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的荣耀(散文)

2016-03-15苏华

草原 2015年7期
关键词:朱可夫玛尼情报

苏华

看过很多以二战为时代背景的电影或小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杰拉尔·乌里导演的《虎口脱险》,马克·赫曼导演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国内外文艺精品,在敬佩他们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时,感慨着自己为何才智如此平庸。总是看完大师作品后才能想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啊,好像自己也曾具有会这样写的才华而还没被开发出来似的。当然,我是以写手的角度来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虽然也会为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残忍罪行而愤怒,也会为铁蹄下遭受蹂躏的百姓苦难流出伤感之泪,但终归是隔岸观火,总觉得那些往事终归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不会有交集的。

直到我看了央视九套播放的纪录片《档案·达斡尔族父女的血色情报战》之后,一向置身度外的情感受到了颠覆。

那一幕久久定格在我脑海之中,时时不请自来浮晃而出,惹我每每心头哽咽泪水盈眶。

湍急而宽阔的伊敏河畔,河东岸的丛林密处隐藏着一位瘦高的达斡尔族中年男人,凝眸盯紧河对岸一群在水边戏水的孩子,眼神中充满着浓浓的渴望之情。孩子群里有位叫玛尼的八九岁女孩儿不停地扯下自己衣袖上系的红布条扔向沙滩,而她的姐姐玛茹西、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则不停地再把红布条系在玛尼的手臂上,玛尼一次次扯掉红布条,玛茹西则一次次再给她系好,小玛尼望着姐姐无声地淌着眼泪,非常不解,不系这个红布条至于惹姐姐这么伤心吗?“姐姐,你为什么哭啊?”姐姐只是无声地流泪并不做答,而河对岸盯着这俩孩子的壮汉早已泪流满面,血脉相连的思念之情隔着伊敏河水在空中无声地传递着,父亲无法越过河水前去紧紧拥抱自己的一对亲生女儿,女儿也无法高呼着“阿玛”奔向日思夜想的父亲,投向父亲那宽阔而温暖的胸膛……

这场景绝不是某位导演想煽情而创编出来的,而是1942年发生在呼伦贝尔海拉尔伊敏河畔的真实历史往事。看过央视九套和北京电视台播放的《档案·达斡尔族父女的血色情报战》,这一幕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每每回想起这个画面,我的心就如同刀绞,借着在家独处的方便,终于放声大哭了一场。这种伤痛不是那种同情类的伤痛,而是一种牵动骨髓的痛,揪扯着你的心让你久久无法释怀。

为什么我会对一件曾经发生过的往事这样揪心揪肺?为什么这刻骨铭心的伤痛会来得如此真切而无法控制?

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回荡在久远的时空里却依然传递着真理的能量。“亲人间的心灵感应,就像一头牛的两个犄角,击打一个,另一个也会疼得难以忍受。”

那个躲在树林中的壮年汉子与河对岸的两位达斡尔女孩子都是我的血亲,是我们苏都热家族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具有同样密码的祖上血缘。

壮年汉子的身份极其特殊,是“共产国际情报人员”。他和女儿玛茹西为蒙苏联军提供的准确情报,使那个赫赫有名的战将朱可夫的名气更为响亮。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可夫将军曾率领苏蒙联军在诺门罕战役重创了日本。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是谁给朱可夫传递了准确情报,使他一招制胜就打赢了这场威名远扬的大胜仗。

岁月如梭,史海沉钩,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终于让细心人挖掘出并整理成纪录片,供给更多的人来了解那段陈年往事。

我的前辈有两个名字,一个叫苏敦宝,大约是刚出生时父母给起的具有明显家族特征的名字;另一个则是半蒙半俄化的名字“额尔登毕力格·桑杰耶夫”。我很喜欢他那代表家族特征的名字苏敦宝,然而,那部纪录片的解说员一直称他为额尔登毕力格,略去了半俄化的“桑杰耶夫”,那么,我也随顺现状,也叫这个名字吧。

额尔登毕力格出生于1903年,后接受新思想,和哥哥弟弟共同派往苏联学习,加入苏联共产党。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出生人死,情意绵长。那些善于编造离奇故事的作家面对他一生的传奇也会瞠目结舌。

1936年12月,德、日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德日反共协议》,成了共同对抗苏维埃政权的磕头兄弟,妄想联手称霸世界,二战局势正发生着令人担忧的变化。

