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

2016-03-15刁继娟

关键词:马克思发展

刁继娟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

刁继娟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马克思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需要内容的全面性、需要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需要的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需要理论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也不断发展,但由于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好需要种类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当代社会正面临着个人的片面发展、生态环境恶化、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马克思需要理论将为解决当代人所处的困境提供科学的指导,对当代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

马克思;需要理论;当代价值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人类社会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逐渐多样化,人类需要在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马克思需要理论意义深远,对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需要内容的全面性:解决单面人发展之困

人的需要的内容全面而丰富,分析需要的内容,有两个基本维度即横向的和纵向的,横向分类依据的是需要的客体和对象的形式,纵向分类依据的是需要对人的重要性及产生顺序。一般意义上,前者被称为需要的种类,后者被称为需要的层次。

(一)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便逐步有了改善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需要,这就是比生存需要高一个层次的享受需要,“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享受需要的合理性,并指出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的界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以前对人们来说是奢侈的东西,现在或许就成为是必要的了。在生存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每个有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4]与需要的层次划分不同,需要的种类复杂多样,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则有不同的种类。从需要的起源看,需要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的客体角度来看,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主体角度来看,需要可以分为个体需要、群体需要。

人的需要内容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做一个有着全面需要和发展的人,需要在不断变化发展,人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要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问题表现

第一,需要的物欲化。当代社会,部分人把对物质和财富的需要归结为自己的唯一需要,把人追求物质需要满足的相对性转变成绝对性的东西。只要能为自己获取物质利益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凡是公益服务或者义务劳动则是能不参与就不参与,还有部分人只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第二,需要的功利化。在当代的社会交往中,需要更多时候和功利因素掺杂在一起。比如,部分人的入党动机问题,有的人不是因为真的信仰他所加入的那个党才申请入党,他所需要的只是入党以后给他带去的好处,这样需要就不再是单纯的真正需要,而被赋予更多的功利化色彩。第三,需要的两极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并用它来不断增值的人的需要朝着奢侈化方向发展,而那些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者,他们的需要则朝着粗陋化的方向发展,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马克思认为,个体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5]个人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对于需要的片面化发展,必须要实行必要的扬弃,从而使其朝着正常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首先,以需要的全面性取代需要的单面性。需要内容具有全面丰富性特征,使需要向全面性发展就要让人们认清物质的本质。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能够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对物质有需求,还应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马克思曾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6]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多参加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生活旨趣的人。作为国家和政府,要不断繁荣文化市场,弘扬主流文化,扩大精神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对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马尔库塞认为需要有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之分,真实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维持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虚假的需要是没有客观根据和内在根据的需要。马尔库塞说:“大多数现行的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事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7]需要的功利化是虚假的需要,是对自身的需要做出了错误的价值判断,是需要片面性的表现,会导致道德和人性的堕落。因此,我们应对自身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有层次性,只有遵循需要的层次性才能使人性得到提升。

最后,均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域、行业、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不同群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部分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针对已经处于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群体,我们要积极引导其朝着精神需要方面发展,摒弃享乐主义,形成健康的生活和消费观念。针对另一部分相对贫困的群体,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满足相对弱势群体平等的享有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缩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需要发展程度的区别;另一方面,要健全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由于养老、失业等问题困扰的普通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不同群体的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需要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保护生态环境

人的需要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8]

(一)需要的无限性

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体需要的无限性。从心理学上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追求生命的永恒。在发达的医疗条件的帮助下,当代人较以往寿命均有所延长,由于个体生命时间的长短没有明确的界限,个体的需要也具有无限性。第二,类的需要的无限性。相对于类,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个体需要都是相对有限的,类则是相对无限和永恒的。第三,具体需要的发展性。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开始逐步追求享受需要。

(二)需要的有限性

第一,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文艺复兴时期,盲目推崇人的理性,认为只要找到事物的基本原理,就能对整个世界作出科学的解释,在实践方面则追求理想社会。当代人更强调实践的现实性,未来的需要必须要有现实的根据,避免空谈。考虑人的需要应当限定在现实需要和有实现可能性的未来需要。第二,个体对具体物品需要的相对有限性。随着时空的发展,个体对具体物品的需要满足程度会逐渐降低,再美的东西也会产生审美疲劳,物极必反。第三,内容的不变性。需要的形式是指人对各种具体物品的需要,需要的内容是指具体物品对人的有用性。如食物,人需要各种各样的食物,但食物的功能是不变的,无非是填饱肚子,让人保持健康。所以,需要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需要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但两者也存在矛盾。由于当代人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过度膨胀,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的危及到当代人和后世子孙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当代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需要正朝着较高层次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一些因素的诱惑下,使享受型需要变为极端的享乐主义,需求无度,奢侈浪费等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因此,当代人应合理控制自身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把生态安全需要从整体需要转变为个人的需要。一般认为企业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保护环境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如外出就餐响应“光盘”号召,即使自己有那个消费能力,也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避免奢侈浪费,不是菜点的越多越有面子,而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才值得赞扬。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义务监督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绿色生产,一旦发现污染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减少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当代社会,让每个人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许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问题是将每个人的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几乎人人都知道少开一次车就是对环保的一次贡献,当环保需要和享受需要冲突时,很少有人会因此放弃自己的享受和便利。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有环保意识并付出实践,这个力量则是巨大的。

