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竞合研究

2016-03-15潘辉朱磊徐永红

关键词:皖南旅游区竞合

潘辉,朱磊,徐永红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基于共生理论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竞合研究

潘辉,朱磊,徐永红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安徽省实现从旅游文化资源大省向旅游文化资源强省的转变有重要的作用。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资源开发雷同、景区恶性竞争的问题。文章将共生理论运用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竞合研究中,并结合SWOT分析法,对皖南旅游区的竞合关系进行分析,寻求实现一体化互惠对称的共生模式的措施。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共生理论;竞合关系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14年国家发改委下达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从省级建设工程升格为国家级建设工程。区域旅游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求共生,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并尝试将共生理论引入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中。

1879年,德国著名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次提出共生概念,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共生理论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学科发展,共生理论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得以应用。对旅游而言,吴泓等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运用共生理论对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研究;陈玉涛以滨州与东营市为例,对黄河三角洲在资源、管理、利益和环境四方面的共生模式进行探讨等。目前基于共生理论,对安徽旅游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少,主要集中在古村落研究方面,如朱生东以西递为例,对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

旅游地不再单一孤立发展,通过合作求得共赢,已成为各地的共识。依据共生理论,分析区域旅游竞合发展,有利于分工定位,有效处理竞争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区域旅游共生条件分析

共生关系的形成,需要共生单元在时空上必须有特定联系,存在兼容性;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存在某种确定不变的共生界面与之对应;共生单元之间内在联系的亲密度、同质度和关联度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交流的特定方式;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和结构起到的作用必定是一种稳定作用。

(二)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

共生模式根据组织程度上的不同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共生关系发展的完善阶段则是“一体化共生”。所谓的“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封闭区间内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其共生单元在共生界面上全方位相互作用且共生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内在必然性。“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是指区域旅游地间,为实现旅游地更好发展,自愿利用市场、文化、资源等多层联系,对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具体合作。

(三)区域旅游的竞合的理想行为模式

共生模式根据其组织行为方式存在的差异可分为寄生关系、非对称互惠和对称互惠关系。区域旅游共生的理想行为模式是“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在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作用下,同类和异类共生可以实现有效的双向关联,在此关联作用下能够产生新的发展能量,并能够进一步在能量广谱分配的对称机制作用下,使交流机制呈现双边或多边机制,有利于各共生单元之间进行能量、信息、物质等的自由流动和交换,以使共生单元的进化具有一定范围的同步性。这一模式在承认市场竞争客观存在的前提下,运用“求同存异”的思想,对区域内的共同优势进行保护发展,在旅游竞争中寻求新的合作关系。

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旅游区竞合条件分析

(一)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包括黄山、宣城、铜陵、池州、芜湖、马鞍山、安庆等七地市,总人口约为1815.9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9.854%。2014年底,皖南七地市的旅游总收入约为1779.77亿元,占安徽省旅游总收入的51.887%;其中池州、黄山、安庆、芜湖均在300亿元以上,马鞍山、宣城在100亿元以上,铜陵最低,少于100亿;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黄山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外汇收入的27.7%,安庆、芜湖次之,其他地市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区对安徽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共生竞合条件SWOT分析

区域旅游已成为实现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力支撑,但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的选择及实施受到重因素的影响,参与竞合的各方更多基于自身局部利益考虑,可能最终造成竞争为“实”、合作为“虚”的假象。因此,在区域发展大环境中,合理评价旅游竞合发展的必要性尤其重要。结合各地市所处的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对区域旅游竞合条件进行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热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正是皖南示范区建设的最有利因素。目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内有获得世界级与国家级名号的旅游资源包括8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由此可见,皖南区域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等级高,而且资源种类多。这些富集而卓越的旅游资源是皖南旅游区建设面向世界的高规格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保证,是实施区域旅游共生竞合的一大优势所在。

(2)文化资源丰富。皖南旅游区山水相依,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和县龙潭洞拥有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猿人头盖骨,填补了“猿人”化石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空白;潜山县发掘的距今一万年的新时期时代的薛家岗遗址,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另外,皖南旅游区培育出许多特色鲜明、遐迩闻名的地域文化或特种文化,如黄山的徽文化、齐云山的道教文化等,这里还是徽剧与黄梅戏的发源地,这些文化资源为皖南旅游区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可创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与旅游主题产品。

