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伤性体验与柳如是的创作

2016-03-15迟慧涵舒耘华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伤性

迟慧涵 舒耘华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文学评论】

论创伤性体验与柳如是的创作

迟慧涵 舒耘华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在柳如是的文学作品中弥漫着强烈坚劲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来自于她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柳如是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她所经历的创伤记忆的展现。本文根据文艺心理学中艺术家的体验生成理论,从创伤性体验的角度解析柳如是文学作品形成的缘由,探讨其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及其通过词风所表现出来的出身卑贱的精神惶恐。

柳如是;创伤性体验;乱世;精神惶恐

目前关于柳如是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见,只是近年来才有了上涨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也是由陈寅恪先生在病中出版的《柳如是别传》引领起来的。柳如是由一名活跃在封建社会里出身卑贱且曾经入籍为妓的风尘女子,成长为一名有诗作流传于世,由大儒为之正名的的女性作家,她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她在作品中对社会现状的慨叹担忧,对女性爱情的描写和她精准独到的语言,都充分的展示了她出色的文学能力,让人绝口称赞。

柳如是的创作主要开始于明崇祯年间。她流落松江后坠落章台入籍为妓,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但她凭借本身的高洁品质,并没有沦落。后来,她脱籍从良,与复社、幾社、东林党人交往,与诸学子谈论时事写诗作文。在历经了与宋辕文、杨子龙等人的几段感情之后,嫁给了东林学士钱谦益。在这期间,她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在她的作品中有纷飞的战火,也有愤怒的呼告,她没有因她是女子、因她的出身而忘记、忽略甚至无视那个乱世。她经历过奔走,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改朝换代,这些成为了深深烙刻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她无法忘记,于是便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情感。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这个国家的担忧和无奈。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的乱世创伤。提到这,弗洛伊德曾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关于创伤性经验的文字:“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性的。”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作家的创伤性创作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但丁、曹雪芹、张爱玲等。福楼拜说:“珠子是牡蛎生病所造成的,作者的文笔都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这也证明了创伤性经历对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影响。柳如是早年十分不幸的生活经历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创伤性体验使她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性文学家。本文将从创伤性体验的角度,解析柳如是文学作品形成的缘由,探讨其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及其通过词风所表现出来的出身卑贱的精神惶恐。

一、乱世之感与乱世创伤

法国学者狄德罗说:“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经历了大灾难和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们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象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自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这便是战争创伤所带来的文学创作的最好说明。

柳如是的《戊寅草》约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其中作品主要是她十五至二十岁在松江一段时间的作品。这一段时间里大明朝廷内忧外患,南有李自成,北有鞑子兵。柳如是的作品中充斥着对这个朝代的思索和对民族英雄的渴望。在《于忠肃祠》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感悟,“自公替陵后,几人称荦卓。所以徒步课,痛哭王霸略。”忠肃祠是为了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柳如是作为这一个时代里生张熟魏、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在面对这个为国献身的官员时徒生一种对国家的无奈之感。她只能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她期待能有人拯救明王朝于风雨飘零的局面,这表现出她对国事的关注,对未来的惶恐以及无可奈何的失落。由此可见,柳如是的乱世之感很是强烈。河东君作品中弥漫的乱世之感可以归因于她的乱世创伤和记忆。从远因看,柳如是出身低微,作为风尘女子生活本就不易,更何况她为人高洁,退籍流落。在战乱中,讨生活的难度自然增加,动荡中她无法安稳的生活。从近因看,她的人生也因战争而改变了走向。在松江,柳如是曾和陈子龙两情相悦,因为陈妻干扰和陈子龙满腔的报国之志,两人缘分走至尽头。陈子龙日后因抗清失败投水自尽。1646年,好友孙克威于福州保卫战中兵败被执,同妾室葛嫩殉国。顺治四年,丈夫钱谦益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被逮入狱。柳如是四处奔走,终于在次年救出虞山先生。柳如是目睹了国家灭亡,人民流离的情形,切身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阴霾。同时,柳如是的一生历尽磨难,又经历了朝代更迭,所以在她的作品中还有着挥之不去的漂泊感。如《冉冉孤生竹》中的两句:“双鹎自翔侧,单鹄长凄靡。念君惟一身,形影谁执持?”诗中柳如是自喻为孤生竹,整首诗基调哀伤凄苦,是作者对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自己的哀怜。这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深深影响着柳如是,这种记忆,也让她难以驱散,无法挣脱。

二、两种艺术风格:诡奇与闲淡

国家更替的创伤对柳如是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让作家领略到战争的残忍无情,体验到人的弱小和生命的无常,体验到所谓的安稳人生是如何不易。在社会灾难下的大变动面前,周遭的一切都不再是原来的一切,世界也变得不再熟悉。对于柳如是来说,本就没有多么平静的人生,如此一来就变得更加动荡,她不确定什么才是真正属于她的,什么是可以依靠的,什么才是稳定而安全的。这些担忧都反映在她的诗歌中,形成她诡奇的风格。她在松江同众学子共同研究习作,学习了杨子龙等幾社诗人的诗词风格。效仿明代后七子的仿古思想,写作了大量格调绝高、艰涩瘦劲的诗作。如《剑术行》:“……翁如匹练从文狸。奇鶬孤鹗眼前是……对之硉矹将安之。”她在诗中使用生僻的词汇,从《山鬼》《江赋》中选取了符合她意向的词语如“文狸”“奇鶬孤鹗”,将剑客肃然凛冽的眼神、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同时用硉矹写出了此剑客的豪气干云,成功塑造了一个剑术高超的爱国侠客形象。也表现了她期待一个英雄能够平定乱世稳定河山的愿望。在柳氏十五六岁时,写下《拟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飚飚华馆风……缀目成新眺。”诗中的六个叠字,较原诗中的:“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六字,要明显生僻晦涩许多。可以看出,柳如是在挑拣字词时有意无意的偏向生僻语汇,使她虽只言片语却做到了取新取奇且并无不妥。

