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2016-03-15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李雅妮执教

湖南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乌蒙岷山大渡河

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 李雅妮 执教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李雅妮执教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北上抗日,开始了长征。红军一路跋山涉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靠双脚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毛泽东主席回顾这惊心动魄的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

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生:11、《七律长征》。

师:孩子们,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师:七言律诗,咱们以前接触过吗?

生:没有。

师:打开你的语文书,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

生:八句。

师:每一句有几个字?

生:七个。

师:对,像这样有八句,每一句有七个字的律诗我们就叫七言律诗,简称——

生(齐说):七律。

师:很好,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这是写漫漫长征中的事情。

师:哦,是关于长征的诗是吧?好!那了解长征就让我们从读诗开始!同学们,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这首诗,争取做到读准读顺,开始吧!(生自由读诗)

师:都读完了,毛主席的诗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诗)

师:嗯,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同学们,诗歌诗歌,是诗又是歌,它是有节奏、有韵律的,那你会怎样处理这首诗的停顿和节奏呢?咱们小组内来读一读,划一划节奏。(生组内读划节奏)

师:谁愿意把你自己划分节奏后的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嗯,你来!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了怎样的停顿?

生:我听出了2——2——3的停顿。

师:喜欢这种节奏的同学咱们一起来读后四句:金沙——(生读后四句)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呢?

生:4——3的分法。

师:请你读——(生读诗)

师:好,同学们,你们喜欢4——3——的节奏吗?

生:喜欢。

师:如果你也喜欢,我们一起用这样的节奏一起读后四句——(生读后四句)

师:看来停顿的划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据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读到这儿,老师想问同学们,这首七律你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读起来我感觉琅琅上口。

师:嗯,琅琅上口的感觉,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

生:因为它二四六八行行末都押韵了。

师:哦,我们一起来观察,请看,你发现了什么?二四六八句行末的最后一个字它们都有相同的韵母an,这四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有了这些韵脚它们读起来铿锵和谐,琅琅上口。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韵脚吧!红军不怕——读(生读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诗是歌亦是一幅画。只要你细心去品读,细细去感受,透过这些文字,你一定能看到丰富的画面。小组内读一读,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生小组内读诗交流)

师:有的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已经看到了丰富的画面了,把你看到的画面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吧。

生1:我看到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2: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

生3:我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岷山。

生4:我看到了天险大渡河。

师:你们真会读书!还有想说的吗?

生5:我看到了金沙江。

生6:我看到了十几根铁索。

生7:我看到了红军脸上的笑容。

师:哦,翻过岷山,胜利在望,红军脸上露出笑容了是吗?(稍停)通过你们刚才的描述,大家对这首七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毛主席用一个字来概括了这次长征!(指名)

生:难!

师:是啊!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在诗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呢?谁来说?

生:我从五岭逶迤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师:从五岭逶迤感受到了长征的难。老师想问大家,五岭是一座山吗?

生1:不是一座山。

生2:五岭是五条山脉。

师:嗯。

生3:五岭也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知识的呀?

生:我是通过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看来呀,看课外书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信息和资料的好办法。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五岭的图片,你们来看一看,这就是五岭山脉——你准备用一个什么词或是一个句子来描述你眼前的五岭?

生1:连绵不断。

生2:气势雄伟。

生3:高低起伏。

师:这些词真好!

生4:我觉得五岭山脉很高!

生5:我觉得五岭山脉非常磅礴,非常广。

师:你们的词语非常丰富。我请同学们帮老师来数一数这五岭山脉到底有多少座山峰?

生:太多了,数不清。

师:是啊,这绵延四省的五岭你怎么能够数得清呢!同学们,如果让你置身在这五岭山脉之中,你会怎么样?

生1:我会迷路。

生2:我会被饿死。

生3:我会感觉到无尽的黑暗,感觉就要绝望了。

生:我感觉会被饿狼吃掉。

师:你们的想象非常大胆也非常合理。同学们,现在,请你读出你心中的五岭!(指名读)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出五岭逶迤吧!

