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

2016-03-15韩琰

关键词:跨文化多元化交际

韩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

韩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识读教学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元识读概念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为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潮流,一九九六年新伦敦团体提出了多元识读教学法,这一论点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文简要的从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在国内外的实践现状、应用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对我国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带来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概念;实践

一、前言

人们对于识读教育最传统的认识是指学生在学校对口语和书本知识的识读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受的知识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识读形式出现。自一九六九年第一届“国际视觉识读能力年会”召开起,人们一直在探讨识读形式跟随社会发展的转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学习模式的转变,多元识读教学的概念在这一社会背景兴起。新伦敦团体在一九九六在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的教育论文,提出通过多元识读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知识,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这一论点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各国纷纷开始对多元识读教学进行研究。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运用多元识读教学法,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交流,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与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多元识读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对口语和书本知识的单轨识读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接受的知识也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识读学习交流,接受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若仅仅停在的口语和书本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校拓展识读教学的范围,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书本知识与口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识读方式相结合,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一九九六年新伦敦团体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教学模型设计是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核心,主要通过可资利用的设计、设计过程、再设计这一动态设计过程实现设计目标。可资利用的设计是指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教学设计,不仅仅指书本知识,更包括口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将这些资源用读、看、听的形式进行有逻辑的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再设计是最新提出来的概念,它并不是将可资利用设计进行简单重复的设计,而是将可资利用资源进行转化,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是在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上建构的,可资利用的设计、设计过程、再设计这三个设计要素构成了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框架。新伦敦团体对于建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所构成的要素在《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这一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文中指出: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改造式操练四个要素构成了多元识读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情景操练指的是学生根据可资利用的设计体验不同的角色转换,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更迅速的接受知识;明确指导指的是教师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传达的信息去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批判性框定指的是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对多元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这些知识所具有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内涵;改造式操练指的是学生在意义建构的实践中进行知识的深度挖掘,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思索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对多元识读教学模式在逻辑性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批判性的接受多元化知识。

我们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分为以下四个任务步骤进行:

1.总结可资利用资源。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指导对可资利用资源进行总结。这些可资利用资源主要是通过书本、语言、网络、电影等媒介所提供,学生从中总结课堂的知识点与难点,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知识点进行多层次的深入探讨。总结可资利用资源是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点的掌握与学习。

2.参与多元识读教学设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根据学习兴趣,阅读教师推荐的参考书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打破学生仅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的单轨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多元识读教学设计去。参与多元识读教学设计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概念的体现,学生通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对可资利用资源进行转化,让其充分为课堂教学而服务。

3.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学习,消除各国文化思维定式,检测和反思承载不同历史的文化知识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可以在改善学生交际能力,理解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重新的定位。

4.对资源进行再设计。在任务结束之际,学生要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在总结时遇到的问题生成了新的可资利用资源,学生对这一资源的再设计不是将可资利用设计进行简单重复的设计,而是将其产生的意义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对资源进行再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并将这一知识延伸发展,深度挖掘其潜势资源。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在国内外的实践现状

多元识读这一教学概念自从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上的强烈关注,各国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中已开始运用这一策略,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多元识读教学实践的进行,专家根据教学成果对多元识读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专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书籍与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打破传统的单轨式教育方式;学生的识读活动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学生在学校中可能会受到网络的限制,不能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不足在家庭环境中可以得到补充,学校与家庭相配合更能促进学生识读技能的提高。现在各国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实践研究虽有一些缺憾,但整体还是向着教学发展的主流靠拢。

新伦敦团体在一九九六年提出的多元识读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澳大利亚学者的重视。以米尔斯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者针对“如何有效地将多元识读理论化为课堂实践”这一论题进行了实践研究,他们的教学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不同的主体文化进入到多元识读教学活动里,并且在这一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学校规范的文化环境下实施多元识读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总结与学习,不要干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元识读教学法将传统的单轨教学模式打破,学生从多种形式上对知识进行识读,这不仅要求在课堂中完善教学步骤,而且要求老师讲话语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语境的课堂上充分对知识进行理解运用。

美国是个多文化、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各色人种的相互影响与融合造成了美国多元化的文化现状,所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受到美国政府的强烈重视。美国财政部门拨下大量的教育研究基金,用于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美国专家联合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多元识读团队,研究多元读写的新方式,最终成功探索了以“自我表现的探索”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将这一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就目前而言,多元识读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得到应用,这与我国对多元识读的研究不足有关。我国对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现在仅有的研究也仅仅是从局部领域进行的,没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成果。但我国教育界对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研究多偏重于英语课程领域,这一现象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已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我国虽没有大规模的推行这一教学方式,但教学方式研究整体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四、应用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对我国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带来的启示

新伦敦团体提出的多元识读教学法加速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一教学理论虽这是浅显的搭建了一个框架,却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对课堂教学的可变性与学生的能动性尤为重视,不仅要求学生多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在多元语境中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应用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对我国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堂话语权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授课主题,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吸收知识,很显然这一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应用。在知识多元化的现在,教师应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堂教学媒介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仅仅通过书本知识和口语进行识读,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媒介,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通过电影、音频、课外读物等媒介形式让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进行多元化识读。学生通过这些媒介,搜集总结可资利用资源,更加熟练的掌握课堂知识。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堂评估手法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仅仅从试卷考试的分数上判定,这一评估标准已不符合多元识读教学方式。教师在评估学生的成绩时,不仅要从卷面考试成绩来判定,还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估,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多元语境中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熟练的对课堂知识进行掌握和运用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多元识读教学方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知识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交流方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不同语言的知识结构,还应深度挖掘其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且在反思中批判性的接受所学的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识读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让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我国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学校教学中大力推行多元识读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应用多元识读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重新塑立自己本体的文化定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1]郑晓泉.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2]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5).

[3]陈智勇.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问题调查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李媛.范捷平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跨文化多元化交际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情景交际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