁。

(一)兴起时期的特点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产品产量较低,器型相对较少,造型古朴大方,图案装饰更具地域性,工艺整体来说不精致。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碗、盘、缸、壶等,以白色、黑色、红色为主要颜色,器物的装饰图案以各种书法字体(篆、隶、草书等)、山水画、人文画和花鸟画居多。

1.特色器物

上世纪最体现时代特点的产品是烟斗,它甚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烟斗本身尺寸较小,绘画复杂的图案、刻填无疑需要更高的技术,正是这种畸形的需求将紫陶的技艺推向新的高度。烟斗商请当地书画名家装饰、点染,制成的烟斗小巧而精致,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提升了艺术价值,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2.生产工艺及特点

建水紫陶主要以个人或家庭式小作坊的形式生产。遵从传统生产工艺,泥土的选择,泥料制作、刻填装饰、打磨等过程,基本全由个体手工独立完成,全部产品均为柴窑烧制,在装饰上有书画名家的参与,这是合作完成紫陶产品的开始。

淘制泥料很费工时,且紫陶需要阴干并保持一定湿度才能开展刻填工作,在纯手工生产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情况下,紫陶的生产周期受生产力的限制和自然气候的影响,产品更加耗时,生产周期长,产量较低。但这种精工细作也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一定保障,生产出一批精品。

(二)恢复时期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经历了手工业改造,走过了物质匮乏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物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期的产品以实用器物为主,逐渐出现了一些追求艺术价值的观赏性产品。产品有茶具、酒具、文具及摆设物件等多种产品,颜色比之前更加丰富。

1.特色器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汽锅的生产工艺已相当成熟,且由于到国际上参展获奖而名扬海外,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更掀起了“汽锅热”,汽锅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代表性产品,尤其是建水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汽锅更是古朴典雅,线条流畅,独具匠心。汽锅的外表面经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进行书画装饰,寓含着时代所推崇的坚韧、高洁、不屈及谦逊的品格,深受大众喜爱。

2.生产工艺及特点

紫陶的生产方式从个体行为转为集体协作,生产力逐步提高,产品也更加丰富。原来紫陶在工艺上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大部分是柴窑烧制。由于集中生产和分工合作,生产力提高,生产周期变短,产品产量增加。这一时期的产品丰富,但仔细观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家的紫陶制品便会发现,由于泥料不纯和制泥时未能完全排除空气,很多器物表面有细小斑点和出现棕眼,柴窑垫烧的方式也导致器物上有遗落窑灰或底部结有沙粒。[5]随着生产技艺的提高,斑点、棕眼和沙粒等现象在八九十年代的器物上已很少见。

(三)繁荣时期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需求呈增长趋势并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掀起了各种“养生热”和“收藏热”,建水紫陶也积极吸取外地的制陶工艺并创新,紫陶由大量生产低端产品逐渐转向生产中高端产品。产品从实用器物到纯观赏性器物应有尽有,工艺更加精良,产品更加丰富,紫陶向着更加开放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特色器物

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热销,作为普洱茶最佳搭档的紫陶壶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的茶壶相比,紫陶壶的大小尺寸、造型、装饰和颜色等方面都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和现代元素,更符合现代人的时代审美和需求。

2.生产工艺及特点

以工厂或作坊集中生产为主,少数个人和家庭也在从事紫陶生产,总体来看紫陶正向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在扩大生产规模后还引入机械生产,提高了紫陶的生产效率。专业的泥土搅拌机能使泥料充分混合,泥料压缩机则能尽可能地排除泥料中的空气。由于柴火温度不好控制,烧制会产生烟尘造成一定的污染。随着烧制技术的提高,更多的制陶人逐渐放弃传统的柴窑而开始采用气窑烧制,鹅卵石的打磨方式也逐渐被机器转轮磨光所取代,一些制陶艺人还采用上釉烧制的方式,颜色更加丰富多样。泥料颜色配比也更加多元化,一些颜色多样的复杂图案也能在陶产品上实现,提升了紫陶的艺术审美价值。

四、对发展阶段的思考

紫陶源自民间,一直根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书画中的艺术元素,融合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紫陶的兴起衰落到繁荣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继承创新并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大众需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使建水紫陶产品的造型更加美观,装饰更加独特典雅,民间艺术特征鲜明,更具艺术感染力,这也正是建水紫陶所应该坚守的品质。

[1]吴白雨.对建水陶三个认识误区的澄清及其根源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1,(2):139-142.

[2]孔明.建水陶瓷发展历史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5,(2):14-18.

[3]鄧白,杨永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5-7.

[4]孔明.建水紫陶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3,(12):251-252.

[5]田丕鸿.建水陶瓷[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198-199.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5-11-15

本文系云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建水紫陶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5Y348)的研究成果。

陈春芬(1979-),女,云南昆明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J527

A

1673-7725(2016)02-0179-04

猜你喜欢

建水县紫陶制陶
构建新型交易平台促进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浅析云南建水一季水稻生长发育的气象指标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哈尼族《铓鼓舞》进校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