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

2016-03-16王国光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院校策略

王国光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8;2.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

王国光1,2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38;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审视与分析,能够增强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开放性、互动性、目的性和动态性等原则。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存在的问题,应选择架构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营造多元协同的构建环境、明确评价标准的目标定位和实现动态多维构建等路径予以解决。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1]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既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适应市场变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科学制订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是一项集创新性、社会性和务实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纵观有关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认知及构建,多因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而不尽如人意。因此,从系统论视角加以审视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为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提供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概述

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首倡“校本评价”(School-based evaluation)这一概念,即“以学校为本的评价”或“基于学校的评价”,以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需求。此后,各国纷纷开展校本评价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制订出不同的评价标准。[2]

校本质量评价同样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质量监控与管理以及自我调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与教育主管部门单一性、强制性的评价相比,更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通过反思性的校本评价和信息反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正是用以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是否达到某种程度或水平(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程度)的准则及规范,在表现形式上通常为质和量的规定。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是检测高职院校运营状况、评价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操作依据和参照标准。在校本质量评价中,虽然高职院校是关键主体,但是它与高职院校的客体属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体需要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也涉及用人单位及学生等多方主体的评价指标,以便于对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程度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二、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分析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也是具有哲学价值的方法论,由美籍奥地利人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是研究整体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系统论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系统的集合体,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动态发展性、自组织性、时序性和复杂性等是所有系统都具有的基本特征。其中,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观念,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系统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及构建既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因此具有整体性和相关性等特征。

(一)评价标准构建原则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把握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这一系统与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变动规律,促进其科学构建。为此,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系统是一个由各种元素或部件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性质功能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3]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从全局出发,调整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的关系,由此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应彰显整体性原则,从高职院校教育价值客体的整体性出发,体现评价标准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基于系统论“输入—过程—输出”的框架,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关系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系统结构。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应建构由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子系统、社会服务质量标准子系统、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子系统和师资队伍质量标准子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每一子系统都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质量标准应界定在相应范围内,每个评价标准子系统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应将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置于整个体系中协同运行,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整体功能都会有所减弱。

2.开放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系统需要从社会环境中得到资金、劳动力、技术和教学设备等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的输入。二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系统需要向社会输出高技能人才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系统生存于环境当中,与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外界接触。高职教育最终要面向社会,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会对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指数产生促进性或制约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在构建思想和方式上体现开放性,以“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为主导思想进行建构,强调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广泛性和适应性。同时,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应与高职院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放共融,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以期实现自下而上的构建。

3.互动性原则。系统各层次结构的要素和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鉴于系统的关联性特点,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应遵循互动性原则。一方面,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各组成要素在量上应有一定的比例,其运行机制、体系结构和基本指标等要素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旦结构失衡或指标失调,将会制约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功能发挥。另一方面,要关注可量化指标与不可量化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注意二者之间的转换。此外,还要关注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与学校发展规划、目标、趋势等方面的互动关系,让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成为高职院校展示发展成果、弘扬发展理念、展现发展前景的新型教育活动。

4.目的性原则。相较于其他学科,系统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目的和最优化。系统论认为,一切系统都有目的性,即系统目的的针对性、方向性和指向性。[5]人们研究、控制、建构与改造系统也都出自一定的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系统论的目的性原则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6]准确理解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是构建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虽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目的性原则,这是进行校本质量评价的立足点。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大纲,有目的地进行合理构建,客观而科学地监控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后勤和资源等方面的常态工作质量,以充分发挥诊断、反馈和改进的功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5.动态性原则。系统论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环境对系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7]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系统,把握系统演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条件的选择来控制系统的演化。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不应表现为静态化和单一化,应体现动态发展性,即要着眼于高职教育价值关系的发展性,使校本质量评价标准能够结合实践发展不断创新,通过发展来解决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问题。具体而言,对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应关注学校各项工作的表现与发展过程,及时了解日常工作的进展情况,使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动态性,实时为学校提供质与量的反馈信息,便于对高职院校开展形成性评价。此外,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动态追踪评价已经常态化,我国的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也应逐渐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二)评价标准构建存在的问题

1.结构框架尚未确立。基于系统论“输入—过程—输出”的整体结构框架,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应从“预设—培育—输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进行整体建构,共同形成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上一阶段标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下一阶段标准的品质,同样,下一阶段标准的反馈信息也会提示上一阶段标准的调整方向,从而使整个标准体系处于优化状态中,整体效应明显。然而,依照系统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高职院校各类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有的谈及预设标准或其中部分内容,有的强调输出标准或其中部分内容,有的将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标准混合呈现,也有的忽略过程标准的设置。这些标准或偏重一隅,或杂乱无章,尚未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难以系统、整体地进行校本质量评价,从而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整体功能的发挥。

