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弗洛伊德伦理行为原动力的人性善恶论分析

2016-03-15沙君

关键词:害人内疚感原动力

沙君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基于弗洛伊德伦理行为原动力的人性善恶论分析

沙君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人性问题历来是困扰伦理学的重要问题。善与恶是道德生活的主题,也是道德哲学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合理界定人性内容与善恶的关系,是理解和鉴别以往人性善恶理论的基础。而根据弗洛伊德“深层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行为原动力是行为的终极的目的、非目的的原因,因而可以为我们构建有现代意义的人性善恶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的思路。

行为原动力;人性;善;恶

人性这个概念及其复杂,人类争论了两千多年也没有最终弄清楚。在中国哲学史上,《三字经》开篇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恶论者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性无善恶论者告子曰:“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既善又恶论者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则首次系统的提出了行为原动力的概念,作为其“深层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则为我们深入理解人性规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伦理行为原动力概念

(一)伦理行为的概念

伦理行为即道德行为,指的是能够进行道德评价、言道德善恶的行为。为此,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主体有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行为,不是伦理现象,不可进行道德评价;二是行为主体的行为具有利害意识。如赏花,仅是因为花的美,这是审美行为。但如果赏花是因为花能给我带来精神愉悦,能给我带来某种好处,则它才是伦理行为。这是伦理行为最重要的特点,具有利害意识,即在利己、害己、利他、害他意识支配下的人的一种实际行为。

(二)行为原动力的概念

伦理行为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凡是复杂的行为,要对其研究,必然要分析其结构。根据弗洛伊德“深层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任何行为都是目的、手段、原动力三部分构成。目的是手段的动力。例如,学生刻苦读书,是一种手段。而刻苦读书所达到的结果,如得到文凭、升官发财、得到好的名声则是行为的目的。可是,你为什么想当官,为什么想要获得好的名声,这里面一定还有原因,这种行为的根本的、终极的、非目的的原因就是行为的原动力。

二、基于行为原动力理论下的人性善恶论分析

人性是什么?这个“人”是一个全称概念,应取其全部外延,包括男人、女人、两性人、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将来的人、呱呱坠地的小孩和行将就木的老人。因此,人性是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它是天生就有而不需要后天习得的。因此,所谓人性善恶,即行为者在利害己他目的支配下所要达到的利害己他的行为结果。因此,了解行为者的利他、利己、害他、害己目的的原动力依据,是理解和把握人性善恶的重要依据。

(一)利他目的

利他目的,即目的利人,指的是行为者的行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为了他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无私利人、自我牺牲。

关于利他目的能否存在,是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争辩的焦点,自孔墨到老庄、亚里斯多德与伊壁鸠鲁一来,人们一直争论至今。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无私呢?主要是因为他有一种爱人之心。那么,从心里机制上而言,爱人之心又是如何具体导致目的利人的行为的呢?即两大中介的作用:同情心与报恩心。

1.同情心

同情心,顾名思义,就是行为者与他人发生同样感情的行为,看到别人快乐我就快乐,看到别人痛苦我就痛苦。同情源于爱,因为你爱一个人,你就会和他产生共情,这时他快乐你就快乐,他痛苦你就痛苦,你和他已经融为一体,这时候,你会为了他得到快乐或减轻痛苦而行动,这种行为是毫不利己的,甚至会自我牺牲,并且你的爱越深,同情也就越大。母亲会省吃俭用,将好的食物留给自己的孩子,这不仅是无私,更是一种自我牺牲,即对自己的口腹之欲的牺牲。

2.报恩心

爱人之心发展为无私利人的另外一个中介就是报恩心。区别同情心与报恩心的依据在于行为主体是否具有意识,如果我得到的快乐是别人无意给我的,这叫做“爱”;而如果我得到的快乐是别人有意给我的,那着就叫做“恩”。中国传统儒家“孝”理论的核心就是报恩心;而基督教将其所有道德归结于“爱”,进而进一步引申为报恩心。因此,对于别人有意给予自己的快乐和利益,必然推动我要为自己的恩人谋利益的行为,也必然给予其同等的快乐和利益,即无私利他。

因此,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无私利他,是因为他有爱人之心。爱人之心一方面使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产生同情心;另一方面,爱人之心使行为主体对“恩人”心存感激,产生报恩心。虽然爱人之心目的是无私利人的,但是,无论是同情心还是报恩心,爱人之心终究是对给予自己的快乐和利益的他人之因的反应。因而,这种目的利己行为的终极的、非目的的原因,即行为的原动力则是每个人的利益和快乐,是趋利避害的利己心。

(二)害他目的

害他目的,即目的害人,指的是行为的目的是纯粹害人的行为,它不但不利己,甚至会为了害人而宁愿害己。如一个女大学生由于嫉妒而宁愿违法服刑也要损害同寝室的女大学生的容颜就是十分典型的损己害人的行为。

诚然,爱是对快乐和利益的心理反应。那么,恨则是对痛苦和损害的心理反应。恨是你对我造成的痛苦和损害,我的恨会推动我同样给你造成痛苦和损害,因此,恨人之心是导致目的恨人的直接动机。

那么,恨人之心是如何具体导致目的害人的行为的呢?

