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是行动之本
——从课文是例子的角度审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2016-03-15吕韡

湖北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文言重构文言文

●吕韡



目标是行动之本
——从课文是例子的角度审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吕韡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在教学中具有导向、激励、测评等功能。目标一旦确定,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其开展。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并最终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现行各个版本的教材中,文言文作品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学好这些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走近古人,吸收其思想,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以为,文言文教学只要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会背诵课文就行了。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不少教师把翻译、背诵当作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翻译、背诵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全部。文言文教学目标包含的内容应该更全面,更具体。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类型多、历史跨度大、作品来源广、作品样式丰富,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范例。要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分析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中的主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目标

梳理2011年版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按照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分类,我们整理出如下文言文教学目标。

(一)结果性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部分)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学段目标部分)

3.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目标)

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高中学段选修课程之诗歌与散文目标)

(二)体验性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部分)

2.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高中学段课程目标)

3.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目标)

4.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段目标部分)

(三)表现性目标

1.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目标)

2.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高中学段选修课程之诗歌与散文目标)

分析这些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关注了学习文言文的技能与方法等工具性目标(结果性目标),而且关注了文言文所承担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人文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同时表明要引领学生树立古为今用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其思辨能力(发现性目标)。

二、实际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目标缺乏融合

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制定不可谓不完美,但课堂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流程的:教师先一字一词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笔记、做标记,并从头到尾翻译课文;然后概括文章大意(或中心),分析人物形象,介绍写作手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如果还有后续动作,就是检查背诵默写。

这样的教学现实体现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特点。

其一,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被当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全部材料,教师把讲透、析透、背诵当作了学好文言文的标准,从而使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言文学习变成了一个模子,丧失了其举一反三的示范功能。

其二,教师把课文当成了教给学生应付文言文考试的材料。由于文言文考试重视的是字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默写,因此教师们就走了一条与作品的产生相反的路——将篇章分成段、段分成句、句分成词、词分成字,让学习者陷入了只有句型、虚词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等繁杂的知识的窠臼之中,致使文言文学习的路径被严重窄化。

其三,“字字落实,句句疏通”的教学方式使作品的人文性得不到彰显,文化价值得不到关注。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念到的全是冷冰冰的字句,因而体验不到语感之美、思辨之喜,更享受不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三个特点说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追根求源,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是”上:不是目标研制得不正确,而是操作性不强;不是目标研制得不全面,而是教师对目标的认识过于狭窄;不是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而是教师的处置方式不科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教材中所选文言作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构学习目标,实现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三、把握课文是例子这一特点,重构文言文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是什么?例子是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通过它可以窥斑见豹;从功能角度讲,例子是操作的示范,是行动的路径,是窥探奥秘的窗口。充分发挥教材中文言文作品的例子功能,是改进文言文学习方向,重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一)把握文言的特点,重构结果性目标

文言的主要特点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词汇和语法系统历久不变。言文分离决定了学习文言文时熟读背诵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的历久不变为迁移所学的知识,发挥例子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便利。

结果性目标指向的是文言文的词汇、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背诵等方面的技能。重构结果性目标的方法,一是每学习一篇具体的文言作品都明确列出文中要掌握的关键实词、虚词和句型;二是将阅读方法与形式、理解的对象与程度、背诵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化。

(二)认准文言文的育人价值,重构体验性目标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典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很多,如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让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培养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等,但核心价值在于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涵养我们的心灵,培育我们的精神。立足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在进行具体篇目的教学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对体验性目标进行重构。

1.人的精神面貌角度。这是学习文艺作品最常用的角度,是涵养“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切入点。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可以确立这样一个目标:通过对“闲人”的品味,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再如学习《醉翁亭记》,可以确立这样的目标:通过品味文中描绘的各种“乐”的场景,思考“太守之乐”的含义,认识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两篇文章的作者同为贬谪之人,但从文中我们读不到被贬的怨气及悲凉,苏轼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对人生的感慨,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儒家理想,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旷达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由生命的张力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智慧,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不言而喻。

2.作品的思想内涵角度。这是学习古代神话、寓言、哲理散文等必须关注的方面,是“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体会优秀作品“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如《学弈》一文揭示的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鱼我所欲也》高扬的舍生取义的崇高理想,《岳阳楼记》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情怀等,都是文言文目标中体验性目标的具体化。

3.作品的艺术特色角度。文言文典雅凝练,写景状物往往寥寥数语便栩栩如生,表情达意常常一字而传神韵。关注文言文的艺术特色,是“认同古代优秀文学传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基础。如《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让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扑面而来。“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传达出万籁俱寂的情形;而文章结尾处一个“痴”字将作者平生的志趣和故国之思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关注这些语言艺术特色,能让民族文化智慧极富质感的体现出来。

(三)发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重构发现性目标

发现性目标指向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独特理解和收获,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生成性成果。重构文言文学习目标中的发现性目标,最便捷的方式是架设语言文字的文化意义和文言作品主旨解读之间的桥梁。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讽、刺、谏、谤、讥”五个字都有“规劝、进谏”之意,为什么题目用“讽”而不用另外四个字?这些字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区别?五个字一同在文中出现有什么意义?这是从“字”的角度开窗。解答文中“妻、妾、客”三人各自回答邹忌“与徐公孰美”之问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则要从语言背后人物的身份、需求、场合等文化因素角度考虑,这是从“句”的角度开窗。

通过对字词句进行文化阐释,发掘出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言文目标中的工具性特征和人文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让文言文学习目标得以在具体的篇目中落地生根。这种立足于文化背景的字词句教学直指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还原古人的生活情景,品出作品的精妙之味。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文言重构文言文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文言实词推断法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