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礼堂内涵建设研究*

2016-03-15谢会昌

甘肃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礼堂农民群众

谢会昌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乡村文化礼堂内涵建设研究*

谢会昌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9000)

讨论了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指出在文化礼堂的内涵建设上要走群众路线,指出城乡一体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思维,要统筹规划,确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目标,要发掘乡土生态文明理念,守住乡土文化之根,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并指出了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不足。

文化礼堂;内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概述

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基层的文化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积极落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充分展现了农村道德之美、风尚之美、村庄之美、传承之美,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涵的价值观,同时,坚持设施建设与内容建设相同步,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和谐、打造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2 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构筑新时期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尝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众多好评,因为这一创新性举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反映了社会发展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2.1建设“文化礼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对此全会做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只有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才有可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农民开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可以说,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2.2建设“文化礼堂”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到新世纪初,河南省部分农村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015年3月19日河南省文明办下发《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指导意见》,提出要利用道德讲堂、乡村基层党校、村民学校、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场所,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农民群众中获得自觉的价值认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化节日文化内涵,组织农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民群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倡导者、实践者。重视乡贤文化的培育,加强对各地农村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的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就意味着,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由“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必须探索发展精神文化事业的新途径。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村级文化礼堂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升级版”,是新阶段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推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3建设“文化礼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可靠平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来源于内部生成元素的多姿多彩,在改革开放中,农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在创造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支撑来抓,积极努力,推动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命名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2个,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26个,乡镇19个。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通过运用多方面的政府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

在这样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政策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提升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他们在耕种土地的同时,也开始“播种文化”在追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在渴望实现自身的文化自觉,掌握自己的文化命运。有的村庄开始自发修建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定期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有的村庄开始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整理家史族谱,修缮祠堂;有的村庄开始组织书法绘画培训比赛,进行传统武术表演;有的村庄开始整理革命历史遗存,宣传英雄模范人物。通过怎样的场所、途径和方式,来传承、汇聚、宣传村庄文化,满族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主需求,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3 大力加强文化礼堂内涵建设

3.1“群众路线”是建设好“文化礼堂”的有效路径

文化礼堂建设要坚持地方党委政府为引导,农民群众为主体,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机制体制,对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向个五环节都要有专门负责人。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任务主要由村双委干部承担,要细化分类,确保整体建设按时有序推进[1]。

3.1.1群众谋划,让“文化礼堂”博采众长

1)根据群众关注定主题。文化礼堂是群众的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礼堂怎么建,农民更有智慧。建设时,都充分汲取民智、听取民意,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民参与。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村民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精心提炼“耕读传家”、“英雄故里”、“龙腾盛世”等建设主题,努力做到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2)根据群众生活创特色。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将原本散落在民间,只是村民之间口头传承的活在个人记忆中的民俗传统、历代乡贤闻人、治家理村的家训格言、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块,让村民们更加熟知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要结合本村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遗产以及特色产业等特有内涵,建设“产业展示厅”、“名人纪念室”、“民俗体验角”、“乡村记忆馆”、“科技馆”以及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园,使农村文化礼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根据群众意愿勤创新。根据走访调研中年轻群众提出的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建议,创新“文化礼堂”建设模式,通过在每个文化礼堂设立电子移动平台,使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地享受到电影观看、车票订购、水电费缴付等便民服务。

3.1.2群众管理,让“文化礼堂”活力迸发

1)让群众自己搭班子管理。在热心群众文化和公共事业的普通村民中公推直选产生文化礼堂理事会成员,理事长由村民从村两班子成员中选举产生,理事则从全体村民中产生,由理事长负总责,若干理事协同配合,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重大事项由理事会集体商议决定,或由理事会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确保群众当主人、群众管得好。

2)让群众自己立制度。各村理事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牵头制定文化礼堂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包括资金使用制度、场地使用制度等在内的文化礼堂运行管理制度,纳入村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生效,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每天按时开放,做到活动有组织、台账有记录、展陈有更新、场地有管理。

3)让群众自己壮队伍。在给每个村派一名文化指导员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村级文化带头人和业余文化团队的作用,引领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本土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文化礼堂是增强农民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园,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文明新风的愿望,将促进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3.1.3群众传播,让“文化礼堂”正能衍生

1)立足民俗,突出礼仪传承。积极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化节日文化内涵,组织农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立足民事,突出道德教化。与一般的文化活动场所不同,农村文化礼堂旨在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着力打造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以及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广泛开展理论宣讲、道德红榜人物评选、“道德讲堂”、实用知识讲座和各类便民服务活动,使群众愿意来、想要来、高兴来。利用文化礼堂开展的“百姓故事大家讲”等宣讲活动,选取身边百姓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通过群众写、群众讲、群众评等方式提炼出一批精品故事。村民更是将身边的感人事互相讲、交叉讲,把固定的“道德讲堂”办成流动故事会,以道德教化人心。

