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1-5万亩中型灌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03-14陈伟

甘肃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陈伟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省1-5万亩中型灌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陈伟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为改变甘肃省1~5万亩中型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逐年衰减的状况,2005年,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财政厅整合资金启动实施了全省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随着改造项目的实施,甘肃省1~5万亩灌区工程状况有很大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灌区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型灌区;灌区发展;问题;对策

1 中型灌区概况

1.1灌区情况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是一个严重缺水和旱灾频繁发生的农业省份。多年平均降水量280.6mm,平均蒸发量1306mm,降雨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受降雨影响,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的特点,季节性干旱缺水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甘肃省1~5万亩灌区共计157处,大多数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多年运行后,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能满足正常灌溉要求;泵站机电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田间配套不完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为改变我省1~5万亩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逐年衰减的状况,2005年,省水利厅、省财政厅整合省级小水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启动实施了全省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编制了《甘肃省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编,规划至2015年,投资8.84亿元完成全省94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

1.2项目实施情况

截止目前,已有有95处灌区下达了建设资金。随着改造项目的实施,甘肃省1~5万亩灌区工程状况有很大改善,节水效果明显,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于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 存在的问题

2.1项目资金不足、改造力度不够

甘肃省1-5万亩中型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许多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加上建成后管护经费不足,老化失修严重。近年来,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使部分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少而分散,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田间工程不配套和老化破损问题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家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力度大,资金落实到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中型灌区建设的支持不足,没有中央资金投入,只有省级和地方资金,投资金额小,地方配套难以落实,改造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型灌区的发展,对中型灌区的改造力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已成为制约中型灌区发展的瓶颈。虽然中型灌区规模小,但发展较大中型灌区相对容易,也更易出成果,所以加大对中型灌区建设的投资力度势在必行。

2.2管理维护不到位

中型灌区现有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灌溉管理还是依赖基层政府的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适应,协调组织乏力;另一方面,对已建成的水利设施维护不足,管理单位管理粗放,建成不到三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部分渠体破损,泵站设备毁坏。

2.3灌区改造不彻底

由于投资所限,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建设任务仅占应改造工程的64.2%,部分机电设备、渠道、建筑物未能更新改造,田间工程难以配套,造成已建工程不能发挥应有效益。

2.4经济效益低下

中型灌区水利改革力度远远落后于大中型灌区,由于水利改革的步伐过慢,导致水费征收困难。水费是灌区管理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灌区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全省中型灌区水费计收情况差。一是水费标准低。目前执行的农业灌溉水价远远低于各灌区测算的实际供水成本价格,部分对水资源依赖程度小的灌区,甚至未收缴水费。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水费收入却随之减少。二是水费计收难,实收到位率低。目前大多数灌区通过灌区管理单位收缴水费,水费实际到位率低,部分灌区管理单位亏损严重,还不能维持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程的维修养护和职工的生活福利无法得到保障。

3 发展建议

3.1建议加大灌区投资,健全政府投入机制

建议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国家增加中央财政对中型灌区投资,并逐年加大投入,使其与大中型灌区建设支出的增长速度一致。省级财政要按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对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投入。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增加投入,整合资金、整合项目[2],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按照实施一块、配套一块、发挥效益一块的要求,逐年实施,率先对中型灌区渠首、干渠等骨干工程进行彻底改造,并做到沟、河、闸、函、路、桥、井、机械综合配套[3]。

3.2建议加强水利改革力度,使项目良性运行

深化水利改革。一是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公益性“两费”,建立精简高效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县级财政设立水利工程维修基金。各县根据本县水利工程维修、更新的实际需要,由有关部门在此专项基金中安排资金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二是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适时调整水价,配套量水设施,推行按方收费和终端水价制度。有条件的灌区,逐步推广水费查询收缴系统[4]。三是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做好用水管理,落实田间工程管护责任。四是灌区管理体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单靠水利主管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本身不可能成功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将灌区管理改革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改委、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协同配合,分工负责,共同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有效推进改革。五是大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和拍卖等形式,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权,搞活经营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使建成的小农水工程真正有人修、有人管。确保工程长期运行[5]。让受益群众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

3.3开展基础研究。做好技术支持

一要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原则,统筹协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二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关于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力争有所突破,提高灌水效率[6]。三要加强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技术支持和综合素质。

3.4加强资金和项目的统一管理

为确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更大的效益,农田水利建设有必要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各部门投入资金修建的农田水利项目必须执行水利部门的统一标准;实施的项目必须提交水利部门审查批复后,在水利部门指导监督下实施;各部门资金的使用尽可能捆绑起来,交由水利部门集中使用、统一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益。

参考文献:

[1]甘肃省1~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财政厅.

[2]高书明.晋中市中型灌区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水利科技,2009(1):23-24.

[3]张东,宫晓婧,刘伟,冯永军,笪志祥.天津市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发展方向[J].天津农业科学,2008,(6):45-46.

[4]周刁婵,姜海峰,沈虹.天津市中型灌区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5):28-29.

[5]杨义.靖远县中型灌区可持续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2):9-11.

[6]王占云.临夏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甘肃农业, 2011,(11):33-34.

中图分类号:S274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