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Ⅳ课堂“歪上”又何妨
——以《鲁智深行侠桃花庄》为例浅谈教师教学素养

2016-03-15文俊杰

湖北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鲁智深桃花浅谈

●文俊杰



Ⅳ课堂“歪上”又何妨
——以《鲁智深行侠桃花庄》为例浅谈教师教学素养

●文俊杰

打开课本,又是曾经的老朋友——鄂教版《语文》六年级《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此课曾经上过四遍,其中还有一次是作为区级交流课给区内教师展示。但是这一次再给孩子们上此课,孩子们的表现却意外给我的教学开启了另一扇窗!

照例,课前让孩子们预习课文:预先扫清阅读障碍,结合课后的理解运用学习课文。到了上课的时候,依旧是原来的“配方”——检查预习、概括文章内容、剖析人物形象、情感朗读,但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滋味——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整齐划一,甚至近乎规范(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均课前利用参考书认认真真做了大量的“功课”)。按正常思维来想,既然孩子们已经将我预设的问题都解决了,我除了表扬孩子们拥有认真预习的习惯外,还应该肯定他们主动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我看似能高效上完这节课感到高兴。但是面对孩子们照本宣科、只是机械式回答我提的问题而没有深入文本去思考的状态,我的内心暗流汹涌——这不是我期待的课堂,这不是我想教给学生的东西!

是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程序僵化和模式化了,还是广大书商早已摸透了教师上课的常规套路,将教师要上的内容已全盘呈现了,或者……无数个疑问在我脑海中呈现,同时寥寥无几的应对方案在逐步清晰的同时又被否定。最终,一个“歪念头”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既然孩子们已经将书本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提前学完了,我为什么不能在课文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好好跟他们聊一聊《水浒传》呢?想到这,我就提出了以下几个看似脱离教学要求的“歪问题”:1.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在原著中的题目是什么吗,为什么不用原来的题目?2.《水浒传》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你能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吗?3.水浒知识大PK:看谁了解的水浒知识多?面对这三个书本上和教辅书中没有涉及或者涉及得很少的知识,即使有几个孩子能依照他们之前看过的知识张冠李戴地讲一些,但是均很残缺。终于轮到我出场了:看来大家对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为难,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下节课我们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查找。请注意,为了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我们待会儿以小组的形式去搜集资料,介绍的过程中不允许再查看电脑。

多媒体教室里,孩子们按照之前的分工认真地查找,面对海量的信息,孩子们没有时间玩游戏,有的专心致志摘抄,有的先拍照再积累,有的一边查看电脑一边凝神记忆。

交流环节,他们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暗自得意——这才是我理想中的教学。小组PK环节,整个教室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呼声,不时点缀着孩子们因点滴疏漏而憾败的自责声和抱怨声。

就这样,一节课在孩子们的主动学习和相互问难中度过了。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在“休战”后又查了资料,准备第二天继续论战。

“歪上”《鲁智深行侠桃花庄》后,我也在思考:课改至今,我们也常常听到“探究”“合作”“微课”“翻转课堂”等新词,可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立足于学生,为学而教呢?若真是做到了这一点,我想“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个难题就有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

课后,面对着孩子们的请求:老师,您能都按照《鲁智深行侠桃花庄》那种上法继续给我们上课吗?我决定只要有机会,一定继续将课文“歪上”下去!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万科金色城市小学)

责任编辑刘玉琴

猜你喜欢

鲁智深桃花浅谈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浅谈ICP-MS的使用与保养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为诗浅谈
桃花琐话
与鲁智深的“密会”
清明,又见桃花红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