2.指标设置缺少联系。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构成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各子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设置上存在着孤立、不合理等问题。如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在不中断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质量评价,仅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在学校内部进行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与修改。而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除了学生和消费者、行业、企业之外,还包括政府、人力资本提供者、教师以及潜在受教育群体,[8]在利益相关者及评价客体较为广泛与复杂的高职教育中,其指标设置缺少与这些群体的充分联系,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弊端极易暴露出来,出现孤立与灵活性较差等情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协调性。

3.评价目标难以凸显。系统论强调目的性原则,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由学习者变为从业者,选择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从业方向。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往往由于指标内容的模糊、笼统,使得评价目标难以凸显。例如,在对学习质量的评价上,用难以量化的标准进行评价,无法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性指标则弱化了评价的有效性。在对教师的质量评价中,侧重于对教师行为和方式的评价,缺少对本质现象的深度挖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评价目标难以凸显。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希望通过校本质量评价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但在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中,由于缺少对高职院校长远目标的分析,使得在有关行政管理评价等对学校影响深远的评价内容上出现空白,评价目标难以实现。

4.评价标准缺少创新。根据系统论的动态发展性原则,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应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相应改变,凸显创新性与多样性。当前,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依然延续传统,重视评价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或禁锢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中,缺少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未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得到演变和修正,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此外,高职院校“前厂后校”、“前校后厂”等校企合作模式日渐兴起,但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在对学生专门技术掌握等指标的规定上仅限于体验层面,缺少对具体岗位所需核心能力的深入分析。因此难以充分发挥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评价功能,也难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反馈信息,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

三、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路径

(一)构建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

基于对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系统分析,应重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构建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形成实用性较强、覆盖面较广的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以指导与评价高职教育的组织与运行,确保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从预设到过程再到输出的完整结构。一是明确预设性评价标准。这是预先的标准设想,即高职院校在进行校本评价时要达到的预期质量标准,应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效能评价提供依据和指导。二是设立过程性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标准是对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应以描述性的规定将专业设置、课程实施、教育管理、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教师资格、经费投入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标准化。三是完善输出评价标准。输出评价标准是对是否达到预设标准程度的评判标准,包括高职教育内在质量标准,即通过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结果;社会服务标准,即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满足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需要;个人标准,即是否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要,获得所需的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二)营造多元协同的构建环境

营造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元协同的构建环境,协调好多维度、多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必要条件。一是加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这是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核心力量。相较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获取的社会关注度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应以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为契机,谋求政府的关注,促使政府通过加强统筹规划、继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方针、紧密联系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等途径,加强关注,营造支持的环境。二是加强与行业的协同,这是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工作交流会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等行业协会,整合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与行业和其他高职院校之间的互动,促进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协同共建。三是加强与社会公众的协同,这是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基础力量。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有着消费预期与选择,是高职院校最广泛的潜在教育对象。高职院校应及时听取社情民意,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或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交流,了解社会公众对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得大众支持。

(三)明确评价标准的目标定位

脱离了目标,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将会失去方向。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一方面,明确评价标准的总体目标。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总目标应以人为本,即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高职院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围绕这一总目标构建出具体、清晰、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明确各层次分目标。将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分解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目标在于对整体教育环境的考量,如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中观层面的目标在于检验高职院校的运行模式与建设成效;微观层面的目标在于对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的评价。围绕这三个层次的目标进行构建,不仅可以防止对某一方面的忽略,而且透过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增强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四)实现动态多维构建

社会职业和岗位会随着知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基于系统的动态发展性特征,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应体现动态多维性。一方面,重视动态指标的构建。动态指标是指能够随着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进行动态调整的指标。例如,若高职院校近期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偏重于教学,则可以动态调整为教学导向型评价指标;若倡导科研能力的提升,实现研究型发展战略,则可以动态调整为科研导向型评价指标;若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毕业,并走向工作岗位,则可以对其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和变化趋势,以便对动态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也可以由此实现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由下而上的构建。此外,充分关注与分析高职院校教育系统运行的动态指标,利用动态指标预测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前景。同时,还可以建构能够综合评价高职院校教学潜力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2014-06-16.

[2]Nevo,D.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A Case for School-Based Evaluation[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1):87-98.

[3]钱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整体性原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57-62.

[4][6]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614,616.

[5]邓荣.用系统论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问题[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9-41.

[7]肖玮萍.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2):89-92.

[8]王亚鹏.利益表达与整合——论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标准[J].职教通讯,2011(23):68-72.

(责任编辑:王释云)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Wang Guo-guang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be enhanced. Therefore, we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 such as entirety, openness, interactivity, objectivity and dynamic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create a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clear the target positioning and complete dynamic construction.

Key words:system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based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6) 02-0072-05

doi:10.13983/j.cnki.jaechu.2016.02.015

收稿日期:2016-04-2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研究”(编号:13YJC880064)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基于比较的视角(编号:15ZD3LYB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国光(1975-),女,山东菏泽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编审,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

猜你喜欢

系统论高职院校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