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围城》首版的出版者

2016-03-16赵修慧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围城上海

文/赵修慧



谁是《围城》首版的出版者

文/赵修慧

人们说:“觉得这个鸡蛋好吃,有必要去认识下这个蛋的母鸡吗?”吃蛋是如此,看小说看电影就不一样了。喜欢这个作家或演员,只要是这个人的作品一出现,粉丝们往往趋之若鹜,一睹为快。而且粉丝们对这位偶像的出生、经历、性格、爱好样样都感兴趣、事事都想知道。年初,我遇到了一位钱锺书先生的崇拜者,他是《如皋日报》文艺版的编辑彭伟,他看了钱先生的《围城》,也就是说吃了鸡蛋,也知道了下蛋的母鸡后,还想知道:“是谁先品赏了这枚美味的鸡蛋;又决心去把这个鸡蛋复制出来,提供给全世界千千万万文学爱好者的呢?”他查到钱先生的《围城》是1947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发行的,而为钱先生编辑出版此书的正是我的父亲赵家璧,于是,他到上海来与我探讨这个问题。

钱锺书先生是一位研究家,写小说只是偶尔为之。据夫人杨绛回忆——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大高兴,催他快写。于是,他从自己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开始了创作。书写成后,由夫人交《文艺复兴》杂志连载 ,自1946年2月起,至1947年1月止,分10 期刊出。

《文艺复兴》杂志是抗战胜利后由郑振铎与李健吾两位主编的一本大型文艺月刊,于1946年1月在上海创刊出版。创刊初,两位主编分头向各自在上海、南京、重庆、北平等地的朋友约稿。巴金在杂志开创时,就把自己写的《第四病室》和《寒夜》交给《文艺复兴》连载。而这两本书他在开始写作时,就已决定完稿后,要交给父亲赵家璧出版。因为此时父亲已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退出了良友复兴图书公司,筹备着与老舍先生合力,一起去创立自己的晨光出版公司。

父亲虽然做文艺编辑已近二十年了,但此前并不认识钱先生夫妇。《围城》在《文艺复兴》上连载后,曾一度引起文艺界的各种反应,包括文艺评论家的谴责,但父亲看好它,决定把它编入新出版的《晨光文学丛书》中。书稿是由陈西禾帮助邀约成功,并交给父亲的。父亲与钱锺书先生好像没有经历一般图书出版前的协商谈判、签订出版合同等过程,也没有互相谋面。《围城》于1947年5月,排入《晨光文学丛书》第八种出版;按照父亲过去编辑《良友文学丛书》的习惯,书籍的第四页应是版权页,上面印有版次、印数、公司地址等信息。可能是为了节约开支,新版的《晨光文学丛书》却缺少了这一页。1947年与1948年《围城》各再版一次,它们的印数也都不详。在《围城》第一版上印着公司的地址是:上海哈尔滨路258号。我记得,那是一幢二层的老式居民楼,是我们一家老小居住的地方。公司初期,财力薄弱,只能在自家楼下的客厅放个办公桌临时经营。父亲白天在《前线日报》供职,业余时间才来做他最热爱的编辑出版工作。当时公司只有一名雇员,就是我那个才从高中毕业的表哥——陆元勲。1949年《围城》第三次再版时,公司才搬入四川中路215号,有了一间像样的办公室。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断绝了。《围城》等文艺书籍在国内都不能进入大众阅读目录了。但在国外,美籍华人夏志清阅读晨光版的《围城》后,于1961年用英文写的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在述及中国四十年代小说家时,对三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辟专章评述,其中就有钱锺书。由是,英、美、德、法、日、俄、捷克的翻译家,相继翻译此书,《围城》从此红遍世界。可是在国内,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时,文艺界才获悉《围城》在国外的成功。正如柯灵所说:三十年的“李迫大梦”,一觉醒来《围城》已经蜚声国际,举世传诵了。

