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孟之“孝”及当代价值

2016-03-16申睿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仁政君主孟子

申睿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论孔孟之“孝”及当代价值

申睿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着深厚的内涵。孔子和孟子从各自的角度对“孝”进行了阐释。孔子希望通过推行“孝”,提高人格修养,实现“仁”“礼”的政治理想;孟子则将“孝”与政治紧密结合,作为其“仁政”思想的基础。在当代,重新审视孔孟之“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孝;仁;礼;仁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既是社会道德规范,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造字之初,“孝”就承载了最基本的家庭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173父母生养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孝”这种由家庭关系衍生的社会伦理,维护着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纵观“孝”的发展,从孔子对“孝”的阐述,到孟子、荀子对“孝”的完善和发展,直至汉代“以孝治天下”,“孝”的内涵逐渐丰富,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其中,孔子、孟子关于“孝”的阐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孔子之“孝”

春秋末年,“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2]329,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伦理几乎崩溃。孔子对社会中的种种乱象,希望通过“仁”与“礼”的实施,实现建立“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社会最基础的家庭关系上,孔子希望通过“孝”的推行,来建立一个长幼有序的社会道德体系。

1.“孝”的基本内涵:孝敬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弟子入则孝”[3]4,在父母跟前,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他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说明该如何做到“孝”。

首先,作为子女,要爱惜父母给与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4]221,所以不要损毁自己的身体,这是“孝之始也”[4]22。

作为子女,最重要的是尊敬父母。孔子曾经反问子夏:“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16孔子对当下的“孝”提出了批评,指出,比替父母做事、给父母吃酒饭、在生活上侍奉父母,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当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时,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15同样,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孝”,不能只做到“能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作为子女,“父母唯其疾之忧,”[3]15要关心父母的身体,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对于父母的年纪,子女要记在心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3]49。这些都体现出对父母的尊敬之情。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还要注意自己日常的行为举止。当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不远游”[3]48;即使离开,也要“游必有方”[3]48,告知父母自己前往的方向,以免让父母担忧。“事父母几谏”[3]47,对于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委婉地劝说父母。即使父母不听从,也要对父母恭敬不违抗,替父母做事不怨恨。对于父亲的志向,子女要加以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7当父母去世后,子女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274孔子认为,这种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做法,是子女对父母恩情的回报。

孔子提倡的种种孝行,正是当时的社会所缺失的。他希望推行这些点滴的孝行,融洽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改善当时的社会风气。

2.“孝”与“仁”“礼”

孔子的“孝”与他哲学思想中的“仁”紧密相连。“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3]2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孝”从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出发,将“仁”具体化、形象化。仁者爱人,孔子希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与孝敬,推己及人,从而实现“仁”的政治理想。

同时,孔子所推崇的“孝”是在“礼”的框架下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14无论是对父母活着时的孝敬,去世的安葬以及祭祀的过程,都不要违背“礼”的要求,做到“无违”[3]14。孔子尊崇周礼,赞赏“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3]32他希望通过“孝”的推行,继承周礼,实现礼治,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3.孝慈、孝悌

“孝慈,则忠。”[3]21孔子认为,作为君主应该做到“孝慈”。君主的行为,对百姓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君主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爱,百姓才会忠于君主。

“孝悌”是“仁”的根本。在人格修养上,遵守孝悌之道,是成为“士”的必要条件,“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3]196士处于贵族的底层,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士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应该“仁以为己任”[3]109,即追求“仁”的精神。他们既有崇高的道德使命感,同时又是文化的承载者。要想成为 “士”,“孝”是必不可少的。“孝”是“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具备仁、义、礼等高尚道德的必由之路。

“孝悌”延及到政治上,形成了孔子在国家政治上以孝为本的治国思想。“‘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3]21这种家天下的政治思想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177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维护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孟子之“孝”

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各种变法和改革,通过战争的手段扩大疆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2]455。学术思想上,各个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2]455,一脉相承了孔子“孝”的观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5]101他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孝”的理解。

1.“大孝”“至孝”

在对孝行的阐述上,孟子提出“大孝”“至孝”的观点。“事,孰为大?事亲为大。”[5]163孟子把事奉父母作为最重要的事,并指出,“大孝终身慕父母”[5]195,只有终身都爱慕父母的人才是最孝顺的人。孟子将舜视为“孝”的楷模。舜“年二十以孝闻”[2]4,到年老“五十而慕”[5]267,可谓“舜其至孝矣”[5]267。舜面对父亲的屡次加害,仍然孝顺父亲瞽瞍,阐释了“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5]168的“大孝”之道。不仅如此,舜成为天子后,见到父亲仍然非常尊敬。“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5]203舜用天下来奉养父亲,达到了尊敬父母的最高程度,达到了“至孝”。

