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资助体系健全为导向的贫困生创业研究

2016-03-15付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付娟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



以资助体系健全为导向的贫困生创业研究

付娟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

贫困生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不仅承受外在经济学业压力,更承受心理层面的重重考验。随着教育普及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关注也不断加大,如何以资助体系的完善带动贫困生群体创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资助体系;贫困生;创业引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进行资金帮扶只能短时间内减轻贫困生生存与学习压力,而基于我国激烈的人才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谋求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的长远发展,如何实现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教育引导成为高校资助帮扶工作的关键。创业引导作为资助帮扶的新导向,在与资助体系融合的过程中减轻了贫困生对物质帮扶的依赖,为贫困生的未来创业发展撑起希望的蓝天。

一、做好贫困生创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贫困生创业指导政策的出台基于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纵观当前我国就业现状,既有历史遗留因素影响也折射当前教育引导的偏颇,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关键在于创业机制的孵化完善,在于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启发与引导。[1]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教育群体,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是唯一的出路与希望,创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对其来说尤为重要。做好贫困生群体的创业引导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提升贫困生实际就业率。此外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逐渐优化,教育普及化趋向加强,在相继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及高中教育普及后,我国逐渐迎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加深,更多的人开始接受高等教育,高校贫困生人数同比增加,综合当前就业压力与就业矛盾,引导部分高校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成为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贫困生包括在内。贫困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起主导作用。其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为应对高额的学业费用整个家庭背负沉重经济负担,日常生活受资金限制生活窘迫,单纯依靠国家资金支持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自主创业为缓解其生活窘迫提供思路。此外高校贫困生群体在背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心理考验。面对自身尴尬的经济状况,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甚至存在自杀倾向。而通过自主创业可以增强贫困生自强意识,创业成功带来的喜悦奠定其未来发展的自信基石。综合内因与外因,做好贫困生创业引导具有时代必然性。目前我国教育部门综合社会力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贫困生资助帮扶助学体系,借助学费减免、无息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补充等具体措施来减轻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与学习压力,以期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最大限度保证社会教育公平。[2]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资助体系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问题,成为创业引导的阻碍因素。

二、现有资助体系对贫困生创业的制约分析

(一)贫困生认证机制不健全,创业指导对象不明确

做好贫困生创业引导的前提是贫困生群体的明确,在确定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开展相应创业指导。我国现有资助体系在贫困生认证方面存在不足,认证机制本身不健全使得贫困生认证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准确率低。基于我国贫困生认证现状分析,认证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高校学生在入学前由当地民政部门出示贫困生认证证明,执行中因为缺乏宣传,认证证明随高考录取通知书下发,没有引起贫困生及其家庭的注意。而贫困生证明的开具往往需要村委及镇政府对应部门的协调配合,受交通不便与政府办事流程冗杂等客观因素制约加大贫困生认证难度。其二是高校贫困生在入学后开展认证工作,一般以指标形式进行班级发放,部分班级或者辅导员敷衍应对,贫困生确认带有随意性。其三是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贫困生认证难度。贫困生认证是做好创业指导的前提,缺乏明确的身份认证导致创业指导工作后续难以正常开展。

(二)助学贷款资金帮扶有限,创业资金不具保障性

我国鼓励引导高校贫困生创业,最大制约为资金不足。创业前期需要大量活动经费,我国贫困生基数大,完全由政府出资支持创业不现实。我国高校目前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相对有限,有限的资金往往用于学校日常设施的维护与基本的教育支出。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选择助学贷款作为资金来源,而当前各大商业银行受利益驱使提供助学贷款额度较小,条件也过于苛刻。该背景下如果由学生借助贷款创业显然会增加学生的还款压力。当前高校贫困生创业指导资金来源单一,保障机制不健全。作为首要制约因素,高校贫困生的创业起步艰难,创业积极性受挫。[3]

(三)勤工俭学助学层次较低,缺乏必要的创业关联

勤工俭学岗位是现有资助体系中对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另一种体现。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勤工俭学岗位少,技术含量低,勤工俭学与创业指导关联不大。后勤产业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从理论上讲勤工俭学岗位的设定应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带有一定的技能实践性,最理想的勤工俭学应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锻炼转化的过程,应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劳动强度适中,勤工俭学目标明确合理,为贫困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我国现有贫困生助学岗位设置不合理,难以与创业关联起来,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创业指导。

