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货产品的风险及防范
——以中信泰富巨亏事件为例

2016-03-16李晓阳

环球市场 2016年36期
关键词:泰富中信

李晓阳

山西财经大学

期货产品的风险及防范
——以中信泰富巨亏事件为例

李晓阳

山西财经大学

本文以中信泰富事件为例,阐述了其交易失败过程,并从四个方面不同角度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中信泰富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认识不足,使投资风险增加最终导致巨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几项应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措施。

衍生金融工具;中信泰富;风险控制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概述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二、造成中信泰富巨亏事件的原因

(一)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

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值趋势还将保持,做多澳元肯定会赢利。然而,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最终让澳元飞流直下。对澳元价值前景的误判导致了中信泰富决策的失误,并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投入升级:误判市场风险

投入升级主要是指投资决策者为了证明自己最初选择的正确性,进一步向已经存在较大风险或者证明可能失败的地方继续追加新的投资,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损失,并最终获得赢利。

中信泰富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并且其买入行为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采取分批买入的方式。应当说,中信泰富在投资澳大利亚磁铁矿时世界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话,此时做多澳元完全可以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密集买入澳元的时段为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而此时,全球经济已显危险征兆,特别是到了2009年,所有不同经济体衰退的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信泰富已经发生明显亏损却仍在一味做多澳元。之所以如此,就是中信泰富认为澳元跌势已经见底,并试图通过追加投资挽回前面的损失,结果窟窿越填越大。

(三)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事实上公司是建立起了会计事务所设计的风控机制来预防流动、营运风险的,但因为总裁荣智健的独断专行,该机制完全没有启动,造成制定制度的人忘却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的局面。

(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作为总裁的荣智健,手中权力过大,公司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与荣智健一起打下了中信泰富的江山,并追随荣智健20多年,形成了对荣“铭感于心”的特殊情感,公司副董事总经理荣明杰、公司董事兼财务部部长荣明方分别作为荣智健的长子与爱女更是对父亲遵从有三。显然,无论是“钳控力”还是“内聚力”,两种力量都最终可能导致对荣智健个人决策权监督的失控,长期投机违规操作。这反映了公司内部监管存在大缺陷。

三、中信泰富巨亏事件的启示

(一)各金融机构要合理控制投资比例

各金融机构要合理控制投资比例,应使自有资金保持一定比例,限制高风险投资;投资要分散,不要把投资仅限于一类,并且结合自身情况,指定单项资金最高限额;各金融机构要有风险控制方法,为保证发生意外,可向保险公司投保或从事对冲交易。

(二)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

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加强监管,应同时出台相应的规定文件,对那些已经造成巨额损失的企业负责人及其相关责任人要严厉处罚。如果不处罚,就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冒风险去违规。企业必须充分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坚持以风险控制为主。

(三)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中信泰富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很明显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存在问题。大量案例表明,衍生工具灾难往往并非全因衍生性交易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 此次事件给各大企业上了有意义的一课: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其次,风险控制也关系到公司的治理结构。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一定要合理,防止主要管理人手中权力过大。此外由于央企的特殊身份,在海外成熟市场可以接受比较严格地监管,但是在国内主板市场同样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在大陆发生。可以说中信泰富发生巨额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澳元汇率下跌产生的市场风险,但更重要的是该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严而形成的操作风险。

[1]李毓.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的风险分散效应及其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6:9.

[2]涂忠武.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6-28.

猜你喜欢

泰富中信
中信特钢:越是艰难越向前
张中信大巴山书写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开泰富基金规模垫底两大主因
该如何安放手中的那点美元
华润中信入股:社会办医转向“航母”
中信的资源环保接替战
泰富红梅眼镜公司举办客户答谢酒会
中信泰富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