其次,审美需要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人与动物需要不同,除了有需要层次有差别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有审美的需要。美是一种感受,存在于人的精神领域中,但美是需要物质载体的。在人实用性思维的驱动下,一旦与物发生接触,人和物之间就会有功利关系,而美的产生,需要去功利化。正如康德所说,“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9]马克思关于美的观点与康德相似,只是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美,马克思认为,贫穷的人受到物质的折磨,看不到其中美的属性,原因是他们与资源之间存在功利关系,只有去除功利关系,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当代社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一种功利主义来对待自然,即把自然当做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生伙伴,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各种环境问题由此而生,如雾霾天气、物种灭绝等。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美的感受的,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必须改变观念,需要去功利化,在美的感受下发展经济、保护生态。

三、需要的社会历史性: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一)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说:“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10]人的需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变化,具有社会历史历史性。处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需要的内容、结构和满足的方式也不一样,总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需要是简单、低级的。在自然经济统治时期,虽然生产力有所发展,人的需要也逐步多样化,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人的需要依然比较简单。到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人的需要对象越来越多,需要越来越多样化,需要范围不断扩大。在产品经济时代,生产力极其发达,产品更加丰富,人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因此,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二)目前我国存在的供需矛盾

第一,供需不匹配。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刺激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实质是供需错配。比如,双十一期间,日本马桶盖、韩国彩妆、澳大利亚奶粉被海淘族哄抢,我们国家难道没有这些产品吗?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为什么人们会愿意花重金或者出国去淘这些东西?另外,中国国产手机厂家那么多,为什么苹果手机受到人们的追捧?深层次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二,产能过剩。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现实是一方面产能过剩,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国外进口产品受到消费者热捧。这反映了我国的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我国大量的供给产能是过剩的,而且是低端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使人力、土地等成本高居不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多个地区、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还可能引发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第三,楼市库存较大。从全国来看,当前楼市库存较大,据调查“空置”的住房可供2.2亿人口居住。房地产是很多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很多地方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占用耕地盖了很多楼,而由于位置偏远或者其他原因,很多房子根本卖不出去。还有部分人是投资买房,买多套房子长期不住,等待好时机再转手,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空置率。更有甚者,部分炒房团将楼市价格抬的过高导致很多人买不起房,这也是楼市库存较大的一个原因。

针对目前存在的供需矛盾,我国正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性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西方经济中的“供给学派”兴起的背景不同,当下中国并没有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绝非停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首先,提高供给质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目前我国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较少,由于需要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低端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追求高质量产品的需要,所以才出现外国高质量产品受到疯抢的情况。企业和政府应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监管力度,既要保证消费者在市场上能买到新型的高端产品,也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市场无假货。苹果手机为什么受到追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的功能和质量确实比一般手机要好。原来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来买蛋糕,但是现在我们要努力把蛋糕做好做精致,到时候自然不愁没人买蛋糕。因此,企业和政府要提高供给质量,多提供优质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市场需求自然会增加。

其次,鼓励创新。目前我国的低端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丰富性。作为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其中最核心的是制度创新,包括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重要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激活民间资本、改革金融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措施来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及时淘汰“僵尸”企业,扩大优质企业规模。作为企业,也要有创新意识,增加科研资金投入,提高产品的自主研发水平,生产出高质量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要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只有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力。

最后,房地产去库存。一方面,针对部分政府占用耕地乱盖楼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审批程序,加大惩戒力度,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促进供需结构平衡,避免土地等资源被无端浪费。另一方面,针对房价过高,老百姓需要房但买不起房的情况,政府不仅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规律调整其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兼并重组,还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价,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减小大幅度的波动,维持房价的稳定。另外,政府也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廉租房规模,从根本上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难”问题。

马克思需要理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面对当代出现的众多社会难题,更加彰显其时代价值。因此,当代人要认真学习需要理论的内容,正确处理好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32-33.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961.448.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6]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7]马尔库塞[美].单向度的人——发达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0.

[9]康德.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45.

[10]马克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3.

猜你喜欢

马克思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