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论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

2016-03-15韩俊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苏雪林新文学郁达夫

韩俊强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市 300071)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论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

韩俊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市300071)

苏雪林虽以作家、学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苏雪林1930年以后所著的文学批评文字占有一定的地位。苏雪林曾深受传统古典文学的熏陶,青年时又受新文学影响,甚至曾远赴法国求学,因此在她早期的文学批评文字中,呈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苏雪林;文学批评;传统;现代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苏雪林的名字总是为人们所忽略。但不可否认的是,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有着无法忽视的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她的文学批评主要写于三个时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期,武汉大学文学院执教时期,寓居于台湾时期。但由于苏雪林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时所写的文学批评比较不成熟,而居于台湾时期的所写的文学批评有较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相对而言,苏雪林早期在武汉大学教学时期“教学相长”的文学批评文字比较具有价值。由于苏雪林曾受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新文学的影响,她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又呈现着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交织。

本文分析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时撰写文学批评的原因及所遇困难,并立足这一时期她的文学批评文字,分析其中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对其早期文学批评的影响。

一、撰写早期文学批评的原因及所遇困难

1931年,苏雪林受邀到武汉大学任教。最初,苏雪林所教课程为“中国文学史”。1934年下半年,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第二任院长的陈源找到苏雪林,表示学校的学生们希望能够有关于新文学的课程。陈源表示希望苏雪林来教授这门课程。①苏雪林:《苏学林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86-87页。苏雪林考虑到教这门课有几层困难:一是当时距离五四运动过去的时间还不长,一切有关新文学的史料很匮乏,而且也未进行过全面整理;二是当时新文学作家们大都还健在,而且还在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很难对他们出总体结论;三是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一些文学团体,但作家们的思想大都经常转变,很难确认他们的正确面影。于是,苏雪林便加以推辞。但是陈源说沈从文曾在武汉大学教过这门课,讲义编得很好,课也很受同学们欢迎。苏雪林向来以新文学家自居,认为沈从文能教,她或许也可以,并且苏雪林虽再三推辞,但陈源强之不允。没办法,苏雪林只好答应教这门课。

苏雪林在上课时并没有使用沈从文的讲义,而是大量阅读新文学作家作品和杂志,自己编写讲义。她的新文学讲义花了几年时间才勉勉强强撰写完毕。期间,她将一些讲义整理成论文,发表在一些大型文艺刊物后来如《文学》《现代》上。这些的批评文字结集出版为《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一书。

史料贫乏、作家作品层出不穷、作家思想未定型再加上当时研究新文学史的人甚少,可参照的史料不多,因此,苏雪林在进行早期文学批评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她思想中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自然也融入其中,并且相互交织,对其批评文字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传统性的表现

(一)重视作家的道德观

苏雪林早年在家塾读书,受儒家伦理思想熏陶颇深,加上受到道德观念非常传统的母亲的言传身教,苏雪林的道德观非常传统。如她的婚姻,作为受新思想影响较深的女性,她竟因不愿伤母亲的心,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仅凭媒妁之言的男人。婚后,她和丈夫便长期分居,但一直维持着夫妻名份。她宁愿让自己生活于痛苦的婚姻之中,也不愿违背她所坚持的道德伦理观。在她的思想观念上,旧有的传统道德观仍处于支配性地位,而她也把自己对道德的判断和要求用于自己的早期文学批评中。

在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中,她特别强调作家的道德品格。在批评文章中,她对郁达夫和郭沫若大加批评,称:“有夸大狂和领袖欲发达的郭沫若,为一般知识浅薄的中学生所崇拜”①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作品》,《苏雪林文集》(第3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74页。,“而赤裸裸描写情与性的烦闷的郁达夫,则为荒唐颓废的现代中国人所欢迎”②同①。,在一定程度上这和这两位作家的道德品格达不到她的道德标准有关。相对而言,苏雪林对胡适的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胡适的谦谦君子形象有一定的关系。

(二)讲究“文如其人”,以文格推人格

苏雪林的早期文学批评中,常受中国传统“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常常由文格推人格或人格推文格,再推及风格,乃至作品的社会意义。如苏雪林在《郁达夫及其作品》一文中,先说郁达夫病态的性苦闷具有“色情狂”倾向,这种情况是郁达夫自身的写照。然后才说到郁达夫作品中的自我主义、感伤主义和颓废色彩,最后才研究作品中的艺术特征。甚至到了苏雪林“反鲁”时期,她对鲁迅的攻讦,也是从人格开始的。

