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学作家笔下的“旧”小说述论

2016-03-16张振国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叶圣陶短篇小说文言

张振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新文学作家笔下的“旧”小说述论

张振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清末民初是我国文言小说的变革期,虽然文言小说受到白话小说倡导者的批判和攻击,但直到“五四”之前,都几乎与白话小说分庭抗礼。甚至一些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作家,如鲁迅、叶圣陶、刘半农等人都曾经创作过文言小说。这些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小说的存在也证明白话和文言并不是区别进步与落后文学的最佳标准。

新文学作家;文言小说;鲁迅;叶圣陶;刘半农

进入民国以后,文言语体小说并未很快消失,尽管鸳鸯蝴蝶派作家创作的文言小说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强烈批判,但有意思的是鲁迅、叶圣陶、刘半农等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的作家都曾经用文言创作过短篇小说,虽然他们的文言短篇与传统的文言小说已经在手法上有了很大革新,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文言和白话并非区分新旧文学的最佳标准。新文学作家自己所提倡的消灭文言的种种做法,其功利性同样非常明显。1933年,范烟桥主编的《珊瑚》杂志第2卷第8期发表了一篇署名彳亍的短文《新作家的陈迹》,指出刘半农(原名半侬)、鲁迅(前名周豫才)、施蛰存(前名青萍)、戴望舒(前名梦鸥)、黄中(即黄花奴)、俞长源(即俞牖云)、老舍(原名舒金波)、楼建南(前名剑南)、叶绍钧(前名圣陶)、吻云(即许啸天)、苏凤(即姚赓夔)、滕固(原名若渠)等人也曾在《小说新报》《星期》《小说丛报》《礼拜六》《小时报》等杂志上发表过旧体作品,同时指出鲁迅“著文言小说甚夥,发表于绍兴《越铎日报》副刊中”。叶圣陶“《礼拜六》中作品颇多”,而滕固“昔年文言作品颇多”。[1]3-4范烟桥以列举事实的形式对新文学作家对旧体文学的攻击进行了含蓄的抗争。基于此,对部分新文学作家笔下的文言小说进行分析和评判。

一、鲁迅的文言小说《怀旧》

1913年的《小说月报》第4卷第1期发表了鲁迅的文言小说《怀旧》,署名“周逴”,后来重刊于《希望》1937年第1卷第1期上。据周作人在 《关于鲁迅》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其实并不始于 《狂人日记》,辛亥冬天在家里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以东邻的富翁为‘模特儿,写革命的前夜的事,性质不明的革命军将要进城,富翁与清客闲汉商议迎降,颇富于讽刺的色彩。这篇文章未有题名,过了两三年由我加了一题目与署名,寄给《小说月报》。那时还是小册,系恽铁樵编辑,承其覆信大加称赏,登在卷首,可是这年月与题名都完全忘记了,要查民初的几册旧日记才可知道。”[2]261-266据周作人的回忆,该小说作于1911年冬天,题目和署名都是周作人加上去的。更需要关注的是,这篇小说是用新体文言写成的。新体文言不同于传统文言那么讲究辞藻和形式,相对比较自由浅显,但保留了古文的一些形式特点,比如称呼和“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标志性虚词。这种新体文言成为民初颇为流行的一种行文方式。

《怀旧》采用儿童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写辛亥革命爆发后乡村各色人物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人们思想的闭塞,同时也暴露出辛亥革命在思想宣传上准备不充分以及革命的不彻底。小说以情景开篇,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近于通俗的新体文言:

吾家门前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儿童掷石落桐子,往往飞入书窗中,时或正击吾案。一石入,吾师秃先生辄走出斥之。桐叶径大盈尺,受夏日微瘁,得夜气而舒,如人舒其掌。家之阍人王叟时汲水沃地去暑热,或掇破几椅持菸筒与李妪谈故事。每月落参横,仅见菸斗中一星火而谈犹弗止。

同时还通过大量对话描写来展示事件经过,其对话与传统文言小说亦有区别:“先生闻今朝消息耶?”“消息?……未之闻……甚消息耶?”“长毛且至矣。”“长毛?……哈哈,安有是者……。”胆怯的私塾先生、准备迎降并投机革命的富翁、下层王翁和李媪等人物均通过语言表现了他们内心忐忑不安的状态,其人物对话声口宛然如现。

