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意蕴

2016-03-15曾艳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

曾艳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意蕴

曾艳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必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文化体系作为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也必然包含市场经济的一般文化意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文化意蕴。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意蕴,需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政府依法行政、提高国民素养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意蕴;构建初想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1]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定在文化观念上有所反映和体现。这种文化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生的,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也必然包含市场经济的一般文化意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文化意蕴。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文化意蕴

迄今为止,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以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和家庭需要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商品经济,它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当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后,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大为扩展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它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其运行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各种影响,从而给社会的文化形态增加“市场”意蕴。这些自发产生、包含丰富市场意蕴的文化,就是市场经济文化,它主要具有以下文化意蕴:

一是市场意识。即按市场供求变化谋生产,按市场规律谋发展的意识。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他会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对商品种类、数量、生产方式、供给对象、销售方式等,相应地作出经济决策,并通过市场检验商品的质量,通过市场树立商品的形象,通过市场达到交流与促进。市场经济主体市场交换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获得自身利益,而不是以不择手段的方式牟取暴利。因此,市场内蕴着“交往”“规则”等精神,也是“他者”意识、“服务”意识。

二是平等精神。首先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市场主体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平等的人格活动在市场上,没有血缘门第之分,没有行政命令和其他强迫力量的干涉。商品交换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交换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无偿或使用暴力去非法侵占对方的产品,而是“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2]。其次是交换商品的等价。交换双方所给出的和获得的是使用价值不同但价值相等的东西。平等的市场主体与平等的交换法则意味着市场经济文化具有平等精神。

三是竞争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正如在动物界中一切反对一切的战争多少是一切物种的生存条件一样。”[2]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也就是使“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这种商品形态的变化,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2]。竞争法则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制约着每个市场主体。竞争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也制约着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四是协作精神。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竞争,也存在协作。市场上交换双方只有协作一致才能成交,才能使各自的商品实现其价值。同一企业的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不同岗位的生产者之间也需要协作,只有协作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商品。协作贯穿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协作经济,没有互相协作、互惠互利,就没有市场经济。

五是法治精神。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和正当权利需要保护,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规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必须诉诸法律的维护。因此,市场经济的生活要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有效规范市场行为。因此,市场经济是内蕴着法治精神的文化。

六是逐利意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利他的,更是自利的,是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逐利成为市场主体行为的动因和目的,这从道德评价上来讲,是无所谓善恶的。市场主体的逐利意识,表现在其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商品,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最终实现价值增值。而商品能否顺利销售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商品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取决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高于还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逐利过程中,市场主体的个人潜能发挥到极致,在客观上既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会导致一些人为满足私欲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危害社会。

七是创新意识。商品生产者外有竞争的压力,内有逐利的动机,在这双重动力的驱使下,生产者必然注重企业自身的创新。商品生产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力求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2]。为此,商品生产者不得不想方设法改进和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科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资产阶级为了创新,甚至不惜对社会关系进行变革,为经济发展清除障碍,“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3]。因此,在生产工具的更新、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逐渐培养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

八是开放精神。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商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方式、规模、组织形式和市场范围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拥有独立资产的企业取代个人、家庭来组织商品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并日益市场化,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市场体系。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交换最终突破了各地区的封闭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冲破地域、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走向全球,形成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商品生产者奔走于全球,把世界各地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他们将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连成一片,从而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开放的市场必然蕴含着开放精神。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文化意蕴

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文化意蕴外,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

(一)公平与效率平衡的精神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讲效率又追求公平,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必然蕴含着公平与效率平衡的精神。

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公平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公平又追求效率。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使自己投入的资本保值增值,就不得不提高生产率,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体现平等,但只是交换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但社会主义追求的还有社会公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即以人为本。保证个人平等享受与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是社会主义追求公平的现实意义所在。

其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方面透彻而精辟地概括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效率与公平在逐步调整中达到统一的渐进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靠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因为效率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的本性。通过市场竞争,才能不断提高效率,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市场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交换领域体现的平等只是过程的平等,而平等有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之分,如果不能保证起点公平,就很难保证结果的公平。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不但要求市场经济过程的平等,而且要求起点和结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平等性。所以,我们在提高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能偏离社会公平,否则就有可能断送社会主义。邓小平为此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主义既具有追求效率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也有追求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

(二)科技与人文协调的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着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文化精神,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含着以科技文化为动力,以人文文化为导向。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度,是市场经济长期推动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实力强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科技之间的促进关系进行了热情洋溢地称赞,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指出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远不及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事实上,资本主义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科技革命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人类迄今为止的四次科技革命均是出自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对效率的无止境追求才铸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一浪高过一浪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然而,资本主导的效率是以人的牺牲为代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效率,又要以人文精神为取向“以人为本”。所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人文文化同样重要。科技成果“造福”还是“致祸”于人类,不是由科技本身决定的,而是社会中的人即掌握和应用科技的人所决定的,而是由人文因素决定的,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恰以人文文化见长。此外,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是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共同滋养。正因如此,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他认为历史上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分化只是暂时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5]。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必然是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文化。