(四)心理教育忽视创业指导,贫困生创业意愿较低

我国现有资助体系的出发点有失偏颇,整体上以资助为主,对创业引导缺乏关注。[4]单纯的资金扶持只能缓解贫困生短时期内的生存压力,不能从长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贫困问题。贫困生创业引导立足长远,以期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走出贫困,实现自身理想发展。创业指导必须做好贫困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基于大部分贫困生既存的创业畏惧心理,可以从精神与信念层面进行干预指导,帮助其获取创业的信心与勇气。现有资助体系对资金帮扶的过度关注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萌发,也不利于贫困生创业积极性的调动。贫困生的贫困难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

三、以资助体系为指导,做好高校贫困生创业引导

(一)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做好贫困生创业意识培养

单纯依靠资助体系内的帮扶措施实现贫困生创业引导显然不够。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应侧重于创业与创新型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与科研创新,让贫困生在日常教育学习中掌握创业技能,做好自主创业的前期知识准备。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创业指导时可以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定期举办创业项目座谈会,创业知识宣讲会,调动贫困生创业热情。通过教育机制中的创业引导,开启贫困生的创业之门。

(二)积极加大创业资金筹措力度,学校社会及学生多方援助

我国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创业引导时,资金主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受资金划拨流程冗杂影响形成创业资金链的断裂现象时有发生,贫困生创业资金周转困难。且国家财政拨款有限,我国高校现有贫困生基数大,单靠国家资金扶持难以填补创业资金缺口。因此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做好资金来源渠道的疏通十分必要。一方面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成果,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资金,从而为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赢得部分赞助资金。另一方面高校借助品牌优势,通过大型学生活动企业冠名赞助的方式获取创业基金。社会方面可发挥救助机构的公益救助作用,为高校贫困生创业提供一定的项目资金。当地政府可以加大宣传教育,鼓励有能力的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资金赞助或者物质帮扶,鼓励引导贫困生自主创业。对于贫困生自身来说,应该珍惜创业资金,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取得创业成功后,将创业回报中的部分进行无偿捐赠,作为其他贫困生的创业基金,建立帮扶——创业——再帮扶的良性运作机制。

(三)将勤工助学与创业结合起来,提升创业能力及助学层次

现有资助体系指导下的勤工助学无论是岗位设定还是服务内容都带有体力劳动的趋向,使得我国高校助学层次整体偏低,与贫困生创业能力提升与培养关联不大。今后勤工助学岗位设定应综合贫困生创业需求,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实现劳动型岗位向智力型创业岗位的转变。高校勤工助学在与贫困生创业挂钩的过程中,可以依托自身创业场地优势及创业指导优势开展智力创业引导。贫困生以勤工俭学为契机进行创业锻炼,而创业资金所得又成为勤工俭学的报酬来源,既有利于贫困生经济困难的解决,也有利于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在创业的过程中树立信心,为未来就业积累经验。通过创业提供更多的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服务更多的高校贫困生。

(四)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探索创业心理教育新模式

基于家庭经济、贫困生长环境及狭隘的社会交际圈等客观限制,贫困生往往比同龄学生更自卑,引发贫困生心理疾病。我国各大高校高度关注贫困生心理疏导,建立了心理咨询诊室、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教育讲座,以期借助校园人文关怀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5]。但我国心理帮扶往往侧重于心理测量结果及后期追踪观察,与贫困生创业教育关联不多。因此在后期心理指导中应加大对创业心理的启发与引导,通过有效的心理测试与辅导,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创业的勇气与信心,在心理培训与锻炼的过程中提升其问题分析与处理的能力,重点做好风险承担的心理暗示,通过正确的心理辅导干预,让高校贫困生更快地融入到创业团队中,在创业中培育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四、结语

贫困生作为特殊教育群体,与普通学生相比承受着经济与心理两大层面的考验,我国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在长期开展中逐渐陷入困境,而创业则是打破瓶颈的关键。本文在阐述贫困生创业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创业制约因素,并最终给出了创业指导方略,为高校贫困生的未来创业指明了方向。

[1]陈双凤.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2]丁德智,吴芮凌,赵燕,吴健.试析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3]陈一栋,范慧玲.广西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研究——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创业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4]孟小鸣.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亟须改进[N].人民政协报,2013.

[5]余瑞福,张虎,蒋丽玲.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