1979年冬,父亲赵家璧到北京去看望钱先生,向他祝贺《围城》所获得的国际荣誉,并一起回顾了初版本出书的经过。当时,钱先生向他说起自己在美国访问时曾怎样用诙谐的口吻,回答美国记者关于《围城》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问题。他说:“爱伦·坡不是最早受到英国读者欢迎吗?福克纳的作品不是最先受到法国萨特的欣赏吗?”当时他们两人都盼望着《围城》能在国内重印。次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量重印《围城》。我现在手头有一本第三版的《围城》,上面记录的印数就有2390000册。

钱先生在新版序言中第一句就说,“《围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版、一九四八年再版、一九四九年三版……”,他没有说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他又告诉读者,“《序》里删去一节,这一节,原是郑西谛先生要我添进去的”。看来,钱伯伯当时思想还有顾虑,因为晨光出版公司是一个私营企业;而除了郑振铎(郑西谛)已盖棺定论外,另外一些他在序言中表示感谢的人物,其政治定论如何,他此时可能还不完全知悉。

其实,晨光出版公司是由父亲赵家璧和老舍,一个编辑和一个作家合作办的出版企业。虽然资金少,规模小,但因为主办人热爱文学、懂得编辑、善于经营,尽管只在上海营业了不足六年,由它出版、可以留世的、被世界各种文字翻译的名著,除《围城》外,就有老舍著《四世同堂》、巴金著《寒夜》、陆小曼编的《志摩日记》、师陀著《结婚》等等书籍。此外它还承担了一部由中国文协和美国新闻处合作,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担任翻译,包罗美国文学史,长篇、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可说是囊括各种文学类型的《美国文学丛书》。而公司的全部从业人员(包括勤杂工)还不足十人。而钱先生在序中感谢的李健吾、赵家璧、柯灵、唐弢、吴组缃、卞之琳等人,现在都是被人们尊崇的文学名家巨匠。

1984年10月,父亲到北京时,又去拜访过钱先生,想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回忆录,其中有一篇是回忆出版《围城》的故事。恰巧,他们夫妇俩外出未得碰面。回沪后,父亲把书寄到北京,钱先生回了一封信,表述谢意。

1990年由黄蜀芹导演、陈道明和吕丽萍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围城》在国内热播,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着自己“对方鸿渐的评判”和“对婚姻的感悟”。此时,我已迁居到老家,每天晚上陪着父母亲看《围城》,父亲看得很认真,随着剧情的进展,他会发出会意的笑声或不屑的叹息声。他常会得意地对我们说:“当年,我一看就觉得写得好,才去要来出版的。事过四十年,红遍了中国、红遍了世界!真的,没有想到呀!”

父亲对钱先生的学问很敬佩,钱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出版后,他都去买来阅读;杨绛阿姨的《干校六记》他也买来看。杨阿姨的书他看过后,还递我让我也看看。可是钱先生的书我想看,他却不让,他说:“你看不懂的!”我听他的话至今也没去看过,确实钱伯伯这些艰深的学问,我是看不懂的。

钱钟书给赵家璧的信

“十大流行语”的颜值会不会太高

京华时报刊文说,《咬文嚼字》遵循岁末惯例发布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又一次勾起了人们对于这一年的各种记忆、各种感受,也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个年年选的榜单的各种争论。入得《咬文嚼字》编辑部法眼的十大流行语,其流行程度,套用一句流行语,是“主要看气质”。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这些流行语,不少是高大上的气质有余,接地气的程度不足。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热得滚烫的流行语,接地气程度有余了,却没有端得上台面的颜值。比如今年最流行的一句然并卵,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原因是“不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用语,无疑不在推荐、推广之列”。

话说回来,这几年的网络流行语,然并卵、撕逼、屌丝等,都以生殖器来表达,虽然貌似很接地气,但这种迎合了少数重口味者趣味的流行语,传递的只是一种戾气和颓气。年度十大流行语舍弃这些词汇,无疑也是在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然而,既然冠以“十大流行语”,而非“十大文明流行语”,评选者在“流行、创新、文明”的三项基本原则中,就应给社会提供一个相对形成共识的菜单。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录、记忆,如何既客观又准确地总结这一个年度在中国人之间广泛流行的、创新又不失文明的词汇,这本身就是一个要求非常接地气的工作。所以,它首先应该是“风”,其次才是“雅”,而不是过多地考虑高大上。