周立波在《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中说:“这篇小说的发见和重刊,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五四,以前的作品,这是鲁迅把辛亥革命反映得最为亲切的一篇小说,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发展的一点上,在探讨辛亥革命的本质的一点上,《怀旧》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篇小说虽然文字是旧的,但是我们可以看见在那里面已经包含了鲁迅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思想,而且带着一种浓厚的讽刺色彩。讽刺是鲁迅毕生使用的战斗武器,在这里面已经露出了它的锋芒。而反封建是要到五四运动时,思想界才有明确的号召。但是看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鲁迅在辛亥的冬天已经开始担负了这个任务。”“读《怀旧》我们可以引起这些的怀想,同时也可以藉此推测中国的前途。这是一篇重要的小说,它的重要是在它把握了辛亥革命的许多本质的特征,使人可以推测革命和革命中的两个阶层的发展倾向。它的重要也在它显示了鲁迅的思想的深和艺术的高,显示了鲁迅在‘五四,思想界的反封建口号,明确提出了之前已经暗自肩起了反封建的课题而且开始那么锋利的运用了他毕生运用的武器,那讽刺的剑。”[3]128应该说,早在进入民国前,鲁迅就吹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所用的是当时旧体作家也在用的新文言,而不是后来鲁迅自己所提倡的白话。

《怀旧》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小说技法,通过截取普通村镇生活的几个片断,反映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小说没有叙述一个贯串始终的故事,只是通过一个小学童的视角描写了几个生活场面,是他在私塾里一天的见闻。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心理,因此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了现代短篇小说的品格。但也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此前我们对整个民初文言短篇小说的梳理情况来看,无论是场景开篇,还是对话运用以及新体文言的应用等,绝非《怀旧》所独有,很多新体文言短篇小说均具有了这些典型特征。

二、叶圣陶的文言小说

除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外,叶圣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也已经开始他的文学创作活动。1914年至1916年间,他先后发表了署名“圣陶”的“奇情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①、“社会小说”《贫女泪》②;署名“叶匋”的“社会小说”《穷愁》③、“社会小说”《博徒之儿》④、“神怪小说”《孤宵幻遇记》⑤、“忏情小说”《飞絮沾泥录》⑥、“艳情小说”《终南捷径》⑦、“滑稽小说”《瓮牖新梦》⑧;署名“允倩”的“奇情小说”《癡心男子》⑨;署名“叶允倩”的《倚闾之思》⑩、《旅窗心影》⑪、“社会小说”《陈生》⑫;署名“谷神”的“国民小说”《良心上之敌忾》⑬、“国民小说”《一贫一富》⑭、“教育小说”《某教师》⑮、“哲学小说”《灵台艳影》⑯、“言情小说”《葛兰小史》⑰、“哀情小说”《我心匪石》⑱以及“应千(译遗),叶匋润文”的“奇情小说”《黑梅夫人》⑲等近20篇文言小说。由于这些作品都刊登在被称为“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的刊物上,而这一派别在“五四”以后又一直被认定是新文学的对立面,因此过去在评价叶圣陶这些文言小说时都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其实创作文言小说的未必就是守旧作家,而用白话创作的也未必就一定代表进步。叶圣陶的文言小说所用新体文言,不过是在行文中用了“之乎者也”而不用“的了呢吗”罢了。

叶圣陶的新体文言小说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如“社会小说”《穷愁》写贫民阿松有衰母睛溃且瞽,赁王家矮屋未尝租值者三月矣。阿松事母孝,因工厂歇业故靠卖饼养母,仅足温饱而已。后因卖饼误入赌场被当成赌徒抓入警局,警员意图敲诈,但阿松无钱取赎而被罚做苦力二月,其母在家无所依靠,得邻里帮助得不饿死,后其母典当仅有之蓝绸棉袄赎阿松以归,次日,其母去世,阿松伤心葬母后不知所之。对当时社会黑暗贪腐、贫民无以为生的状况有深刻反映。“滑稽小说”《甕牖新梦》写进入民国后,帝制取消,然黔地深山中人不知。某村中塾师李某得异梦,自信有帝王之征,有阮某者附和之,乃集合四十余人欲取县城以建都,并准备分封其祖父、妻子和所有参与之人。消息传入县城,县官只有二十余卫兵,乃赴邻县求援。次日,李率众气势汹汹而来,守城士兵惧李某有神咒护体,不敢抗,纷纷弃县官而逃。唯余一兵不惧神咒,发一枪而一寇仆地,众兵气壮,回身乱枪击之,结果李某等人皆被打死。故事以夸张手法讽刺了乡民的愚昧和无知,与鲁迅的《怀旧》相似。“艳情小说”《终南捷径》以诗词代场景开篇,后有“著者曰”评论,融新旧短篇小说手法为一体。故事写入民国后,前清旧吏某甲在上海纳某名妓为宠,而该妓为某公子素所眷恋者。公子之父时居国中高位。正当众人皆为某甲担心之时,该妓已与某公子重温旧梦。后来某公子从妓口中得知,所有一切均是某甲为结交公子故为金屋藏娇之计。后某甲得公子之力由前朝旧吏摇身一变成为民国驻沪特派员。故事反映了民国初期的政治投机行为和官场腐败,与晚清相比并无多大改观。