3)立足民盼,突出文化传播。开展乡村大擂台、文化走亲、乡村艺术节等活动,倡导群众自发开展排舞大赛、锣鼓大赛、合唱大赛、舞龙舞狮、太极拳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用起来,有效解决之前村级文化演出没场地、没资源、村民盼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比如,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岩门村的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有些村民就自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民俗记忆廊”里展示品基本都来自村民自己家里。重拾文明碎片、打造精神家园。如今,村文化礼堂文明礼仪、文化展陈、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系列活动的规划和落实,已经成为岩头村村委和村民心中的大事[2]。

又如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金大田村,当村民得知要建文化礼堂,就自发行动,老人找出族谱,将族谱中的“敬宗、睦族、戒讼、纳赋、安业”十字族训,悬挂于文化长廊;有人把古民居的石牌匾额送来,给乡村增添历史古韵;还有人从河里挖出多年前被淹埋的古石桥,拼接成石凳,搬到“耕读堂”外,供村民休憩追忆[3]。

3.2城乡一体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思维

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加大文化礼堂建设投入。建立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计划的实施,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思想观念更新不快,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不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日常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着力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使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城乡文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文化融合,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文化权利。要保证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文化事业投入一体化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体化。

3.3体现文化的地域化、多样化、差异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立足支点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悠久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是很好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针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在建设中要根据地域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性,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礼堂[4]。

3.4要发掘乡土生态文明理念,守住乡土文化之根,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

传统农耕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不息的创造和智慧。在当今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一旦出现历史割裂和文化断层,中华文明的延续就可能出现危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转变的重要节点上,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变化,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渐行渐远,逐步消失。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实施农耕文化记忆传承的系统工程,旨在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农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和展示出来、保存和传承下去,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使子孙后代受到启迪和教育,努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如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就建设了“农耕文化”公园[5]。在建设‘农耕文化’公园时,村里没有聘请园林设计师,而是把建设规划权和发言权交给了群众,让群众说了算,群众按照自己想法,自己画出图纸,自行建设,既节省了大量资金,又接地气。”整个公园突出“乡村记忆”这一主题,设为乡间树种、田园农耕、传统民俗,核心文化4个部分,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既贴近百姓生活,又彰显农耕文化品位,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俗。轱辘、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农耕器具离百姓渐行渐远,昔日的农耕文化常常让人们追思、感怀。“农耕文化”公园内还搭建了农家乐大舞台。据说该村群众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基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村级柳琴戏、渔鼓、武术队、秧歌队,一直保留至今。

在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6]拥有18个展厅、2000多件展品,详细展现了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中原农耕文化。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7],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4 对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4.1提高认识是关键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农村优秀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重大建设项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只有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其中,才能保持省级政策的畅通贯彻,才能保持地方建设的持续活力。

4.2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

只有健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关的体制,才能分清职责,各施其职,保持政策执行的连贯与统一,才能使各方面得到协调与统一。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8]。

4.3提高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关键

通常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广大的农民,其实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农民,只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真正发展。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可行办法有如下几点:第一,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建设农民想要的礼堂,农民才能最大的去参与礼堂活动。加强村级民主建设,扩宽基层民主的渠道,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农民参与到村级事务中,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参与,在参与提高参与能力。

[1]童桦.农村文化礼堂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J].今日浙江,2014,07:56-57.

[2]秦巨敏,俞桂忠.重拾文明碎片打造精神家园——缙云县溶江乡岩门村文化礼堂建设侧记[J].浙江档案,2014,(3):22-23.

[3]路桥区以“文化礼堂”走实群众路线http://www.taizhou. com.cn/zhuanti/2013/2014-03/28/content_1676948.htm.

[4]徐慧宁.岭南地区旅游旅馆建筑室内的地域性设计探索[D].重庆大学,2010.

[5]郯城街道自建原汁原味全县最大"农耕文化"公园http:// sd.china.com.cn/sannong/2015/wenhua_0113/3489.html

[6]中原农耕文化留下记忆一串串http://www.xcu.edu.cn/ info/1041/2245.htm.

[7]习近平谈新农村建设: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501/t20150122 _1008941.htm.

[8]谢佳祎.富锦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黑龙江大学,2010.

G120

本文为济源市社科联调研课题(编号:iysk1-2015-12)。

猜你喜欢

礼堂农民群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星云湖水上花海婚庆礼堂建筑及照明设计
The Cultural Highland
Village Gala Shows during Spring Festival in Ru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