今年的十大流行语,很多网友反映不够接地气,自嘲“忽然有一种没上过网的感觉”,可能问题不尽是出在“然并卵”没被收入,也未必是入选的词语不流行,而是许多表达“中性”情绪的词汇集体缺席。与此同时,“主要看气质”这句只在自媒体上刷过两天屏就销声匿迹的语言,却能赫然入选,原因竟然是因为“有正能量意义”,也不怕与“颜值”重复,很多网友表示看看都醉了。

今年的热词,网友烂熟于胸的比比皆是,要说高大上,一带一路、全面二孩,流行程度一点也不输入选的这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除了原句用于辞职而不被刻板的目光所叫好,一点也没有消极的意思。至于抗日神剧、天价虾之类流行语,即便是在批判现实,也具有相当积极、干净的正面意义。可见,所谓仁者见仁,标准也不是根本问题,而在于这个标准是唯客观,还是唯高大上。

网友愿意对着《咬文嚼字》推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吐槽,是希望它能记录这个时代的好声音,也是真声音。或许若干年后,这些流行语只是一个碎片、一段回忆,甚或是成长过后的一抹浅笑、一种释然,但正是因为客观,它才生动;因为真实,它才深刻。真正高大上的流行语,往往是接地气的。反之亦然。所以十大流行语,没有高大上的颜值不行,光讲颜值的高大上,忽视了接地气也不行。

“互联网+”给博物馆带来什么?

光明网刊文说,近年来,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让不少博物馆焕发“新颜”。许多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不仅可以让游客看到藏品更加精巧入微的细节,甚至可以让他们3D打印出立体的藏品细细把玩,而如果愿意,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家“游览”博物馆。引入互联网新技术,已然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潮流。此外,大型博物馆纷纷开始玩转微博、微信。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官方微博粉丝超过160万,微信语音导览正在取代传统的人工向导和解说机。首都博物馆网站已开通网上体验馆、互动漫游和三维展示,以期突破图片和文字的局限,给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华艺术宫开通了我国首个提供全景虚拟浏览的博物馆官方网站。在电脑上点开“虚拟游览”,网友就可以循着参观路线,将中华艺术宫从内到外在掌上“逛”一番。陕西数字博物馆是国内虚拟博物馆中的佼佼者。一张充满历史感的陕西“地图”上,标出了陕西境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名称。随意用鼠标点击其中一座,就能沿着“地图”在不同展厅进行虚拟参观,还能便捷地观看展品的高清图像与介绍。

海外的博物馆是数字化“道路”上的先行者,且在这条路上玩出了更多有意思的花样。走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街道上,你的手机可能会突然跳出这样一条信息:“曾经扰乱治安的酒徒和斗殴分子,会受到公开羞辱的惩戒。”短暂的茫然后,你会发现自己正站在曾经酒徒横行的酒吧街上。再往前走,你又会在手机上看到,“1733年,一个表演者在城堡前召集了一群看客……”你一转身,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堡就矗立在身后。这个推送故事的手机App正是当地泰恩·威尔档案博物馆的杰作。他们结合了当地历史、档藏珍品和手机定位,让游人身临其境地体味历史,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博物馆的兴趣。许多博物馆不满足于让游客“看”得尽兴,还为他们“定制”出可以触摸的文物。英国化石标本3D数据库由英国地质调查局牵头,集合了英国各大文博机构的化石标本。每个标本都配有高品质的3D图像和3D模型。参观者可以在电脑上将模型旋转、放大和下载。如果实在爱不释手,你还可以借助一台3D打印机,让立体的标本和化石呈现在你眼前。

不过,面对虚拟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反而是实体博物馆面对的机遇,而非冲击。比如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一些3D复制品可能将画作精细到连脸部细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大家还是如痴如狂地涌入卢浮宫。因为即使复制出一模一样的《蒙娜丽莎》,博物馆里那种神圣、庄严的感觉还是无法复制。