“忏情小说”《飞絮沾泥记》议论开篇曰:“含露珍花,羞风艳蕊,非不奇丽可贵,而一旦辞枝,随风漂泊,粘泥坠溷,侪于粪土,牛羊且得而践踏之矣。”记大家女珊姑被仆人福生和顾媪诱拐私奔至上海,初与福生为夫妇,后被福生抛弃,生子后无所依靠,而顾媪则席卷其余资而去,珊姑沦为乞丐,后悔不迭。“奇情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写医生陶子晋爱上照相馆玻璃窗里陈列的一张相片中的女子,却无缘见面,待有机会相聚,那女子已是请他诊治的奄奄一息的病人了。“哀情小说”《我心匪石》中的农村少女银姑与男青年阿菊相爱,但母亲将她骗嫁给张财主,银姑从新房逃出,待找到阿菊时,他已因欠官赋被打重伤致死,银姑因而“投尼庵为佣,长斋礼佛”。“哲学小说”《灵台艳影》写画家白生对他绘制的一幅画中的美人产生感情,并在梦中苦苦追求,醒来“始悟以前种种,皆属幻梦”。叶圣陶笔下的这些小说带有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印迹,我们可以看到新作家笔下的文言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笔下的文言变体小说在风格上其实是一致的。

叶圣陶以旧体传奇手法创作的“神怪小说”《孤宵幻遇记》记张君寓某氏园遇怪异事。后有叶匋曰:“曩读蒲留仙书,辄以为荒诞凭意构,而张君语我凿凿,有如蒲书所言,不亦异欤?”而“社会小说”《博徒之儿》写博徒之子王根生虽然家境困难但刻苦好学,其母去世后父续娶,继母虐待根生,以毒茶诬根生,父挞根生几死,根生无怨色。似乎在宣传传统的“孝道”。《飞絮沾泥录》写珊姑离家后遭遇不幸最终沦为乞丐,作者批评她“正患在不闻礼教耳”。作者虽同情珊姑对爱情的向往,但又不放弃传统礼教,体现了这一时期思想的局限性。当然,多数文言小说作品体现出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特点,无论是结构手法和语言上都可以看出过渡时期的中间状态。

叶圣陶的主要成就不在于其创作初期的这些文言小说,而在于后来的具有“五四”精神的白话新小说,因此自然不能就此将之归入鸳鸯蝴蝶派作家之列。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五四”之前,中国短篇小说的体式和手法创新在主体上是从文言小说开始的。

三、刘半农等人的文言小说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作家是刘半农,他跟人合作用文言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如《橡皮傀儡》⑳、《悯彼孤子》㉑等。另有还独立创作了“侦探小说”《淡娥》㉒、“滑稽小说”《吃河豚》㉓、“少年小说”《立志难》㉔、《女侦探》㉕等新体文言短篇小说。《淡娥》借用西方侦探小说探案手法层层剥茧,得出真相,然与传统文言之第三人称叙事不同,以第一人称“余”与老王侦破女子淡娥被杀案经过作为叙事主线,其间穿插破案线索,如淡娥之日记,均明显受到西方小说观念影响。《立志难》通过第一人称回忆口吻开篇,以父亲的两封书信作为全篇核心来叙事,通过书信内容回忆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是一篇颇具代表性的书信体小说。其开篇曰:

嗟夫!余父弃养已四年矣,余亦已卒业于大学差可自立矣。当余初入大学之时,余父曾作长信二封示余以立志之道。余初亦不甚重视之,以为老生常谈。乃第二函到校后未几,而吾父以暴病逝世之惊耗斗至。余一时哀痛之余睹此遗牍,益自泫然泣不可仰。至奔丧之后,复至校中立取二书铭诸座右,旦夕诵之,力行不怠。余今日之所以差堪自立者,皆此二书之功也。吾既躬受此二书之惠,不敢但任此二书之效力及于吾一人而止,故录之如左,以为吾青年求学诸君告,谅亦诸君之所乐闻欤。[4]1-12

其后则以书信二封作为全部叙事内容,通过书信中父亲的口吻来叙事,抒发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其语言也没有旧体文言那样晦涩,而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近体文言,浅显明白。由此可以看出刘半农文言小说中对新小说技法的吸收借鉴。