师:这五岭就是那长征中的难啊!(稍停)还有哪些难?

生:乌蒙磅礴。

师:同学们,磅礴是什么意思?

生1:非常雄伟。

生2:高大险竣。

师:你们看——这就是乌蒙山(出示灯片)。你认为乌蒙山怎么样?

生1:我觉得乌蒙山高大雄伟。

师:读出它的高大。

生:乌蒙磅礴。

师:给你的磅礴打八分!

生2:我感觉它巍峨险峻。

师:那你读出它的险峻。

生:乌蒙磅礴。

师:就是这种气势啊!男同学们,我们一起把乌蒙山的磅礴读出来——(男生齐读)

师:很有气势!女同学——(女生齐读)

师:咱们一起来——

生齐读:乌蒙磅礴。

师:这又是长征中的难!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生:我从岷山千里雪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师:岷山。诗中的岷山是一座——

生:雪山。

师:你去过雪山吗?

生:没有。

师:那你在电视上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雪山是什么样子?

生:白雪皑皑

师:注意说完整的话!你来!

生:我想象中的雪山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根草,而且没有水。

师:没有植物没有水,有的是什么呢?

生:有的是许多天上落下来的雪,白茫茫一片,很容易就会踏进雪中再也爬不出来了。

师:哦,你的想象呢?

生:我觉得岷山上应该有大风。

师:会有呼呼的北风。同学们,那你能不能想象在这千里雪山行军又是怎样的景象?

生1:红军在白雪皑皑的山上艰难地爬着。

生2:红军在爬岷山的时候,一定是走一步摔一跤。

师:你的想象真的非常的形象。

生3:红军在岷山上行军可能会滚下山涧。

生4:可能会陷入雪地再也起不来。

生5:红军饿了渴了,抓一把雪往嘴里塞了又继续往前走。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红军过雪山的视频——(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听得非常仔细。刚才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到了厚厚的白雪。

生2:我看到有的红军滚下悬崖,有的坐下来了不肯起来,还有的互相搀扶互相鼓励着往前走。

师:刚才的画面中,朱德总司令对自己的夫人也是自己的战友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能坐下,坐下就起不来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1:坐下去了就会陷进厚厚的雪里面起不来了。

师:嗯,这是你的理解。

生2:一坐下去呼呼的北风一吹就把人冻僵了。

生3:一坐下了就会被北风吹雪掩埋住。

师:同学们,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红军面临着饥饿、寒冷还有劳累的严峻考验,他们的身体已经到了——

生异口同声:极限!

师:这个时候一旦坐下去身体就再也不愿起来,而冰雪就会很快将你掩埋!同学们,雪山行军难不难?

生:难!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生:大渡桥横。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同学们,你知道大渡河吗?

生:知道。

师:自古以来大渡河被人们称为什么呀?

生:天险!

师:被称为天险!你能不能想象大渡河的样子呢?

生1:大渡河里的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生2:大渡河的河水汹涌澎湃。

生:大渡河的两岸是悬崖峭壁。

师:悬崖峭壁非常险峻,让人望而生畏,那你能不能想象红军要过河,大渡河两岸又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1:许多敌人用枪用炮在拦着红军。

师:有没有同学用更好的语言来描述?

生2:前有拦兵后有追兵。

师:说得非常好。对岸是敌人的重兵把守,后面还有蒋介石的追兵很快就要到了!悬崖峭壁,水流汹涌,重兵把守,要过这河谈何容易啊。同学们,请看——(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

师:我看同学们都看得非常投入,内心一定也是心潮起伏。同学们看着这滚滚的硝烟,你有什么感觉?

生:胆战心惊。

师:请你读出你的胆战心惊。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你是什么感觉?

生:我是担心的感觉。

师:请你读出你的担心。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啊,担心自己的战友啊!看着自己的战友坠入了大渡河你又是什么感觉?