1937年,额尔登毕力格在苏联肃反运动中沦落为“反动分子”,被关押在赤塔一处偏僻的采石场,冈犯编号为50018。1939年他被判死刑,处于尚未执行的时间段。

而此时的日本觉得苏联搞肃反弄得人心涣散,而希特勒在西线采取着攻势,苏联内外交困之时,正是自己出手攻陷的最佳时机。日本关东军进驻海拉尔,选中中蒙边境哈拉哈河流域的诺门罕一带,毅然滋事挑起事端,1939年3月15日第一次诺门罕战役爆发,蒙苏联军在那次战役中虽占了上风,但对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心里没底,处于一头雾水状况,对日军的战争意图、武器备置等情况毫不知情,急需真实情报来决策战事。时任苏蒙联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给上级拍电报,要求尽快解决情报问题,要求派来优秀的情报人员。

朱可夫的这封电报,完全逆转了额尔登毕力格的命运。苏联克格勃大海捞针般把距执行枪毙仅剩14天的50018号“犯人”从狱中提出,直接带回了莫斯科。被带到苏联最高统帅部总参情报局的额尔登毕力格被告知,之前对他的所有指控全部撤销,现在派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返回家乡,为蒙苏联军搜集日军情报。

为什么他会被选中呢?一、他在苏联红军侦察学校受过五年系统的特工训练,精通俄、日、汉、蒙、维吾尔、达斡尔等八种语言,是经验丰富的优秀特工,在肃反中即使遭受迫害也没暴露自己的身份;二、海拉尔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整个大兴安岭地区公路、铁路的交通咽喉,距诺门罕只有180公里,也是日军屯兵布防的重要军事基地。额尔登毕力格出生于呼伦贝尔,由他来执行侦察任务肯定如同鱼人大海,虎归山林。

1939年6月,额尔登毕力格一人一骑,马不停蹄地奔向家乡呼伦贝尔草原。

本来是马上要被枪毙的死刑犯,一跃变身前往战争一线的侦察员,还要返回多年未曾回归的家乡,额尔登毕力格应该非常高兴,可他高兴不起来,出狱后得知哥哥宝希尔和弟弟杜古尔巴图在肃反中含冤死去。这让他万分悲痛!然而,作为信仰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深深知道,个人的委屈和伤痛总要低于国家的危难。

见到与自己接头的人时他心头不觉一怔,暗号接上后两人都激动地紧握对方之手不愿松开,因额尔登毕力格不仅找到了同志更见到了亲人。与他接头的情报站负责人是他妹夫,叫哈斯巴特尔。当年也留学苏联,受共产国际指派返回呼伦贝尔组建了情报站。失去了哥哥和弟弟的额尔登毕力格,见到妹夫感受到了久违的与亲人相聚的温暖。情报站另一位叫恭格布,他们迅速筹建起从呼伦贝尔直到整个东北的情报网。

他们筹建情报网期间,日军越过边境,仅以六架飞机的代价,炸毁了位于蒙古国境内塔木嚓格布拉格机场的124架苏军战斗机,炸毁油库一座,朱可夫失去了制空权。前线吃紧,急需日军调配的高效情报,以便有效制定下一步的有力反击行动计划。

如何才能获得准确无误的情报呢?只有派人打入敌军内部,才有可能获得准确无误的情报。派谁去?哈斯巴特尔虽感到于心不忍,还是推荐了一位最佳人选,即12岁的玛茹西。

玛茹西是额尔登毕力格的亲生女儿,当年他离开家乡时,玛茹西五岁,妹妹玛尼更小;父亲离家第二年妈妈乌克布就病故了,哈斯巴特尔收养她们为养女。把这样一位可怜的孩子派到日本军营去做危险的情报工作,实在让他们难下决心。特别是额尔登毕力格心中对孩子充满了愧疚,因肩负重任,他不能与家人相认,不仅没为女儿们做过什么,还要把女儿带入危险的境地。可是,除了玛茹西真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更合适的人选。玛茹西精通蒙、汉、日、达语,胆大心细,过目不忘,加上年纪小,绝不会引起日本人怀疑。额尔登毕力格经过痛苦的抉择,最终还是同意让玛茹西去当情报员。

没经过一天侦察培训的小小的玛茹西毅然走向了虎穴。

有个资料说,玛茹西是到一位日本军需官家当保姆,从军需官家搞到了军需供应资料的各种数据,额尔登毕力格是从这些数据推算出了日军后勤补给的详细清单;而《档案》纪录片中则说玛茹西是进入伪索伦旗政府为江川参事官当勤杂员,从日本人撕弃的废纸中拼凑后找到的情报。不管哪种说法,总之是玛茹西没有辜负父亲和姑夫的厚望,从日本人那里搞到了情报。她见不到父亲的面,通过表哥恭格布把情报传递到父亲手中,她感到这是一条连接着父女之情的线,她愿意为父亲去冒任何危险。额尔登毕力格看到女儿交来的情报也充满着亲情,像见到了女儿一样,情报成为他们父女俩默默相认的特殊方式。

