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基层服务型党建品牌化研究
——基于衢州学院“四点钟学校”的个案分析

2016-03-15李旭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党员

李旭

(衢州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新常态下高校基层服务型党建品牌化研究
——基于衢州学院“四点钟学校”的个案分析

李旭

(衢州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大学生党团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本文以“四点钟学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织运作和品牌化实践路径。“四点钟学校”对人员资源的动员主要是政治吸纳和责任感召的方式;组织目标是以大学生党员示范性群体培育为导向,且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具有较高契合度;在制度结构上注重非等级性和群体开放性;在文化适应上以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合法性基础。

新常态;服务型党建;政治吸纳;党性修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为此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凸显了国家层面对于基层党建的重视。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党中央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新的规划和设计,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深化。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更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前沿阵地。基层党建落实到高校,一方面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抓好大学生党团政治建设,特别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工作是深刻理解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说,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与高校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一的社会服务职能相契合,同时也是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和工作方式转型的抓手。

从既有研究来看,关于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理论内涵及时代意义的分析。陈亚兵、陈一祥认为高校服务型党建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群众教育路线的需要。[1]周多刚、徐中认为服务型党组织是通过服务提高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管理力的党组织。[2]第二类是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朱光亮认为主要有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观念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灵活等问题。[3]第三类是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路径的研究,这类研究较为集中。马乙玉认为高校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应强化服务理念、创建有效载体、塑造服务品牌、构建制度体系。[4]既有研究多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行探究,从具体案例来分析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分析,探究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际运作策略,在科学理解党的建设新常态,主动适应党的建设新常态,着力打造党的建设新常态的前提下,分析服务型党建的品牌化形成机制。

二、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功能需求分析模型(AGIL)为基础,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是作为一种功能整体而存在的,所谓功能整体是在功能上满足整体的需要并维持着整体社会稳定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四点钟学校”作为一个功能整体,也需要在适应(获取充足资源)、目标达成(确定和实施的目标)、整合(系统子部门的协调)、维模(保持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四个功能协调发挥才能实现品牌化运行。这里参考AGIL模型对“四点钟学校”的资源动员、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集体共识进行探究和分析。

(二)案例介绍

“四点钟学校”作为衢州学校基层服务型党建精品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以“立足学校、引领先进、树立典型、服务社会”为理念,坚持“自愿性、无偿性、科学管理”原则,以整合高校、社会、家庭资源,合力深化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其宗旨是:秉承开展青少年“社区课后教育”应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配合,使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社会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其主要活动形式是由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等同学组成的4人志愿服务队,于每周一到周五下午的4点钟开始在紫荆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主要志愿项目包括支教项目、家庭教育指导、“爱心帮扶”项目、实践调研等项目。

三、案例分析

(一)资源动员

从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涵来说,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推进党的工作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工作有机融合,构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凝聚师生群众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体系。在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师生党员是党建工作的主体,吸引他们参与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来,激发他们的为民意识和服务观念,对于进一步树立党的光荣形象[5]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四点钟学校”而言,主要是人力资源动员和外部环境资源的动员。在人员动员即组织成员上,“四点钟学校”的成员一种是由教师党员、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构成的正式成员,一种是非正式的外部成员,包括团员和普通学生。正式成员由“四点钟学校”所在党支部进行管理,且担任具体工作,参与组织决策,是骨干成员,在“四点钟学校”成立初期,正式成员是通过政治吸纳和认同的方式进入;而在后期,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组织活动,更多的是通过责任感召的方式,而在实践活动中,正式成员会注重对非正式成员的过程考察。在外部环境资源上,“四点钟学校”主要依托学校资源实现与社区实践基地的对接,获取其合法性基础;对于社会资源是以其声望基础来动员和获取的。

(二)组织目标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为主要任务的基层组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高校在党建工作中,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建设接地气、有担当的高校党组织。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立足于社会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将服务对象由校内辐射到校外。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在“服务”二字上,拓展服务载体,服务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组织服务网络。[6]“四点钟学校”的组织目标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划分,一个是本体目标,这个目标是在“四点钟学校”成立之初由其骨干成员相互协商制定而成,即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实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另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定位于将“四点钟学校”这个基层服务型党建项目打造成在本市级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基层服务型党建品牌,而过程性目标则注重对“四点钟学校”参与成员的考察,主要是对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考察。组织目标的实现在于落实参与者的具体行动和组织活动,由于“四点钟学校”的成员都是在政治吸纳和责任感召的方式下进入这个组织,这就决定了成员个人目标是与组织目标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三)制度建构和文化适应

组织制度结构特征由三个主要的层面构成:复杂度、形式化和集中化。复杂度指的是组织内部分化的程度,形式化是组织使用规章规范,以约束成员达到组织赋予任务的过程,集中化指的是组织内权力分配的情形。“四点钟学校”一方面由于成员单一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要获取“合法性”因而与其他校园社团一样具有组织趋同性。从复杂度上来说,“四点钟学校”成立之初,组织运作主要依靠责任感召,而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非正式到正式的过渡,采取部门制管理,逐渐实行制度化运作;从形式化上来说,“四点钟学校”与其他社团组织一样制定了规章制度,规定了组织的宗旨、性质、组织机构和运行制度,但是与其他社团组织的显著差别在于其组织发展定位,以服务为根本,这也决定了规章制度的价值取向;在集中化方面,“四点钟学校”采取民主决策机制,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等成员不具有组织身份差异而导致的权力弱势感,内部决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组织文化是制度的基础,是一种隐性的制度。对于“四点钟学校”而言,其组织文化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共识,价值观念,在文化适应上,一种是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员的内隐责任感,一种是基于服务而衍生出的社会责任感,这两种观念维系着成员的行为方式。

四、总结与讨论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中心在“服务”二字上,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上来说,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践调研,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党员的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师生党员的创造性,把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能力、形成服务机制作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路径。“四点钟学校”是在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立足社区,针对社区儿童在放学后的“真空时间”进行了及时的弥补,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提高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四点钟学校”作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品牌项目,在资源动员上把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教师党员带动学生党员、党员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的示范引领机制;在目标达成上,其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通过政治吸纳和责任感召达成了较高的契合度,这保障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生命力,实现了基层服务的连续性;在制度建构和文化适应上,“四点钟学校”通过开放式群体决策机制实现制度的完善,在社会服务中践行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将提高党性修养发展为集体共识。本文是对“四点钟学校”的个案分析,而高校基层服务型组织建设存在多样性,本研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分析,如高校基层服务型党建品牌效应研究等。

(注:本文系2015年度衢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QSKG06LX)

[1]陈亚兵,陈一祥.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

[2]周多刚,徐中.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现状与对策[J].党政论坛,2013,(3).

[3]朱光亮.试析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4]马乙玉.高校服务型党组织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5]郑金鹏,邵晓波.创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10):3-4.

[6]李战军,诸澜兮,倪鸿燕.加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实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1-42,45.

猜你喜欢

服务型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