2.劣势分析

(1)行政区划限制。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所辖的各旅游地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其所进行的区域旅游竞合是一个跨行政区的区域共生竞合。在推进旅游竞合中,必然要关注资源所属旅游地对于旅游资源利益的均衡。如果不能处理好利益的协调分配问题,则会影响到各旅游地参与区域旅游共生竞合的积极性。

(2)资源开发度不足。旅游区内复杂多样的旅游资源,是进行共生竞合发展的优势所在。但从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来看,虽拥有部分精品线路,如“两山一湖”观光旅游带,但对徽文化、文房四宝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仍停留在初级层面,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否则影响旅游区内的旅游一体化共生竞合发展。

3.机会分析

(1)区域机会。旅游竞争说到底是客源竞争,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越近,越有利于争取到游客,皖南旅游区位于我国中部,东邻经济发达、旅游客源最多的长三角经济区,西邻迅速崛起的武汉经济圈。旅游区内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水、陆、空交通网络体系。旅游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京津唐经济区之间的感知距离缩短,为区域旅游更好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策机会。随着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示范区内各地旅游资源在市场作用下实现自发整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进行区域旅游共生竞合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由此而制定的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对示范区内的旅游共生竞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将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着力打造“一圈两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4.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屏蔽影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呈集聚状态分布,局部地区过度集中,易产生“资源集聚屏蔽效应”。旅游区内知名度相对较低的旅游资源发展会受到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旅游资源的屏蔽影响。这种效应导致旅游地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加大,旅游区内各地市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区域旅游共生竞合的实施效果。

(2)旅游者选择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旅游景区间空间距离远近的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情况会影响到旅游地的经济利益,由此造成旅游区内各地市为争取经济利益而只顾竞争,从而忽视相互间的合作,使得旅游区内的旅游共生发展局面不稳定。

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旅游竞合模式

要实现区域旅游竞合发展一体化互惠共生的理想模式,必须树立共生观念,突破地域行政区划壁垒,使各共生单元在旅游市场的共生界面上建立联动发展、共存共荣的区域旅游有机整体,从而为游客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无障碍旅游空间。旅游区应在共生竞合的大环境中,逐步实现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为实现旅游一体化互惠共生奠定基础。

(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共生竞合模式的空间布局

皖南地区着力打造“一圈两带”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一圈”指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两带指“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和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重点展示徽州古民居、文房四宝等文化;“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选取知名度较高的“三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三湖”(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连成主线展示秀丽的地域特色;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利用长江作为旅游通道,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二)实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一体化互惠共生竞合模式的措施

一体化互惠共生竞合模式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区域旅游共生竞合的理想模式,有利于解决区域旅游地孤立发展、产品雷同、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从而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力。

1.搭建共生平台

共生平台的搭建影响着共生关系的形成。旅游区应着手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取消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加快建设全省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推动旅游市场的有效运转。

2.实现景区协同开发

任何一个旅游地都只能满足部分旅游市场需求,这使得加强合作成为必要。根据旅游地资源特色确定其在区域旅游竞合发展中的作用,对旅游地的优势进行叠加,产生集聚效应,实现规模化发展;针对不同旅游产品,采取差异化战略。在此基础上,联手进行旅游促销,其中包括联手编制区域旅游交通图,联手包装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并向国内外市场宣传推介等,扩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的知名度,开辟更为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3.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各地旅游资源禀赋不同,旅游地间可相互补充因子,促成旅游市场互补效应与旅游开发联动机制的形成,给旅游区乃至整个安徽省的旅游发展带来叠加效应。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所辖七市,各地域特色明显,加强徽文化、铜文化、佛教文化、文房四宝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地域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专门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依据区域内各旅游资源的性质、客源流向等,结合游客特定市场需求,打造“世界遗产”之旅、“徽池古道”之旅、“精彩皖江”之旅等。

(注:参与项目:旅游管理示范中心(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14sxzx044)

[1]洪黎民.共生的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50-54..

[2]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猜你喜欢

皖南旅游区竞合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竞合之道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与OTT竞合 运营商涅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