生:痛恨国民党反动派。

师:请你读出你的痛恨。(生读)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放到这句诗中一起来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非常好,同学们,红军长征还有什么难?

生:金沙水拍。

师:你想象中的金沙江又是什么样子?

生:江水拍打着两岸,水急浪高。

师:同学们,金沙江穿行在四川云南边界的深山峡谷之间,红军前有滚滚江水,后有敌人追兵,想要过江,难——不——难?!

生: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找到了“难”,想象了“难”,感悟了“难”。把你们的感受放到这组词组中一起来读——

生: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

师:仅仅是这两座山,这两条河吗?

生:不是。

师:远远不是。请你来看这组数据(出示PPT)。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

生:11个省。

师:翻过了——

生:12座大山。

师:跨过了——

生:24条长河。

师:行程——

生:二万五千里。

师:那么仅仅是这些自然方面的险阻吗?

生:不是。

师:我们来看这组文字,聂莉凡,请你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前有拦敌,后有追兵,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战斗,在漫漫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战士牺牲。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在湘江六天血战,红军战士从8.6万减到3万人,5万战士血洒湘江。

师:通过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一次怎样的远征?

生1:这是一次艰难的远征。

生2:这是一次漫长的远征。

生3: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远征。

生4:这是一场令人伤心的远征。

师:艰难、漫长、艰苦卓绝……可是在毛主席在红军的眼里,却只是三个字——

生齐答:只等闲!

师:是啊。这千难万险在毛主席和红军的眼中,却也只是只等闲。什么是只等闲?

生: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可难得到的。

师:仅仅是平平常常。那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只等闲呢?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腾细浪是什么意思?

生:翻腾的波浪。

师:走泥丸呢?

生: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师:毛主席把五岭比作。

生(一起续说):细浪。

师:把乌蒙山比作——

生(一起续说):泥丸。

师:把巨大看得——

生(一起续说):渺小。

师:把困难看得是——

生(一起续说):平平常常。

师:平平常常、渺小、等闲……同学们,我们用怎样的朗读来表达这一难一闲一大一小呢?谁来读一读?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不错,用难突出了闲。你还会怎样读?

生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的豪迈气魄!同学们,如果五岭山脉成了红军脚下翻腾的细小浪花,如果磅礴的乌蒙山成了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那你觉得红军怎样?

生:我觉得红军是巨人。

师:红军是巨人。同学们,你想不想成为红军一样的巨人?

生:想!

师:请你们读出巨人的感觉。(生齐读)

师:我感受到了巨人必胜的信心。同学们,从这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

生1:乐观的红军。

生2:我看到了聪明的红军。

师:聪明,我们把它换成智慧好不好?

生:好!

生3:我看到了勇敢的红军!

生4:我看到了无畏的红军!

师:同学们,有了勇敢、乐观、无畏,你们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红军的脚步呢?你们看,翻过这千里雪山,胜利就在眼前,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读出你的高兴劲!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乐观、无畏、智慧,这就是红军,这就是长征精神。同学们,我想问你们,这个暖字你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我把这个暖理解为温暖。

师:温暖,为什么温暖呀?

生:红军没有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就巧渡了金沙江,心里很温暖很高兴。

师:读出你们的高兴劲!(生齐读)

师:好。有了这乐观、勇敢、智慧和无畏,红军终于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935年10月,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主席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并且亲自在八千将士前诵读。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站起来向这些革命先辈表达我们的敬意呢?!(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师:孩子们,让我们铭记长征,弘扬长征精神!让我们用朗读向革命先辈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生配乐读诗)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猜你喜欢

乌蒙岷山大渡河
我这样走进岷山深处
黑羽乌蒙乌骨鸡疾病发生规律及防制措施
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暴雨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分析
省钱妙招
握不碎的鸡蛋
乌蒙日与夜
水电样本:大渡河的智慧化应用
回旋乌蒙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贺龙长征过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