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理论研究
——概念、属性与影响因素

2016-03-13刘华才刘运显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

刘华才 刘运显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理论研究
——概念、属性与影响因素

刘华才刘运显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摘要:大学生人文关怀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模式研究人文关怀的叠加效应。在吸收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思想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概念进行厘定,并从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有序性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属性,进而从系统的开放性程度、远离平衡态程度、内部要素的协同程度和自组织程度等层面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系统科学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人的个性化需求与创造,崇尚人的自由和平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要的执政理念与根基;人文关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内容。当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思想、理念、制度、执行各个层面进行系统梳理并完整建构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还比较少,人文关怀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合力还没有充分形成。本文将叠加效应的思想运用到人文关怀体系中,旨在探讨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概念、属性与影响因素。

一、叠加效应的概念来源

本文涉及的叠加效应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系统科学,笔者试图在认真分析系统科学主要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概念,首先在这里引入系统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协同学的相关思想

协同学(又称协同论)由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它的中心议题是研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协同作用而在宏观尺度上产生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当然,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协同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当在外部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交换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伺服原理可简要地概括为: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行为。慢变量被称为序参量,序参量不仅左右着演化的进程,也决定了演化的最终结构。自组织的概念由哈肯于1976年提出,他把自组织定义为:“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组织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的。”[1]5-6

2.耗散结构理论相关思想

耗散结构理论由伊里亚·普里戈金(I.Prigogine)于1969年首次提出。普里戈金指出,形成一个耗散结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形成耗散结构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增是必然方向,如果系统要更加有序,必须从外界引入负熵流,那么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②系统应该远离平衡态。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平衡区,系统才可能打破原来稳定的系统而形成新的稳定态。③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由于增加了单独要素所没有的相互作用,而使系统在整体上产生非加和的突现性,也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④涨落是形成耗散结构的触发器。“在接近分支点时,由于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存在,涨落可能被放大为巨涨落,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2]。

3.系统论的相关思想

一般系统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所创立。他批判了当时科学界的机械还原论的错误,提出系统论的理念和方法,对系统、要素、环境、结构和功能等概念进行阐述。系统论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非加和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突现性原理、稳定性原理、自组织原理和相似性原理等。系统论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有整体性原理,表明整体的不可分割性;非加和性原理,表明整体不同于部分之和;突现性原理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的最明显的标志和判据。系统的整体性、非加和性、突现性的基础都必须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突出的特性。

二、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概念的界定

大学是一个非线性组织系统,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组织。大学系统有很多要素,如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等;大学系统也有自己的环境,与大学发生作用的社会组织都可称之为大学的环境,如政府、企业、实习基地、校外教育基地等。大学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育人、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而大学生人文关怀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借鉴系统科学相关概念,把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是一种非线性叠加效应

在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主体之间如果能步调一致,协调统一,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往往都是非线性的,而人文关怀主体之间的作用、影响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最突出的特性。大学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事例,比如,有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好的变化,我们可能会疑惑自己的工作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经过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一段时间以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在积极地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工作,工作围绕的目标是一致的,各个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非线性叠加效应。

2.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是一种正向的叠加效应

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叠加过程中,假如没有形成积极的相干作用,这样就会形成负向的叠加效应。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尽可能减少内耗的组织体系,我们期望的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个产生正向叠加效应的组织体系。目前采用的大学生人文关怀措施比较分散,人文关怀在思想、理念、制度、运行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机制,导致人文关怀的效果不佳,育人合力不能很好地形成。我们期望通过多方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这样的人文关怀叠加效应就是一种正向的叠加效应。

3.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是一种开放系统中的叠加效应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一个孤立的系统必然会走向熵增的方向,即更加无序和混乱。一个系统要想更加有序,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推断,大学生人文关怀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不断地吸收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更重要的是不断吸收各种信息和外部好的经验,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不断进步,育人的效果才能不断地提高。

4.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是一种具有内部动力机制的叠加效应

在系统内部动力机制中,合作与竞争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关于合作机制,目前最流行的合作机制是“三螺旋”协同机制,也是应用最广的合作机制,在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中,可以认真研究和探索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螺旋协同模型,为大学生人文关怀提供好的合作发展平台。

5.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是一种期望达到自组织状态的叠加效应

系统按照内部约定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我们期待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形成的叠加效应不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形成的,而是在一种机制和文化背景下自发地形成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叠加效应。

综上,我们可以把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定义为:在一个开放的大学系统中,大学内部各要素之间(如教育主体之间、教育客体之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由于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基于一定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人文关怀的协同效应,产生新的人文关怀的体制机制和积极的育人效果。

三、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本质属性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现实世界的普遍属性,是一切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共性,反映出系统的目标、规律、功能是通过有机的整体表现出来的。整体性也是叠加效应的根本属性,叠加效应本质上就是追求在系统内部要素叠加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效应。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性质和行为绝不等于各要素的线性叠加,特别是在耗散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相干效应、整体效应,产生一种时空或功能有序结构。

叠加效应整体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内部联系的有机性。任何系统都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偶然堆积,而是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中,整体性是最重要的性质,如果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力量不能形成合力或不能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文关怀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2.层次性