王安忆:我不是聪明的作家

北京日报刊文说,作家王安忆携最新长篇小说《匿名》亮相上海复旦大学,这是王安忆继《天香》发表4年后推出的又一部极具叙事特色和思辨意味的长篇小说,也是王安忆文学创作40周年之际的又一次全新探索。这部长达35万字的作品,分为上下两部,通过绑架、失忆等比较常见的手法,让主人公从现代文明秩序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个相对蛮荒和原始的环境中去,并在一步步剥离和剔除身份上的附着物之后,重新进入社会。用王安忆的话来说,是“重新进化一次”。读者自始至终不知道主要角色的姓名,他们有的只是外号或诨号。王安忆说,她无意将《匿名》写成一个具有悬疑探案特色的类型小说,也无意让故事的主人公上演一出当代版的鲁滨逊荒岛求生记,而是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

事实上,首次举办新书发布会,王安忆很忐忑。她怕请不到嘉宾,“这是令我困惑不安的事情,我是一个很怕出丑的人”,关于《匿名》一书,她就更忐忑了,“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写作机会,很陌生。写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恍惚感,总怀疑这么写下去有没有前途”。但文学评论家陈思和鼓励她说:“王安忆你应该要有勇气写一部不好看的东西。”他甚至认为,根本不用照顾读者的心情,不管他们是否读得懂。可王安忆又觉得,那是大师才能写的,大师才能不顾一切地写,“我觉得我是一个手艺人,我没那个胆魄”。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我要让《匿名》里的人物到荒山里去,就要花十几万字。我不是聪明的作家”。也正是因为种种忐忑,她从来没有这样急切地想听到回应。而外界的回应让她得到些许安慰,其中更包括身边朋友带给她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说:“这部小说可能有些人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会觉得特别过瘾。”有的读者则认为《匿名》是一部“烧脑”的小说,需要反复读。“在阅读上,可能不会像《天香》《长恨歌》这么唤起人们的共识和喜爱。”王安忆也谈及,在写完《匿名》之后的大半年以来,再没有写过小说,她觉得再进行小说创作,“稍微有一点点挑剔了。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完全写一种日常状态,不能再满足自己了”。

严肃作家当导演,有点悬

人民网刊文说,现在流行跨界当导演,演员、歌手、主持人都当起了导演,就连在书斋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也有不少人耐不住寂寞,要过一把当导演的瘾。最近,著名作家、诗人韩东与峨影集团签约,要把自己的小说《在码头》拍成电影。老友贾樟柯担任监制,为韩东的导演处女作护航。韩东多年来勤于写作,并没有当导演的打算,突然来这么一出,多少还是令人感到意外。就在前些年,电影导演还是很专业的行当,大多是学院派出身干这行。更早的时期,像冯小刚是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入行初期一度颇受非议。这两年形势大变,导演行当已经没有门槛,只要有资源能拉来投资,谁都能干导演。特别是明星演员、主持人等,挟粉丝以令市场,当导演拍片还形成了粉丝经济,票房之高让原来的导演界目瞪口呆。畅销书作家郭敬明、韩寒以及张嘉佳,都先后做起导演,即便电影拍得很烂,照样赚得盆满钵溢。

对于郭敬明、韩寒来说,不懂得摄影或指导演员演戏等专业技能,都不是什么问题,自有执行导演帮忙解决。至于他们拍出来的是否是电影,也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有粉丝疯狂买单,投资方早就乐开了花。相比之下,对于韩东这样的严肃作家来说,没有多少粉丝群,改编的小说本身又不是畅销书,影片并不具备票房保障。他当导演恐怕也离不开贾樟柯的撺掇,贾樟柯认为,韩东拍片能把优质的文学性带回电影,自己也希望能帮助其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内地严肃作家当导演,像韩东的朋友朱文、尹丽川等人都拍过片,基本上都是文艺片,艺术水准也不太高,顶多是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些小奖,但在市场上毫无反响。其实,作家拍电影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用影像语言来叙事。这跟写小说差别很大,小说是靠文字来叙事,跟电影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往往越是纯文学作家越难以兼容电影,骨子里还是两者的语言叙述方式不同。如马尔克斯、海明威的部分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但他们对电影很不满,甚至言辞讥诮。

韩东对文字精雕细琢,却未必对影像语言那么谙熟。拍电影很消耗精力,真正投入之后,往往会耽搁了文学创作。比如朱文的小说非常棒,但在当导演之后,再也没写出像样的小说,也是当代小说界的一大损失。韩东应该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拍电影对写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严肃作家其实没必要去凑热闹,市场再大也不是你的,踏实写作又怎么了?韩东已经年过半百,想从文字转换成影像创作,思维上改变频道并不容易,何必非要自己去执导筒。把小说交给别人去改编岂不更好?