机缘巧合,玛茹西又被安排成电话接线员,在这个岗位她截取了更多有利于我方的大量情报。朱可夫根据他们传递的情报对日军的军力配置及意图做到了如指掌,及时粉碎了日军早已谋划好的对苏细菌战。这些重要情报保障了朱可夫对第二次诺门罕战役的必胜信心。最后,那场史上著名的诺门罕战役以日军死伤六万,蒙苏联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1939年9月,朱可夫给苏联最高统帅部拍去第二封电报“感谢最高统帅部派来的优秀情报员,现在我们对日军已经了如指掌,情报畅通,我们对胜利充满信心”。这距他焦急地发出第一封电报只过去了三个月。《档案·达斡尔族父女的血色情报战》纪录片中用这样的词语评价了这一对父女,“扭转了整个二战局势的父女情报人员”。

1942年,苏联方面要求额尔登毕力格立即返回苏联,因他掌握着苏联的大量军事机密,被要求加入苏联国籍。他料到此去苏联,会归期遥远,找到哈斯巴特尔,要求见见自己的两个女儿。当时的呼伦贝乐仍在关东军控制之下,哈斯巴特尔就给他们父女安排了那样一场特殊的见面。

1958年,玛茹西和玛尼才获准前往苏联探望父亲,28岁的玛尼见到父亲不肯称他爸爸,说父亲忍心丢下了她们这么多年?额尔登毕力格哭了,打开胸前佩戴的挂件,里面珍藏着她们母女三人的合影,流着眼泪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们娘仨。玛尼这才扑到父亲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在那次相见时她才知道,当年父亲在鄂温克草原曾见过年幼的她赶着勒勒车去河边汲水,本想冲过去帮她拎下水桶,被旁边的哈斯巴特尔拉住衣袖,悄声说,到处有日本人的眼线,别冒险。然后装成两人在草地上摔跤隐瞒了过去。

额尔登毕力格先后获得许多勋章:苏联战争勋章,苏联对日作战胜利奖章,诺门罕战争胜利奖章和蒙古国授予的红旗勋章。2009年,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经俄罗斯最高统帅部和国家政治安全局严格审批,俄罗斯出版了一册名为《外贝加尔国际主义者与和平缔造者——祖国忠诚的儿子》的书,共记录了17121名在二战时期被授予各种勋章和称号的人物。其中选出50名作为二战时期的国家英雄。额尔登毕力格位列这50人当中。这50名国家英雄中包括朱可夫元帅。额尔登毕力格不仅是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唯一的达斡尔族人!

他带着战后苏联政府奖励自己的一辆德国奔驰车,选择离家乡近些、离两个女儿近些的阿金斯克地区定居下来。当时的远东只此一辆德国奔驰车,可谓远近闻名。如今这辆奔驰车停放在过去的仓库里落满了灰尘。汽车虽已破旧但仍隐藏着岁月中让人难忘的往事。这辆奔驰的行驶证依然保存在当地的名人博物馆里,那里有额尔登毕力格的专门展柜,讲述着他辉煌的一生。奖章虽多,乡愁难解。他去世前用手工打磨出一块牛骨,在上面刻下汉字“天下太平”,俄文“和平”和女儿玛尼、玛茹西的俄文名字。中苏关系紧张后,额尔登毕力格与两个女儿再次不得相见,这让他万分忧伤。1970年他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遥望着家乡呼伦贝尔的方向对身边的人说,那儿是中国,是呼伦贝尔,南屯,那里有我的两个姑娘。

那年,他去世了,享年68岁。

2012年9月10日,额尔登毕力格在中国的后人以及我们苏都热家族代表若干人前往俄罗斯赤塔州阿金斯克区,参加为额尔登毕力格修建陵墓后的祭拜仪式。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定居的他的三女儿热格吉德玛主持了祭奠仪式。当地电视台对此祭奠仪式做了重要报道,虽讲着俄罗斯语,但呈现出的画面依然让我浮想联翩。

额尔登毕力格的陵墓是石棺打造的,正面特意将他在牛骨上刻下的图案也刻了上去。同时刻上了哥哥宝希尔、弟弟杜古尔巴图的名字。

猜你喜欢

朱可夫玛尼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朱可夫(下)
朱可夫
玛尼石
朱可夫妙用探照灯
朱可夫谈军队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