和系统具有层次性的基本属性一样,叠加效应也具有层次性的本质属性。系统的层次性就像一个套箱,系统由要素组成,但是这一系统可能又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要素。高层次系统作为整体制约着低层次系统,具有低层次系统所没有的特性,低层次系统受制于高层次系统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的层次性反映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层次不同,其属性、结构、功能、行为等也不相同,而层次愈高,则愈加复杂。

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每一个层次中间都会产生叠加效应,所以叠加效应也是分层次的,可以预见的是系统层次越高,产生的叠加效应越大。在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中,一个班级是一个小系统,一个学院是一个中级系统,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整个学校都能在大学生人文关怀上产生叠加效应,这个叠加效应一定会远远大于班级层次的叠加效应。

3.目的性

目的性是叠加效应的应有之义,叠加效应(特别是正向的叠加效应)本身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系统论的目的性原理是指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条件变化的影响,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需要负反馈的行为,按照控制论的观点,目的行为也就成了受到负反馈控制行为的同义语。“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系统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针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调整和选择,使自己潜在的发展能力表现出来。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不是由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支配的结果,而是由系统内部的复杂的反馈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的反馈机制指向系统的目的性”[3]。

从反馈机制的角度考察叠加效应的目的性很有意义,在如何形成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课题中,我们可以探求人文关怀叠加效应复杂的反馈机制,从反馈机制中寻找现实的可以付诸实践的方法。

4.有序性

叠加效应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系统内部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系统各要素处于不同的地位,形成不同的层次,并执行不同的职能,进而有序地构成系统。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依据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稳定的联系构成的结构,保障了系统的有序性。

在叠加效应形成过程中同样遵循有序性原则,哪些要素之间可以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哪些层次中间可以形成稳定的负反馈机制,这些都是遵从一定的规律而发生的。我们研究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规律也要先从研究人文关怀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开始。

四、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影响因素

1.系统的开放性程度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系统的开放性程度越高,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量越大,形成的叠加效应也就越大,但是也有一定的界限。如果系统开放性程度极高,与环境几乎没有界线,这样的系统很难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容易和环境融为一体,消失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耗散结构理论中获知,只有当系统外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体系才可能向有序的结构转化,这个阈值随着体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分析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与系统开放性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重点是在高校内部,但也不全是。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资源等都是对大学生开展人文关怀的重要资源,高校如果和校外资源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就能产生强大的人文关怀叠加效应。仅从高校内部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角度讲,如果高校充分借鉴吸收别的高校的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先进经验,这对本校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也是很好的促进,对形成人文关怀叠加效应具有好的启发作用。

2.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程度

在远离平衡态,非平衡定态才可能失稳,发展过程才可能使宏观有序增加,并产生突变导致宏观有序结构的形成。在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中,如果固守原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稳定在原来的平衡态),人文关怀体系难有创新,更不用说产生新的人文关怀叠加效应。这是从大学生人文关怀整体的角度来讲的,而从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主体力量来说,如果各个部门都不愿打破自己的平衡,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墨守陈规,那么各个部门之间就难以形成合力,也就无法形成人文关怀的叠加效应。所以要形成新的人文关怀叠加效应,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平衡,使系统在远离平衡区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叠加效应。

3.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程度

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程度是叠加效应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协同学的理论体系中汲取养分。协同学主要使用的概念有:竞争、协同、序参量和支配。竞争与协同是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使系统向非平衡转变,而这正是系统形成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却可以让子系统在非平衡条件下,其内部的某些运动趋势协调起来并加以放大,并逐渐占有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

我们利用协同学的理论考察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可以发现,在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中,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各种主体力量同样存在竞争与协同的关系。竞争导致不平衡的出现,有可能使原来的人文关怀模式发生改变,从而为产生新的更加高效的人文关怀模式奠定基础。协同是产生大学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最主要的动力,没有各个人文关怀主体力量的协同,人文关怀必是一盘散沙。由于各种主体力量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侧重点并不一样,最后形成的局面是一个部门在某个侧面成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慢变量,主导这个方面人文关怀的方向,这就形成了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动力学模式。

4.系统的自组织程度

“自组织是自然界和社会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非常优化的进化方式,它是自然界各个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较高的循环方法和道路”[1]12。相对于它组织(被组织),自组织更有生命力,更有创新性。

我们可以从混沌理论的角度探讨系统的自组织程度概念,混沌理论的奇怪吸引子描述的是系统演化过程的终极状态,即目的态,它具有如下特征:终极性、稳定性、吸引性。当我们对系统的演化作动力学分析时发现,一个系统总是逐步趋向唯一的极限状态,好比一个漩涡,水流总是趋向于漩涡的中心,这就是一个吸引子。

在大学生人文关怀系统中,各种人文关怀要素的整合、叠加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开展,这个中心可以是一种工作理念或一种文化氛围。这种工作理念或文化氛围就是一种奇怪吸引子,奇怪吸引子的能量大小决定系统自组织的程度,而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和文化氛围在大学贯彻执行的力度反映了产生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9.

[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的基本规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4):22-27.

[责任编辑勇慧]

收稿日期:2016-06-1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编号:14JHQ001).

作者简介:刘华才,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6)04-0461-04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