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座谈会召开

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座谈会日前在市文联文艺大厅召开。在上海文艺界数百位老中青艺术家的共同见证下,杨祖柏、吴新伯、张建亚、张培础、陆星奇、陈飞华、林路、金江波、胡建平、奚小琴、蔡金萍、谭晶华、魏松等13位文艺工作者被授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王依群,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董云虎作重要讲话,对13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他们不辱使命,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

座谈会上,历届获奖者代表于本正和第五届获奖者代表蔡金萍、胡建平、奚小琴等分别发言,畅谈了自己对“德艺双馨”的深刻理解,表达了艺术工作者对品德高尚、艺术精湛的孜孜追求。“德艺双馨”是对优秀艺术家成功之路的科学概括,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会议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投身时代洪流,自觉履行使命担当,热情服务人民群众,大力推进文艺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后,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联党组和主席团成员与获奖者合影,并考察新启用的上海文艺会堂,观看《上海市文联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海市文联成立65周年文艺家图片展》。

上海杂技家协会换届,俞亦纲当选主席

上海市杂技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市文联文艺大厅召开,全市杂技艺术工作者代表一百余人出席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上海市杂技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俞亦纲当选为第六届主席,王莹、毛奇平、刘明亚、陆星奇、曹刚(以姓氏笔画为序)当选为副主席,推举程海宝为上海杂协第六届名誉主席。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代表市委宣传部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创作生产优秀杂技作品为中心任务,不断开创杂技事业新局面。希望广大的杂技工作者要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要努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奋力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作之中;三要追求德艺双馨、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诠释“设计之变”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于201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在西岸艺术中心开展。本届艺术设计展的主题:设计之变。自2003年首次举办以来,历经十余年,上海艺术设计展不断求新求变。知名艺术家丁乙作为本届上海艺术设计展的主策展人,策展团队包括享誉国内外的四位策展人卜冰、冯峰、毕月和胡本立。“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将呈现新风向,由四大板块、三层纬度组成:四大板块包括“聚变力”“新物种”“泛学科”和“未来场”。西岸艺术中心主场馆四个展区之间以及边缘空间将嵌入16个具有互动性的独立微型小展馆,它们将以“设计加油站”的板块散落在整个展出空间,既可将其看作板块之间的连接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动力引擎。此外,在本次设计展还将亮相三个特别项目,一是英国零碳工厂建筑事务所新设计出的轻便新型空中零碳建筑——停车场上的白领公寓,该设计充分利用城市中庞大的停车场空间,实现了建筑和自然能源的结合,并且让空间再利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还有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合作,全面呈现过去5年来瑞士平面设计大观的“瑞士平面设计展”;以及由德乌斯托大学工业设计的Marcelo Leslabay教授策展,由下属于西班牙外交部的西班牙合作与发展署组织的“重置设计——全新工作模式”,展览汇聚了近三年里由年轻的西班牙设计师和建筑师团队创作的家具、灯饰及当代室内装饰设计。

沪剧解派艺术传承交流与学术研讨在沪举行

为纪念沪剧表演艺术家解洪元诞辰100周年,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主办的“申曲传奇路·洪钟开新元——沪剧解派艺术传承交流与学术研讨”在沪举行。市文广局、市剧协、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相关领导,业界专家和沪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及正在上海戏曲学校学习的沪剧班27位学员,解洪元家属等100余人与会。会议围绕解洪元的德艺风范、对沪剧艺术的孜孜以求和勇于革新而创立的解派艺术,对沪剧新生代的殷殷期望和无私提携等深情缅怀,深入研讨。市剧协副主席、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在解洪元的艺术生涯中,革新与融合的艺术精神一直贯穿在他的舞台实践中,他留给后辈乃至整个戏曲界的宝贵的财富,是那些至今在沪剧舞台上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和角色;是黄钟大吕的“解派”唱腔和表演艺术,更有他那种为时代而创作,革故鼎新,兼收并蓄的艺术精神。

