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森林公园基础建设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

2016-03-14谢小祎

甘肃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植被景区

谢小祎

(甘肃省小陇山林木种苗管理站,甘肃 天 水 741020)

浅论森林公园基础建设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

谢小祎

(甘肃省小陇山林木种苗管理站,甘肃 天 水 741020)

本文主要通过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基础建设项目对自然景观资源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不良影响,从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水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对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保护措施。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森林公园基础建设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相协调发展的思路,既不阻碍森林旅游发展的步伐,又能更好的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

小陇山;森林公园;旅游;自然资源;保护

1 概述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发展森林休闲旅游的必然趋势。森林公园作为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森林一望无垠,可以为游人提供不同程度的情趣,如僻静、清爽、消除烦恼等。森林具有自身环境的树木及其伴生的动物、植物群体结构的特点,一些长足者到森林中追求的是在森林形成的气氛中得到消遣的兴趣,不论是何种原因,人们到山林中凉爽、清静的优良环境中来,都觉得林中会令人陶醉。人们来到森林中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森林旅游由于其社会价值已被各方人士所承认,森林资源已成为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依托,森林旅游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是我省开展森林旅游起步较早的单位之一。1981年建立麦积山植物园,1982年开始开发建设了麦积山、放马滩、曲溪三个森林公园和净土寺景区,拉开了小陇山森林旅游序幕。于1997年、2005年分别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了麦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小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而后随着森林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客流量的不断增大,陆续建立了太阳山、三黄谷、卧牛山、榜沙河、云屏三峡、洮坪、李子园等省级森林公园。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为将来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 公园建设对自然资源影响分析

根据国内近几年旅游趋势来看,出游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也有自驾游、自助游、自由行以及徒步旅游的等多种形式。尤其在众多出游形式里面自驾游的游客比例出现骤然上升的趋势,这样就对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扩建公园内的旅游道路、大型停车场、游客中心以及景亭、步道、卫生间等设施,才能应对客流量的增大。但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又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景区已经存在一些为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方便了旅游活动,但也一定程度上对原生生态与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是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对原有环境与进一步增加负担,不仅产生三废排放,还扰动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产生了局部的负面效应。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2.1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施工主要包括清理和平衡施工带,开挖地基,碾压场地,混凝土浇注等。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的开挖地基土石工程和施工机械、车辆、人员践踏等活动对施工带范围

的土壤、植被、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改变地貌形态,使之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改变地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还会改变地表径流现状,造成区域排水不畅等问题。尤其是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表施工时,遇水时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同时发生潜蚀,冲沟等现象。

此外施工期间还将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如废弃的施工材料,生活垃圾等,这些固体废弃物将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2.2 施工期对野生动植物影响

建设工程开始施工后,由于各种工程活动均会对原有地表进行填筑和开挖,施工范围内的灌木,草皮及一些树木均被铲除、开挖或掩埋,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在土地边坡,取料场、施工期材料埋放场、临时施工营地等处必须在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现场后进行绿化,使在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一般草与灌木的地表植被可在3~5年内逐渐恢复。

2.3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项目区属同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工程施工区主要污染物是扬尘和粉尘。主要来源于地基开挖,混凝土和灰土的拌合以及建筑材料运输等过程中粉尘散落和二次扬尘。

建筑施工属短期行为,一般空气污染随工程建设竣工而消失。混凝土拌合过程产生许多粉尘。对施工场地附近影响面较多,应采取洒水措施,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灰尘污染。

2.4 营运期旅游垃圾环境卫生影响

旅游景区各景点均设有垃圾桶,若垃圾入筒率按95%计算,则每天撒落在景区内的生活垃圾也是非常多的,撒落垃圾一般由景区工作人员随时捡拾。若撒落在景区内各景点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会随风飘扬,严重影响景区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因此,要严格管理度假区内个垃圾堆放场所,确保旅游垃圾全部运至景区外指定场所处置,并保证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桶有容量,防止因垃圾塞满而导致的垃圾外露,造成垃圾随风撒落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制定游客守则,教育引导游客不要随意丢弃垃圾,制定惩罚办法,并派专人巡逻检查。