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常以人格美为根基,这导致作者现实人格和作品文格常常界线模糊,区分不清。而在这一方面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便是没有把文格与人格相分离,而是讲究“文如其人”,认为两者具有同一性,显示出她早期文学批评中传统的一面。

(三)引用中国传统文论、使用古典诗词中意象

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经常引用中国传统文论、使用古典诗词意象。一方面是用这些来印证、观照她批评中的西方理论及其论断,使中西理论调和;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她心中潜在的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文章做法规则的欣赏。

在《象征诗派的创始者李金发》一文中,她写道:“李氏的作品与西洋象征派一样具有以下特点”,如“朦胧恍惚意义骤难了解”“神经的艺术”“感伤的情调”“颓废的色彩”“异国的情调”③苏雪林:《象征诗派的创始者李金发》,《苏雪林文集》(第3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85页。,这虽不能说全是关于“象征主义”的界说,但凡是确为象征主义本义的部分,她的阐释处处有着理论与诗作的对照。在分析李金发诗的“观念联络的奇特”这一艺术特征时,她以我国古典诗词中“绿暗红稀”“欺烟困柳”之类,来参证异域的象征主义;在《闻一多的诗》一文中,苏雪林为说明“《死水》的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而是色收敛到里面去了”,引用了“王厚斋谓‘苏子由评文,辄云不带声色’,何义门说‘不带声色,则有得于经矣’”④苏雪林:《闻一多的诗》,《苏雪林文集》(第3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以及姚永概从而论之的话来说明。

苏雪林谙熟中国传统文论、古典诗词,这说明她潜在的中国传统美学修养,而她引用这些来说明她的一些论断,更呈现出她对中国传统文法规则和美学观念的欣赏。面对现代散文作家,苏雪林的批评标准则为是否为“自然”的态度,是否为“庄重”的文体等。在《徐志摩的散文》一文中,她认为,自从徐志摩开始,才有了写散文的庄重态度。但后来她又说徐志摩散文与他的诗一样,有堆砌太过的毛病;在《俞平伯和他的几个朋友的散文》一文中,苏雪林认为俞平伯散文虽然情趣逼视明人,但却喜欢谈哲学,是其失败之处。这些毛病都在“不自然”,甚至因为写得太过,而显得“不庄重”。而她赞赏叶圣陶的散文,是因为叶氏散文的“结构谨严,针缕绵密,无一懈笔,无一冗词”,符合其“规范”“庄重”的标准。而她希望叶圣陶不再学他人之短,也是希望叶圣陶的文章不要变得不“规范”。苏雪林的这些批评标准,无不体现出她心中潜在的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文章做法规则的欣赏,正因如此,她才不自觉地把这些批评标准用到她的批评文章中。

(四)主张文学应“为人生”,与古典文学“文以载道”一脉相承

在苏雪林的《文学作用与人生》一文中,她认为人的人格、社会的制度等都与文学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在她心中,文学于人生社会极为重要,而且文学的积极作用居大半。但是苏雪林认为文学应“为人生”。这与文学研究会认为文学是一面镜子,应该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是一种工作,并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游戏文学、纯艺术文学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念有所不同。

苏雪林认为文学不论是否为艺术派,只要写得有意义、有技巧,就可以对个人乃至对社会产生巨大作用。因此苏雪林并不反对纯艺术文学,认为它只要符合以上要求便是有益的。次之,苏雪林认为“人有善恶是非之辨,有向慕正义,苛求道义的需要,这便是‘道义的人生’,也便是‘圆满的人生’。文学家所应当表现的便正是这种人生”①苏雪林:《文学作用与人生》,《苏雪林文集》(第3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页。因此,苏雪林所要求文学“为人生”,应表现出的是人生的光明面,是“部分的现实主义”。苏雪林主张文学应“为人生”,强调文学对社会、对人生的巨大作用,认为文学应参与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建设,但她并不反对有意义的纯艺术文学,并要求文学应表现人生的光明面。其实,她这一观念的背后隐隐显现着古典文学的“文以载道”的思想。

上述四点为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传统性的表现,也显现了她思想中的传统的一面。正如苏雪林称自己为新不新、旧不旧的“半吊子”,她虽对旧的东西不愿彻底抛弃,有选择的保留,但作为受新文化影响极深的女性,她的早期文学批评文字中也有着现代性的一面。