剧作家李莉作品学术研讨系列活动在沪举办

由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剧协、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步步留痕·智攀高峰——剧作家李莉作品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沪举办,50多位全国理论评论专家和戏剧界同行共同探讨、总结李莉的艺术成果及其作品的人文内涵与时代意义。李莉是当代著名剧作家,现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三十余年间,她创作了50余部戏曲作品,获得了全国及省市级70余个各类专业奖项。近十年来,她立足上海,为上海和全国的文艺院团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戏曲作品,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和全国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助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李莉作品学术研讨举行的同时,“剧作家李莉优秀作品展演”同期推出,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越剧连台本戏《甄嬛》以及新近出炉的越剧当代戏《燃灯者》等代表李莉最新、最高创作成就的作品在上海集中展演。收录新世纪以来李莉创作成果的《步步留痕——李莉剧作集锦》也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作为“海上剧谭”系列正式汇编出版,纳入上海三联书店“中国记忆文库”。

“艺术与当代语境之融合——守白艺术现象之探究”研讨会举办

上海民协联合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市文联举办了“艺术与当代语境之融合——守白艺术现象之探究”研讨会。上海美协副主席、秘书长陈琪,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兵,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朱孝岳及上海民协理论专委会主任徐华龙等作主旨发言。来自民间文艺理论界、工艺美术界、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界、收藏界等专家、学者六十余人畅所欲言,就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语境中的保护、创意性发展,如何更好地使其与现代设计和谐共生,以及如何藉此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与会者通过剖析研讨李守白的成功案例,探索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如何在当今的社会传承发展并有所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会议呼吁,民间艺术家和各相关文化单位肩负着传统艺术传承的历史使命,要努力使传统技艺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更积极有效的保护和丰富多彩的发展。

舞台剧《战马》研讨会举行

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艺术研究所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资助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上海演出研讨会”在上海文化广场召开。来自业界的戏剧专家学者,院团管理者和媒体等多方人士以及中文版《战马》剧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的指导下,上海市剧协策划了此次《战马》上海研讨会,和合作单位一起,特邀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制作人李东,木偶导演刘晓邑,制作经理刘文娜等剧组成员,分享经验,畅谈启示与思考,旨在提升本地引进与制作舞台剧在舞美技术与制作理念与发展,探寻合作模式的多样与创新。《战马》是一部关于友谊、勇敢、坚韧、信念的作品,以“实操木偶”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主角“马”乔伊(Joey)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舞台上。中文版《战马》在北京连演51场后,于11月15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上海首演,开启了在上海站的64场演出。11月18日《东方早报》发表了“看《战马》,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报道,引起业界思考。该剧是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框架下引入中国的第一部戏剧,从导、表演到舞台技术全面对接,比以往引进的欧美舞台经典剧目更具价值。

文学院举办纪实文学创作研讨活动

为探讨纪实类文学创作方法,推动《海上谈艺录》丛书项目更好运作,近日,上海文学艺术院举办“纪实文学创作暨《海上谈艺录》丛书写作研讨”活动。研讨会上,拥有丰富采访经验的原《解放日报》机动部主任熊能,以亲身经历的一线采访报道入手,强调了动作、心(神)态、数据、轶事、例证、寓意、触点、对话等诸方面对写作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成功的纪实写作,是用细节感染人、打动人,进而完成主题演绎的。在主题阐发环节,《海上谈艺录》丛书特聘编审、杂文家司徒伟智阐述了对传记文学的见解和思考,提出传记写作须杜绝失实,但忠于历史并非有闻必录,对传主的弱点甚至缺点也不应完全回避,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文艺理论学者、作家刘绪源以“让传记写作成为创造性工作”为题,肯定作者在传记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当作者带着经过思考的问题提问,这便是采访者的创造性。他从自己对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出发,阐释了存在于创作者脑中的“图式”,如果完全被动收集材料,这个“图示”就无法调动起来,写作便会是一个痛苦的、无聊的过程。

猜你喜欢

围城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听李健吾谈《围城》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围城”内外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