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教育的文化缺失与回归

2016-03-15周小英

关键词:学校课程文化

周小英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论学校教育的文化缺失与回归

周小英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问题,学校教育文化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想建设,同时也导致学校教育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止步不前,而要想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就必须将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寻学校教育文化的回归路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学校教育的文化缺失与回归进行了探讨。

学校教育;文化;缺失;回归

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特定教育一般来说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学校教育不是单一的表现为一种教育形式,而是一项特定文化体系繁衍出的文化形式。从我国学校目前的形势看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文化环境复杂、文化冲突明显以及文化价值选择多样的道路。基于此,我们当下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澄清和重构教育价值观。

一、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自古以来,学校教育和文化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们统称为“文教事业”。他们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前提,而学校教育又会进一步促成了文化的形成,教育传递、传授而被人们掌握,从而形成了文化。二是学校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既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有需要让文化得以创新和传承发展。[1]学校教育的开展历程,本质上就是对文化进行判别和抉择、继承和发展。学校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可以对文化进行汇聚、选择并创新。三是学校教育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保留和变革的作用。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目前来讲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一些人会刻意夸大其对文化保留的作用,一些人则夸大其对文化变革的作用。

实际上,学校教育在保留文化的时候也让文化发生了变化,他们是同步进行的。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经过积累的文化遗产,经过人类的抉择与组合之后便形成了学校的课程,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人们长期实践之后的有价值的文化。青少年们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也就将文化长期保留下去了。同时课程的变革则是文化发展结晶,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还通过另一条途径来推进文化的发展,那就是革新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课程科目和课文都非常死板,但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却是比较灵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其加以添补与发展。由此可知,学校教育不但是文化的保留,而且也是文化的发展。每个教师都应该要正视到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保留和变革方面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文化的缺失

学校教育即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其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发生某种变化。文化,从理论上说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然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社会建制的,在大环境上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社会的主流文化。由于文明是非常复杂的,学校无法整个的吸收,因此,会尽力将其中的丑陋现象排除。固然如此,为了均衡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种类成分,学校环境必须确保人人都能冲破他所在环境的限制,从而与外界更广阔的环境之间建立联系。[2]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特点会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校教育不同的主因,这一点同时也决定了学校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适宜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参与,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时刻受到社会主流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制约。虽然这种文化相比较于人类所有的历史文化来讲,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他们的联系往往比较疏松,几乎都是经由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来加以推进的,从而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让他们只重视学校教育的可评价部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指导下,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方面,并以此组建学校的教育程序,它并不能充分、完全的体现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即文化缺失。该问题非常突出,可以从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以及在培养对理想的追求上等都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如下几点是造成学校文化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小学将人才输送到初中,初中将人才输送到高中,高中将人才输送到大学;二是在课程改革前,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难、繁杂、缺乏创新点,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而被淘汰,沦为教育的一代失败者;三是教育方式的中心偏离了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对学生的态度、精神教育以及价值观忽视了,没有将学生当成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完整的人,仅仅把他们训练为知识的容器。

三、学校教育文化的回归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文化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完全顺应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民主性、开放化、个性化等趋势。这类趋势体现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在要求。同时,其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这个方向。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人的自身价值与尊严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人们开始关注生命、注重人格,这是对人存在的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4]所以这样的时代迫切需要张扬人性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所以,要得到自由,实现解放,就要我们去反省自己的文化,从而通过对文化的转型来一步一步的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教师、学生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力作用。学校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程文化则属于一种协商文化,它并不是直接将文化输送到学生身上,而是经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协商,在这个过程中达成共识而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社会的教学模式将有所转变,即由师生授受系统向学生参与系统的转变,这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积极参与型、对话型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动机、角色等,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并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本管理,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将教育和文化相融合,文化和管理相结合,建立一套新的管理教师的模式,最大程度的将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激励与凝聚功能发挥出来,为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贡献力量,为学校在巨大的社会竞争中求取生存与发展的大业添砖加瓦。教师文化将学校教师摆在管理的最高点,把教师作为学校不断发展的首要资源,把对教师技能、文化修养的提高和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扬看作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构建完善的学校文化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其制度,在于服务于人。通常学校的制度归根结底都是要服务于学校里面具体的人,为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提供时机、保障和平台。要做到明确制度为人服务的观念,学校必须要组建一个新的评价机制,一个具有发展性,能够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记录与观察学生的每一步进步。例如建立学生“档案袋”、“成长记录簿”等。此外,评价主体应该更加广泛,不单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而且也应该在评价教师的时候更多的注重教学的过程,充分尊重教师们的人格和尊严,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和发扬各自的教学特色,为教师在各自领域的发展提供屏障。[5]因为学校不同群体的作息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如借阅图书、使用实验室和微机室等,学校应该依着不同群体的时间尽最大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通过调动不同的因子来激励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是要因校而宜、因人而宜的制定和实施每一项制度。以评价制度来讲,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地理位置,而学校里面的组成人员也是不同的,学校一定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构建适合于自己本身的评价体制。例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形,构建起一个分类教学、分类评价的教学体制。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要依本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指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要有足够的关注度,从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入手进行教学研究,为其提供机遇、平台与保障发展自身专业。

(三)加强学校课程文化功能的实现

学校课程文化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文化世界的构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定要注重课程文化功能的实现,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但是在课程文化功能的实现过程中,要避免将课程与文化混为一谈,而是要注意把课程知识和文化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而进行互相转换。可以说,课程主要是来源于文化的,因此课程的实施只有在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感悟的基础上,才真正的具有了文化涵义。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我们在大力倡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客观科学知识,但却不能忽视科学知识所具有的陶冶功能对学习者文化构建产生的重要意义。曾经有学者说过:科学知识的陶冶价值只有被学习者进行理解和应用之后,其本质内涵才被赋予了生命。就像是我们在学习物理和化学知识时一样,我们注重的并不是物理和化学问题的结果,而是获得这些结果的整个过程以及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知识。[6]所以,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如果只是单纯的获得结果,就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陶冶功能、文化价值背道而驰了。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该积极的把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切实的体验和感受,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一是要为教师、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和学习设施。学校必须有适合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与协助设施。例如能够依照不同种类的教学设计来对学生座位的课桌椅与教室进行相应的排列,对图书馆、教研室、计算机室、教师休息室等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或是增进服务设施。

二是要彰显出学校物质文化培育人才的功能。校训要表现的美观和醒目,让学生以及教师们对其尊重;在校内要多培育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时刻张扬出生命的活力。校园绿化的工作不一定只是老师的职责,学生也可亲自参与其中,亲手培育花草树木,在美化校园的同时,感悟到另种文化的“营养液

三是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要充分挖掘、整合附近的资源。除了利用国家的扶持之外,学校还可以向社会争取更多的支持,也可以自主研究出路并筹集资金。学校要挖掘与运用社区、家庭资源。一般社区、学生家中的图书、乐器和其他小件物品以及社区的有学之士和学生家长,都可以为学校所利用并分担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跟学生也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为学校创设各种物质文化,特别是学校的绿化设计、校内教学辅助设施的制作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微妙领域,但是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校文化往往因为其地位的微妙而被教育工作者所忽略。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认识到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重要意义,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认识到现阶段学校教学文化的缺失,并采取积极措施让文化回归到学校教育中,是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界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8):58-61.

[2]薛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33-37.

[3]郝德永.文化性的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现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8-144.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