三、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性的表现

五四以后,中国传统的基于经验,重感悟、想象的“点”、“悟”式批评已渐渐满足不了新文学批评的需要,因此新文学批评家们将眼光转向西方,全面借鉴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以构建自身的批评话语体系,苏雪林也不例外。在借鉴西方文艺理论批评资源中,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中也呈现出自身现代性的一面,大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的借鉴

苏雪林曾留学法国,期间她受到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思潮很大影响,逐渐确立了唯美主义的艺术标准,并且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我们从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中可以感受到。

苏雪林受到唯美-颓废思潮的影响也体现在她的早期的文学批评中,在《颓加荡派的邵洵美》一文中,她对“颓加荡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认为邵洵美代表中国颓加荡派的诗,而且她结合颓废派的诗歌特色讨论了邵洵美的诗歌,并作出高度评价,如说“而长诗《洵美的梦》,更显出他惊人的诗才”。②苏雪林:《颓加荡派的邵洵美》,《苏雪林文集》(第3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在《象征诗派的创始者李金发》一文中,苏雪林首先就指出是李金发开创了近代中国象征派诗歌。在《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文中,她甚至将戴望舒所属的现代派也归为象征诗派,表示现代诗派也是源出于象征派。当然,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并不只是谈论这几位她认为和象征派有关的作家才涉及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凡是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作家,如果苏雪林认为他们的作品有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在谈论时,苏雪林都会涉及西方文学理论的资源,例如在《心理小说家施蛰存》和《新感觉派穆时英的作风》两文中,对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法进行追本溯源和评判。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借鉴,体现出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性。

(二)使用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1.微观实证的批评方法

苏雪林的早期文学批评是在大学授课时“教学相长”的产物,讲究时效性、与学生的互动性。因此在一开始,为了方便教学的需要,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最初是结合当时的文学状况,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批评分析,所以她早期的文学批评基本是使用微观实证的批评方法。

在苏雪林的早期文学批评中,为微观实证的批评方法只要表现在:一、她喜欢对作家进行个案研究,如《周作人研究》《沈从文论》《多角恋爱小说家张资平》等文章中,她都是对作家进行个案研究,甚至对《阿Q正传》《花之寺》等众多作品她进行的也是个案考察;二、除进行个案研究外,她还擅长文本细读,在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文章,她总是大段地截取原文,然后对此做细致的评点,而且这些对原文的评点为苏雪林整体分析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三、除此之外,苏雪林还经常在评价作品时,结合创作主题的生活和人格内容对作家作品进行关联解读。如在《沈从文论》一文中,从沈从文曾经从军的经历、湘西人身份分析沈从文作品中“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生活”两类题材的内容等,皆入木三分。

微观实证的批评方法,亦使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具有了现代文学批评的特征。

2.分析归纳的批评方法

西方文学批评在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特质,是苏雪林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借鉴的重点。她非常重视在文学批评中使用分析归纳的方法。

首先,苏雪林在编撰为上课所用的“新文学”讲义时,便非常重视分析归纳方法的运用,她将新文学分为新诗、散文、小说、戏剧和文评这五种文体,而后,再依据作家自身的长项,将作家归入某一题材所属之中。这样做既增加了讲义的系统性,又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作家的创作个性,而且这对新文学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次之,在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的具体文章中,她也经常使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如在《胡适的<尝试集>》一文中,苏雪林将胡适的诗概括为“具有明白清晰的优点”“富于写实的精神””哲理化”三个特点,而且每一点又具体分析,并举胡适的一些诗作为实例加以说明,使人易于理解。此外在《多角恋爱小说家张资平》《郁达夫及其作品》《巴金作品》等文章中也皆用了分析归纳的方法。

(三)对女作家的特殊关注

在早期文学批评中,苏雪林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同时,作为当时少数女性批评家之一,对当时文坛上女性作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不但专章讨论了冰心的诗、散文,凌叔华的小说,还重点介绍了丁玲的小说作品、袁昌英的戏剧,而且在《几位女作家的作品》一文中,评论了冯沅君、庐隐等著名女作家甚至她自己的作品。虽然苏雪林没有将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提升到“女性主义文学”的高度来加以评述,但是她们已经构成了苏雪林早期批评文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不但对当时的女作家的创作关注得比较全面,而且以女性批评家的眼光来评述,对这些女作家的思想和特点有着独特的把握,如对丁玲文字中蕴含着的“温柔”的特点的理解,对袁昌英的话剧《孔雀东南飞》中婆媳关系方面的解读等,都是以前和当时未能注意到的,文学评论家们。