(三)法律与道德并重的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以强制手段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规定他们权益的范围以及他们应尽的义务。若没有法制保障,个人的权利就会被践踏,极端利己主义就会盛行,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混乱无序。此外,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仲裁规则要由法律来制订,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要依法进行,市场经济竞争造成的贫富分化要由法律规定的社会制度来调节。而道德从古至今在我国社会中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以德治国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治国方略。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构建的社会主义道德,则是由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宗旨的先进道德体系。所以,道德和法制并重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无论道德还是法律,其作用都是有限的。法律是一种硬约束,对市场行为的要求是合法。在合法的限度内,人们有广泛的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这种自由就会受到尊重和保护。但是,在这广泛的自由范围内,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正当、不正当的问题,人们的价值追求有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法律不能解决的,而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本性驱使个人不断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在客观上就可能导致人们为经济而经济,把赚钱作为自身的终极追求,使人成为经济动物。而道德能使人明了,除了物质追求之外还有精神追求,人更是一个文化存在。与法制相比,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要作为社会的主要控制机制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其他的力量,在传统社会所借助的主要是统治者的政治力量[6]。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法律和道德,缺一不可。没有法律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缺乏制度支撑;没有道德的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失去灵魂。

(四)信仰、信念、信任与信心相统一的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着“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7]。之所以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灵活运用,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4]正因为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才能从连年战乱中走向胜利,才能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局势的严峻考验。

所谓社会主义信念,就是在观念上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持必胜的信心。在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教训的总结,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我国坚定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助推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梦。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新时期大力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凸显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为民的宗旨。而政府作为大政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承担着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它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着人民赋予的权力,理应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增强对这一伟大事业的信心,能够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我们有勇气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地推动这一伟大事业向前进。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只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了,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使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和政府,进而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人民有了认同的科学信仰,才能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真正的保障。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构建初想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人为设计和推广的,因此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文化,还未能支撑起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上一些问题的滋生甚至恶化,如环境问题、贫富悬殊、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等,莫不与此有关。所以,如何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思想资源

在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就必须充分挖掘已有的、优秀的经济文化思想资源,如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国外市场经济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思想。市场经济带来的难题具有某些共性,难题的解决需要古今中外智慧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地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内涵,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提供依据,也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有更多的适应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是企业和个人何谓成功,国家应确立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评判标准。企业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所以社会对它们的成功标准应有一个趋同的看法。企业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良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国家也要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的健康、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从事不同职业。只要个人具有基本的道德规范,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个人价值,并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这种人无疑是成功的。成功基本评判标准的确立,会为企业和个人确立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逐步改变以拥有金钱的多寡作为评判企业和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观念。二是媒体的正确宣传导向。媒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成功的企业和个人的基本评判标准进行宣传,起到加深、巩固和内化于民心的作用,最终使社会普遍认同。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大力报道成功的企业和个人的先进事迹,积极传播优良的市场经济文化,正面引导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令人们向上向善。三是国家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并切实落实。好的制度是一种必要的保障,有了好的制度,好人能继续做好事,坏人不能做坏事。国家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配套相关法律更好地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对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国家应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既是对他们成功的认可,又是一种激励,同时也鼓舞着社会其他企业和个人见贤思齐。当然,对于市场主体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行为,应予以曝光,并从物质上加重惩罚,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是市场主体的内化践行。依据对市场主体的奖惩制度,国家对企业和个人突出的市场行为有赏有罚,赏罚明晰,使每个企业意识到企业不仅要多盈利,而且与社会效益、社会责任密不可分,也使个人认识到个人发展、个人利益的实现与自身德行、职责相关联。市场经济中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企业和个人将没有立足之地。五是教育的培养渗透。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与市场中物质、货币要素相比更为活跃,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因此,经过后天教育获得丰富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等的人被称为人力资本,尤其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日益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么,人力资本如何养成?只有通过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文化知识的灌输、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应加强人文修养。人力资本越丰富,市场经济越有活力。

(三)实现的条件

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使得这种文化形成并有力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满足一些条件。首先,要继续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效果明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远没有完善,除了以上的改革继续深化以外,如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还需努力。通过这些改革可以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我国人民共享市场经济发展成果,既能提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其次,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概括了基本内容,反映了个人的价值准则、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国家的价值目标,更是对我国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和贯彻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具体建设中,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创造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和社会环境。再次,政府依法行政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又有益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甚至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政府也不能例外。在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政府必须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一是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政府引导市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只有政府和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才能使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此外,政府在行使自己的职能时,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政府只有做到依法行政,才能切实维护好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不但能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而且能树立和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最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应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基本内容。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国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素质的国民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方面,国民受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后又难免受到国外消极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而资本的本性是尽可能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这些无疑唤醒和刺激了人们对金钱、物质等欲望,于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便易滋生蔓延,不道德的甚至不法的市场行为就会盛行,社会风气也会变得污浊。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涤荡思想上的污泥浊水,抑制贪欲。因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更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有益于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江畅.幸福与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嵩 阳

G05

A

1007-905X(2016)11-0104-06

2000-07-20

河南省软科学2014年项目(142400410704);河南工业大学基金项目(2012BS015)

曾艳,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谁远谁近?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