柳如是前期的诗歌风格是在几社和复社人士影响下形成的,过于追求字词的格新,有时过于冷僻怪桀。后期,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与钱谦益隐居于半野堂和红豆山庄,两人除去暗中匡扶复明大业,闲余时间都是共同写诗作文。后期的诗歌作品比如《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裁红晕碧泪漫漫……东风取次一凭阑。”诗人以优雅的意象以及具有传达微妙情绪的词眼,让我们感觉到她百感交集的内心,语言明显比前期平和;又如《次韵奉答》:“谁家乐府唱无愁……年年河水向东流”,化用《越人歌》等典故,转化自然,运用起来随心应手,半点没有生搬硬套之感。句势浑成,笔法老练。柳如是在后期国家已经灭亡后,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同时心境也逐渐的趋于平和,加以钱谦益的影响,虽然还有些许的创伤遗留下来,但她的诗风变得较为沉稳,少了漂泊之感,剑拔弩张、慷慨激昂的作品也少了,呈现出来一种闲淡思理之美,大不同于从前以巧和奇取胜的文风。

三、出身低贱的精神惶恐

在乱世之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必然是生计,而日益严重的生计问题所带来的最重要的伤害,偏偏作用在人的精神上。据考证,柳如是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被卖到归家院后由吴江周家买去做了婢女。因为在主人家很是受老爷的宠爱,成为了宠妾,家中的女主人和其它妾室合起来诬陷柳如是,将其赶出周家。柳如是只好重操旧业,流落风尘,在人世间孤单飘零。终于生活有了起色开始稳定时,战乱给了她当头棒喝,再一次于乱世中浮沉。所以柳如是在诗作中常常反映出她经历创伤之后的精神惶恐。

首先,柳如是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漂泊之感。同为战乱中爱国诗人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曾写到的“身世浮沉雨打萍”便是柳如是的真实写照。柳如是在《南乡子·落花》中写到:“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柳隐将自己比作风中落花,在细雨中零落的花瓣只能随风任意东西不知所踪,昔日海誓山盟的樱桃院带来的短暂安稳也离她远去,缓缓飘落的点点香魂也只能回归清梦之中,一夕之间所有东西都从指缝中溜走,漂泊之感尽显无遗,带给人无限感伤。

第二,在柳的作品中,常见她以实质凄零无依的事物自喻,比如风筝、杨花、柳、落花等,这些意象在她的笔下用来体现她自身的飘零之感。如《杨白花》:“不恨飞士入闺闼,但恨杨花初拾时。”,《悲落叶》:“悲落叶,落叶难飞扬。”。风中纷飞的杨花和不复光景的落叶,仿佛就是在这乱世中居无定所到处游荡着的,未来尚不可知的自己。无论是怀旧还是慨叹时事着眼未来,歌咏这类事物就是在写自己,在诗的字里行间,寄托她的所感所想,所悲所叹。

第三,柳如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精神惶恐,在诗词创作中采用了竹、蕙兰、菊等品质高洁的事物以表达她虽然出身卑贱但却与大家闺秀没有区别的自我认知。甚至她还努力地争取乱世中应有的权利,努力表达自己堪比豪放男儿的品质。如《题画竹》:“不肯开花不趁妍……曾住名山傲七贤。”她将自己比作“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的绿竹,哪怕并不鲜妍,哪怕形只影单,却可比拟七贤傲视群芳。诗作落落大方,豪气万千。既托物言志,又借诗作鼓励自己并给予自己在乱世中赖以生存,促使前行的力量。

柳如是的前半生是不幸的,她用柔弱的躯体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她将她的创伤性体验熔铸进她的文字中,用她独标素质的创作淡化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摒弃身为女性天生带有的纤弱,努力凝聚出巾帼英雄的气韵,张扬着她不屈的品格。在创伤性的体验中表达自我并超越自我,在不幸中依旧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柳如是的悲壮,也是柳如是留给我们的独特感悟。

[1]陈寅烙.陈寅烙集柳如是别传(上、中、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02-119.

[2]周采泉.柳如是杂论[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28-37.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4:233.

[4]刘玉平.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伤体验[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2):1-6.

【责任编辑:周 丹】

I206.2

A

1673-7725(2016)12-0081-03

2016-10-11

迟慧涵(199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主要从事诗词研究。

舒耘华(197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主要从事唐诗、宋词研究。

猜你喜欢

创伤性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临床疗效
肾气汤加减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肿痛安胶囊治疗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问题1:创伤性颅脑损伤Glasgow昏迷评分(GCS)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中医加速康复外科行为在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