2.对不孝的批驳

孟子对世俗种种不孝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列举:“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5]188孟子认为,这五种劣行会让父母感到不安,蒙受耻辱,是不孝的。

同时,对于战国时期其他学派中的不孝言论,孟子态度鲜明地加以驳斥:“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5]138孟子认为杨朱的“重己”、墨翟的“兼爱”,是有悖于孝道和人伦的,与禽兽无异。因此,对于杨、墨的学说应该抵制和批驳。

3.“孝”与“仁政”

在孟子的政治主张中,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324,主张施行“仁政”。“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5]167孟子认为,“仁”、“义”的实质就是“事亲”“从兄”。基于由家庭关系衍生的这种政治体制,孟子将“仁政”与“孝”紧密相连,将政治与家庭紧密相连。孟子认为统治者与人民正如同父母与子女一般:作为君主,要如父母对待子女般善待自己的人民,关心人民的疾苦;作为人民,应该忠于自己的君主,像对待父母一样侍奉君主。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5]7施行政治如果如同率领野兽来吃人,又怎么能作为百姓的父母呢?“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勤,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5]104让百姓生活困苦的人,同样也不能成为百姓的父母。

孟子认为,尧、舜是值得君主们仿效的楷模。他们治理天下,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5]265尧、舜重视作为家庭伦理的孝悌,并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至孝”的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2]3,用自己的孝行和杰出的才干,受到了尧的青睐,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5]168舜竭尽能力侍奉父亲瞽瞍的行为,使父亲得到了快乐,使天下人得到了教化,确定了父子的伦理规范。“孝”的推行,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也有利于“仁政”的施行和君主的统治。因此,孟子对于舜的孝行是极力推崇的。

对于百姓,孟子希望“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5。通过乡校教化的方式,让“孝”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5]5的愿景。只有全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5]14,“人人亲其亲,长其长”[5]156,才能实现“天下平”[5]156的理想境界。

三、孔孟之“孝”的当代价值

综观儒家思想,孔子与孟子对“孝”的理解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孔子谈论“孝”,将目光更多地投射于个体本身的行为。行孝既是对周礼的继承,也是对人格修养的提升。孔子对孝行的评价,更多注重“孝”在道德层面的意义。通过推行符合“礼”的孝行,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实现“仁”“礼”的政治理想。当然,孔子对“孝”在政治层面的意义虽有提及,但阐述得是不够充分的。

在孟子眼中,“孝”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孟子不仅将“孝”作为一个社会伦理的概念,更将“孝”作为君主实行“仁政”的基础。他提出“孝”的标准,并将舜作为“孝”的楷模。他更强调君主应该行“孝”,对待百姓应该如父母对待子女。这些都与“仁政”的思想紧密相连。“仁政”的政治思想较之于孔子的“仁”、“礼”更加完善。“之所以如此,现实原因在于氏族制度在战国时期已彻底破坏,‘礼,完全等同于‘仪,而失其重要性,所以,孟子已经不必要像孔子那样以‘仁,来解释‘礼,和维护‘礼,,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仁政,说。”[6]41

在当代社会,孔孟的“孝”的观念仍具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

首先,提倡“孝”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孝”强调子女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讲求关心父母,长幼有序。这有利于调节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的和睦、稳定。在每个家庭成员孝行的基础上,“孝”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这对于营造社会的和谐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提倡“孝”有益于传承传统文化。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成为统治阶级主要倡导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儒家思想的文化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孝”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割裂的部分。对“孝”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孔子、孟子“孝”的思想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奠定了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基础。对孔孟“孝”的观点进行梳理,对于我们追本溯源,回到“孝”的基本内涵,发掘“孝”的伦理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维护社会和谐、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愚孝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孔丘.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孟轲.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曲晓红

On“Filial Piety”Propos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Shen Rui
(Wuh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uhu 241000,China)

“Filial piety”has profoundconnotations in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us and Mencius each explained it from their own points of view.Confuciu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filial piety”,personality cultivation could be improved,and his political ideal of“benevolence”and “ceremony”couldbeachieved.Mencius combinedit withpolitics as thebasis of the“policyof benevolence”.Nowadays,reexamining Confucius,and Mencius,views on“filial piety”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ilial piety;benevolence;ceremony;policy of benevolence

B222

A

1672-447X(2016)04-0033-03

2016-04-20

安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gxk100);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90)

申睿(1978-),安徽芜湖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汉语。

猜你喜欢

仁政君主孟子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