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为例

2016-03-16何村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黄山跨界

何村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跨界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为例

何村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应“跨界”。而“跨界”就要调整培养计划,对课程实施全面改革。学生应以“一专”为主,以“多能”为辅,培养成为拥有新闻采写、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新闻摄影、戏剧创作、节目主持、新媒体采编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

文化传播人才;跨界培养;一专;多能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指的是两个不同或者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应跨界,让学生跨界学习,从而使其成为复合式人才。文化传播类专业是相同和相近专业,因此进行跨界整合势在必行。

一、跨界培养的依据与面临的困惑

跨界就是要打破专业限制,让学生学习多个专业的知识,从而达到一专多能。

目前的形势是,单一的专业人才和缺少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再被社会看好。用人单位都需要有实践经历、具备多种专业能力的人才和某个专业领域的全才。因此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将是目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新举措。作为培养文化传播人才的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性强,用人渠道狭窄。媒体和专业团体目前人才饱和,就业面临瓶颈,如果还是培养单一的专业人才,就可能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因此探索培养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的途径,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将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和新闻学等专业打通和融合,解决了学生单凭一个专业就业而出现的就业难问题。学生拥有了多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将拥有多个就业渠道。

面对跨界,还要解决来自三个方面的困惑。一是教师的困惑。一些专业教师觉得在专业教学中专业淡化,个别专业课程边缘化。二是学生的困惑。学生对自已到底学什么专业,毕业后怎样去就业感到困惑。三是学生家长的困惑。他们认为都学,会不会什么都学不会。

面对这些困惑,必须以说服为主,和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理解跨界的意义和内涵,认清就业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变化,努力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走出一条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跨”的内涵与“界”的外延

(一)对课程实施全面改革,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努力让学生自学、讨论。要改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删减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的比例,同时专业既要跨界融合,但又必须保持本专业的特点,突出本专业特色,使专业核心的东西不能丢。这就要把几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设定为专业基础课,并作为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以学生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课为 “一专”,其他专业的专业课为“多能”。学生以“一专”为主,以“多能”为辅,成为拥有新闻采写、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新闻摄影、戏剧创作、节目主持、新媒体采编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界定上,突出“一专”,以“专”为主;而跨界是知识的补充和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有了跨界,学生就有了多个平台,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就可以在能力上得到更多锻炼。这对学生成长成才尤为重要。

(二)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

必须根据跨界的需要调整培养计划,由过去的单一培养过渡到跨界后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人才。调整课程设置,取消理论性过强或明显与专业脱节的课程,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使课程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调整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将毕业成果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内容。以新闻作品、调研报告及电视剧剧本、电影剧本、微电影、电视短片、纪录片、风光片替代毕业论文。还可以与行业合作,直接聘请业内人士担任学生毕业作品的指导教师。

2014年7月,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制定了应用型课程讲授的参考标准和课堂内容的相关规定,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讲授好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同时根据实践课程的特点,改革原有的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将毕业成果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内容,并以新闻作品、调研报告及电视剧剧本、电影剧本、微电影、电视短片、纪录片等替代毕业论文。此外,还制定了文化传播类专业本科学士论文改革方案和学生获奖作品认定为毕业作品的相关规定。

三、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师的跨界与转型

文化传播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只有加强实验室建设,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推动跨界后复合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014-2015年,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共投入2 000余万元,建设了全景虚拟演播厅、全媒体融合实训中心、播音主持实训中心、形体训练中心、室外电视播放大屏幕、广告摄影棚、非编实验室等,同时购进摄像机80台,照相机100台。

跨界和跨界后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教师也必须跨界和转型。关于理论课程,要进行研究和删减,理论课程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评价学生要摒弃注重懂多少知识的模式,而是考察其能做出什么。做是一种综合素质。跨界前教师是在课堂教学;跨界后,教师要走出课堂,由课堂讲授理论转型为课外实践指导,具体教会学生怎样做,做什么。

作为地方院校,专业师资力量基本上都较为薄弱,而跨界后教师要适应教学,就必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是选派教师到相关业务单位学习,系统地接受专业的培训,进行挂职和实践锻炼,将其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积极引进兼职教师,将行业知名专家和业内资深人士聘请过来,建立由知名专家和业内资深人士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可以给学界带来业界的新动态和新鲜的空气。

2015年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在业界建立教师工作站3个,让教师定期到工作站工作和学习,聘请业界教师20余人。

四、跨界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解决,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因此,实践教学对于跨界后的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搭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建设实践课堂、专业社团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业界人士和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创造条件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实际的工作和锻炼。要与社会各界建立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使学生培养更接地气。同时要探索合作育人的机制,将学界和业界的合作有序、长期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聘请业内人士和教师建设实践专业团队、实践课堂和实践项目。2014年建设专业实践团队49个,2015年建设专业实践团队40个;2014年开设实践课堂19门,2015年开设实践课堂13门。此外还建设实践项目17个,总计3 000多人次参加学习。

为与地方建立稳定的联系,加强实践人才的培养力度,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成立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院务管理委员会,指导学院改革和人才培养。两年来建设教学实践基地27个,与业界联合创建了大学生专刊、大学生电视台工作站、大学生摄影基地、艺术团、舞蹈基地等。此外,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成立了电视台、微电影创作基地、摄影基地、媒体传播实践中心,开通皖南戏剧网、徽州文化网、图像徽州网,创办《南岸》杂志、《新安江晨报》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

五、跨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

跨界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多困难,主要有五点。一是观念的转变。作为地方院校,特别是多年的师范院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观念,如何从满堂灌过渡到引导学生做中学,教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二是学生的适应。地方院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不足,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本和课堂走向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是基础建设的保障。跨界人才培养需要教学设备的保障,这就要求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跨界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动手能力,特别是跨界后教师也面临着跨界和转型。但目前一些院校的教师基本没有行业的工作实践背景,因此在授课中缺乏实践能力的指导,跨界和转型面临一定的难度。五是学校的重视。跨界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给予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学校要重视,能够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要为跨界后的应用型、复合式人才培养“松绑”,允许探索和实践,允许打破一些清规戒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允许面向实际,允许灵活多样。

跨界人才培养不仅面临诸多困难,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跨界人才培养是不是培养“工匠”。二是跨界后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但理论和学术功底会不会降低。三是跨界后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如何架构;如何和动手能力保持平衡,怎样平衡。特别是实践课堂、专业社团的开设和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实训基地建成后,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如何减负,如何遴选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冲突如何解决。四是在跨界后的应用型、复合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如何区别大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五是跨界后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实践课堂、课外专业社团与课堂教学如何配合与提升。六是单纯地在文化传播类专业跨界内容是否狭窄,能否进行更大的跨界,如何实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跨界和融合。

责任编辑:吴夜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ase Study

He Cun
(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university,as an institute for training talents,should cross the discipline in talents training,which requires the adjust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reforms.The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one major and meanwhile get“multi-skills”so as to be trainedascompoundappliedtalentswhohaveprofessional skillsof newscoveringandwriting, broadcasting,television producing and directing,news photography,drama creation,programhosting and new media collecting and edi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one major;multi skills

G642

A

1672-447X(2016)04-0118-03

2016-03-16

安徽省省级教研重点项目(2014jyxm340)

何村(1963-),黑龙江哈尔滨人,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史、新闻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黄山跨界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黄山冬之恋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