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意识教育的现实需求探究

2016-03-15邓胤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邓胤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意识教育的现实需求探究

邓胤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无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其具有隐蔽性、渗透性、依附性和平等性的突出优势,教育过程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本文从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入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无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需求,探讨开展无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提出利用无意识教育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教育者人格魅力感染、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微媒体的有效利用等方式,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以达到增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教育;现实需求

随着当今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意识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受到冲击,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面对这种局势,无意识教育以“润物细无声”形式出现,不被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的教育方式,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走出教育困境,从某种程度上得以增强受教育者在其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意识教育淡化了教育痕迹,是一种愉快而开放的教育,这种特质决定了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有着广泛应用的现实需求。

一、无意识教育及其特点

所谓无意识,其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蕴藏着强大的心理能量,它与意识一样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未被主体自身所意识到的意识,是大部分言行和情感的动力所在。而所谓无意识教育,即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营造某种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隐蔽其教育目的,用不为受教育者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点。

(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心理实验表明,对于灌输性或疏导性教育,如果灌输性或疏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1]无意识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于施教过程中,论道而不说教,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受教育者能够放下戒备和抵抗心理,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教育的意向境地,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教育者采取理论灌输、说教等简单直接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而伴随着社会转型,这种灌输式教育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出现了不小的问题。无意识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及时弥补了灌输式教育的缺陷,由教育者根据特定教育意向设置教育情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使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于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理念,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耳濡目染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其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三)教育手段的依附性

无意识就其生理基础而言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所以无意识教育并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活动载体。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内容等都是通过活动载体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积极而健康的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2]无意识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精心选择活动载体,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其中而受益。

(四)教育主体的平等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会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仅把受教育者看作教育客体,这样很容易扼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代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具有强烈的自主和平等意识,一味地使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反作用,而无意识教育遵循的是主客体平等性原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其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加强无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束缚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说教灌输为主的教育,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目的及手段直接,教育内容较为滞后,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反感心理,还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空有理论却不知如何实际运用的尴尬境地。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导向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不同方式,虽然无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其灵活多变的特性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但并不代表有意识教育不重要,无意识教育起着补充有意识教育不足的作用,二者应该有机结合。

(二)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果劝诱性的信息过多或者强度太大,都会导致人们感觉自己选择受限,于是产生抵抗情绪。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乐于吸收新鲜知识,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在面对任何事物和生活事件时都有自己的主张见解和评价标准,但同时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而无意识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有意识教育的过程,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能感受到自身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并容易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不仅提高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有效覆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意识教育因其隐蔽性强的特性,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内容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要求,需要考虑教育对象多样化的差异性。无意识教育的内容弹性大,方式灵活多样,只要其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向是一致的,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所需选择教育内容和深度,教育者再加以适当及时的引导,使受教育者从教育实践中获益,产生自主的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无意识教育填补了有意识教育的不足之处,完善并覆盖着整个教育过程。

三、高校开展无意识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指的是该项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政治、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4]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一直属于一元化,而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思潮下,有意识教育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容来说,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而忽视了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个性,结果导致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合理地对时代及政治要求作出反应、层次性是否合理、实施途径与契机是否合理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三个维度,而无意识教育无论从何种形式、内容、层次、途径上,都能够有效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能将深刻的教育内容蕴含于各种形式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从中获得某种教益。将其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需要

传统的有意识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有组织的会议等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这种方式单一化,抑制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但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而无意识教育方式灵活多样,能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目的。因此无意识教育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无意识教育的方式多样,比如通过知行统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个性化、启发性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完善,在看似“无教”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能更好地把控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从而能更具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到积极正确的思想轨道上去。再结合有意识教育提供的理论基础,无意识教育的效果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体系,共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校为中心,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下,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5]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不能脱离生活实践而存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体现出动态特征、生活特征、大众特征和隐性特征的四个基本特征,[6]又与无意识教育的优势相吻合,充分体现了无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全面的工程,离不了全社会这个支持系统,无意识教育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有着更为广泛应用的需求,无意识教育的不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推动力。

四、高校开展无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一)对教育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达成无意识渗透的效果,就得对内容进行精心策划,既要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又不可太过明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首先,设计内容需与相关实践活动保持相适应。不同的实践活动所隐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差异,比如文化娱乐活动需具备情感性而非理论性,就要设计负载情感性的教育内容。其次,内容内在构成应弱化知识。这里的知识的弱化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的,由于有意识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教育,而无意识教育则应更注重情信义行这方面的教育,在文体类活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通过营造氛围、暗示相关教育内容、践履相关规范制度,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完善其思想政治品德结构。最后,内容的存在形态应是弱理论性的。无意识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与有意识教育相互补充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无意识教育内容应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总而言之,无意识教育注重的是启发和诱导,教学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安排教育活动,以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

(二)对教育方法进行有效改进

无意识教育应该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有组织的,其方法是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间的纽带,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的社会环境,教育方法的有效改进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坚持知行统一,将教育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意识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生活实践,其说教形式枯燥乏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为降低。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须以身作则,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其次,坚持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在情感认知教育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把握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情感共鸣的方式,深入挖掘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和深层的价值观,于无形中使受教育者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后,坚持个性化和启发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者人格魅力感染

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本身的人格展现对受教育者而言就是生动的无意识教育渲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里,重要的是教育者在教授理论内容的过程中,融入的教育者个人风格及人格展现,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中所内化的主观意识和态度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所以,身为教育者,就要注意自身的人格素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修养境界。第一,教育者要追求高尚的品德修养。真理与高尚的人格结合,真理的影响力才会成倍地放大。教育者真、善、美的积极优秀品质,对受教育者会产生巨大吸引力,会逐渐自发地内化为其内在要求。第二,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我知识水平。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趋向于多元化,思想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教育者要想让学生接受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让受教育者信服。第三,教育者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表现出来的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是具有感染力的,也同时在无意识中影响着受教育者,能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教育者必须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正向示范,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和启迪。

(四)校园人文环境营造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7]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营造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无意识教育的又一显著优势。校园人文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建设健全的校园环境设施、具有教育意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等,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规范化学校管理及其制度建设,能够以潜隐的方式规范受教育者的言行,影响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建设“全员育人”文化,不仅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而且从各环节入手,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将无意识教育融入常规的管理与服务育人过程中,尊重、理解并爱护受教育者。

(五)微媒体有效利用

在当前“微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当代大学生大多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大,网络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社会交往方面较容易实现社会交互作用,而这种交流互动往往是独立和平等的。教育者可以根据微媒体形象性、隐蔽性和诱导性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微媒体,结合无意识教育的方式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不断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注:本论题系武汉工程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之一,项目编号:CX2015130)

[1]侯玉基.思想政治工作无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2]王树茂.无意识教育是管理者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J].社会科学辑刊,995,(1).

[3]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7.

[4]布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5]陈清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6]宋劲松,王滨.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J].求实,2009,(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