1.嫉妒心

嫉妒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同情心相反,是和别人发生相反感情的怨恨心理,即看到别人快乐我就痛苦,看到别人痛苦我就快乐,幸灾乐祸。嫉妒心每个人都有,他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并不是别人有意造成的,而是别人客观优势的结果或弱者劣势的改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嫉妒心的强弱与嫉妒者与被嫉妒者的关系的亲密程度成正比。

因此,嫉妒心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它必然导致目的害人的行为,不仅不能利己,反而往往以损害自己为代价,这与我们常常所说的损人利己完全不同,因而是一种纯粹的恶。

2.复仇心

复仇心与嫉妒心相比,两者同样都是对别人给予的痛苦和损害的心理反应;都会导致目的害人的行为,甚至会为了害人而宁愿害己,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就说明的是复仇心推动者基督山伯爵不惜牺牲性命而报仇雪恨;所不同的是,嫉妒心是别人无意中给予的,而复仇心则是别人有意造成的。

综上所述,虽然恨人之心——嫉妒心和复仇心——是具体导致目的害人的直接原因。但是,恨终究是对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因此,产生恨人之心的行为的原动力,却仍是自我的苦乐利益,是趋利避害的利己心。

(三)害己目的

弗洛伊德是能量守恒论者,他认为,爱和恨都是一种能量,由食欲转化而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爱是一种能量,指向谁,就能为谁谋福利;恨也是一种能量,指向谁,就能对谁造成损害。如果指向的是别人,就会产生恨人之心而目的害人;如果指向自己,便会产生自恨心而目的害己。

那么自恨心又是如何引发目的害己的行为呢?

1.内疚感、罪恶感

内疚感和罪恶感是一种自恨心,它是一种因自己损害他人而造成良心不安的一种心理反应。所不同的是,内疚感是因为自己违反道德而造成的,而罪恶感是由于自身违反法律而导致内心痛苦的心理状态。

内疚感(罪恶感)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焦虑与不安,它若不能与自爱心相中和,便会自我惩罚以赎罪,从而解除内疚感(罪恶感),达到内心的安宁。例如,一位印第安人在一次醉酒之后无意将自己的母亲杀死,他十分痛苦,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以至于无论冬夏都赤身裸体妄图以此来赎罪。因而,这是导致目的害己行为的动因之一。

2.自卑感

内疚感与罪恶感是自身无德造成的,而自卑感则是由于自己的无能导致自身内心痛苦的心理反应。

然而,承认自己的卑下并不是无能的表现,相反,承认自己的卑下并确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卑下——亦即自尊心——能够推进自己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承认自己的卑下却自认无法改变——亦即自卑心——绝不可能推动自己和社会的进步,只能导致自暴自弃、自毁自残等行为。因此,生理上的缺陷,最容易导致自卑,这是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是最难以改变的。如,戴高乐最疼爱的女儿就是一个罗锅,在她去世的时候,戴高乐说:“你终于和别人一样了,和别人平等了”!

综上所述,自恨心——内疚感、罪恶感、和自卑感——是导致目的害己的直接动因。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恨之心,是由于他的损害和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自卑心不过是对自己痛苦之因的缺德和无能的心理反应,即其行为的原动力——仍然是自己的苦乐利益、是利己的。

(四)利己目的

所谓利己目的,亦即自己为自己谋利益的行为。关于这种行为的动因,历史上很少有人去探讨,因为人们大都赞成伏尔泰的话:正如没有必要去证明人有脸一样,没有必要去证明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利己目的;因为人人莫不求利避害,求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即自爱之心。

自爱之心包括求生欲与自尊心。求生欲即生命自我,表现在对于生命的爱;而自尊心即行为自我,则表现在对于行为和人格之爱上。

1.求生欲

人为什么会有求生欲呢?进化论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人一切快乐的源泉,是一个人最大的、最重要的快乐。因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物种形态越高级,就越娇嫩越难以生存,其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和手段就越复杂,当物种进化到动物阶段时,便有了感知苦乐的能力。因此,人在什么情况下能感到快乐呢?就是在有利于生存的情况下。生命本身,生存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以至于庄子有言:“至乐活身”,人最大的快乐就是活着。

2.自尊心

就利己行为而言,求生欲所引起的“活着”无疑是低级的;而高级的利己行为,即活的有作为、有价值,则是由自尊心所引起的。

现代心理学表明,对于人而言,目的的实现是引起快乐的最重要的情境之一。人的人生,即使充满了失败,却仍有需要的满足,目的欲望的实现,有许多的快乐。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是他快乐的终极原因。

自尊心能使人做什么呢?它能使人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正是由于你有所成就,你才能赢得他人和自己的尊重,才能满足自己的自尊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利己的目的。因此,自尊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综上所述,统摄求生欲和自尊心的自爱之心是导致目的利己的直接动因,但由于自爱之心正是因为他的快乐之因是他自己,生命和行为人格是他最大最重要的快乐,是他一切快乐的终极原因。因此,自爱之心的行为的原动力也是利己的。

三、直指人心的人性善恶论规律

综合本文,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切伦理行为所遵循的人性善恶论规律:每个人的行为目的是可以选择的、各不相同的,既可以无私利他,又可以自私利己,既可以纯粹害人,又可以纯粹害己。但是产生这种目的的终极目的、非目的的原因,亦即一切伦理行为的原动力,却是必然的、人人一样的:只能是自己的苦乐利害、是趋利避害的利己心。

[1][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睿智与偏见——伏尔泰随笔集[M].余兴立等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猜你喜欢

害人内疚感原动力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拆屋效应
充电盆栽
害人终害己
内疚也是病
贾静雯:爱,是勇敢的原动力
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
阅读的原动力
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