2.5 运营期对水环境影响

工程运营期废水主要产生源是景区常住工作人员生活排水。游客旅游活动中生活排水和停车场服务区地面清洁排水,该类废水应经景区统一排水管网排至地埋式一体污水处理设施,经生化处理满足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有关规定后,用于景区周围荒山荒坡绿化用水和地面洒水。

2.6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

运营期废气产生源主要是交通运输车辆尾气。交通运输车辆尾气排放对公路沿线两侧植被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但由于拟建公路多在乡村山路绕行,两侧为植被单一的草本植物,车流量又较少,因此车辆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轻。

餐饮摊点排放烟气量随就餐人数及用气量的不同而不同,考虑到度假区内游客规模和近期内旅游基础设施用地范围的限制,餐饮摊点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宜太大。为保护旅游园区大气环境质量,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各餐饮摊点集中布置,排放油烟气经统一排气管送至油烟气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达到 《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后排放,对旅游区大气环境质量无明显不利影响。

3 发展与保护建议

针对以上的影响分析公园经营主体应对景区合理规划建设内容,符合与原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则也会有积极的正面影响,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也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一要做到规划好、设计好,不仅不会扰乱原有生态景观,而且增加了景点,优化了景观;其二要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将其环境排放污染降到最小,达到有关标准要求;其三要做好持续的环境管理,不断改进与提高项目的环境绩效。

为了与整个景区生态环境的协调,其规划建设尽量采用建设分散布置,宏观上对景区给以点缀,微观上体现以现代风格为基调的、安静、优雅、温馨的新景点。整体规划上不仅要与风景区景观相协调,增加风景区景观的可欣赏性,有利于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

改善。

3.1 道路建设

区内交通,总体格局是一个环围着游客接待中心周围,连接着园区各处,出口处与外接公路连接整个道路体系,应使其在绿荫中忽隐忽现,增强其隐蔽性,这不仅避免造成整体景观不协调,而且还有利于景观视觉角度上的优美感。辅以人行步道连接着各个功能区,为节省地面和保护绿地,道路以4m宽幅、人行步道2m宽幅为宜,以此烘托幽静感和亲切感。

3.2 停车场和服务区的硬化地面

硬化地面也会占有相当面积,如果完全采用砼硬化,就显得结构和色调单一,缺乏美感。建议对硬化路面进行美化设计。例如,车道和停车场可以采用水泥砼结构,人行道则采用适当颜然(如红色)的路砖铺设,并留有花坛和植树绿化区等。总之,硬化路面应和服务区的房屋、水池、绿化区及健身场等建筑同时设计,以达到二者在颜色和风格上的和谐美观。

3.3 生态建设

园内立体设计与理水规划,应比较有序的利用台地和坡地,顺原有地貌地势,布局各建筑物,以避免破坏原有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在大地形设计规划基础上,很好地规划微地形利用,满足绿地、种植设计需要。

理水规划进一步补充生态环境景观结构,以水养景,利用水的灵性,激活景点生态环境,营造绿色、梦幻、优雅的旅游环境。

景观水池、人造湖面的建设可以美化景区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建设桥闸、提水泵站应和整体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提水泵站与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隐蔽式、地埋式,以减少对景观的影响,以可以消除对景观的影响。绿化区是美化项目区的有利措施,对景区的景观改善是有利的,但注意因绿化工程开挖土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对遗迹的破坏。

4 对自然资源体系保护措施

4.1 自然资源体系恢复与保护措施

景观生态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体系。生态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体系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退化或丧失,其具体表现可以是生态系统、生境和物种等三方面的多样性丧失,或生物生产力下降,或空间异质性下降。生态恢复是在施工迹地上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减弱各个施工占地区给景观生态体系带来的扰动,尽可能让其恢复到建设之前的水平,即恢复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恢复生态系统、生境和物种等三方面的多样性,或使生物生产力和空间异质性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意味着总能或必须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生态恢复最本质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重新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具体应该在施工结束后,从斑块、廊道、基质及生态系统几个方面进行恢复工作:

4.1.1 斑块

从斑块的角度讲,工程结束后导致评价区斑块类型、面积发生改变,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恢复工作应该对所有施工迹地按原有植被类型进行恢复,以减少斑块类型改变和转化的面积。对施工迹地如生活设施用地、临时性施工用地要进行平整和植被原样恢复,以利于被分割破碎化的拼块能够重新合并,尽量消除项目建设给斑块破碎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景观斑块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与植被恢复工作的开展及取得的实效紧密关联,如果临时工程占地区植被恢复得好且按原样进行了恢复,那么景观斑块施工前后发生的类型及面积转换就小。因此,景观斑块保护与恢复工作应该以植被恢复为重点,尽量减少施工对地表植被的改变。

4.1.2 廊道

施工期间,产生一些新的线状廊道,如工程建设中的临时道路、跨河便桥、 施工便道等。这些新的廊道的产生加强了对景观的切割作用,原有的物流、能流部分 被中断。建议在施工后对全部临时公路、便道进行封闭,并对路面进行必要的松土、撒播草本种子,加速临时施工便道的恢复,削弱甚至消除其切割功能。

4.1.3 基质

工程结束后,虽然景观基质仍然是有林地,但是

有林地是受侵占的主要景观类型,施工结束后面积略有减少,因一些线型廊道的切割作用而破碎化程度增加。施工结束后应该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恢复有林地类型的分布面积,并且对施工迹地进行平整,降低其破碎度。

4.1.4 建筑物与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做好植被恢复工作,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增加接待楼和别墅群附近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既能发挥水土保持功效,又能对构筑物起到遮挡作用,有效减缓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性。对大型建筑可选用移栽高大乔木的方法进行遮挡。

建筑物风格与颜色要尽量与保护区的主题及周围环境相一致,建筑物的外表可选用与植物或土壤相近的颜色以减少明显色差带来的不协调感,保持建筑物的结构、颜色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避免破坏保护区内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另外,对较大面积的开挖及裸露坡面,可借助当地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技术和力量,考虑使用生态恢复技术和景观再造技术进行景观恢复。

4.2 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主要与植被恢复密切相关,应尽量根据占地区植被现状进行植被恢复,使各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不至于太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尽快恢复。

营运期,由于大量旅游人群的进入,受到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必须保证生态水下泄流量,特别是防止冬季枯水季节出现的断流给减水河段鱼类、水生生物、两栖类生存、水域鸟类以一些兽类饮水等带来不利影响。

4.3 自然资源体系管理措施

1)施工期应制定施工范围,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作业带的宽度。项目区地块内也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林地、划地、树木少受破坏。林地内施工,要减少人员,少用机械,尽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2)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严禁乱加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作物和植被,严禁采摘花果。不准乱挖乱采野生植物,不准随便破坏野生动物巢穴,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3)妥善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其对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对河流水体及土壤的影响。

4)减少夜间作业,避免灯光、噪声对野生动物夜间活动的惊扰。

5)与消防部门配合,进行严格的消防管理,定期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预防火灾发生。

5 结论

天水是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与其它旅游城市相比,景区规模,景点建设,设施服务,接待能力等都存在质与量的差距。因此,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适度加快小陇山林区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小陇山林区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可与麦积山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锦上添花,即可建成我省科研教学、科普教育、生态保护、 展示自然风光与森林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科普植物园,又可作为麦积山风景区的补充,举办各类会议、学习班、吸引省内外游人,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 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8.

[2] 陈戈,夏正楷,俞晖.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L].林业资管处,2001(3):41-45.

S759.93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植被景区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摘牌』
“摘牌”
森林公园游记
某景区留念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