另外,1919年滕固以“若渠”笔名发表了用浅近文言写成的“社会小说”《酬劳品》,开篇突兀,结局新颖,也明显受到西方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影响。写周文新大律师替蔡瑞香打赢官司,本期望得厚酬,结果对方遣子送一古董铜香炉为酬劳,周以为无用之物,乃转手送与朱医生顶替自己的医疗费。朱医生亦不以为然,置之一旁。后医生遇一患足疾之贩骨董老人,医生请老人鉴定香炉价值几何,老人言此炉为宣德炉,值五十金,医生乃将香炉卖与老人,律师知道后悔恨不已。结局出人意料,蔡家发现骨董店中之香炉,以为与送与周律师之香炉可配成一对,又不惜重金买来送与律师,律师哭笑不得。后有“若渠曰”评论道:“周文新与朱梅笙,虽一言一动,靡不沈浸于利,其丑态百出,更无论矣。然则天下之人,无一非周文新、朱梅笙之品汇匹畴也。独念如蔡瑞香一片至诚,其人者,求于风尘中竟百不一得。悲夫!”[5]1-3直到“五四”之后的1923年,施蛰存尚以“施青萍”笔名发表有《童妃纪》,故事写明末福王朱由菘逃难途中娶童氏女,后被拥立为帝后不认童氏且以诈冒罪下之狱,童氏自述经历,且以书达于上,上执意不认,复命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严刑讯问,后童氏女惨死狱中。后有作者评论曰:“童妃事为明季三大疑狱之一,诸家纪载各相径庭。田间先生作《传疑诗》三首,附言曰:‘童氏出身不可考,而决为德昌王故妃也。其他记述均言妃不假惟非旧妃,盖如是旧妃则宫人臣下多识者,宏光决不能不认。是当以出奔时幸妃之说为近是。,故无论如何,宏光薄行已无遁词,纂辑群书成此一纪,读者以稗官之说视之可矣。”[6]1-3施蛰存另发表有《拜芙蓉馆艳录》㉖、《红禅室漫记》㉗则为文言体诗话类作品。

由鲁迅、叶圣陶、刘半农、施蛰存、滕固等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创作,再联系鸳鸯蝴蝶派作家笔下的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之际小说作家的转型以及短篇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和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在体式上的变革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统一的故事性结构模式和程式化叙述体制,实现了小说写法的基本解放。新体文言短篇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站住了脚,从而为“五四”后白话短篇逐步取代文言并成为创作的主导潮流而奠定了基础。公正地说,在短篇小说创作模式和手法的转型上,鲁迅、叶圣陶、刘半农等后来成为新文学楷模的作家们的贡献与徐枕亚、吴绮缘、李涵秋、刘铁冷、程善之等旧体文学作家们的贡献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从以上新文学作家的“旧”小说来看,白话和文言也许并不是区分进步与落后文学的唯一和最佳标准。

注释:

①《小说丛报》1914年第2期。

②《小说丛报》1914年第3期。

③《礼拜六》1914年第7期。

④《礼拜六》1914年第12期。

⑤《礼拜六》1914年第19期。

⑥《礼拜六》1914年第20期。

⑦《礼拜六》1914年第26期。

⑧《礼拜六》1914年第27期。

⑨《礼拜六》1915年第46期。

⑩《小说海》1916年第2卷第1期。

⑪《小说海》1916年第2卷第4期。

⑫《进步》1916年第10卷第2期。

⑬《礼拜六》1915年第63期。

⑭《礼拜六》1915年第64期。

⑮《礼拜六》1915年第65期。

⑯《礼拜六》1915年第66期。

⑰《礼拜六》1915年第73期。

⑱《礼拜六》1915年第80期。

⑲《礼拜六》1914年第17期。

⑳《礼拜六》1914年第27期。

㉑《中华小说界》1915年第2卷第5期。

㉒《中华小说界》1915年第2卷第11期、12期。

㉓《礼拜六》1915年第61期。

㉔《中华学生界》1916年第2卷第5期。

㉕《小说海》1917年第3卷第1期。

㉖《半月》1923年第2卷第24期。

㉗《半月》1923年第3卷4、7期;1924年第3卷第12期。

[1]彳亍.新作家的陈迹[J].珊瑚,1933(8).

[2]知堂.关于鲁迅[J].宇宙风,1936(29).

[3]立波.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J].生活学校,1937(3).

[4]半侬.立志难[J].中华学生界,1916(5).

[5]若渠.酬劳品[J].小说新报,1919(12).

[6]施青萍.童妃纪[J].半月,1923(19).

责任编辑:曲晓红

On the“Old”Novels of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Zhang Zhenguo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itnessed a 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Although new literature advocators criticized and attacked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until the“May 4th”,they were well-matched in strength with the vernacular novels.Even som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such as Lu Xun,Ye Shengtao,Liu Bannong,etc,also ever wrote som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The“old”novels of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prove that whether a novel is written by vernacular or classical Chinese is not the best criterion for distinguishing advanced or backward literature.

new literature writers;classical Chinese novels;Lu Xun;Ye Shengtao;Liu Bannong

I242

A

1672-447X(2016)04-0052-05

2016-03-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892)

张振国(1976-),山东博兴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言小说。

猜你喜欢

叶圣陶短篇小说文言
怎样写短篇小说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