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质量引领
——学习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

2016-03-16柯健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柯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质量引领
——学习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

柯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时代进步的关键,创新发展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指明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体现了党对把握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决定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格局和发展的面貌,创新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根本要求,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为实现创新发展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环境。

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客观地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明确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精神,不断探索新常态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建立发展新体制,拓展发展新空间,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根本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造福13亿中国人民的一项宏伟事业,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后冲刺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仅仅靠现有发展模式难以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必须转换发展理念,依靠创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要求经济发展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依靠要素规模,它强调的是速度和规模。但是,目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分析,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依靠比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客观上要求我们探寻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经济发展。当代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不是人口的多少,也不是资源是否丰富,关键因素是创新[1]。习近平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要大更要强。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可以换技术,但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只有靠自主创新。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发展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二)要求经济增长由以出口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的[3]。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就是传统的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外部市场出现下滑和国内房地产不景气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消费来拉动,说到底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也就是供给侧创新没能跟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或者是卖方不能向消费者提供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有效供给。所以,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必须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满足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时,消费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习近平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求产业结构由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

推动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涉及全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好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关键的核心领域的创新步伐,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制造业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传统落后产业加大升级改造的力度,加大支持优势企业对落后企业优化重组的力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二、创新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创新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引领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发展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指明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决定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式和发展的面貌。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

(一)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现代社会唯有以创新为恒久动力源泉,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经济强国无不是通过创新实现强国梦想的。17、18世纪的英国,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而成功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20世纪的美国通过一系列创新引领了世界科技的潮流而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6]。我们讲创新,更多地是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靠走自主创新这条路才能实现。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知识人才队伍,要打破制约人才成长的制度藩篱,建立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发展要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在推进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促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当前要破解的发展难题就是要找出不利于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体制机制,坚持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优化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出发点,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利益的重新调整,简政放权激活市场活力,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发展的高质量和良好效益的基础上。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可以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只有建立在创新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7]。供给侧改革创新目的就是要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以此激发社会的有效需求,让企业给广大消费者提供质量高、效益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供给方和需求方利益双赢。实践证明,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追求消费者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最优化。

(三)创新发展必须着力破解难题和补齐短板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也出现了诸多制约发展的难题和短板,例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投资增长乏力,出口市场不够景气,农业基础薄弱,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造成以上难题和短板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根源是创新能力不够强形成的。要破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和短板,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破解发展短板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紧紧抓住创新发展这个“牛鼻子”,做好破解难题和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既有体制原因也有对市场把握不准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创新能力的原因。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坚持以制度创新作为体制保障,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形成全面创新,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8]。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又面临来自国内发展动力转换的挑战,只有把发展落脚点放在创新上,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实施创新发展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只有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力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和市场活力。

(一)树立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的理念。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加快从追求速度规模的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走以立足于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效益的标准,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把思想自觉转化成推进创新发展的实际行动,积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最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树立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科技创新是核心,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文化创新是支撑[9]。凡是能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都是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激发全社会成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创新职能,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二)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

构建发展新体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必须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在为创新服务方面应当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推进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提高政府效能,深化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全面实行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民群众创新创业提供公平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10]。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保障机制,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区封锁和地域分割,破除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让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深化户籍行政制度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转换的进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成果在全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效和有序流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

(三)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创新的动力源自于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市场竞争的行为,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积极构建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健全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市场来决定、科技创新的成果评价机制由市场来完成,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特别是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企业生产要素在产业内或者产业间自由合理地流动,积极引导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三者有机融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竞争规则开展科技创新,采用普惠性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以此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化手段来提升和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当创新受到落后的制度约束时,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来培育创新机制,增强创新驱动的效能[11]。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发展机制。

(四)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创新需要有力的环境和土壤,建设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必须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职能转换,逐步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升服务,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创新发展营造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市场监管理念,提升政府监管效能,把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与加强市场监管责任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建立公平合理和高效能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教育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机构不仅要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要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管理体制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服务,发挥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技体制从宏观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微观上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逐步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健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是确保创新者创新成果和创新所得不受侵犯的法律保障。

[1]孙玉涛,刘凤朝.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13.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2).

[3]罗利元,高亮华,刘晓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97.

[4]郭淑芬.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68.

[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6]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6.

[7]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36.

[8]林毅夫,蔡昉,李周.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8.

[9]吕薇.建设创新型国家:30年创新体系演进[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276.

[10]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

[11]王顺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

责任编辑:顾榕昌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5.001

D61

A

1009-0339(2016)05-0005-05

2016-05-28

柯健,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