四、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及对苏雪林文学批评的影响

苏雪林曾上过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她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后来,又留学法国,因此,自诩为新文学家的苏雪林的早期文学批评中有着现代性的一面。但也正如苏雪林曾说过自己幼年曾长期受旧礼教文化的影响,思想偏于保守。再加上苏雪林少时曾深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熏陶,称林纾为自己最初的国文导师,所以她的早期文学批评中又不可避免地有着传统性的一面。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呈现在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中,当两者相得益彰之时,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因素相互交融,构成了苏雪林文学批评中的精彩篇章,而当两者隐隐冲突之时,苏雪林就会偏于某一方,从而损害苏雪林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传统性与现代性相得益彰,为她的文学批评增加亮点之处上文已有所提及,如以中国古典文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等论述她批评中的西方理论及其论断,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笔法精炼等。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苏雪林文学批评隐现着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即“‘道德至上”和“艺术价值’”的纠结。她在文学批评中也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观,甚至到了“道德至上”的地步。而在上文“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现代性的表现”,提到苏雪林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在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中,可常常感受到她在“道德”和“艺术”之间的纠结,应注意到,苏雪林在纠结中并不是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而是偏向“艺术”或“道德”某一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文学批评的客观公正。

如果作家的道德和作家作品的艺术价值都得到她的肯定的话,苏雪林从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如,胡适先生是苏雪林在这两方面都比较佩服的作家,因此在《胡适的<尝试集>》一文中,苏雪林极力推崇胡适。如果在道德上无法让苏雪林满意的话,特别是对苏雪林难以忍受的性行为和性心理过度渲染的话,苏雪林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批评之词,苏雪林对郭沫若、郁达夫等的贬低一部分也源于此,甚至在《郁达夫极其作品》一文中,苏雪林评价郁达夫所表现的是有着强烈病态的性的苦闷,而且这病态就是“色情狂”的倾向,是郁氏自己的写照,并不在当时具有普遍性。但如果在道德上虽无法让苏雪林满意,却能在作品艺术价值上征服苏雪林的话,仍是能得到苏雪林的赞美的。如苏雪林评价当时被视为“颓废文人”的穆时英时,便说道穆时英的文笔之好被大家所公认,所谓被归于“海派”之列或被称之为“颓废作家”,都为吹毛求疵的批评,不足为穆氏病。

对于苏雪林在早期文学批评中对于道德标准和艺术标准之间的纠结和所做的选择,可以这样说,如果能在艺术上征服苏雪林,那么苏雪林会适当放宽道德标准。但如果在艺术上不能让苏雪林欣赏,苏雪林便偏向于道德标准。总而言之,苏雪林的早期文学批评中的艺术标准和道德标准是纠结的,苏雪林总是偏向某一方面,从而影响了她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如在时人眼里同为“颓废作家”,苏雪林捧穆时英而贬郁达夫,这就给人以多重标准甚至蓄意诽谤之印象。

虽然如此,但却不可否认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她在大学开设新文学课程,进行新文学批评,她的新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界中有着独特的价值,而她对当时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论,对当时乃至现在的文学批评家仍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沈卫威先生所说:“从朱自清、沈从文、苏雪林到王瑶,他们逐渐将‘中国新文学’发展成一门学科。”①沈卫威:《新文学进课堂与中国现代新文学学科的确立》,《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第85页。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HAN Junqiang

Although Su Xuelin's identity as a writer and scholar is known to people,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Su Xuelin in 1930 after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text occupies a certain position.Su Xuelin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youth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literature,even have traveled to France to study,so in her early literary criticism text,showing a mixtur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u Xuelin;literary criticism;tradition;modern

I206.6

A

1009-9530(2016)04-0082-05

2016-06-20

韩俊强(1992-),男,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瑞山教授。

猜你喜欢

苏雪林新文学郁达夫
苏雪林:爱或不爱都是错
贵人
苏雪林:维系婚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观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强迫性重复、自居作用与盲目的自我——苏雪林反对鲁迅的精神分析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